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波,1953年6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9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92年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在部队生活工作33年。2001年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孟子研究、现代新儒家。
职务与兼职:
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
主要著作:
1《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赋予说”还是“满足说”——牟宗三以存有论解说道德幸福质疑》,《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2、《牟宗三解决康德的圆善问题了吗?》,《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3、《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4、《四无与圆善——评牟宗三立四无为圆教以解决圆善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天:儒学超越性的寄托》,《中国社会科学报》
6、《“诡谲的即”与孔颜乐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关于性善论诠释的一个补充性说明》,《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1期。
8、《“康德与孟子”还是“康德与朱子”——牟宗三以康德研究孟子质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9、《再论儒学何以具有宗教作用》,《文史哲》2008年第4期。
10、《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吗?——牟宗三关于康德物自身概念之诠释质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牟宗三何以认定康德的物自身不是一个事实的概念?》,《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12、《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
13、《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4、《“三系”的疑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5、《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2期。
16、《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7、《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德底蕴——以孟子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8、《中国“哲学突破”中的问题意识》,《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9、《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20、《天志明鬼的形上意义——从天志明鬼看道德学说中形上保证的重要作用》,《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21、《超越存有的困惑——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2、《西方学术背景下的孟子王道主义——对有关孟子王道主义一种通行理解的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3、《圣人与存有——论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的两个理论缺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4、《从纵贯系统看超越存有论的缺陷——以明道为中心》,《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5、《横摄系统与超越存有——从朱子看牟宗三的超越存有论及其缺陷》,《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
26、《牟宗三形著说质疑》,《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27、《先秦儒家与道德存有——牟宗三道德存有论献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8、《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缺陷》,《文史哲》2004年第5期。
29、《<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孟子>中与所谓腐败案例相关的几个文本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0、《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存有论思想辨析》,《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31、《理性如何保证道德成为可能——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理论意义》,《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2期。
32、《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康德与孟子的区别》,《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33、《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4、《“道德他律”还是“道德无力”——论牟宗三道德他律学说的概念混乱及其真实目的》,《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5、《道德代宗教:一个有意义话题的重提——论梁漱溟儒学具有宗教作用之学说的理论意义》,《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36、《<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37、《论牟宗三“以纵摄横, 融横于纵”综合思想的意义与不足》,《东岳论丛》2003年第2期。
38、《孟子之乐的层级性质及其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9、《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休谟伦理难题?——兼评孙伟平博士的新著<事实与价值>》,《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40、《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41、《就<孟子大传>与刘鄂培先生商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2、《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43、《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4、《孟子气论难点辨疑》,《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45、《<孟子>作者新证》,《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6、《二十世纪孟子研究中“西学化倾向”的发展和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
47、《性善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8、《孟子弟子考辨》,《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
49、《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
50、《孟子经权思想探微》,《学术论坛》1997年第6期。
51、《释仁》,《孔子研究》1995年第3期。
52、《从孔孟差异看牟宗三的一个阙失》,《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
53、《论良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1期。
54、《孟子义利观的三重向度》,《东岳论丛》1993年第4期。
55、《性善论立论之谜》,《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
56、《仁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分野》,《中州学刊》1993年第3期。
57、《从义利之辨到理欲之争——论宋明理学“去欲主义”的产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58、《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
59、《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学术月刊》1991年第10期。
60、《论牟宗三性善论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1、《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哲学动态》1989年第12期。
62、《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