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道朗与青云派
   

明清时期,道教虽多被人划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基本阵营,但事实上,在这两大阵营之外仍有不少其他道派流传,如43代天师张宇初曾谓明代道教“曰教则有正一、全真之分, 曰法则有清微、灵宝、雷霆之目”[[1]],而民国北京白云观用以考核游方道士之《诸真宗派总簿》则录有约80支道派的名称、字谱。这一时期的道教,虽已失去了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但却并未停止其分宗演派的活动,也未完全丧失其在民间的影响,而是仍体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力,如清初新兴的“青云派” 即为其例。所谓“青云派”,实属道教净明派[[2]]的支派,创始人为明皇室后裔朱道朗,于清初出现于江西地区,活动中心为南昌“青云谱”道院。该派有20字派谱(详下),在民国庄严居士编《道统源流志》中被称为“净明续派”或“青云派”;而在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簿》中,《道统源流志》所录“净明派” 与“净明续派”(青云派)的字谱则被合为一体,统称“许真君净明派”。因朱道朗乃明皇室后裔,且据说就是清初著名艺术家“八大山人” ,故有关他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不少[[3]];不过,关于作为净明道支派之“青云派” 的研究至今却仍鲜有人涉足,故此文或亦可补中国道教史研究之罅漏。

 

一、朱道朗其人

 

据清初“江西按察使司前吏”、“国史院庶吉士”周体观撰写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言,南昌青云谱道院的创建者朱道朗乃是“宁藩宗室裔” [[4]]。这里所谓“宁藩”,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明史·诸王列传》记载:朱权早曾得封藩大宁(今宁夏),故称“宁王”;后曾助燕王(朱棣)起兵,功成请封苏州、钱塘不果,终得改封南昌,年老而“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翀举,自号臞仙”, 成为了一名笃诚的净明道士[[5]]比起祖先朱权来,朱道朗似乎更有名得多,因为后者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净明道支派,而且据说还就是清初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八大山人” 朱耷。“八大山人”擅长书法与绘画,因曾见证明王朝的衰亡,故其画中“八大山人”的落款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由此而得称绝笔。目前有关“八大山人”研究的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他是僧还是道、以及他是否就是南昌“青云谱”道院的住持朱道朗。不过,据笔者所见民国《青云谱志》的记载,“八大山人”无疑就是“青云谱”道院的兴建者朱道朗。该志《人物》部分载朱道朗“自号八大山人,一字良月,一字破云樵者” [[6]],而《志》中又收有清初周体观撰《青云谱道院落成记》一篇,称青云谱之基址乃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炼丹之所、汉南昌尉梅福飞升之地,但是“谱”(圃)之创成者却属明末清初的朱良月所为,其言:

 

……逮有明之末,宁藩宗室裔自称“八大山人”者,伤世变国亡,托迹佛子,放浪于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后委黄冠,自号良月道人,又字破云樵者,访历代之仙踪,爱天籁之山水,得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示诸秘要,于是赎已失之基址,倾囊藏以建修,绍姬太子许旌阳以明忠孝之道,邀马道常诸道友以讲净明之学,则青云谱之名于斯树焉。[[7]]

 

由上可知,因“伤世变国亡” 而“佯狂于笔墨之间” 的“八大山人”就是青云谱道院的兴建者“良月道人”,且此人是先“托迹佛子”而“后委黄冠”的。《青云谱道院落成记》所言虽有不少神秘色彩,但因其作者周体观乃当时颇有名望的官吏,且该《记》系因“八大山人”的朋友章松樵“为青云谱道院落成请记”于周体观而作[[8]],故作者应该不会将所“请记”之主角的姓氏名号张冠李戴。再据该《志》所收一些碑记落款“破云樵者朱道朗” [[9]],可知上述《人物》所记朱道朗“自号八大山人,一字良月,一字破云樵者”并非虚言,“八大山人” 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讨论之青云谱道院的住持朱道朗。此外,该志《人物》在记“朱道朗”生平时,亦曾提及他出资购地建立青云谱之事,并有夹注言“顺治十八年事,文契犹存” [[10]];而《志》中收录的一些受朱道朗(良月)本人委托而作的序文,则称朱氏“于贵时尝共谓:晋以太子贵,不若修道之乐也!”[[11]]由诸多碑记、序文的作者与朱氏为同时代人,甚至与朱氏有着密切交往,以及民国《青云谱志》编者声称“文契犹存”诸言,可知朱氏由“贵”转“隐”、购地置观之事应无可疑,而“道朗”、“良月”与“破云樵者”、“八大山人” 实际上乃是同一人物之不同名号。

