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Y

俞吾金(复旦大学)

俞吾金,1948年生,浙江萧山人。1982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4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1988-1990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文化。

担任职务: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主任;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事部第五届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获得荣誉:

1999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哲学界首位长江特聘教授;2003年与陈学明合著的本科生教材《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2005主持的《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获得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其专著《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主要著作:

1、《实践与自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1辑》(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9》(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德国古典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8》(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科学发展观》,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8、《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问题域的转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现代性现象学》(合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4、《实践诠释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寻找新的价值坐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文化密码破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17、《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生存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

19、《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思考与超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主要学术论文:

1、《对“马克思热”的冷思考》,《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

2、《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3、《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4、《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葛兰西的重要术语:organic intellectual?》,《哲学动态》2010年第2期。

5、《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7、《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两段重要论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年第00期。

8、《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

9、《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新思考》,《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10、《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11、《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期。

12、《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3、《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14、《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5、《理性在现代性现象中的四个向度——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说起》,《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16、《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从抽象认识论到生存论本体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17、《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18、《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9、《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20、《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21、《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术界》2001年第5期。

22、《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兼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2、《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4、《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5、《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