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职业道德与员工职业化管理
   

让员工自主地负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职业化的的基本要素。职业化是职业人或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在现代职场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要求。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化管理来促进全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经理人就是实现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制度化建设来说,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软力量。当然,职业化除了职业道德要素的约束以外,还包括遵守其它的职业准则如务实的态度、职业荣誉感、减少主观性,以及不断提高自身履行职业职责的技能等等。由于职业道德不能完全依靠员工的自觉,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实施职业化管理。

一、职业化与职业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不论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非营利组织,要执行自己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目标,都离不开职业化管理。职业化首先是从业人员对自身的要求,这种要求中包含着积极的职业精神。其次,职业化是一种管理成果。或者说,职业化管理的文化,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核心文化。

职业化有时也称为“专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和按照标准行动的工作方法。简单地讲,职业化就是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以及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并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它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态度、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理、行为等方面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职业化包含着几层次的内容,其核心层就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所谓职业道德,也可以视为“从事任何职业的道德资格”,就是按照道德标准行为,是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职业荣誉感和积极进取等职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等职业责任意识也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等是职业化素养中最根本的内容。

培养职业素养是对企业员工的基本要求,要求员工自主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显然,企业难以对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强制性的约束,特别是“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主要靠职业化的素养,而这些素养更多的是体现在员工的自律上。当然,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还要求在工作和工作的决策中尽量克服主观性,去除个人的私心杂念。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职责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为目标,体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职业化素养。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管理者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行动,而不是依个人兴趣自行其事。任何个人的理念和爱好都不能影响正确履行职责。

职业化的中间层是“职业化技能”,掌握熟悉的职业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企业员工不仅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拥有融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一技之长,而且需要学习型的态度和方法,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随时应对技术革新和知识更新等环境变化和挑战。职业技能是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所有员工都必须有能力来担当相应的工作任务。职业技能的认证或者被认可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通常就是进入某个行业有某个级别的通行证;二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某中专业化的东西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会计师,就必须拥有会计上岗证。三是社会认证,社会认证通常就是职业者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你是知名的职业经理人,即便你没有证书认证,但是社会也承认你,这就代表着你在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资质。

职业化的外围层是“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开展工作是职业化的具体体现。每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在一些领域如果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体现那个领域从业人员最优秀的品德,也可以成为体现“行业美德”。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遵守行业和组织的行为规范,包含着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每个行业有该行业的行为规范,每个组织有每个组织的行为规范。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员工,他会主动去了解和理解自己所在行业和自己所从事的职责领域的行为规范,并能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某个企业的较短时间内,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自己的身份。行为的规范化包括提高职业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也是职业化的重要特征。行为的规范化即行为的标准化,不仅看员工实际上做了什么,更要看他是如何做的,是否符合标准。

二、新型的劳动价值观

职业化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今后企业竞争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需要大批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化的人才。职业化是提升企业人才素质的核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大量的职业化人才,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化的员工,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经理人需要职业化,企业员工需要职业化,技术人员需要职业化,所有的职业人都要走向职业化,职业化是提高个人与组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职业化是新型劳动观的核心内容。劳动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成就自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配得上职业人的称号。职业化不仅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蕴含着一种精神的力量,是对事业的尊重与热爱。企业员工在追求与实践职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是人生价值的升华。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每个职业都需要标准化和专业化,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又要成为该细分领域的“专家”,从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只有职业化的人才得到认可,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面临激烈就业竞争的员工,不仅要重新树立劳动观,而且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设计自己的未来之路。

职业化是全球职场特别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通用语言和企业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具备职业化的精神,懂得职业化的规则,才能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获得较好的发展的机会。例如,在中国,许多境外到中国工作的职业经理人的工资往往比我国的职业经理人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警讯,意味着我国的经理人还不够职业化。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推论,如果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化的文化和培养一批职业化的人才,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一定不能成功。

从职业化的角度来审视劳动价值观,就提出了新型劳动观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不仅需要理解职业对个人生活的价值,还要了解职业竞争的重点,乃至职业和劳动态度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我们可以回归中国古代匠人如干将莫邪的职业精神和敬业观念,我们也要追求“庖丁解牛”的牛技。由职业化的技术和标准入手,逐步达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最终在职业境界上达到“道”的要求。

