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Z

张一兵(南京大学)

张一兵(原名张异宾),19563月生,江苏南京市人。1979年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曾先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大学工作。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认识论与人本主义、历史构境理论。

职务与兼职: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南京大学学报主编(兼);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二届哲学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常务理事;江苏省社联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等。

所获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和“跨世纪人才工程”;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江苏省“青蓝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和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等。

主要著作:

1、《折断的理性翅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2、《西方人学第五代:科学人本主义》,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3、《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1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4、《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无调性的辩证幻想——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三联书店2001年版。

6、《张一兵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主编),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卷)(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教程》(主编),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1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题教程》(主编),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2、《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合著),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3、《科学巨星》(第三卷)(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科学巨星》(第四卷)(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5、《实践论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邓小平理论与历史辩证法》(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9、《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后马克思思潮文本解读》(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启蒙的自反与幽灵式的在场》(文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回到列宁——对“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解构》,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7、《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8、《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张异宾自选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30、《欧洲思想文化之哲学研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亚里士多德文本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本体论向存在论的拆解性转换——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4、《“何所向”:历史性解释的基始性构境——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5、《青年海德格尔:背离大他者的秘密文本——<在你之中达到神>的构境论解读》,《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6、《亚力士多德思想的拆解式逻辑构境——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7、《多重世界的交织:神性与世俗、本真与劳作——青年海德格尔思想开端的重新构境》,《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8、《交道与实践:青年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相遇——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

9、《科学实践场与社会历史构境——兼评皮克林的<实践的冲撞>》,《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0、《是“日本马克思主义”还是“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6006版。

11、《诱惑:表面深渊中的后现代意识形态布展——鲍德里亚<论诱惑>的构境论解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关于构境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逻辑承袭》,《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13、《广松涉:超凡的学术人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4、《诱惑:一个揭开后现代玄秘画皮的通道——晚期鲍德里亚思想研究》,《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

15、《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魅》,《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16、《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7、《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批判——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18、《非生产性劳动与社会反抗的窒息——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19、《拟像、拟真与内爆的布尔乔亚世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0、《青年鲍德里亚与他的<物体系>》,《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21、《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

22、《以死亡反对死亡:作为理论恐怖主义者的鲍德里亚——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23、《广松涉:物象化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像>解读》,《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4、《列宁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25、《历史构境:哲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6、《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列宁“伯尔尼笔记”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7、《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关于“伯尔尼笔记”前期阅读线索的研究》,《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28、《一个被删除的哲学文本存在——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9、《思想构境论:一种新文本学方法的哲学思考》,《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30、《青年鲍德里亚:从后马克思到反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31、《马克思与种族中心主义——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2、《物·关系·拜物教:一场已经被忘却的思想交锋——评1908年普烈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33、《青年鲍德里亚与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34、《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35、《生产本体:我生产故历史在——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36、《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兼答汪行福教授的质疑》,《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37、《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笔谈)》,《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38、《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39、《法权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次转变”(学术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0、《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经济学语境之中》,《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41、《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经济学之中》,《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2、《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3、《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非常性实验(专题讨论)——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批评》,《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44、《虚假存在与景观时间——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5、《何以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史》,《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46、《超现实主义视域中的达利与拉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7、《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拉康哲学解读》,《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48、《拉康哲学的问题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49、《物化的信仰与幻象建构的社会现实——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50、《柯热夫:主奴辩证法中的欲望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1、《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拉康哲学映象》,《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52、《拉康哲学的发生学逻辑》,《哲学动态》2005年第1期。

53、《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晚期拉康哲学思想评述》,《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54、《萨特和他的<辩证理性批判>》,《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5、《拉康: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56、《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7、《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8、《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59、《齐泽克:拉康对马克思的全面接管》,《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60、《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61、《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62、《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63、《社会症候与非完全拜物教——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64、《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拉康哲学解读》,《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

65、《马克思发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66、《肯定的犬儒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觉——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67、《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学海》2004年第4期。

68、《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69、《拉康:从主体际到大写的他者》,《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0、《小东西大快乐——试用惠普便携式打印机HP Photosmart245》,《中国摄影家》2004年第5期。

71、《孙伯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源起和内在逻辑——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一周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72、《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3、《广松涉为何提出“关系存在物”和“物象化理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4、《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二元分裂到一元论的缝合——析戈德曼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5、《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76、《历史总体化的人学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

