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4日,是一个令人悲伤也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我们敬爱的导师高清海先生,在历经两年之久的病痛折磨和顽强斗争之后,依依不舍却也无法抗拒地离开了他相依为命的家人和亲属,离开了他患难与共的同事和朋友,离开了他悉心培育的弟子和学生,离开了他终生奋斗的哲学和事业。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高清海先生的逝世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一年来,家人和亲属们在悲痛中悼念着亲人高清海先生,因为他(她)们永远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伴侣、父亲或长辈;同事和朋友们在回忆中追思着高清海教授,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并肩奋斗、同舟共济的战友、兄长和舵手;弟子和学生们在缺憾中怀念着高清海老师,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为人治学最可信赖而又极为难得的一位导师、恩师和领路人;中国哲学和党的事业在反思中纪念着高清海同志,因为它们不仅失去了一位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哲学事业复兴而献身的伟大志士,而且失去了一位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开拓事业、善于创新思想、乐于超越自我的杰出思想家和理论家。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去世是一件极为悲伤的事情。但是,纪念老师的最好方式,是要尽快走出悲伤,努力将这份悲情转化为对老师人格风范的真挚继承并使其思想理论发扬光大。我们敬爱的高清海老师虽然已经去世了,但逝去的只是先生的肉体生命,他的精神生命还在,他的人格风范、思想理论、哲学事业还在。能使先生的人格风范、思想理论和哲学事业得以真正继承并使其发扬光大,不仅可以延长先生的精神生命,而且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
事实上,高清海先生的生命与他的哲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交相辉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先生的生命就是他的哲学,而他的哲学也就是他的生命。高先生创造了哲学和生命完美结合、生命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光辉典范。只有从这种结合与统一中,才能找到其生命的真正价值和哲学的真正意义。
一、“为人”与“治学”的内在一致
高清海先生生前最为欣赏的一句格言,是“为人治学其道一也。”他常以此格言自勉,也以此格言和学生们共勉。这格言之所以为先生所特别看重,不仅仅是因为它揭示了“治学”与“为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它提出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根本原则,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实际上蕴涵并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真理,它恰当地表达和集中地反映了先生几十年为人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尺度、生活体验与风格特点。其实,任何欣赏本身,都是一种价值表达,都是一种理想追求,都是一种处世标准,都是一种人生写照。因而,这格言,不仅成为先生生前多年中用来激励自己的人生座右铭,而且成为我们解读和领悟先生做人原则、学问秘诀、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一把钥匙。“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道理,在一般意义说,也就是指“为人”与“治学”的统一,“做学问”与“做人”的一致。正如先生生前所说:“总结我多年的生活体验,一个人要学会做学问,首先得学会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才能做得出真学问,做得出好的学问和有用的学问;实际上,学会做学问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这二者应该同步增进,也可以看作就是一回事”。[1] (第2卷P381)这里对“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一致关系,应该说已经做了清楚明白的说明,因而,它也是对“为人治学其道一也”之道理的一种总体理解和深刻把握。“做学问”与“做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关系,对它的领悟与把握也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只有如此,才能对“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道理做出现实的解读和具体的解释,也才能对高清海先生处理“做学问”与“做人”之间关系的真谛做出现实的理解和具体的把握。
其一,做学问与做人的态度是一致的。老实之人,做学问常常采取老实认真的态度;不老实的人,做学问也往往弄虚作假或敷衍了事。做学问和做人都应有一个老实态度,否则,做不出真学问来。对此,高先生生前曾多次讲到:“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好……依我的体验,我认为做一个憨厚、平实的老实人为好。”“老实人的老实态度,这也就是科学的态度、做学问的态度。”“知识、学问只对老实人才存在”,“真正的学问只能用劳动去换得,‘聪明人’是善于劳作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投机取巧最要不得,到头来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1] (第2卷P283-284)高清海教授的学问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首先在于它是一种朴素平实、老老实实的真学问;而这种真学问,只不过是先生实实在在进行艰苦研究的产物。借用先生的话也可以说,它是先生长期艰苦“劳作”或不受教条束缚而“笨想”的结果。
其二,做学问和做人的境界是一致的。具有高远境界的人,才能创造出博大精深的学问;坐井观天之人,只能在个人生存的“井底之域”里打转转。高先生曾经说过: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博大足以包容天地,精深必得穷究毫微。做这种大学问就得有大胸怀、大气象、大视野、大智慧。对广漠宇宙的深邃洞察,来自于自己精神空间的浩渺广阔;要驾驭人类创造的无尽知识,必须把自己置于智慧的巅峰”。[1]第2卷(P377)对于高清海教授的著述,人们在观点上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没有人能否认,高先生的学问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论题宏大、思想深邃。而之所以如此,原本就在于高先生本身是一个胸怀宽广之人、境界高远之人、精神博大之人、思维精深之人。
