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1961年生,内蒙古赤峰人。1983年兰州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吉林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毕业,1994年吉林大学哲学原理专业博士毕业。1986年入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1999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任教。曾先后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习。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化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企业文化学。
职务与兼职:
2000年—2008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200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党支部书记;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哲学教材系列”主编等。
主要著作:
1《当代文化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4《企业文化设计与发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002年版。
6《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让美附丽你的人生:人类审美精神漫谈》,明天出版社1993年版。
8《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9《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20世纪文学大师的追求》(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世界末日”的争论》(合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年版。
1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人在场的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基本视阈》,《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
2、《过度市场化消解精神价值》,《人民论坛》2010年第24期。
3、《在文化世界中延展哲学之思:卡西尔<语言与神话>阅读札记》,《学海》2010年第4期。
4、《论文化的多元取向与逻辑归一》,《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5、《“文化”与“哲学”的汇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科学报》
6、《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7、《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8、《全球化、文化个性与文化主权》,《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
10、《从文化哲学视角看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1、《马克思的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
1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5期。
13、《论中国哲学的中性智慧》,《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14、《中性智慧延伸现代生存哲学》,《人民论坛》2009年第10期。
15、《本期视点:文化整体性与文化个性》,《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
16、《人类整体发展时代的文化创新》,《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
17、《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自觉》,《光明日报》
18、《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桂林日报》
19、《文化岂止是“搭台”、“唱戏”》,《人民论坛》2009年第3期。
20、《中性智慧的思维旨趣与实践向度》,《文史哲》2009年第1期。
21、《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中国资源》,《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
22、《我国文化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及实现途径》,《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23、《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装饰》2008年第9期。
24、《重视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理论视野》2007年第11期。
25、《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6、《文化前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
27、《创新: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动力——评<创新:由危机走向进步的动力>》,《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8、《辩证思维方法的成功运用——评<创新:由危机走向进步的动力>一书》,《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29、《文化管理的理论诉求与实践向度》,《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30、《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31、《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32、《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中国文化观》,《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33、《中国文化的困境与突围》,《人民论坛》2006年第14期。
34、《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35、《试论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合理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6、《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第8期。
37、《中性思维、和谐社会与哲学的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8、《回归生活世界——哲学与我们时代的人生境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9、《文化哲学视野中哲学与人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40、《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内环境分析》,《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
41、《论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2、《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44、《注重现代化实践的人文关怀》,《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45、《消费伦理的现实性质疑》,《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46、《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7、《文化主体、环境与态度——从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48、《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9、《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0、《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1、《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建设》,《理论学习》2002年第7期。
52、《当代韩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3、《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海》2001年第5期。
54、《实施文化产业化战略的几点思考》,《理论学习》2001年第10期。
55、《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56、《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57、《“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8、《马克思的东方文化观论要》,《理论学刊》2001年第3期。
59、《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求是学刊》2001年第3期。
60、《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1、《全球化与文化发展(笔谈)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整合》,《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62、《新时期文化哲学研究检视》,《求是学刊》2000年第4期。
63、《空间与人的文化世界》,《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64、《私人时间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65、《浪漫背后的现实——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回望》,《东岳论丛》1999年第5期。
66、《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67、《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培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8、《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9、《大众生活的时代痕迹》,《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70、《努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哲学动态》1997年第10期。
71、《关于“文化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哲学反思──读<塑造论哲学导引>》,《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
72、《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73、《新价值尺度的确立与当代人文精神重建》,《东岳论丛》1996年第6期。
74、《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75、《寻求文化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理论学刊》1996年第4期。
76、《主体道德心理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长白论丛》1996年第3期。
77、《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定位》,《哲学研究》1996年第4期。
78、《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1期。
79、《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对深化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80、《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文史哲》1995年第6期。
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浅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4期。
82、《当代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83、《论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哲学动态》1995年第2期。
84、《试论文化哲学的理论源流》,《文史哲》1995年第1期。
85、《论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86、《实践原则的具体化探寻─—<人类活动论导引>评介》,《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
87、《应注重个体日常生活价值的研究》,《道德与文明》1994年第6期。
88、《文化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89、《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基本走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90、《个体的文化价值世界论要》,《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
91、《“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学术交流》1994年第5期。
92、《文化哲学的当代追求》,《求是学刊》1994年第5期。
93、《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哲学动态》1994年第8期。
94、《文化参照与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4期。
95、《文化参照与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96、《20世纪西方美学的整体流变》,《文史哲》1994年第1期。
97、《当代中国的文化失范现象及其价值建构》,《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6期。
98、《论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哲学动态》1993年第11期。
99、《当代美学建构的文化背景》,《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
100、《文化发展:面向21世纪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101、《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的时代特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02、《审美教育的当代课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03、《哲学理解略论》,《求是学刊》1993年第3期。
104、《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重文化背景》,《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105、《美学研究如何走向深化》,《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06、《中日安藤昌益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哲学研究》1993年第1期。
107、《<中西比较美学大纲>》,《文艺研究》1992年第6期。
108、《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含量》,《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
109、《文化美学:深化美学研究的一种思路》,《哲学动态》1992年第11期。
110、《当代西方文化哲学中的宗教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11、《走向廿一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
112、《发展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113、《典型·美·典型美——试谈典型研究的误区》,《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114、《论马克思文化观的逻辑结构》,《东岳论丛》1991年第3期。
115、《关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16、《面对时代的文化美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17、《中西审美时空观比较论》,《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18、《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现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19、《哲学、文化与当代意识》,《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120、《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哲学思考》,《齐鲁学刊》1990年第2期。
121、《中西美学超越意识的比较》,《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122、《试论主体的能动性与超越性》,《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23、《文化哲学与当代人文精神》,《江汉论坛》1989年第12期。
124、《在探索中前进》,《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3期。
125、《文化与人的主体意识》,《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
126、《文化启蒙从五四到今天》,《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127、《关于美学的文化学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28、《十年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访高清海教授》,《文史哲》1989年第2期。
129、《美的发现和人的自觉》,《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130、《当代改革:科学与文化的双重抉择》,《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4期。
131、《审美群体效应与接受美学》,《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132、《超越意识与审美发生》,《中州学刊》1988年第3期。
133、《试论审美活动的价值定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34、《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88年第3期。
135、《“接受美学”研究》,《哲学动态》1988年第3期。
136、《接受美学研究综述》,《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
137、《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4期。
138、《第三领域的新探索》,《读书》1987年第11期。
139、《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4期。
140、《康德的审美心理机能理论及其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