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学者介绍>>Z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

周桂钿,19431月生,福建长乐市人。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毕业;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硕士毕业,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等。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科学、秦汉哲学、政治哲学。

职务与兼职: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获奖:

199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中国传统哲学》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

主要著作:

1《精神瑰宝——周桂钿儒学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国学的智慧——中国人立身之道》,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二十二堂国学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4《中国古人论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新华出版社19911993年版。

5《中国儒学讲稿》,中华书局2008年版。

6《高坛阔论——中国文化五十小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秦汉哲学》,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9《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十五堂哲学课》,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王莽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董仲舒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虚实之辩》,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中国历代思想史二:秦汉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15《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王充哲学思想新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桓谭 王充评传》(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06年版。

21《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合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董仲舒》(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23《闻道思齐——儒学讲坛系列讲演录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中国唯心论史》(合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国学:一人有一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2、《论“和而不同”》,《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3、《“优胜劣汰”两面看》,《江南论坛》2010年第6期。

4、《汉初60年:历史的借鉴与启示》,《新视野》2010年第2期。

5、《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6、《说“纪念”》,《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

7、《“内圣外王”疏》,《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

8、《儒家的财富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9、《我的三个疑惑谁来解》,《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10、《儒家民本观的现实意义》,《孔子研究》2009年第2期。

11、《文化流变浅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2、《儒家民本观》,《中国德育》2009年第3期。

13、《福建的春节》,《全国新书目》2009年第3期。

14、《儒家民本观》,《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5、《孝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16、《论儒家的自强观》,《学习论坛》2008年第8期。

17、《“子为父隐”新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8、《“商”、“商人”、“商家”、“儒商”》,《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9、《对古人要有同情的理解——关于国学的问答》,《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0、《儒家等级观与当代社会》,《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1、《寻找合理性:一场即兴的对话》,《原道》2007年第0期。

22、《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核心——大一统论》,《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

23、《汉武帝与<汉武大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4、《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5、《丰富的儒学 无尽的资源》,《新视野》2007年第3期。

26、《儒学:以道德为基点的官方哲学》,《发现》2007年第4期。

27、《儒学的当代价值》,《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28、《中国文化思想》,《中国德育》2007年第1期。

29、《如何选拔人才》,《出版参考》2006年第35期。

30、《关于儒学现代化的断想》,《新视野》2006年第6期。

31、《贵富而不知道》,《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2、《当代儒学发展之趋势》,《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33、《“崇尚科学”二题》,《中国德育》2006年第6期。

34、《孝的当代价值》,《中国德育》2006年第3期。

35、《朱熹思想与和谐社会》,《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6、《儒家养生之道:养心重于养身——儒家养生中的科学与信仰》,《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7、《世界公民,还是欧洲中心主义信徒——关于“国学热”的议论及其它》,《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38、《“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东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突出差异的比较》,《学习论坛》2006年第1期。

39、《再谈“大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0、《董仲舒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41、《董仲舒论祭祀——兼论儒家论天的宗教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2、《忠孝节义——批儒后的反思》,《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年第4期。

43、《对批判儒学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

44、《儒学“忠孝节义”正义》,《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5、《儒家思想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6、《科学精神的哲学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7、《从中国传统价值观看詹敦仁的思想境界》,《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48、《儒学新论》,《新视野》2005年第2期。

49、《商家与轻重家——先秦百家中的两家》,《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0、《试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51、《经学兴衰的理论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2、《从<史记>看汉武帝独尊儒术——兼复杨生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3、《优秀的哲学史家必定是哲学家——<中国哲学大纲>与张岱年哲学》,《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年第4期。

54、《中国哲学与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55、《“一点创新”的几点质疑——读<王充新八论>》,《学术界》2004年第3期。

56、《试注<周易>两句古经文》,《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57、《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58、《“强者胜”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59、《为己之学》,《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0、《谁之力》,《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61、《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科技——兼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62、《论中国历史上的推荐》,《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63、《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64、《释“人定胜天”——兼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及其转换》,《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年第1期。

65、《突破一点,引申两线,开拓局面——六十述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6、《董子菜园在何处——我研究董仲舒中的一点错误》,《学术界》2003年第6期。

67、《如何评论贾谊》,《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68、《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兼论思想方法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9、《论儒家精神》,《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70、《李约瑟难题试解》,《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2期。

71、《董仲舒考补》,《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72、《中国哲学的性质及其当代价值概述》,《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5期。

73、《董仲舒考补》,《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74、《哲学家与政治家》,《学术界》2002年第4期。

75、《西汉选官评议》,《新视野》2002年第4期。

76、《“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中西文化比较管窥》,《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77、《钟敬文先生跟我谈哲学》,《群言》2002年第6期。

78、《陈平与贾谊——兼评苏轼<贾谊论>》,《群言》2002年第3期。

79、《释“天人合一”——兼论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及其现代转换》,《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0、《“和”式全球化》,《中国改革》2001年第11期。