“八大山人”朱道朗(良月)先“托迹佛子”而“后委黄冠” 之事,在《青云谱志》的其他部分中亦有提及,如《山川》部分在记述青云谱内的“素梅一岛” 景观时说:“朱良月,明之嫡派也,义不能降,发始削,继而黄冠,隐居洪崖,后建院于此,于谱之左即建素梅一岛。”按:《青云谱志》乃由朱道朗(良月)创修,至民国时再由其徒裔订正,故应该不会凭空添加“托迹佛子”或“发始削,继而黄冠”之言。由该《志》所言,我们可知作为明皇室后裔的朱道朗遁入空门的原因乃是“义不能降”和“伤世变国亡”,盖属迫不得已和一时冲动之类情况。此外,据《青云谱志》所收序跋之文,我们还可以知道朱氏入道后是由“全真”而转奉“净明”的。如该《志》收有康熙时人黎元宽撰《青云谱志略序》一篇,称其序文乃应朱良月之请而作,并言青云谱乃“全真朱良月”自洪崖来南昌后兴建,后朱氏“更取净明忠孝之四言以为持楯”;此外,黎序还透露:朱良月于显贵时曾与其共游,后则“行出世事,施药于市而不言姓名”,二十年后才因返南昌“归觐太母” 而与黎氏相见。[[12]]由此可知朱道朗(良月)宗奉“全真”的时间不短。而朱道朗所撰《青云谱志》跋文,更详细地披露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予少亦章句士也,家学未荒,静观三业四大之有,几向红炉中翻着筋斗。欲觅一个自在场头,全身放下,究竟亡羊梦鹿,专在邻家乞火,思之不觉通身自汗;是以殚心太上言之微、法之隐,乃依洪崖巅下筑室养亲,虔加窥领,半竿红日,数饷松风,不萌市朝想,虽未全栖真,较之愁魔病劫为隙中驹、石中火者,似有间矣。迨辛丑之夏,爰予弟先迎养吾母于南昌,予往省,路出城东南定山桥,桥圯矣,憇而后度。里中硕彦有旧识予者,为李通儒德仪,相揖而言曰:“子久为太上之徒矣,……何爱洪井而弃云谱哉?”予曰:“唯。”……谱辟堂开,崇祀吕祖。……[[13]]

 

由上可知,朱道朗(良月)的经历是由“章句士”(儒生)而“欲觅一个自在场头,全身放下”(佛子),再“殚心太上言之微、法之隐”(黄冠);其入道后的经历,又分“依洪崖巅下筑室养亲”与至南昌开辟“青云谱”两个阶段。黎序称“全真朱良月”,乃指朱氏在洪崖“筑室养亲”时。所谓“养亲”,并非指赡养世俗之亲人,而是指培育婴儿姹女之类内丹物质。在这篇跋文中,朱道朗还声称自己在建成青云谱后即崇祀吕祖(洞宾),一方面是因为“其受东华正阳之教,发明性命双修之旨”, 另方面则是因为“其视许祖() 教同而道一也,道同而心皆一矣”,并解释说:

 

夫人能克其所欲以报君亲,非尽于忠孝二字,其实皆本分中事。故净明非忠孝不著,忠孝非净明不立。净明,体也;忠孝,用也。净明之心,道也;忠孝之心,教也。则又观其心,而道一也。一以冲之于六合则万象生,一以观之于当下则三元会矣。至此性命不分之根、五行不到之地,曰性命,曰神气,同为之名,同为之非名也,即忘中忘、见中见,皆落言后,又何有教外传也?[[14]]