由此,重新审视现代职业观与职业精神。在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实现职业目标来为社会做出主要贡献的。职业无贵贱,能力有大小;贡献有差别,态度需认真。尽管有职业上的符合个人意愿的好坏之别,但没有职业上的贵贱等级之分,根据能力大小来选择职业,而不是一窝蜂,才可以寻找表现自信的职业,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当然,贡献有大小之分,但并没有影响职业的价值。相反,在工作中的态度则决定了人们对该从业人员的评价,被分出了价值。可以说,企业员工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愿意付出,是现代职业观念的基本价值尺度。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是要求,企业中,任何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为了承担这些职责,员工必须首先做到职业化。即把职责的要求体现在个人履行职业的自律上,或者说是职业化的内化。职业化的职业观要求,即使职业并非让人满意,或者报酬不能令人满意,也要严格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开展工作。这是因为,既然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确立工作契约,无论报酬等方面如何,企业员工都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开展工作,否则就是违背了契约和对职业的忠诚。如果员工不愿意严格遵守协议或契约,那么必须先解除合同或契约。

总之,职业观念是追求职业化,而职业精神则要满足“在其位则谋其政”的原则,在工作职责范围内负责到底。职业精神一方面是指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崇尚敬业、责任、团队、创新和学习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或者说体现中国传统修身要义中的“慎独”:即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以达到职责高标准的要求和对自己职业成就的荣誉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有对目标的自主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主的要求包括理解职责所包含的各种要求,做到专家水平。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家化的职业人才,要求自己能够体现这个行业的美德并具有高超的工作技能。因此,除了态度以外,职业化的员工还需要成为持续胜任工作的人。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很大,对工作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任何一个自觉要求自己的人,必定要成为学习型的人,并因为自己能够始终胜任工作要求而成为人才。以职业化的职业精神来从事自己的职业并持续追求体现工作的最优效果,是现代职业人的理想境界。

三、德才兼备

职业化中包含着德才兼备的内涵。对于所有从业人员来说,“术业有专攻”是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它意味着对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贡献,对于社会资源配置专业化的贡献。职业技能则是履行职责的必要因素,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化或者说达到该领域的专家的水平。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道德素质或道德资格。“德才兼备”中的“德”主要是指职业道德。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员工也都需要满足德才兼备的要求。

在二者当中,职业道德是更优先的部分。尽管人们平时经常忽视实践中的职业道德的考核,但实际上,职业道德是履行职业责任的必要条件,是德才二者中具有优先性的选项。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才能的重视,是职业化的核心。它是一种新型的德才兼备。传统的德才兼备侧重于理想化的目标,希望各个方面的品德都达到很高的标准。而企业、行政等职场中的职业化中的德和才,则是针对职业化的要求,在道德方面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当中。

按照职业道德的准则行动,这是德才兼备的一个基本的尺度。不过,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理解,德才兼备的人应当对职业有热情,积极服从各种规章制度、职业规范或规则,并且在心中形成对于规则的认可,将规则内化为个人的习惯。无论是道德准则还是职业规则,都应受到重视并得到遵守。从德方面的角度来说,也包含着坚持或支持法制化管理,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一般职业规则。企业员工应该遵从职业规则开展工作,从基本含义来说是遵守职业行为规范、标准。这种“德”是自主贡献型的自律要求,它意味着员工对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热忱,意味着为改善工作效率与提高工作效果而进行不懈的努力。态度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动力,从而成为勤勉的构成要素。

人力资源既是人的职业道德也是人的潜在才能的开发。在德的优先性选择的基础上,在相近的职业道德状态下,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包括专业和素质两个主要方面。专业主要是技术或者实用的技术,而素质则包括常识、人文素养、交往沟通能力和情商等等。“知识就是力量”中的所谓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经过理解、吸收并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才能需要培养,潜力需要挖掘。可以说,职业活动既是一个人的工作的起点,也是他的学习挑战的起点。因此,任何学生都必须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而企业的员工,必须一直处于学习型的状态。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正的人力资源开发。挖掘潜力、扩展视野、思维方法的训练、教练和指导等培养人才的做法是人力资源开发者的责任,也是人们实现职业化、提高履行职责水平的基本途径。

四、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职业化的核心内容,它具有普世性。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则的理解略有区别,不过,在基本的范围内存在着深刻的共识。美国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9条从业人员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即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等。除此之外,勤勉和纪律也很重要。这些可以作为企业把握职业道德的一般规范。

