杨耕,1956年2月生,安徽合肥人。1977年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本科);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1988年推免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同年留系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杂志总编辑。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
职务与兼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等。
主要著作:
1《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杨耕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4《“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哲学与人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10年版。
10《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后现代历史哲学译丛》(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哲学研究》2009年第9期。
2、《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3、《当代中国的历史转折》,《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期。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5、《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
6、《亲近哲学与走近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7、《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8、《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学术界》2008年第2期。
9、《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重大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1、《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杨耕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13、《超越与回归:斯大林与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14、《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再思考》,《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
15、《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
17、《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及其客观性:一个再思考》,《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18、《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19、《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
20、《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21、《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2、《关于思维的内在矛盾的再思考——兼论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功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3、《“形而上学”与现代唯物主义的使命》,《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24、《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重读<神圣家族>》,《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25、《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6、《如何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示范教材)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0年第5期。
27、《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8、《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示范教材)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学术界》2000年第2期。
30、《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3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的说明》,《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33、《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开放时代》1998年第5期。
34、《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35、《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3期。
3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8年第3期。
37、《“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38、《如何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导论》,《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
39、《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体系特征》,《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0、《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及其特色》,《前线》1996年第1期。
41、《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
42、《历史唯物主义的壮阔画卷──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4年第3期。
43、《<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导言》,《江淮论坛》1993年第5期。
44、《哲学体系改革的尝试——高校文科哲学教材第三版介绍》,《哲学动态》1990年第7期。
45、《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科学的交叉点上——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46、《中苏哲学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江淮论坛》1990年第1期。
47、《黑格尔历史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48、《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象、性质和职能的沉思》,《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
49、《“实践唯物主义”概念三含义》,《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50、《在哲学和历史的交叉点上》,《江淮论坛》1988年第4期。
51、《唯物史观的现代发展刍议》,《社会科学》1988年第7期。
52、《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江汉论坛》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