其三,做学问和做人的情操是一致的。做学问、搞研究是一种理智化的活动,它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理性的思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问和思想仅仅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推演的结果。对此,高清海先生曾指出:“理论创造属于生命活动,情感在这里具有趋向导引的作用。……文学家要有丰富的情感,也需要理智;理论家必须有深邃的理智头脑,也需要热烈的感情。”理论创造应是“智商”与“情商”共同作用的产物。[1]第2卷(P385-386)这意味着:真正的学问,不仅是理论科学、思想深邃、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学问,而且是富有激情、充满感情、表现价值、体现正义的学问。正像富有理智的人才能构建出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一样,只有具备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正义学问。否则,理智不清的人,必然导致学问上的逻辑混乱;思想上的平庸,往往根源于做人情操上的低俗;而理论上的观点偏差,也常出自价值追求上的目标偏斜。高清海先生的学问、思想乃至教学,向来以逻辑严密、说服有力、论证科学著称,同时又富有理想、凸现价值、彰显正义,这其中的原由,正在于先生本身既是一个富有理智、头脑冷静的人,又是一个充满感情、情操高尚的人。
其四,做学问和做人的品格是一致的。品格,既可以代表做人的品性、品行和人格,又可以表示做学问的品位、品质和风格。一个人做人的品性、品行和人格如何,决定了他做学问的品位、品质和风格也将如何;做学问的品格只不过是做人的品格的特殊展现而已,二者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对应与一致关系。这正如高清海先生所说:“人格、品格、品位、学识、学问,这些是意味着一个人的一种内在时空、精神意境、知识境界。你的人格水准、精神境界有多高度,一般来说,你的知识层次、学问水准、涵容阔度也就有多高、多深、多大”。[1]第2卷(P386)这意味着:一个具有超越品性的人,其学问的品位会不断提升;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其学问的品质一般不会歪斜;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其学问的风格也常常高雅。学问上的独到见解,根源于做人上的独立人格;富有“自我”个性的学问,肯定出自富有“自我”个性的人;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也往往会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学问。高清海先生曾谈到自己“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1]第2卷(P374)也许这正是先生不断解决哲学难题、不断攀登哲学高峰的内在动因所在;而先生在做学问上虽然始终处在时代的前列,但却又总不满足、总不停步、总在探索、总在开拓,这一事实从先生强调“创造就要不断超越、不断否定”,不但要“超越前人”,而且更要“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论述中,似乎可以找到最好的注解。
此外,高清海先生还谈到:“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不断超越他自己创造的艺术成就,一个哲学家的哲学生命,就在于不断突破他自己成就的哲学成果,如果他们不再突破自己,超越自我,他们的艺术生命、哲学生命也就从此终结了。”因此,“要实现自我,就要善于敞开自我,敢于否定自我,乐于更新自我,勇于突破自我。要想创造大的成就,就要高标准地确立大目标,永不封闭自我,永不自以为是,永不满足既有成就,不断创造新我”。[1]第2卷(P394)这些深刻论述,来自于高先生本身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人生体验,正根源于先生自身的人生实践。这是高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先生一生为人治学经验的真谛和精髓所在。
二、“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
做学问和做人的一致,既提出了如何治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又确立了如何做人的一条普遍原则,同时也揭示和代表了高清海先生为人治学、为人处世、为人做事的一种根本原则。然而,这一原则的提出和确立,不仅仅是高清海先生多年为人治学经验的真实总结,它与高先生在理论上所实现的哲学观念变革也密切相关。实际上,正是高先生提出“哲学与人相统一”的哲学观,为其确立“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学问观提供了理论思维前提。高清海先生曾把自己的哲学观简要概括为“人是哲学的奥秘”和“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1](P17)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必须通过人去了解哲学,也必须通过哲学去把握人”的哲学观;[1]第2卷(P61)而其实质,则在于“人和哲学的统一”,或“哲学与人的统一”。它意味着:“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面对的虽是外部世界,表达的却是对人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不只是说,人总是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而主要是说,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不过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世界以理解、把握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人总是从对自己的理解中去把握外部世界。……哲学是怎样理解人的,它也就怎样去理解世界;哲学关于世界不同观点的分歧和论争,表现的实质上都是对人自身的不同看法。”而“哲学,实际就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理论活动、理论表达”。[1] (第2卷P43,P47)
