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龚小凡 田忠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软产业,头脑产业,人才战略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十一五”规划的颁布出台,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未来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导方向。因而,积极开展对于创意人才,其中包括对设计人才的研究,便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规划与发展现状

北京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有优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研究的中心,历史与文化传统积淀深厚,高新科技产业发达,文化艺术与创意人才丰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京的文化消费与创意需求的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消费空前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将以年递增15%的速度发展,2008年文化消费支出将达到5163亿,2010年达到7021亿,加上居住半年以上的300万人口的文化消费需求,实际文化消费支出还将超出这一数值。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未来的产业规划与这一总体规划相适应,将以创新为龙头,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内生能量,建设新型北京,提升北京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总体规划,在近期,依据《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将建设6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重点扶持文艺演出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会展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以及动漫与互联网游戏;在中期,将培育发展创意设计中心,使北京在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高端地位,在规模和竞争力上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而最终使北京成为世界的文化名城与创意中心,积极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成为能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创意城市相提并论的世界城市。

目前,北京现已规划成形的有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798”艺术区)、石景山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6个文化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建设形成“两区、一轴、多园”的文化产业空间结构,“两区”即由朝阳和通州组成的东部创意区和石景山、门头沟/海淀组成的西部创意区;“一轴”即长安街;“多园”即处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落地区组成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在“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将以不低于15%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660亿,占全市GDP95%;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达到北京总就业人口的7%左右。[1]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规划与现实发展决定了北京对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的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人才战略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个人才产业。

在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诸多相关产业中,设计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重要领域。在创意产业最先发展的英国,建筑设计、时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影视艺术、摄影艺术、表演艺术、音乐、出版、广播等十三个文化、艺术类相关产业被确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多个产业都与设计相关。在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也是一个有着较大覆盖面的重要领域。在已公布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中,设计服务与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并列其中。而且,在九大类别中的广告会展、新闻出版、软件及网络中,其实也都有着设计的内涵。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长期目标是积极培育发展创意设计中心,以创意为核心全面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升级与融合,大力推动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及营销策划设计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使北京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和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中心区。因而,在未来北京的城市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各个行业、不同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北京创意人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将着重从服装、工业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方面来考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1、              北京“时装之都”的规划与服装设计人才

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也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200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确立了共建北京“时装之都”的目标,并制定了《促进北京时装产业发展  建设“时装之都”规划纲要》。2005年,为了更好地实施《纲要》,北京市工业促进局与北京服装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在整合双方优势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为依托,共同建设北京服装产业促进平台。2006年以来,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新性城市,这一总体目标的确立,更有力地推动了作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设计与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

北京具备成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基础和条件。从巴黎、米兰、纽约等国际时装之都的形成背景看,主要依赖于四方面的因素,经济、文化、市场和设计人才。从这些方面看,北京市经济多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为时尚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北京市场空间广阔,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8%。同时,作为首都,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越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大批的时尚设计人才集聚北京,成为北京发展时尚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北京“时装之都”的诸种措施中,培育北京品牌,加强服装研发和设计,从而增强服装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中的重要措施。2007年商业部首次发布的《中国品牌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已走过了品牌经济启蒙阶段和品牌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品牌经济的提升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品牌经济势在必行。这些年来,北京市在大力培育本地名牌,促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企业集中,加强有利于品牌产品发展的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像李宁、爱慕、白领等知名品牌。但从服装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品牌价值还亟待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服装品牌更换速度非常快,20002005年,国内排前500名的服装品牌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在工商局的商标登记册中,更替最快的就是服装行业。[2]目前,中国服装品牌与国外品牌还有较大差距。以休闲服装为例,从服装销售主渠道的百货商场可以明显看出,高档和中高档消费市场被大量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北京顶尖的专业市场如王府井、国贸几乎被国际名牌所垄断,在赛特、燕莎中国内自主品牌也仅占到40%。[3]