81、《中国的四大创新》,《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

82、《天命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1年第3期。

83、《以民为本: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新视野》2001年第5期。

84、《儒家文化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5、《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真理性》,《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86、《儒家文化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内部文稿》2001年第11期。

87、《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8、《义利之辨》,《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9、《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

90、《中国哲学研究一百年》,《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

91、《“德才兼备”的历史考察》,《新视野》2000年第4期。

92、《孔子、董仲舒、司马迁三人论富评议》,《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第3期。

93、《我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3期。

94、《中国哲学与人体奥秘》,《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95、《中国传统的科学及其特色》,《学术月刊》1999年第11期。

96、《和而不同》,《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97、《讨论关于科学的几个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6期。

98、《“实事求是”有什么困难?》,《新视野》1999年第3期。

99、《是非论》,《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01、《80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嬗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2期。

102、《“通古今之变”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103、《究天人之际》,《辽宁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104、《真理·实践·实事求是》,《新长征》1999年第2期。

105、《独尊儒术,奠定汉魂──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船山学刊》1998年第2期。

106、《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呼兰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107、《民以食为天和国以民为本──从古到今的社会历史观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3期。

108、《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从古到今的社会历史观三探》,《新长征》1998年第6期。

109、《论特色》,《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2期。

110、《朱舜水<杂著>杂议》,《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

111、《我与王充<论衡>》,《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1期。

112、《略论中国古代历史观的发展》,《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113、《北京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114、《儒学的时代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115、《论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16、《五行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第1期。

117、《王充哲学与东汉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118、《中华民族思想融合与创新》,《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119、《阴阳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

120、《中国古代循环论种种》,《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21、《汉代公羊学传授考》,《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22、《为伊消得人憔悴》,《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23、《儒家身名观试探》,《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24、《儒学对今后中国伦理建设的意义》,《临沂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125、《“千石之官”和“猗顿之财”──王充论扬雄、桓谭》,《浙江学刊》1994年第6期。

126、《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谈起》,《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

127、《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128、《浑天说杂议──兼评<浑天说与老庄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29、《董仲舒哲学与西汉政治》,《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第3期。

130、《董仲舒哲学与<公羊传>》,《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

131、《大一统论的现代意义》,《河北学刊》1994年第1期。

132、《从文科教材看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评论》1993年第6期。

133、《试论汉代圣人观中的一个问题》,《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3期。

134、《中华思想分合论》,《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4期。

135、《明末到清初的思想转折》,《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

136、《王充论儒》,《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

137、《<黄帝内经>的唯物论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38、《探是非之赜通古今之变——我治中国哲学史的体会》,《教育评论》1993年第3期。

139、《道家新成员考辨——兼论<易·系辞>不是道家著作》,《周易研究》1993年第1期。

140、《孔子的认识论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湖湘论坛》1993年第1期。

141、《简评王充<问孔><非韩><刺孟>》,《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2年第6期。

142、《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采”、“多样”与“多义”——<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读后》,《甘肃理论学刊》1992年第5期。

143、《对德才关系的历史审视》,《教育评论》1992年第3期。

144、《论王充的科学精神——评台湾学者对王充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145、《评中外学者论王充》,《哲学研究》1992年第2期。

146、《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精神生产的论述》,《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47、《分析是弘扬的前提——兼评<周易探源>》,《周易研究》1991年第4期。

148、《齐鲁文化探源》,《管子学刊》1991年第4期。

149、《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5期。

150、《北京古建筑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城市问题》1991年第4期。

151、《议边·论赦——王符的民本思想的特色》,《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152、《论中年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评论》1991年第1期。

153、《扬雄研究的新进展——读郑万耕<太玄校释>和黄开国<扬雄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5期。

154、《中国古代哲学对教育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155、《玄学的产生原因与分派》,《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156、《王充效验论探索——四评台湾学者对王充的研究》,《学术研究》1988年第3期。

157、《国以贤兴——王符尊重人才思想述评》,《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158、《天旋说论争的哲学意义》,《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159、《儒家之“义”是“杀”吗——与庞朴同志商榷》,《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160、《董仲舒的“仁义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61、《天命论产生的进步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62、《董仲舒的宇宙系统论》,《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163、《王充偶然论试析——同台湾学者罗光、徐复观先生商榷》,《浙江学刊》1984年第6期。

164、《王充自然论剖析——评台湾学者对王充的研究》,《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

165、《王充传记资料考辨——兼评台湾学者对王充的研究》,《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166、《王廷相宇宙论述评》,《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

167、《王充性命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68、《秦汉时代的哲学特点》,《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69、《陈亮宇宙观剖析》,《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

170、《王充天论》,《求索》1983年第5期。

171、《试论王充的宇宙观——与冯憬远、吕鸿儒等同志再商榷》,《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3年第4期。

172、《王充气论思想》,《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173、《王充究竟属于哪一家?》,《浙江学刊》1982年第4期。

174、《略论汉代宇宙观种种——兼与冯憬远、吕鸿儒二同志商榷》,《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82年第1期。

175、《浑天说探源》,《学习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