哲学与人在本质上的统一,决定了从事哲学事业的人“做学问”与“做人”之间的内在一致。人是什么样的,他所创造的哲学也就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哲学状况,反映和表达的也就是什么样的人的状况。不仅如此,哲学与人在本质上的统一,也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在“做学问”与“做人”上的内在一致。这也就是说,要创造出表达时代精神的时代哲学,首先要做一个弘扬时代精神的时代之人;时代的哲学不过是时代之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理论而已。
“做学问”与“做人”的内在一致,是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的实践表现;而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内在一致的理论基础。然而,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的哲学观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学问观提供理论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哲学本身发展和变革的价值和意义。表面上看,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的哲学观,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壮语言,可深入反思哲学历史和哲学现状,这种新哲学观的意义就会立即显现出来,实际上它是哲学观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意味着: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外在客体世界的片面本质和单一规律,而是由人分化和统一的“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等多种矛盾关系中的人与世界关系;哲学的理论性质,也不再是关于客观世界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而是人对于人在多重矛盾关系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主体自我意识。哲学的思维方式,本质上不是像科学思维那样单纯地反映现实对象存在的再现性思维,也不是像神学思维那样异化地表达人自身价值追求的理想化思维,而是一种在观念中既分化世界又统一世界的反思性思维;哲学的研究方式,实际上也不再是对各门实证科学知识的直接概括和简单总结,而是在批判地反思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从人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并通过这种理解和把握来领悟和把握人自己。哲学的演变历史,不是关于世界的“本体知识”和“永恒真理”的逐渐积累过程,而是不同时期哲学家对他们所处时代人的状况和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和理论表达的历史;哲学的功能和作用,也主要不是为人们提供或普遍或特殊的某种知识体系,而是在人和世界之间的多重矛盾关系中,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和理论把握,为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升华提供正确合理的观点方法、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使人能够以人的方式去安排属人世界,以人的态度来对待人自己,以人的观念去指导人的本质、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由此而言,高清海先生的哲学观,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哲学相统一的哲学化的主体自我意识;而其实质,则是通过哲学所表达的人与世界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观、人的价值观、人的发展观和人的生成观。而这样一种哲学观的产生,显然既不是脱离开人类哲学发展历史的思维独断,也不是脱离开我们民族发展现实的主观遐想。
事实上,作为一种哲学化的主体自我意识,它正是我们民族和时代人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追求的一种自我把握和理论表达,而这种把握和表达又恰恰是对人类哲学发展历史特别是我们国家哲学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必然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拉开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序幕。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和不断深入发展,人的独立性在逐渐生成,个人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个体主体在迅速成长,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社会转型的此种现实状况和人的发展的这种历史要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日益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而这种要求和精神反映到哲学中来,必然要促使传统哲学观发生转变,同时也催生着新的哲学观的历史形成。高清海先生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日益凸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和哲学表现。这一点,不仅反映出高清海先生卓越的哲学智慧、敏锐的时代眼光和超凡的历史洞察能力,而且表明了其哲学观实质上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一种主体自我意识理论,它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表现和哲学表达,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最重要、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哲学成果之一。