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忠诚是基本的准则;在企业,就是员工通过对职责的履行和高度责任感,进而成为对工作委托机构企业的高度忠诚。在履行职业责任时,需要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价值观来行动。因此,通过忠诚于职责而忠诚于企业,并通过忠诚企业而忠诚于企业的所有者。诚信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职业道德。由诚而信,诚是真诚,信是信用可靠。它意味着对客户的诚信与责任,意味着对促进客户利益的承诺。同时,它要求在交易或贸易的过程中要信守承诺,值得信赖,不欺诈,保障长期的信用。敬业则要求员工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勤勉和承担责任。勤勉要求用心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工作时间内专注于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则要求既要懂得规避各种不必要的风险,也要勇于承担风险。同时,也不能因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向他人或机构转嫁风险。追求卓越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企业应当倡导员工积极进取,追求更高的个人职业境界和职业成就。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追求尽善尽美,努力改进,达到超乎预期的好效果。正直表现为坦诚、坦率和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使与上司发生冲突或者利益受损也不轻易折衷和妥协。正直要求有揭露弊端的勇气,要正视困难和问题的态度。正直要求人们当面澄清问题,不在背后说坏话,更不会在背后耍阴谋诡计。纪律在企业文化中称为一切行动听指挥,在需要听指挥的领域坚持按照纪律行动,是取得好效果的坚实保障。

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职业人需要自主与协作。企业里的每个员工都承担着一定范围的职责,因而都需要自主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同时,大多数员工也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也都需要在工作上相互配合或协调。自主与协作如何统一,这是任何员工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配合与协作的工作存在着与自主的工作发生冲突的可能。职业化要求协作和团队精神,也要求解决可能的冲突。团队精神一方面要求自身按照自己的职责完成任务,避免成为木桶理论中的那快“短板”;同时需要相互配合和支持以完成团队的目标。服从团队任务目标和体现团队协作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自主与协作都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从整体上说,企业的整体目标有时与团队目标发生冲突。在这样的状态下,需要将企业的整体目标作为核心。由此,需要克服团队中的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是团队中的极端形态,是为了团队内部成员的利益牺牲上级和组织整体利益的做法。

职业化管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的提升很重要。职业化对于企业员工的规范化管理,无论是职业道德、纪律还是其它做事的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制度化价值。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职业化对人力资源伦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一些员工曾经对国外的大企业在中国的公司提出了批评,认为制度过于严格,纪律扼杀了创新。但是,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按照纪律和制度来行动的。因为职业化标准中的行为标准是各种好的行为的总和,是将企业优秀员工和业界成功的做法与经验概括归纳后编制出来的。一方面,在推动职业化、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包含着对业务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提炼过程,包含着把员工个人的成功经验变为企业的财富,把员工个人的失败教训变为企业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加快对行业优秀做法的吸收和了解,使其他个人、企业和行业的好的做法和榜样行为成为自己企业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模板,实现经验的系统积累与继承,加速对优秀企业经验的吸收并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职业化还促进了企业标准化的培训体系的建设,使培训更有针对性。特别使根据企业规范的系统内容进行培训,促进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员工的素质,满足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通过职业化的目标和管理途径,能够确保素养好的员工在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中脱颖而出,保证公平竞争,使员工把精力放在工作绩效而不是人际关系上。例如,有些企业凭老板的感觉评价干部,觉得这人印象好,工作表现不错,就重用,但对于职业道德没有考核了解,对人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以偏概全,特别是鼓励员工巴结各级领导。相反,职业化评价以注重工作实绩与实际行为表现为评价依据,有一套规范的评价程式,保证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有利于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培养员工正直的品性。

五、职业道德与职业经理人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经理人之成为职业化的管理者的本质要素。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人而言,职业化特别是职业化中的职业道德和才能的具体体现,使管理者、经理人达到职业化并成为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中的“职业”,是指职业化。因此,职业经理人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而不是以经理为职业的人。所谓德才兼备的人,在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职业经理人。这种职业经理人的典型特点,就是职业道德比较完满。企业可以派个职业经理人到外地自主经营而不必担心经理的道德问题,不会遇到很大的道德上的风险。此外,职业经理人还很理性,能够按计划采取行动,尽量采取科学决策和规避各种风险。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潮流中,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企业需要扩张,需要大批职业化的人才,包括职业道德可靠的人才。特别是家族企业在发展中容易遭遇瓶颈,需要进行规范化改造并引进部分职业经理人。对于国际化的企业来说,更需要储备和依靠职业经理人。在规范化的环境中,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更大。由此而言,企业的员工都需要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向职业经理人的方向迈进。