在决定品牌的各因素中,设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不少服装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价值较低。而许多企业则是贴牌生产,成为单纯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加工型企业。相反,那些发展较好的品牌往往都十分重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如北京服装的知名品牌李宁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研发设计中心,并与国外知名高校和专业机构进行合作。李宁公司拥有60多人的设计师队伍,其中来自香港、挪威、英国、意大利的核心设计人员、研发人员达到20人。在体育产品的研发设计上,李宁公司已经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要大力发展服装和时尚产业,建设北京“时装之都”,就要坚持品牌经济的思路,重视研发与设计,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客观质量,更要注重产品的感知质量和品牌体验,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使服装企业从生产加工型转为设计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是北京服装与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创意之都与工业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生产与消费联系的纽带。工业设计能够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在全球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工业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在当今产品的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等有形的“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等无形的“软”价值,且软价值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正在逐渐加大。同样的产品与功能,同样的制作成本,由于设计的差异可能使售价相差巨大。1998年,股票一路下滑,几近被收购的苹果公司推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iMac电脑,将传统彼此分离的主机、显示器与音箱融为一体,摒弃了千篇一律的米黄色外壳,代之以半透明、五种颜色的彩色外壳。尽管iMac在技术上并无太多过人之处,且售价比其它电脑高出数百美元,但市场反映却十分热烈,苹果公司的股票也随之飞速上扬,由此可见产品的设计对企业的意义。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现有从业人员近30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 300万人民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只凭借产品功能而不注重设计的产品将处于竞争的劣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打击侵权力度的增强,迫使那些依靠摹仿西方和他人产品的企业放弃摹仿而走上自我开发的道路。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便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

由于工业设计具有科技含量高、辐射性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鲜明高端产业特征,能够发挥北京的科技、文化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工业设计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北京是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技型企业最密集,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城市。仅中关村科技园就聚集着11529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近49万人。此外,北京还具有电子信息、汽车等发达的现代制造业。这些条件为北京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5年,北京市科委和西城区政府共同创建了总面积7700平方米的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将其定位为北京设计产业核心,国家创意产业资源中心、国际设计资源交流中心。基地包括设计技术、材料展示、交流培训、机构培育、基地研究等五大功能板块。

北京具有设计机构、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北京有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各类设计公司2万多家,开设设计类专业的院校30多所,其中开设工业设计的院校21所,占全国开设工业设计院校的10%以上。目前,北京设计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每年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近1万人。④北京工业设计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4年北京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值为100亿元,部分设计企业反馈的情况为约40%的设计收入来自北京市的工业企业,约占北京市2004GDP总值的233%,关联效益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

尽管北京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条件,但从总体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与国际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份来自日本国际设计交流协会关于《中国设计业务现状》的调查指出,中国的设计人员开发速度较快,但策划、创意能力较弱,设计还仅仅停留在造型设计的阶段,设计质量不高,设计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比较粗糙。[5]北京地区的设计公司无论从数量、规模、综合实力、经济效益来看,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北京工业设计机构中50人以下的机构占总数的799%,其中20人以下的机构占总数的466%,也就是说,以中小设计机构居多。[6]从工业设计产业链来看,北京的设计教育培训、设计公司和企业审计部门、模型制作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而在工业设计调研、模具制作、测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相联系,北京工业设计的市场环境也差强人意。如北京经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曾做过多种行业的设计业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览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后来以做工业设计为主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设计的市场环境。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不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也搞不懂工业设计公司是设计什么的,因为客户不理解工业设计带来的价值,也就不肯为之付费。因而,北京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改善设计产业的市场环境,在大力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培育懂设计、重设计的社会氛围,最终提升北京工业设计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3、              出版产业与书籍设计

出版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在当今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出版产业中,重视书籍装帧设计的市场促销与导购作用,已成为行业中的共识。图书订货会上,有时仅凭一张封面就能拿到不小的定数。在书店内,两本题材相近的图书,往往装帧较好的那本销得较好。有的出版社把发行不畅的书换个封面,销量便随之大增。目前,中国的图书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如何在铺天盖地的书籍中胜出,使图书尽快地实现从书店到读者手中的转移,书籍的装帧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当今书籍装帧设计受重视的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出版产业是北京文化产业领域的传统优势行业,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天,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将其做大做强,打造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决定了北京成为中国的出版产业中心。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其中236家设在北京(其中北京市属出版社32家),占国内出版社总量的418%。北京还拥有占全国471%的出版从业人员。在图书出版业的各项指标中,北京地区皆位居全国首位。以2004年为例,北京地区全年共出版图书105263种,约占全国总量的482%;其中新出图书58822种,约占全国总量的484%。2004年,北京地区图书出版比2003年增加了2348%,其中新出图书增加1489%,总印数比2003年增加972%。北京地区出版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1997年-2002年间,我国图书出版总品种增长423%,年平均增长73%,而北京地区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这6年间,全国图书总印数总体下降了60%,而北京地区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6年间增长228%,年均增长48%。[7]北京出版业这些持续增长的数字意味着市场对书籍装帧设计需求的增长。如果将近年在北京兴起的大批运作图书出版的文化公司和工作室以及北京地区的报纸、期刊也考虑在内,对装帧设计的实际需求其实还要更大。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设计人才,创意人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尽快培养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相适应的创意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设计行业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自上世纪末以来,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约有700多所,形成了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设计专业教育。北京地区的高校开设设计艺术专业的有30余所,其中市属院校10余所。