 

所谓“教外传”,乃清代道教对净明道的称呼,系相对于全真道而言。如托名“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著”的《金华宗旨》言:“自太上化现东华,递传(吕)岩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为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日泛滥极矣、凌替极矣。极则返,故昔日有许(逊)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15]]朱道朗跋文的意思,是欲调和“净明”与“全真”的差异,以为“观其心,而道一”。基于这种思想,朱道朗在青云谱中不仅“讲净明宗教之旨”,同时也“率二三同志为内修外炼之学” [[16]]。其所行“内修外炼之学”,实即由钟吕传授、全真光大的“性命双修”功夫。据民国《青云谱志·凡例》言:朱道朗创修的《青云谱志》原本“汇有《志略》、《语略》并谱内道派戒规数条”,但后来重修的《谱志》却将这些内容删除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志略》、《语略》多炼汞语,不惟失忠孝之宗教,且非个中人那能领略得来?”而道派戒规亦“尤斁阅者之目” [[17]]。考青云谱刊印的朱良月(道朗)等人编纂之《净明宗教录》,可知其不仅尊奉吕洞宾为其教“宗师” [[18]],也尊奉“净明演派、全真南北宗师列位真人” [[19]],且其中所收诸种内丹修炼方法、科仪戒律法式也非净明道本有,加之该书跋文落款为“净明法嗣青云谱全真弟子朱道朗”,故前述《青云谱志》所删“炼汞语”及“道派戒规”等盖即朱良月从全真携入净明者。不过,考清代以来全真谱志及《诸真宗派总簿》、《道统源流志》等书,却未见有将朱道朗归入全真道法裔者,加上有观点认为净明道所谓“全真”并非指“全真道”,而是指舍弃俗务、修真养性之士[[20]],故近来亦有学者朱道朗是否曾为“全真道”信徒提出了质疑[[21]]。笔者虽倾向于将“全真朱良月”或“全真弟子朱道朗”之“全真”理解为“全真道”,但因相关史料缺乏而也不知朱氏之“全真”师承来历;或许,这种传承的不清,也正是诸道书谱志未能将朱道朗归入全真道法裔的原因?

 

二、青云谱的建立与发展

 

青云谱在南昌城南,传说其址乃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修真飞升之地,又为汉南昌尉梅福隐居之所,唐时建太乙观,宋时称天宁观,历代皆有兴废;清代,朱道朗“得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示诸秘要,于是赎已失之基址,倾囊藏以建修”,以“青云”为谱名,该址方得再次彰显。[[22]]考青云谱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成与发展,可知其不仅与朱道朗个人的特殊身份有着关系,而且受着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影响。

据《青云谱志》载,朱道朗初建青云谱之时在顺治十八年(1661),系购买当地叔氏祖茔空地而为;后因地窄,又再购“两边横阔七八丈”之地扩建,“谱于是落成”。购地之“文契”,至民国年间“犹存”。 之后,朱氏继续扩建该谱,具体情况如下:

 

(康熙)十一年买溧下徐宅堑脚,十二年买坂上,十三年买月光山,十五年买茂松岗,十八年买松山,十九年买西土蔓,二十年得道友胡宦助买二郎庙背及鵞公坵、八分坵、长坵、月光坵,二十一年共买三十余亩并买华家桥,二十二年买四子垱,二十三年买银珠墎,二十四年买谱后沟及神龛背之田,二十五年买李家桃垸下场等处……[[23]]

 

朱道朗之所以能够不断购地扩建青云谱,并非他自己家藏万贯,而是有赖于当地乡绅、百姓的支持,如其撰《青云谱志》跋文言:“邻邨诸君子乘予之唯,咸以襄以翼焉。”[[24]]“八大山人”朱道朗的这种“高道” 或“名人” 效应,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如民国九年胡再春、张芝山等“青云谱善士”相约向江西省督军申请修缮款项时,即以该谱“守净明宗教真传,系八大山人的派” [[25]]为重要理由。

朱道朗之后,青云谱继续得到了扩建和发展,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历代住持购地及各方道友捐助,如《青云谱志》载:

