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哲学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到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进行国情考察活动。通过参加这次考察活动,我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大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一、要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拥有十几亿人口、56个民族的中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呢?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红色文化占据重要内容。
第一,红色文化对于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兴国县面向全国,发挥红色文化辐射作用。兴国县努力提高红色文化品位,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人了解兴国县红色文化。目前已有井冈山干部学院、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铝集团、深圳龙岗区等30余个单位把兴国将军园列为本单位的教育基地。兴国县红色文化正在为各地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红色文化对于我们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兴国县立足本地,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兴国县制定了凡是新党员、团员、队员提干都要到基地学习传统、举行宣誓接受洗礼的制度;规定了干部、学员必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毛泽东著作,必唱“苏区干部好作风”歌曲,党校、中小学必开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等;开展了“忆先辈、比贡献”活动、讲革命故事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坚持了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革命传统教育与现实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近年来,兴国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城乡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在全国的多所干部学院中介绍经验。
第三,红色文化对于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赣州的轰轰烈烈的苏区革命,涌现了“自带干粮去办公”、“一支山歌三个师”、“一家三代或全家男人当红军”、“十送红军长征出发”的动人情景;红军走后,三五年一时没回来,但革命的火种未灭,在红色精神浸染下的人民群众忠诚而坚忍地等待,直到解放;解放后,苏区人民以一种喜悦情怀守望家园,勤劳生产,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像追随当年革命一样,追随一次次精神与思想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红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红色文化建设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红色文化软实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红色文化建设事业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红色文化发展体制保障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红色文化保护、开发、研究、创新的一整套良好机制。表现在:激励机制不强,专门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队伍较少,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资历和素质不是很强,导致红色文化研究的档次和水平不高;经费保障机制不畅,在红色文化的宣传推介、推广使用,红色产品的开发,红色品牌的打造等方面,均存在经费缺乏、人才不足的问题。
第二,红色文化的发掘提升相对滞后。有关红色文化史料的整理、苏区精神的深化发掘、红色题材的各类作品的编创等,存在一定差距。对红色文化产品有计划、大规模、整体性的研究与开发不够,都是零碎的整理、零星的研究。特别是对苏区精神的研究、发掘滞后。一直以来,不论是从赣州市还是从国家来看,苏区精神的宣传研究都比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滞后。例如,综合反映中央苏区精神大题材、大背景的影视剧寥寥无几,这是红色文化发展中的一大缺陷。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相对薄弱。就小地方而言,许多红色文化资源难以整合到一块,发挥不出其整体效应;就大地方而言,红色文化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足够的互动与区域合作,导致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难成气候,容易萎缩。
第四,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整个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一些教育还停留在表象上,教育的形式有待改进,教育的手段有待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有待夯实,红色文化教育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有待增强。
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但都对红色文化发展形成障碍,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三、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对红色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软实力。这样做,能够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能够表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繁荣红色文化的历史责任。
第一,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红色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适应。我国的红色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红色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还不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红色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全社会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议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就兴国县而言,将军县、烈士县、红军县、模范县有着非常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许许多多旧址、旧居以及革命故事是一本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活教材。因此,国家在加大红色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如可以将兴国县列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建议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兴国县的革命旧址、遗址大多散落在民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兴国县对革命旧址、旧居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兴国县革命旧址、旧居的保护级别也不断提高。2006年,兴国县有一处五个点被国家公布为文物单位。目前,这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做维修方案,申报维修。兴国县还有许多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苏维埃政权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文天祥的“永镇江南”旧址等。这些建筑大多属清朝时期的砖木或土木结构房屋,有的屋顶、瓦棱严重霉烂,有的在2007年冬2008年春的雪灾中受到严重损伤,随时可能倒塌,需拨入资金进行抢救性维修。
第二,积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红色文化优势。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方面已居世界前列。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
建议加大对红色文化的整体宣传力度。中央苏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如兴国县苏区革命战争中所形成的十几个“全国第一”,不但对当时的革命战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教育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中央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或给相关部门赋予职能,负责对苏区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之在教育青少年一代上,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积极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发展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红色文化的总体实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红色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红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投资红色文化产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红色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要加快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红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红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
第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我国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只要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红色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力成为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红色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扩散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红色文化作为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新阵地。