企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关注自身的职业化发展,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化是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因为只有职业化的员工才能承担重要的职责。也正因为如此,国外企业对从外面引进的人才需要进行面试,而且层级越高,面试越多。有的外来的首席执行官需要面试三十次以上。而且,不同层级的人面试的内容有差异,但是都要涉及到教育背景、技术专场、性格与合作、道德意识、思维方法、既往的表现等等。

职业道德是职业经理人最优先的资格。因此,在衡量职业经理人的几个最基本的标准中,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它也是职业经理人和普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所在。当然,有时普通经理人甚至比职业经理人还吃得开,因为前者可以在很不规范的企业适应不规范的企业文化。有时,企业家也要求不那么规范的工作方式和较低的道德水准。这种现实的制约也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究竟职业经理人怎样在不规范的环境中保持自己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由于缺乏法制化的文化基础,我们的市场也缺乏职业经理人成长的一些条件,这对那些努力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员工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尽管如此,努力成为职业经理人依然是企业员工应有的追求。

职业经理人适合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在当下中国,对于企业家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可以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不是说他们任何人都可以和职业经理人配合得很好。因为职业经理人重视经营的制度化环境,职业道德要求比较高,不一定符合部分企业家依靠直觉和注重社会关系的文化和风格。因此,企业家要慎重思考自己如何达到引进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盲目引进职业经理人,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激化矛盾,而且也会动摇人们对职业经理人的信心。

六、职业道德原则

任何组织包括企业的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并承担具体的岗位责任期间,就与雇主之间建立了契约化的承诺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从业人员需要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组织的目标,需要审慎地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并追求岗位职责的最优效果,同时需要全力以赴执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忠诚、审慎、公正和勤勉四个准则是职业道德中内在性的四个具有原则意义的准则。

忠诚是指从业人员高度认真负责自己的职责、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并由此忠实于服务对象并最终忠诚于自己的委托人的强烈态度和意向。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哪一个行业,从事怎样的工作,忠诚是有具体规定的。比如说他要忠诚于他的职责,那么他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并理解所承担的责任,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假如他要是服务顾客的话,那么他要让顾客满意,要对顾客的信息保密。假如这个职责遇到职业危险的时候,他要去承担这个危险。“非典”来的时候,医生、护士不能跑掉,无论以任何理由都不能跑掉;因为医生护士一开小差,所有他们承担的职责风险就转嫁给了患者,那就不忠诚了。同样,军人当然也不能临阵逃跑。所以,忠诚包括承担风险,包括这个职责本身所拥有的一切责任,不能把道德风险进行转嫁。同时,忠诚要求履行职责的时候做到一切为了完成任务,不能带有私心或者以权谋私。我们中国古代讲的职业道德就称为“大公无私”,“公”是职责,“私”是指私心或私利。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在用人的时候要任人唯贤。总之,假如坚持责任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必须以职责为优先考虑。因此,忠诚的人在道德上是可以信赖的人,也是可以被充分授权的人。具有忠诚度的人也是自律的人,是“慎独”型的具有强烈职业荣誉感的人。

审慎则是选择最佳的手段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审慎就是要求重视过程和结果,仔细思考所采取的手段带来的利弊得失,尽可能地选择好的手段,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在企业经营中,就要求企业员工很理性,很客观,要非常严谨地去计算自己怎么样做效果最好,会达到更好的境界,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工作带来的危险和损失。因此,员工做事要有计划,不能有投机心理或侥幸心理。审慎在决策上尤其重要。特别是企业在战略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研究,准备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择优选择。没有比较研究,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决策者如果不审慎,就要承担其在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责任。审慎的职业道德还要求,职位越高的员工,需要审慎。

公正要求职业化的人员如职业经理人具有良好的个人公平的美德,并且在处理问题、评价人员、设计规章制度、进行分配的时候,自己消除个人爱好和偏私,达到程序公正的要求。对于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员工,要及时矫正错误,或者给予必要的补偿。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公正要求他们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看待竞争与分配问题,努力做到公平,支持对不公正行为的惩罚。