 

涂若愚,继良月而住持是谱者也,于康熙二十六年置田东屋后,二十七年置朱统星坟旁空地,造舍,又买李时澋、魏次兆之业。二十八年置祝家塘、荫塘之田。

宋程六,新建吴城镇人,皈依良月者也,于康熙三十二年置石马之西挂旁坵与吴墎之业,三十二年又买民田三亩以捐助。

朱抱墟,良月后裔也,三十三年买得梅士荞大沙坵之田,三十四年买辜家下之田,三十七年得黄善人买李照如田以助香火,又得云南沐真人买王家园之业付助常住。三十八年置李时溶之田,三十九年得汪门熊氏以十二亩三分之田捐助是谱,又买李宗钊之田。四十年又买李时澋之田……

周易庵,接管于四十一年,买蔡朝圣之田。四十三年,得省城皇经会买傅崇炤之田以助之,道人又买李宗钊之田,皇经会郑三阳又买李轶恒之田以助。四十五年,买蔡阿李之业。[[26]]

 

这种扩建方式,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事繁故不赘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时期青云谱的兴建和发展,已不象唐宋道教极盛时宫观多靠皇室官府勅建兴修一样,而是几乎完全依赖道教自己的财力,通过买卖的经济手段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以后的道教已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另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时期道教在民间的生命力仍然顽强。道教逐渐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乃是明末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但对于“义不肯降” [[27]]的明皇室后裔朱道朗所建青云谱来说,来自官方的防范和压力似乎更多;此外,一些偶发的事件也曾对青云谱的发展造成过打击,如《青云谱志》的《人物·常宗会》部分提到:“嘉庆暮年,有令人不堪设想者,数十年间将良田百顷拱手与人,道院百间随风翏落,一片荒烟。”[[28]]不过,此时的青云谱虽然失去了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但在民间依然受到尊崇,如除了上述云南沐真人汪门熊氏、皇经会郑三阳等善信外,民国时期江西的商务会长曾平斋、龚梅生,银行行长刘毅丞以及其他“仕途中人”、“爱道”人士,皆曾对青云谱的发展有过支持;甚至,民国江西省政府还一度“酌拔公产”对青云谱施予过资助,只是其理由已不再是尊崇宗教,而是为了“保存古迹”。 [[29]]民国地方政府的这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近世“新文化运动”兴起宗教的冲击,另方面也显示出作为传统文化之道教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有一定地位

经过历代扩建,青云谱在民国时已颇具规模,如民国《青云谱志》载谱内有如下殿宇:关帝殿、电坛(祀灵官)、祖殿(中奉吕祖,左右祀南北宗师、十二真人)、玉皇阁(中奉上帝、四天四圣,上奉三清、五老帝君)、阁下圜堂(中奉三官大帝)、知客堂、普斋堂、长春院(中奉三省祖师)、栖霞舍(中奉三丰祖师)、是可轩、成德斋、慱文斋、黍居(方丈室)、斗姥阁、玉枢殿、海圜(坐圜者居之)、元室(了却生死所处)、鹤巢、云贵轩(宰官居士休闲吟笑之处)。这些殿宇虽未必在当时即已全部建成,但却是“因道院图式,相山势之所宜” [[30]]而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青云谱道众的实力。

 

三、青云派的传承与特点

 

作为一代高道,朱道朗不仅兴建了青云谱这一江西重要道院,而且还开创了“青云派”这一净明道的重要支派。“青云派” 之名,见于民国庄严居士编《道统源流志》。该《志》在“净明派”之后列有“净明续派”,又称“净明续派”为“青云派”,并录前者(净明派) 派谱为“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道元开处见,总合圣贤心”,后者(净明续派-青云派)派谱为“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教,功果葆忠道”,其前面有序言:

 

净明派始于孝道明王,乃太上之弟子。二祖孝悌明王传道于兰公,兰公传道于谌母,立净明派,留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太极观。至清初,有朱道朗改太极观旧迹为青云谱,留净明续派,即青云派。[[31]]

 

