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喜,1961年生,浙江东阳人。1987年杭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95年浙江大学马列所硕士毕业,2002年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先后在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克莱蒙研究生大学访问学习。曾在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人学。
职务与兼职: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认识论分会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等。
所获荣誉:
2004年入选新世纪浙江省151人才培养人员;2004年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
主要著作:
1《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自我及其他者》,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唯物史观与叙事的历史学》,《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
2、《哲人的双重写作和真理的人民性》,《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3、《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象》,《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4、《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系批判》,《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5、《对历史目的论之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路向的批判》,《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从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重申真理的人民性——“我为谁写作?”》,《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7、《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喜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1期。
8、《真理的公共性和人民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
9、《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础和前提——超越特殊的西方历史概念》,《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0、《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语境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评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12、《从马克思哲学基础阐释出发:如何思考历史时间概念》,《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
13、《现代性批判:一种从政治哲学立场出发的考察——对恒久和普遍的美好生活原则的辩护》,《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
14、《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秩序的哲学透视》,《文史哲》2008年第6期。
15、《重述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对保守主义的历史时间经验方式的阐释》,《理论学刊》2008年第9期。
16、《对植根于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历史线性进步观的时间论批判》,《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17、《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改革开放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总体状况的理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8、《反拨雅各宾主义的阐释定向:法国大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后续形式》,《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19、《马克思、黑格尔的历史时间概念追溯》,《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0、《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江汉论坛》2008年第3期。
21、《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22、《卢梭的人民概念及其政治哲学意义》,《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3、《试论卢卡奇朝向黑格尔的精神圣地之政治性蕴涵》,《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4、《重新认识马克思辩证法的真理性》,《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5、《从政治哲学角度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人民概念》,《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26、《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理论及其反贫困的政治哲学向度》,《人文杂志》2006年第5期。
27、《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两种论说》,《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28、《在政治哲学视界中洞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9、《历史唯物主义之超越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
30、《幽灵政治哲学:政治性的又不是政治性的——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1、《马克思在殖民问题中的历史进步观论析》,《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32、《历史唯物主义视境与“科学的”政治观》,《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33、《列奥·施特劳斯:哲学与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34、《从空间维度反思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黑格尔与马克思比较》,《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35、《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历史主义》,《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36、《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对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的批评》,《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37、《修辞在多大程度上与真理相关——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39、《困惑于艺术,困惑于真理》,《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
40、《重读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理论——以现象学为其视野》,《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1、《历史和记忆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从柏拉图到本雅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2、《关于物的追问:从存在和符码到生产》,《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43、《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论》,《理论探讨》2004年第1期。
44、《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家乡概念》,《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45、《决断论: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江淮论坛》2003年第3期。
46、《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境域和“新”唯物主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47、《终极关怀:深邃还是明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8、《他人问题:存在论岂为暴力而鸣鼓?》,《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9、《他者问题:切入人的社会性的通道》,《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0、《海德格尔的自然阐释学思想浅论》,《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1、《论“同一性”哲学诸形态》,《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2、《自然主义与基督教神意信仰之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误读》,《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3、《历史性:活着而不是存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历史性思想比较》,《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
54、《对康德先验自我的解构:海德格尔、皮尔士与马克思》,《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55、《自我的幻像——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56、《科西克的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57、《“实践”与“操心”的时间性阐释——海德格尔、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期。
58、《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59、《居住: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切入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一种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60、《批判理性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评现代性问题上哈贝马斯与福柯的对立》,《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61、《阿尔都塞:消解自我(主体)的马克思——对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62、《论自由主义的形而上“自我观”的限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3、《人的有限性与“想象”的真理——读海德格尔的<康德书>》,《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4、《理性话语霸权的检测与解构——读马克思、福柯、德里达》,《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65、《马克思对哲学史自我同一问题的哲学转换》,《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66、《现代性的幻象:“同一哲学”和“主体哲学”批判——从马克思到阿多诺》,《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67、《马克思与伦理学——兼论伯恩施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68、《试论个人在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反思中的伦理处境》,《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69、《两种不同向度的自我意识理论——对黑格尔、海德格尔与萨特的解读》,《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
70、《对胡塞尔的自我与主体间性理论的批评与辩护》,《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
71、《消解自我(主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诠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72、《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文史哲》2001年第3期。
73、《表现主义语境中的“维特根斯坦现象”》,《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74、《主体间性哲学的内在困境及出路探析》,《江淮论坛》2001年第2期。
75、《文化基质与自我》,《求索》2000年第6期。
76、《必然与偶然:能否思想与有无意义——现代西方哲学范式转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77、《论唯物史观的二个向度:现实的个人与劳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第5期。
78、《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9、《超越自我的困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3期。
80、《我的自我的论证及其何以达到其他自我——从现象学、语言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
81、《形而上学的品格:在认知与价值之间》,《学术交流》2000年第3期。
82、《休谟的自我学说及其后现代意蕴》,《理论探讨》2000年第3期。
83、《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2期。
84、《古希腊理性人学的探究》,《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85、《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学海》2000年第1期。
86、《“此在”与沉思之思——海德格尔人学思想概略》,《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87、《恰如其分地说出该说的──维特根斯坦的价值形而上学思考》,《现代哲学》1999年第4期。
88、《“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之间:关于“生态伦理”的对话》,《探索》1999年第5期。
89、《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现象探析──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3期。
90、《两种世界图式中的自由》,《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91、《生产力的属人性和现代特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92、《对哈耶克的“理性有限”观和“自发秩序”观的解读》,《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1期。
93、《人的本质问题再探讨》,《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94、《人的需要及其一种价值原则》,《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95、《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96、《论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97、《他心知问题哲学探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98、《自由王国的内涵及其和必然王国的关系──兼与欧力同同志商榷》,《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99、《物质本体论的困境》,《探索》198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