但是,高清海先生的哲学创造,决不仅仅限于他在哲学观上所实现的重大变革,而且表现在他在哲学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当代哲学领域所进行的开拓性探索之中。其中,最主要的要数其“类哲学”思想的提出。人们一听到“类哲学”,往往容易联想到历史上的“类概念”,特别是费尔巴哈的“类观点”。其实,“类哲学”不仅不等于费尔巴哈的“类观点”,而且甚至和它完全相反。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类哲学”可以说:在理论来源上,它是马克思类思想的直接继承;在现实基础上,它是当今社会和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和表现;在人性根据上,它是人的发展和人的类本质生成过程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而在形态定位上,它则是“发展成熟了的人的成熟的哲学形态”,是“在走向未来的人的未来哲学形态”。[1] (第2卷P165)从“人是哲学的奥秘”和“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观点来看,“类哲学”提出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一种未来哲学形态并因而也是一种崭新的当代哲学形态的诞生,而且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反映时代要求和表征时代精神,理解人、理解时代、把握哲学、把握世界的新的价值理想和新的思维方式。而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高清海先生以高超的哲学智慧,既超越了传统的对人的理解方式,也超越了人本身的“种生命”存在的局限,而能站在人的“类存在”、“类本质”、“类特性”和“类生活”的高度,来审思、看待和思考当代人与当代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由此,自然也就使他提出的“类哲学”成为当代人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意识理论。
换言之,“如果说‘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那么,达到了类意识的哲学即‘类哲学’,也就可以看作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理论”。[1](第2卷P164)高清海先生“类哲学”思想的提出,不仅实现了哲学和人在当代及其未来发展中的统一,而且同时也实现了他本身的“哲学”与“生命”、“生命”与“价值”的内在统一。
三、“生命”与“哲学”的相互映照
在高清海先生刚刚去世之后不久,他的许多学生、同事和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种感叹:“高老师走得太早了!”这感叹,包含着无限的遗憾:假如高老师能再多活10年,15年,哪怕是5年或8年,他也会为哲学、为事业、为民族、为社会奉献出更多的创新思想;这感叹,蕴涵着深深地思念:思念着高清海老师生前高瞻远瞩的学问指导、情逾骨肉的师生感情、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和卓而不群的哲学智慧;这感叹,也饱含着诚挚的赞颂:赞颂高清海先生永不满足的生命追求、不惧风险的开拓精神、不断超越的哲学创造和深邃不凡的学术思想。其实,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恐难准确表达高清海先生生命的价值和哲学的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或许在高先生自己所提出的“两重生命学说”之中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解读和领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高清海先生提出“人是哲学的奥秘”和“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之时,他就同时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而非单一生命”的观点和学说。高先生认为:“人除了与动物相同的生命以外,还有着与动物不同的生命。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是有着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因为它们大体上是相当或相互对应的”。[1](第1卷P5)不仅如此,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和“两重生命本质”,也决定了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追求,[3](P3)而“人的双重本质投射于客观对象,通过人的生存活动同时也就分化了外部世界,即在自然世界之上又创造了一个为我存在的属人世界”……[1](P95,P49)。
高清海先生所提出的人有“两重生命”的观点和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或学说。它不仅构成高先生哲学观变革的思想前提,成为高先生许多重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形成高先生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成为高先生整个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与内在实质。正因为如此,它既为我们理解哲学、把握价值、诠释人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和领悟高清海先生的生命价值和哲学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真正谜底。高清海先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既表现为他的自然生命存在和自在生命价值,又表现为其自为生命存在和自为生命价值。因为按照先生的“两重生命”学说,“对于人的这一两重化本质不能拆解开去理解。人如果只有自然性本质,没有超自然性本质,人就只是一个与其他存在同样性质的自然物,永远不会生成为人。相反地,如果去掉人的自然性,只承认人的超自然性,那样一来人就成了神,也不再是人。不仅如此,在人身上这两种性质还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而存在:自然性只能存在于超自然性中,超自然性也只能存在于自然性中,即肯定性只能肯定自身于否定性,否定性又必然扬弃自身于肯定性中”。[1](P28-29)如果我们将这种“两重生命”学说运用到高清海先生自己的生命之上,那么,它便意味着:高先生的生命存在,是其“自然生命存在”与“自为生命存在”的内在统一。其自然生命存在之所以成为他的人的自然生命存在,只是因为其自为生命的创造使其自然生命存在获得了创造“人的存在”的自为价值和属人意义;其自为生命存在之所以能成为他的富有个性的人的自为生命存在,也只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他的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的本质”的产物和结果。