77、《全面的意义结构:总体类型学——解析戈德曼的哲学理论逻辑》,《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78、《在市场王国中我们赌共产主义可能实现——评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79、《戈德曼:缝合应该和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0、《方法中介:面向个人的具体生活现象的微观研究——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81、《萨特:前进—逆溯的方法——<辩证理性批判>解读》,《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82、《谁歪曲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3、《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4、《异化:生产性的否定——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5、《扭曲的共在:群和集团——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

86、《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87、《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88、《从“回到马克思”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89、《生成的辩证法与现成的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90、《后马克思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1、《新解释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辨识——评阿尔都塞的思想史论模式》,《求是学刊》2003年第2期。

92、《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93、《物、实践与历史性的时间——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94、《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95、《历史现象与历史认识论》,《齐鲁学刊》2002年第6期。

96、《推荐广松涉及其哲学的过程和意义》,《博览群书》2002年第10期。

97、《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98、《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99、《广松涉:关系存在论与事的世界观》,《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100、《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101、《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102、《德里达:我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力与意谓>之解读》,《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103、《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0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视域 方法的前置与自觉:马克思何以呈现》,《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105、《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106、《反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析阿尔都塞的主体哲学批判》,《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107、《重解阿尔都塞》,《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08、《反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析阿尔都塞的主体哲学批判》,《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109、《三大历史语境: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10、《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验主义认识概念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1、《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与科学》,《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12、《阿多诺:让海德格尔自己反对自己──<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3、《文本的深度耕犁与研究范式的断裂》,《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114、《非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中的范畴星丛——<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15、《构筑科学平台,开创学术新视域》,《求是学刊》2001年第5期。

116、《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社会批判》,《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117、《物化、异化及其观念反抗——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

118、《辩证法:瓦解的逻辑——<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

119、《世界历史与自然历史——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理论探讨》2001年第3期。

120、《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21、《阿多诺:真正的哲学是反体系的》,《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122、《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23、《笔谈: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与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研究科西克的哲学逻辑构架》,《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124、《但开风气不为师——<回到马克思>的本真心路历程》,《哲学动态》2001年第3期。

125、《海德格尔:隐性本质主义——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26、《形上之思:从“我们认为”到“我以为”》,《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127、《自由:实践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28、《开启神秘的思想之“瓶”——<无调性的辩证幻想>序》,《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3期。

129、《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不再写诗》,《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30、《主体第一性与客体优先性——<否定的辩证法>解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31、《梦幻哲人阿多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2、《无形的本体牢狱:海德格尔颠覆本体论的颠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133、《科西克的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解读<具体辩证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4、《存在:一个专横的学术暴君——评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批判》,《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135、《阿多尔诺与唯物主义——<否定的辩证法>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136、《哲学:一种非体制化的异质性经验——解读<否定的辩证法>导言》,《人文杂志》2000年第6期。

137、《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前提——读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导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5期。

138、《给予与创造:认识本质的历史把握——解读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39、《反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市场逻辑批判——<启蒙辩证法>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

140、《从“星丛”中消失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评阿多尔诺的“无调哲学”》,《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9期。

141、《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评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142、《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理论逻辑和现实嬗变——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43、《科西克的具体总体观探析》,《唯实》2000年第7期。

144、《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第0期。

145、《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年第0期。

146、《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中介:关系本体论之证伪——<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深度解读》,《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

147、《哲学本体论视域中的具体性规定》,《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48、《作为哲学本体规定的历史与时间──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149、《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50、《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151、《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5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批判理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定位》,《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153、《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初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解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54、《“类哲学”人本逻辑的彻底颠覆——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读评》,《开放时代》1998年第6期。

155、《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156、《思辨天国与现实大地的隐秘谱系──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关系之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4期。

157、《赫斯:人本学经济异化理论逻辑的初始呈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5期。

158、《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159、《西方后人学对人本主义的挑战》,《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160、《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与社会唯物主义——<神圣家族>的哲学解读》,《长白学刊》1998年第4期。

16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多重话语结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62、《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63、《擎闪电以缚苍龙——读张雄博士的<历史转折论>》,《开放时代》1997年第5期。

164、《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3期。

165、《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大理论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