上述字谱,在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簿》上也有记录,不过《总簿》是将四十字合为一体而总冠之以“许真君净明派”, 且个别字句与《道统源流志》稍有差异,如“道元开处见” 作“玄元闻见处”、“功果葆忠道” 作“功果保忠祯”, 盖是道士誊抄时笔误所致。这些字谱及“青云派” 之名,在《青云谱志》中并无记录,不过该志《凡例》却言:

 

玉真刘真人开展净明之学于洪井玉真坛、荷湖常清观,立派分宗之盛也,今千百年来分支续派,已得四传。时青云后学又续,第五派而始矣。[[32]]

 

由此看来,青云谱弟子确曾以净明道正宗之“第五派”自居。这里所谓“第五派”,可能是“第五传”之误,盖指朱道朗乃是继许逊(或吕洞宾) 、刘玉、黄元吉、徐慧之后的第五代传人。从《青云谱志》所载历代住持及由朱道朗等人编纂的《净明宗教录》所录著名道士来看,“青云派” 的传承是存在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这两部书整理出来的一个传承谱系:

 

朱道朗(青云谱及“青云派” 的开创者)→周德锋 (朱道朗弟子,与朱氏共同“鉴定”《净明宗教录》) →胡德周与胡弘道父子(朱道朗弟子与再传弟子,共同编校、梓印《净明宗教录》)→周弘谦、彭清源(青云谱住持,《志》谓:“良月开基于前,赖二师守成于后”) ……→徐广达(青云谱住持)→刘大志(青云谱住持)→……熊东育(青云谱住持)→欧阳汉文(青云谱住持)→……郭教仪(青云谱住持)→余功慈(青云谱住持)→刘果洪、谭果松(青云谱住持,《志》谓:“谨守羽士也”)→郭保基(青云谱住持,徐忠庆之师)→徐忠庆(青云谱住持,重修民国《青云谱志》)……

 

由上,不难看出“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教,功果葆忠道”字谱的一脉相传。其中不见“静”、“法”、“源”、“成”、“有” 、“章”诸字辈,一种可能是《青云谱志》未记其“法名”(如《志》中涂若愚、宋程六、朱抱墟、周易庵、徐文瑞、熊星衡等住持或名道即未见其“法名”),另一种可能是则是因是辈人物太过“谨守”无为而未得入《志》。无论是什么情况,这个道派都应该是存在的,只是,其与净明道“祖庭”—— 逍遥山(西山)万寿宫的道士似乎是两个传承系统,因为《逍遥山万寿宫志》所录“旌阳公五传”乃是赵宜真[[33]]而非朱道朗,且其中并未提及“青云派”(净明续派)的传承。由此可见,“青云派”(净明续派)不过是净明道的一个支派。

作为净明道的一个支派,“青云派”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宗奉吕洞宾作为其派的“祖师” 或“宗师”,并吸收了全真道的很多成份,如前述青云谱之建成乃因“得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示诸秘要” [[34]],且谱内“祖殿” 所供奉的神像为“中奉吕祖(洞宾),左右祀南北宗师、十二真人” [[35]]。这里所谓“南北宗师”,指的是全真道南宗和北宗的祖师,而所谓“十二真人” 则是指净明道的十二位祖师[[36]]。此外,在朱道朗等人编纂的《净明宗教录·净明宗派》中,不仅有“旌阳许真君传” 等传统净明道祖师的传记,也有“宗师吕真人传”、 “法师白真人传” 等关于吕洞宾、白玉蟾等全真道所奉祖师的传记,而其科仪法事也多迎请“净明演派、全真南北宗师列位真人” [[37]],且一切奏章“须书某祖师传教某派下全真弟子” [[38]]。其之所以处处推崇“南北宗师”、颇为看重“全真弟子”,盖与朱道朗曾为“全真” 中人有关。至于尊奉吕洞宾作为其派“宗师”,而不单奉王重阳或张伯端等南北宗的实际开创者,主要原因是吕洞宾乃南、北二宗共同尊奉的祖师,如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言:“纯阳实创辟玄宗,中分南北,亦如禅宗之南能北秀而共祖乎黄梅。”[[39]]并且,在清代道教中,吕洞宾乃是被视为调和全真与净明的人物,如前述托名“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著”的《金华宗旨》曾教导门徒“皆当仰体许祖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 [[40]],此亦即朱道朗所言“其视许祖教同而道一也,道同而心皆一矣” [[41]]