同样,高先生的生命价值也体现在其“自在生命价值”和“自为生命价值”的辩证统一之中:其自在生命价值,作为维护、增强和延续其自然生命存在的价值,其意义在于为其自为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提供良好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而其自为生命价值,作为通过其自为创造活动创造价值的价值,它则使其自然生命存在也具有了创造价值的价值和意义。在高先生的人生历程中,其自然生命存在和自为生命存在、自然生命本质和自为生命本质、自在生命价值和自为生命价值是完全统一的,这两方面都统一于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高清海先生的去世,使人们感到十分悲伤和万分惋惜。这悲伤和惋惜,不仅意味着高先生自然生命存在的不幸终结和自在生命价值的自然消失,意味着我们从此永远失去了鲜活可亲、富有感情、充满活力、感性生动的高清海老师,而且意味着高先生永远失去了他自为生命创造及其价值实现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界失去了一位勇敢无畏的开拓者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大师。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高清海先生整个生命存在的终结和全部生命价值的消逝。相反,随着高先生自然生命存在的终结和自在生命价值的停止,其自为生命存在和自为生命价值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现并不断增强。
高清海先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本质和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自为生命存在、自为生命本质和自为生命价值之中。按照人的“两重生命”学说,人的自然生命存在、自然生命本质和自在生命价值,是自然产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且受物种关系和自然法则所支配;但人的自为生命存在、自为生命本质和自为生命价值,却是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它们由人自己的后天实践活动所创造、所实现、所发展,并且受人的类关系、类本质和类特性所制约。在此意义上说,人的自为生命本质,是由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所追求的“自为本质”;人的自为生命存在,是由人的主体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自为存在”;而人的自为生命价值,则是由人的价值实践活动所实现的“自为价值”。作为人后天实践活动所追求、创造和实现的东西,人的自为生命本质、自为生命存在和自为生命价值,都不过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 (第42卷P97)
正因为如此,高清海先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并没有随着其自然生命本质、自然生命存在和自在生命价值的终结而消失,而是通过他生前的自为生命本质的追求活动、自为生命存在的创造活动和自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活动,而在其活动过程本身及其对象化结果中获得了客观的形式、现实的表现、永恒的生命和恒久的价值。高清海先生的一生,是求索的一生、开拓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和超越的一生。他不断地追求人生的真谛,追寻生活的真理,探索哲学的奥秘,求索世界的本真;他不断地扩大知识的新视野,扩展探索的新领域,开辟研究的新方向,开拓事业的新道路;他不断地创造着新思想,创造着新语言,创造着新价值,创造着新生命;他不断地超越传统,超越前人,超越历史,超越自己。
高清海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留下了浩浩九大卷洋洋几百万字的《高清海哲学文存》,成为中国哲学界弥足珍贵的哲学财富;高清海教授是令人敬仰的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和哲学大师,他为中国哲学界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他恩泽万生,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哲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清海先生曾长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他曾任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省社联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他的敬业态度、开拓精神、管理才能、高尚人格,受到普遍赞扬,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实践领域一笔宝贵财富;高清海先生一生还兼任多种学术职务,他是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为中国哲学事业及吉林省哲学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高清海先生生命本质、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写照、结晶和表现。
事实上,高清海先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正是通过其哲学生命、哲学存在和哲学价值来表现的;而其哲学生命、哲学存在和哲学价值,反过来又展现并延续其生命本质、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二者相互表现,互相依存,交相辉映。在谈到人的双重生命价值时,高清海先生曾指出:“人的超生命本质使人的存在价值超越了有限进入到无限、超越了相对进入到永恒的境地。人在有限的生命活动创造的价值,一旦进入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就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这就是人的类价值”。[1](P95)由此来观照高清海先生本身的生命和价值,我们可以说:高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世间。他虽然离开了他创造生命辉煌的此岸世界,但却使自己走向了生命永存的彼岸世界;他虽然告别了他终生奋斗的哲学事业,但却使他的事业融入永续不断的历史长河;他在现实世界中走完了他“种生命”的有限历程,但却在历史世界中找到了他“类生命”的无限意义;他的“自在生命价值”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无法抗拒的消逝了,但他的“自为生命价值”却在属人规律作用下不可避免地日益显现出来并永恒持久地存在下去。高清海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高清海.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王凤珍)
原文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录入编辑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