166、《当代中国人学逻辑僭越和缺失的反思──黎明、黄昏与月亮的辩证法》,《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167、《当代国外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理论主干》,《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68、《广义与狭义·基础与主导·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江海学刊》1996年第5期。

169、《试论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基本准则》,《中国妇运》1996年第6期。

170、《物役性: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科学性批判话语》,《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171、《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2期。

172、《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2期。

173、《走向社会主义实际的实践唯物主义──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174、《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75、《邓小平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双重理论结构》,《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研究[1]》,《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77、《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前提的唯物史观的双重结构》,《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78、《马克思哲学初始地平线中的关系本体论──析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原像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4期。

179、《似自然性:人类社会发展异在为自然过程的特殊历史状态》,《中州学刊》1994年第5期。

180、《马克思“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真谛》,《哲学研究》1994年第8期。

181、《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哲学动态》1994年第7期。

182、《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规律”的批判》,《江淮论坛》1994年第3期。

183、《试论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工艺审美特征》,《湖南考古辑刊》1994年第0期。

184、《“市民社会”与“人”: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向度中的逻辑悖结──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江汉论坛》1994年第5期。

18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论的前逻辑线索》,《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86、《先在的自然、基始的实践与第一级的物质生产》,《哲学动态》1994年第3期。

187、《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人文杂志》1994年第2期。

188、《主体历史观与“无主体过程”论的二歧悖结──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的内在锣辑冲突》,《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第1期。

189、《再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190、《再析皮亚杰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海》1993年第5期。

191、《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哲学动态》1993年第9期。

192、《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关于一种哲学新视界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193、《当代生态学视界与科学历史观的深层逻辑——关于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辨识》,《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194、《哲学:走向真实的现实,走向生活的本质》,《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

195、《论列宁实践辩证法思想的最终确立——关于<哲学笔记>几篇总结性文献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196、《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97、《列宁“辩证法十六要素”新探》,《探索》1992年第3期。

198、《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现实主体地位》,《唯实》1992年第6期。

199、《论列宁深化唯物辩证法过程中的认识飞跃——新版<哲学笔记>研究要得》,《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

200、《论意识空间的操作性本质》,《哲学动态》1992年第3期。

201、《实践构序: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学描述的微观确证》,《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第1期。

202、《毛泽东的哲学认知理论与科学的实践唯物论》,《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

203、《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的深层哲学分析》,《哲学动态》1991年第12期。

204、《实践格局: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深层制约构架——一种关于哲学新视界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4期。

205、《实践是意识的本质规定》,《哲学动态》1991年第7期。

206、《实践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求是学刊》1991年第3期。

207、《实践的惯性运转》,《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

208、《唯物辩证法的内在本质——关于“实践逻辑”的新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

209、《实践惯性运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亚意图行为系统》,《求索》1991年第1期。

210、《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原则和方法论结构》,《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

211、《突现的社会层系结构——一般进化过程中的社会存在特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4期。

212、《波兰尼与他的<个人知识>》,《哲学动态》1990年第4期。

213、《实践整合:人类总体行为有序互动的功能机制》,《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

214、《实践整合:人类总体行为有序互动的功能机制──一种哲学新视界的思考》,《求是学刊》1989年第5期。

215、《瞬间中的永恒:一种新的人学认知视界——马斯洛科学人本主义认识论述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216、《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确证》,《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

217、《论实践功能度》,《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218、《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新的哲学框架》,《哲学动态》1989年第5期。

219、《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范畴》,《哲学动态》1989年第2期。

220、《中国文化变革的基点》,《唯实》1989年第2期。

221、《论科学真理的理论框架制约及其现实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3期。

222、《论科学理论框架与社会实践格局的有序结构》,《齐鲁学刊》1988年第4期。

223、《社会历史发展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吗?》,《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224、《科恩及其<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225、《论当代哲学认识论研究方向的重大转变》,《求索》1987年第3期。

22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思想史探源》,《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

227、《唯物辩证法否定范畴诸规定新探》,《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4期。

228、《论人的自然环境》,《齐鲁学刊》1986年第5期。

229、《科学革命与哲学的現代化》,《探索》1986年第4期。

230、《试论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进程——纪念列宁逝世六十二周年》,《天府新论》1986年第2期。

2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232、《现代科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新特征》,《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0期。

233、《论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内在结构》,《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

234、《关于哲学系统范畴的浅见》,《唯实》198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