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回眸与展望——跨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哲学的变革中一直扮演着主角。在“九五”期间,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新的研究信念基本建立、新的研究范式基本形成。这些研究成果和20世纪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反思,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的”发展前景的思考,都反映出经历了20多年思想解放和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已经开始。

一、“九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研究特点

“九五”期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和各省的人文社会科学杂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是其主要部分;就这五年所出版的非翻译类哲学著作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并表现出以下七方面的特点:其一,研究内容非常丰富,80年代相比,呈现出所关注的新问题多,研究的热点多,所提出的新观点多,新开辟的领域哲学多的特点;其二,新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以新的观念从整体上研究问题的成果多,实践、主体性、价值成为这一新范式的重要因素;其三,研究者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元方法论层次问题研究意识有所增强;其四,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具有追踪国际哲学研究前沿问题的特点;其五,开始打破学科壁垒,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所增强;其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内“唯我独真”,对外“唯我独尊”的封闭心态开始了解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理性的阶段;其七,中青年研究者的成果的比例大为增多。

“九五”期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对原有解释系统的个别问题的争论较少,在新的研究基础与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较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研究方法、解释系统和新文本研究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前两者相比,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最为活跃,成果最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认识也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再是在认同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版本的前提下,用演绎的方法解释新问题,而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念进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建构一种新的领域研究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基础上的领域哲学研究是这种研究的一个突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九五”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特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强的问题意识;二是对苏联3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模式的核心理念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反省,对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研究较多;三是对唯物史观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多。其中对苏联30年代版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讨,既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又是这一时期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新的解释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研究和哲学入门教育的改革,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1978年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究竟是“物质”还是“实践”的问题始终是一个研究热点。“九五”期间关于实践范畴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系的研究与对苏联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模式的反省融为一体,仍是其基础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除了对这一带有根本性质问题的研究之外,“九五”期间对实践问题较为微观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关于实践规律、实践中介过程、实践推理,尤其是实践与“主体际关系”、“实践与交往”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在“九五”期间,认识论研究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知识论思维方式的批判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但这一时期,认识论研究仍有新的进展。它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建构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尝试、对原真理论视界的反省、认识论和价值论发展论汇合的探索、“超前认识”、认识的社会性问题与认识效率、社会认识论研究等方面。

唯物史观研究是“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其中最集中的问题:其一是关于决定论的研究,其中包含对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诘难的批判和决定论与选择论的关系的研究。其二是人学研究,主要成果有对人学研究对象、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科学技术与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问题、现代化与人的异化问题、人文精神、人类生成及其本质的哲学阐释、人的文化素质与价值观、人权、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解释等的探讨。其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这成为发展理论研究与唯物史观研究的一个交叉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唯物史观研究又是热点中的一个热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理念的变化显著,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新解读和对马克思哲学性质的重新理解,成为这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高层理论假论。“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是“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口号。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读和马克思哲学范式的重新理解,在重读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核心概念的重新理解;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之前的哲学、同时代的哲学,甚至现代后现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特点与意义;其三是对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研究。

另外“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开拓了一些新的维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和与后现代主义

的关系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对国际哲学界的理解越来越及时、深入,所关注的问题与国际哲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有一致性,与国际哲学研究的水平越来越接近;其二,利用各种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源,在世界哲学关注的具体领域、具体问题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对话的意识越来越强;其三,对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哲学问题、现实问题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化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领域哲学研究,二是问题研究。

“九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进行的领域哲学研究较为活跃,也富有成果,如社会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研究等。社会哲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在:社会哲学学科论证;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特点与研究的基础信念的研究;社会转型(结构转型及其价值问题)等。在社会哲学问题域中,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研究是“九五”期间的一个突出成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研究;发展的合理性、代价、中国发展特殊性问题;社会发展的价值结构及其目标;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可持续发展;论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人类社会整体性与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规律和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哲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维方式; 21世纪人类生存战略的哲学探讨;发展观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等。

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自80年代中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至今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价值论和伦理学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也被认为是哲学最能够积极发挥作用的一个领域。在“九五”期间,价值哲学研究的突出成果,一是评价理论研究。二是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观、价值观问题研究,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包括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技术时代的价值论与伦理学基础问题;合理性问题;价值冲突问题研究;利益研究;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合理性;社会价值范畴研究;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通融性特征;从“人类中心”到“环境价值”一种价值思维的角度和方法的研究;经济发展的价值评判问题;人的价值;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等。

在问题研究方面,所关注的研究热点有: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研究;全球化背景中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视野的转换;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的区分等。

 

二、“十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贯穿“九五”始终的一个问题,是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展望,这一工作在“九五”的最后一年达到了高峰。在这一年许多杂志都组织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笔谈。在制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的“十五”规划期间,我们听取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对未来五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见,根据“九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和专家们对“十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和应该研究的问题的阐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十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可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哲学发展史上意义的研究将更为集中与更加深入。这一研究将在希腊哲学(传统的哲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参照系中进行,问题将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马克思哲学的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存在论)和历史决定论(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在“十五”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非常有可能改变过去对这些根本问题的研究极为不足,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基本见解方面只是接受他人解释模式的局面,非常有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系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及其在哲学史上所进行的哲学变革,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将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其他哲学研究之间的对话将更为自觉、广泛和具有学理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方面的研究,将会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的关系等方面,将集中于具体领域哲学,如价值哲学、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等,也将集中于国际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上。

其三,国际学术交流将更为广泛、深入。改革开放为我国哲学研究与国际哲学界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化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训练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交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都为我们的研究尽早进入国际哲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提高与国际哲学界对话提供了可能。

其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更密切的关系,有更强的将自己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能力。在实践理性研究方面将更为深入和更符合中国特色。这一研究将不仅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哲学资讯,而且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践智慧与启迪。

(责任编辑  贾红莲)

原文载《哲学动态》20015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