此外,与传统净明道相比,“青云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系统的道派戒规、修炼方法及斋醮科仪,如《净明宗教录》卷五《净明初真戒经》、《净明正真戒经》、《净明上真戒经》、《净明在家奉持戒仪》、《净明女真戒仪》、《净明三真科戒威仪》所说即为其派戒规内容,卷九《净明法藏图》中又有关于“选场”、“立圜”、“净室”、“卜筑”、“道侣”、“习静”、“调息”、“筑基炼己”、“性命双修起手说”、“药生”、“防魔”、“幻丹”、“生慧”、“河车”、“采取交媾”、“温养”、“脱胎” 等内丹修炼方法,卷十所收《朝真礼斗经忏戒坛章奏等式》、《净明祈禳炼度科文》、《净明科仪早晚课诵》则为其派科仪法式。这些道派戒规、修炼方法及斋醮科仪,并非传统净明道本有,而是多为清代新出;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将促进我们对清代净明道的认识,而且将有助于说明净明道与其他道派的关系,只是,这项工作尚有待来日进行。

 

总之,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对清代高道朱道朗及其所建青云谱道院、所创“青云派”得出如下较为清晰的认识:

1.青云谱道院住持朱道朗实际上就是清初著名的“八大山人” 朱耷,其人经历曾有一个由“贵” 转“隐”、由“佛” 转“道”、 由“全真” 转“净明”的过程。

2. 朱道朗开创的“青云派” 乃是净明道的一个支派,该派宗奉吕洞宾作为 “宗师”,并同时尊奉全真道的“南北宗师”,拥有较为系统的道派戒规、修炼方法及斋醮科仪。

3.青云谱道院的兴建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赖道教自己的财力、通过买卖之经济手段来实现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以后的道教已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另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在民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注释】

[[1]] 《道门十规》,《道藏》本。

[[2]]道教净明派又称“净明道”或“净明忠孝道”,渊源于东晋以来的许逊信仰,正式创立于南宋建炎年间 (1127-1130),后经元代刘玉、黄元吉、徐慧等人阐扬而大兴。该道派崇奉日、月二神,主张“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南宋时颇崇尚斋醮、符箓之作用,元代以后则全力推崇“忠孝”伦理,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并以为“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其所谓“净明”,不仅是一种理想境界,而且是一种修行手段;“忠孝” 则不仅包含儒家所倡世俗伦理规范之内容,同时也具有宗教修炼之蕴意。入明以后,净明派在道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第43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曾以正一、净明、灵宝、上清为“太上”所传四大道派。详请参阅郭武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有关“八大山人”的研究,详请参阅八大山人研究”网站http://www.bdsr.com)。

[[4]]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中国道观志丛刊》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七则录有宁王朱权所留著述一百三十多种,并谓其内容“词曲院本、道家炼度、斋醮诸仪俱汇焉”。又据《逍遥山万寿宫志》称为“净明之信史”的《净明忠孝全传正讹》记载:朱权曾自言“前身乃南极冲虚真君降生”,因闻净明道“龙沙有谶,师出豫章”之说而欲往求之,后长期隐居在净明道祖庭——逍遥山万寿宫附近修炼,得“一老人授以净明忠孝之微言,日饵阳和以乐其天真”,还“日与张三丰、周颠仙咏歌酬唱”,临终前曾沐浴端坐而言:“乌晶之约,待之久矣。”并留有《洞天秘典》、《太清玉册》、《净明奥论》等书。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十《丘墓》言逍遥山万寿宫附近有明成祖朱棣勅建的“宁献王朱权墓”,可证朱权晚年确曾在逍遥山活动。有关朱权的研究,详请参阅姚品文著《朱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何丙郁、赵令扬合著宁王朱权及其庚辛玉册》(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1983)。