勤勉则要求职业人员如企业员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非常投入、集中精力做好事情,不能分心,不能偷懒,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做与履行职责不相干的事情。在企业中,它要求所有员工尽力而为,也就是达到古人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它也要求员工注意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就是指在目标明确之后,如何通过勤勉的品德达到完满和成功。现实工作中的许多失误,都是不够专注不够细心造成的。勤勉也要求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开展工作。无论是否有人监督考核,勤勉都要求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态度。此外,勤勉要求在工作上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因此,勤勉要求按照计划性来开展工作,不能把问题往后拖延,把困难放在后面。

职业道德原则必须转化为员工自主的品德才能得到实践。例如,虽然人们可以监督员工是否偷懒,但是,真正的勤勉是自主和自愿的选择,仅仅依靠监督是难以达到职业道德要求的。因而职业道德原则它既是准则也应是美德。

七、职业道德原则的实践

对于忠诚、审慎、公正和勤勉这几个准则来说,都存在应用环境的理解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关的义务或责任,可能对理解该准则产生复杂的影响。

以企业员工的“忠诚”为例,存在着对职责、对最高经营责任人、老板和企业“忠诚”的问题。那么,怎么体现忠诚?忠诚是听话呢?还是把活干好呢?还是既听话又把活干好呢?特别是在听话和按照自己的判断对履行责任有好处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行为?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员工的忠诚就是忠诚于他的职责,通过圆满完成这个职责,来体现他对于最高经营责任人、所有者和企业委托人的忠诚。由此,可能有时候忠诚就意味着他要忠于责任而不是听话。

从审慎的角度来说,有时过于审慎会走向保守或者优柔寡断。因此,在涉及到风险较大的决策时,不是说有风险的事情不做,而是说,风险越高,越需要了解清楚有关决策的背景信息,并且做比较深入的可行性论证。从行为的文化特点来说,职业经理人是比较注重审慎的人,与企业家偏好承担风险的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实际上,二者恰好具有互补性。不过,在实践中,由于看法不同,会经常发生不一致。企业家可能怀疑职业经理人没有魄力。但实际情况是,它不是魄力的问题,而是职业经理人需要遵守审慎的准则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公正的坚持和“合情”经常发生冲突,这对于重视人情的中国文化来说,就要求建立法治的标准,同时克服人治的缺陷,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铁面无私的做法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不一致。显然,在企业中,对于公正的品德要求应当遵循中国古代的“榜样”,就是从最高管理者做起。

就勤勉来说,人们经常发生误解,以为要加班甚至经常加班才表示勤勉。实际上,国内有一些企业没有按照契约经营,所有的劳动法律都要求在加班时应该发给双倍的补贴。因此,可以说,首先,加班是靠自愿的;除非个别时候当事人一时没有把手头的工作做完或者少数急迫的工作需要加班。其次,即使要求加班,也应该发给员工加班补贴。当然,假如员工做事拖拉,没有效率,那是另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加班应当是一种义务。假如一个人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上级负责人又给分派工作,那该如何行动呢?显然,如果是额外的工作,在少数情况下,员工应当配合;如果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合理地拒绝。因此,除非上级领导在确定岗位责任的时候事先有所安排,否则就不应当利用员工的优点让员工从事更多无偿的劳动。