建议在中央级媒体以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形象化的视角冲击,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要多召开全国性的红色文化交流研讨会,多举办弘扬红色文化的系列活动,促进红色文化的大讨论、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激发全社会的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活力。提高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潜能,使红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红色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表彰有杰出贡献的红色文化工作者,使各类红色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
(三)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意识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教育引导是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宣传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红色文化的作用,最终都归结到其教育功能上。为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更加广泛地深入到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学生心中,要不断更新教育手段,激活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机制,确保教育取得实效。要大力组织全国范围内各系统职工到瑞金、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和培训。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的活动,建立活动的评估机制,提高活动效果,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于都县充分利用每年文物保护宣传月,开展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按照宣传的主题要求,采用图片展览、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在县电视台设立专题、开辟专栏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营造人人热爱文物,人人珍惜文物的良好氛围。近年来,于都县自觉捐献文物和报告文物线索的人和事逐年增多,重要革命旧址、旧居得到有效保护,连续实现16个文物安全年。
第二,营造舆论强势,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媒体是红色文化信息发布、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红色文化的主渠道。要充分认识媒体在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
红色文化产品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要组织好红色文化的编创调研工作,推出能反映红色主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建议国家大力扶持各地开发红色文化产品。现在,综合反映中央苏区精神的影视剧少之又少。一直以来,瑞金市试图以自己的能力组织拍摄,但由于开发能力有限,这些作品的档次和质量与精品差距甚远,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上级的扶持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第三,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渗透到红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红色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红色文化需求,运用各类红色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红色文化精品,形象地昭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尊重红色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功夫,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反映和体现红色文化的要求。要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红色文化的优秀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良好环境。
第四,注重实践养成,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要求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红色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鼓励人们把学习红色文化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践行红色文化的基本要求。
宁都县开展了“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把宁都县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从小就了解红色宁都,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爱国主义种子。同时广泛开展“我与先烈比童年”、“走当年红军路”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观看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在机关干部、教职工、医生中开展“学习反‘围剿’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活动,经常组织他们到景点参观、学习,开展专题讨论,使宁都县全县上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第五,强化机制保障,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我们所要保护和利用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防止具体政策与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相背离。要积极推动立法进程,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
(四)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我国的红色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红色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等。这些红色文化遗产记录着红色文化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红色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稀世物证。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重要文化根基。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红色文化瑰宝。我们要实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革命文物遗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革命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等。
四、具体建议
第一,建议国家拨专款建设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宁都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主要战场。为了保存反围剿战争的遗迹和文物,教育子孙后代,宁都县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投入了1000余万元,开始进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总体设计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之中。但是,仅靠宁都一县之财力,相对需7200万元的建馆规模只是杯水车薪,现工程建设已难以为继。为解决资金问题,宁都县曾多次向江西省和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但都因该项目未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而未果,因此建议国家要重视这项工程,提供必要经费,以保证如期竣工。
第二,建议对红色资源特别是革命旧址、旧居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大资金扶持。中央决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免费向全社会开放。这对于在全国人民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免费开放的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免费开放即取消了门票收入,面临着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免费开放后,参观的人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管理人员以及保护人员要比以前增加几倍;免费开放后,一些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周期缩短,出现了展板的维护更新、水电费的增加等问题。同时,对于免费开放后出现的诸如加强安全、接待时间等新问题,要统筹加以解决。
第三,建议召开苏区精神研讨会。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十分宝贵的伟大精神,需要党的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认真加以研究。建议将苏区精神纳入到民族精神中来,注重对苏区精神的挖掘、提炼和宣传推介,以推动整个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向更加广阔的层面上延伸和拓展。
第四,建议召开五次反“围剿”研讨会。五次反“围剿”有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同时深入探讨中央苏区反“围剿”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充实苏区前期这段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能激发革命老区乃至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第五,建议建立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堂。赣州有10万8千余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建议有关部门在赣州市策划建立大型的赣州革命烈士纪念堂,内有革命烈士事迹的陈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从而扩大赣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原载《社科党建》2008年第1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