[[6]]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7]]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中国道观志丛刊》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8]]周体观:《青云谱道院落成记》,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中国道观志丛刊》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9]]朱道朗:《青云谱碑记》,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0]]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11]]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2]]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3]]朱道朗:《青云谱志·跋》,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4]]朱道朗:《青云谱志·跋》,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5]] 《金华宗旨·天心第一》,《藏外道书》本。

[[16]]董汉策:《青云谱记》,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17]]民国《青云谱志·凡例》。

[[18]] 《净明宗教录》卷六《净明宗派·宗师吕真人传》,青云谱藏板。

[[19]] 《净明宗教录》卷十《祭炼启师威仪玄科》。

[[20]]如日本学者秋月观暎著《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净明道の基础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8) 即以为净明道《逍遥山万寿宫志·人物志》中所言“全真”并不指“全真道”, 而是指舍弃事务、专门求道的修道者。不过,笔者却发现《逍遥山万寿宫志·人物志》“全真”部分所列道士皆使用全真龙门派字谱,故该《志》所谓“全真”应指“全真道”。详笔者另文《明清全真道与净明道关系略论——以逍遥山万寿宫为中心》,发表于“齐鲁文化与崑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烟台,200810月)。

[[21]]如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Monica Esposito教授近期曾私下对笔者以朱道朗曾为全真道士的看法提出过质疑。Monica Esposito教授目前正在主持“《道藏辑要》研究计划”, 并通过对《道藏辑要》的研究而对学界大多数人认可的“全真特征”Quanzhen Identity在清代的延续性提出了质疑,详请参阅其文“The Invention of a Quanzhen Canon: Daozang jiyao and Quanzhen identity during the qing,发表于“齐鲁文化与崑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烟台,200810月)

[[22]]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23]]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24]]朱道朗:《青云谱志·跋》,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25]]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26]]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27]]夏敬庄:《重修青云谱道院记》,见民国《青云谱志·序》。

[[28]]青云谱在嘉庆年间所遇灾厄具体是什么事端,暂不得而知。不过,这部分记述却提到湖北黄鹤楼道院住持常宗会曾“以两百金饮是谱香火”,由此可见“功修不以地限也”。是知青云谱与当时道教界的其他道派、宫观关系良好。

[[29]]民国《青云谱志·人物》。

[[30]]民国《青云谱志·殿宇》。

[[31]]庄严居士辑《道统源流志》卷中,民国刊本。

[[32]]民国《青云谱志·凡例》。

[[33]]赵宜真是明初著名的兼传全真、正一、净明、清微诸派之法的高道,如雍正《江西通志·仙释》载其“于正乙天心雷奥、全真还丹之旨多所发挥”,《逍遥山万寿宫志·仙传》言其“从真君受净明忠孝道法、清微诸阶雷教……由是净明学者尊为嗣师”, 《净明宗教录》卷六则说:“时净明之道久湮不行,今复大显于世者,实赖(赵宜真)真人振起之力也。由是净明学者宗之,尊为嗣师云。”其门徒刘渊然、徒孙邵以正也是明代著名高道,并推崇“净明忠孝”之教。详笔者另文《净明道“嗣师”:赵宜真与刘渊然》,发表于“武当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北武当山,200811月)。

[[34]]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35]]民国《青云谱志·殿宇》。

[[36]]净明道所崇“十二真人”又称“十二真君”,是早期许逊教团的核心成员,所指有两种说法,一为不包括许逊在内者,另一为包括许逊在内者。详请参阅郭武著《<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第三章第一节《许逊形象的演变与早期的许逊崇拜》。

[[37]] 《净明宗教录》卷十《祭炼启师威仪玄科》。

[[38]] 《净明宗教录》卷五《净明三真科戒威仪·朝真礼圣祈禳威仪第一》。

[[39]]黎元宽:《青云谱志略序》,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40]] 《金华宗旨·天心第一》,《藏外道书》本。

[[41]]朱道朗:《青云谱志·跋》,见民国《青云谱志·旧序》。

原载《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录入编辑:方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