关于忠诚、审慎、公正和勤勉,除了以上解释的几个角度的理解以外,还需要补充与它相关的几个实践中必要的理解。为了达到或者符合忠诚准则的要求,员工需要具有职业荣誉感。忠诚的人受到赏识,而对职业和职责的忠诚体现为自己职业的成就感,该员工必须受到自己荣誉感的激励。换句话说,当人们努力时,是因为他们认为应当如此。假如他们不够努力而受到谴责,他们会感到羞耻。此外,为了体现出内在的忠诚,员工应当具备契约精神。换句话说,既然承诺了承担这个工作责任,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他或她也不会偷工减料,除非他们事先解除了劳动合同。因此,契约精神要求员工在履约期间不受各种条件影响其忠诚。对于公正来说,让“能者多劳”不是公正的做法,只是打击员工积极性的做法。对于达到审慎的要求来说,克服主观性是重要的。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在国际化市场上的身价比较低,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职业道德不好,而是普遍上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现象。就是说,当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会考虑:“我喜欢不喜欢?”而海外的职业经理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就考虑这件事是不是应该这么做?是不是达到目标最好的手段?就是这么一个差别。其实最后做的效果可能都差不多,但假如一个人主观性强的话,就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也不能全力选择最好的方法,也就会增加做事的风险,增加风险就违背了审慎,也违背了忠诚。另外,为了体现内在的审慎,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体现一定的民主风格。特别是通过民主达到群策群力的做法,是减少决策风险和选择有效的做事方法的重要途径。就勤勉来说,最需要克服的障碍是没有将责任内化,带着替别人干活、因而是迫不得已的心态。由此,员工就会消极懈怠。从职业化的角度来说,必须培养员工的主动性。例如,当一个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管理者需要对这个员工进行一种让他主动承担责任的培训,所有的东西他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在工作的时间里,员工没有清闲的时候。因为他们都很主动寻找工作和工作任务。企业的员工都是打工者,但是劳资双方之间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因此,没有人能够强迫另外的人真正做到勤勉。

八、职业化管理

自我职业化和职业化管理是企业实现职业化的两个基本方面。职业化管理就是通过职业化,一方面使员工在职业道德上符合要求,在文化上符合企业的规范;另一方面使工作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状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总之,职业化管理包含许多方面,引导员工的工作和行为依照标准和规范行动,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职业道德标准、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流程管理、质量管理、技能标准和行为标准等的规范与制度化体系。

职业化管理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是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它首先注重以整体的标准而不是根据员工各自的聪明才智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体系。其目的在于有组织地挖掘人才的潜力,为建立一种规范化的行为管理机制做好准备。其次,职业化管理就是建立真正的以规范化法制化的机制为导向、以职业经理人的计划性、规划性风格为核心而不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企业运营机制。再次,它将引导和组织管理者在标准化的平台上共同地有系统地组织开发产品,有计划地实现经营绩效。此外,就是要针对组织不同的业务工作建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各类业务人员看到自己的职业前景,通过不同的职业化水平来体现自身价值。同时,通过具体的标准和措施,对员工成长和贡献进行及时的认可,每提升一个层次,就进行评价鉴定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并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员工清楚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中需要不断增强和提高相应的职业化素质。

职业化管理还包含着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体内容是从业人员业务活动的规范化。作为标准化的要素,它不仅要了解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了解员工是如何做的,尤其是手段和方法的规范性。职业化管理更强调过程管理,即你是怎样实现你的目标的,结果不再是评价员工能力的唯一衡量标准。特别是与职业道德相关的领域,更是如此。通过规范员工的业务活动,使业务活动专业化,达到专家水准,才能确保各个层面业绩的持续提高,从而也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职业化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高。员工的职业化、职业化管理和企业有职业化的文化是三位一体。实现职业化,就不仅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力,也给组织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是把企业做强做大,而所谓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为负责任的企业文化。

建立职业化标准是实施职业化管理的关键步骤。从全球范围看,以职业化标准作为管理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职业化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成为企业组织机构不约而同的行动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职业化标准体系,对组织健全企业文化和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就是按照系统化的标准和规范建设的管理制度,包括自我规范管理和企业的规范管理。职业化管理要求不是靠直觉和灵活应变,而是靠职业道德、制度和标准,可以说,职业化管理是一种建立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基础上的法治。

在人力资本当中,职业道德和其它职业素养是基础,也是员工得到赏识、获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条件。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职业化是纽带,是信任的纽带,也是减少冲突的纽带。因此,企业员工实施职业化的自我管理,企业注重培养员工职业化的素养,是促进职业化的重中之重。实施职业化实践的奖惩制度是促进职业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企业应当重视职业化的引导和考核,在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具体的报酬等方面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对于符合职业化的员工要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反之要予以制止和惩罚。特别是企业在选拔干部和接班人方面,应当把职业化作为原则性的标准。总之,应当把职业化管理作为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化的目标与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职业化管理不是为了搞形式,而是对行为和绩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推动职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应当以提高作为基本的目标,包括提高组织的协调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顾客的能力。结合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培训和学习型技能表现以及行为的规范化,企业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实现更卓越的目标,并落实在具体的责任上。

(摘自《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录入编辑:红珊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