根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针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及设计人才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⑴ 提高全社会对设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创造重设计、懂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全民设计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把设计教育的内容纳入图画工艺课,作为国民普通教育的构成部分。到初中二年级开始进入设计及工艺表现阶段,高等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更完整、更自觉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日本把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基本国策,这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以致国际经济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工业设计力”。目前国内对设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还十分不足,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更多的企业没有设计部门或自己的设计师,成为摹仿型企业和贴牌加工企业。由于不能认识设计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企业的设计能力很弱甚至根本没有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低迷;一方面是许多服装企业没有专业设计师,另一方面是许多服装专业学生转行。北京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成长与发展,就必须提高全社会对设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知度,形成重设计、懂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

⑵开展对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及设计人才资源的调查。尽管设计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正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但对设计与相关产业的一些基本状况还缺少整体、深入的调研。如北京有多少企业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或设计师;没有设计部门和设计师的企业有多少使用社会设计机构,有多少不使用;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如观念的、资金投入的、人才供给的等;全市高校开设设计专业院校的情况,分别是哪些设计方向、招生规模、就业情况、转行情况;企业对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基本素质的反馈及评价;没有这些方面的基本数据,就难以对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情况有整体而清晰的把握。

⑶大力发展本科及专科教育,适度发展硕士教育。我国设计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因而在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清晰的认识,也包括对设计与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世界设计界有两大教育体系,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欧洲体系重视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设计的社会效应;美国体系则注重表达效果、风格和形式,注重设计的市场效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比较接近后者。[8]国高等设计教育的4个层次博、硕、本、大专在北京地区的高校中都有。从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看,建议大力发展设计本科及专科教育,适度发展硕士教育,逐步确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设计教育结构比例。设计的博士教育则主要解决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而硕、本及大专教育又可分为技术型教育和设计型教育。设计型教育主要培养设计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性、创意能力,研究生教育和办学条件较好的本科教育适合发展设计型教育;技术型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如绘图师、电脑师、模型师等,专科教育及办学条件较弱的本科教育适合发展技术型教育。另外,在大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型设计人才的同时,在有条件的院校大力发展有特点、有针对性的专项设计人员的培养。

⑷强化创新意识及创意能力的培养。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不同,手工艺主要是技能的训练,而设计更多的是概念的实现,因而设计意识与设计理念对于设计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的构思与“点子”比技能更为重要。而这方面正是国内学生所欠缺的。根据一些前来交流的国外院校的反馈,认为国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如素描、色彩、造型及设计工作能力都没问题,但也坦率指出,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弱。在讨论国内设计教育现状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指出学生作品中严重摹仿及抄袭的风气十分普遍。这些现状显然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创意能力、创新性素质的要求不符。针对这些现状应加强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学习非单一思维、非确定性思维和多种可能思维的思维方式。同时还应认识到,设计中具有创造性的意念并非空穴来风,需要艺术、文化素养及多学科知识的滋养和支持。针对目前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重视技能、轻视理论修养、艺术、文化素养及多学科知识的倾向,应加强艺术、文化素养、美学理论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建议举办较高规格的设计创意大赛,设立较高规格的设计创意奖励,在高校的设计教育中形成以创意为荣、创新为荣,以抄袭为耻的学习观、教育观。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主编

22123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2]《服装业将告别数量竞争时代》

中国服装网http:// www.efu.com.cn   2007526

[3]《对决洋品牌 本土品牌胜算几何》

中国服装网http:// www.efu.com.cn   2007526

[4]《工业设计:北京设计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冬亮

工业设计·中国网http://www.3d3d.cn/  200763

[5]《自成风格 发展迅猛的中国设计界》

工业设计·中国网http://www.3d3d.cn/  200763

[6][4]

[7]《北京出版业发展优劣势分析及对策》  王关义 胡延斌

   《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报告2006 》第204208页 同心出版社 20065

[8]《艺术设计教育的得与失》  张强 阎玉红

《美与时代》20034

                                                20076

 

(原载《艺术教育》2007.11  录入编辑:文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