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
   

伦理学是关于人生的哲学,让人们普遍接受伦理学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目前除了把伦理学作为专业课在某些专业开设之外,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都没有开设伦理学课程,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伦理学教育,学生则因为没有接受必要的伦理学教育而普遍缺乏起码的伦理学素养。这是不正常的,已经并将继续导致诸多不良后果。为此本文提出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特别是要使伦理学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

一、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伦理学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幸福哲学[1],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是使人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幸福哲学,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确立正确的发展观、社会观、世界观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当代人类和我国面临的各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观念前提。

首先,伦理学教育能促进未成年的人生自觉并为之提供指导。未成年人是人生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生成熟的标志是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成为独立自主的人的标志则在于能自觉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伦理学教育的首要意义正在于可以启迪未成年人反思和规划人生的自觉性,可以使未成年人对自已人生的认识大大提前。成熟的人生并不等于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仅需要反思和规划,还需要正确的反思和合适的规划。伦理学教育的另一重要意义则在于通过告诉未成年人人类历史和现实中各种伦理学关于人生的设计为他们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告诉他们如何选择和确定自己的人生方案,为他们的人生设计指示正确路向和提供基本原则。伦理学教育是做人的教育,缺乏这种教育人们就可能不会做人,更难以成为自觉的主人。

其次,伦理学教育可以使人更具有实践智慧,从而更有效地、更稳健地走上幸福之路。也许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获得幸福。然而,在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上,实际追求幸福的道路何止千万条。那么,哪一些道路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便捷的、合适的?事实证明,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去进行漫无边际的探索。进行这种探索主要是伦理学家的任务。伦理学家通过自己研究,提出什么样的道路是正确的。当然,不同的伦理学家会提供不同的方案,然而正是这种种不同的方案为普通人提供了选择空间。从这种意义上看,伦理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把不同伦理学家的设计方案及其根据告诉人们,使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自己的幸福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处理好追求幸福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冲突。显然,不接受伦理学教育,至少相当多的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么徘徊不定,要么艰难曲折,要么南辕北辙,其结果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可悲的。

再次,通过伦理学教育普遍确立现代伦理学意识和视角是走出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观念前提。人们普遍承认,当代人类面临着生存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以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困境,以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不适应人类需要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困境,以局部战争和恐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困境,以爱滋病、非典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困境,以过分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为内容的心理困境,等等。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很多且很复杂,但从观念上看,人类普遍缺乏现代伦理学意识和视角是其根本原因。伦理学作为人类的生存智慧之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怎样妥善处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部、眼前与长远、私利与公益、情感与理智、物质(物欲)与精神(心灵)这些关系,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时兼顾各方面,立足于根本、着眼于总体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正是由于人们缺乏伦理学的意识和视角不能处理好所有这些关系导致的。今天要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使人们更具有实践智慧,妥善处理好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后,通过伦理学教育普遍提高我国国民的伦理学素养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性途径。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社会问题,如腐败、毒品、作弊,等等。这些问题是与我国国民普遍缺乏现代伦理学素养直接相关的。以腐败为例。官员腐败的突出表现就是贪婪。贪婪是贪欲无节制的结果。欲望人人都有,之所以有的人欲望变成贪欲,之所以有的人有了贪欲不能节制,就是因为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不只是对人的一种限制,而且是对人的一种保护,使人不至于因过分的贪欲而走向毁灭。这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只有具伦理学素养的人才会具有。伦理学素养主要是通过伦理学教育获得的,没有伦理学教育,不可能使国民普遍具备伦理学素养。今天我国腐败普遍发生,而且屡禁不止,不能不说与我国国民的伦理学素质几乎等于零直接相关,不能不说与我国不进行伦理学教育直接相关。

以上分析表明,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从理论上看,势在必行,从实践上看,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替代伦理学教育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以来历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包括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德育课或品德课,学校乃至社会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却一直不重视甚至忽视伦理学教育,到目前为止,伦理学教育仍仅局限于大学哲学、思政等极少数专业的学生和某些特殊专业的学生,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一点医学伦理学,其他专业的学生充其量只有一点选修课。整个说来,伦理学没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进入课堂,在从大学到小学的学校教育中没有进行普遍的伦理学教育。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学生乃至绝大多数成人都缺乏伦理学知识,甚至根本不知道伦理学是干什么的。伦理学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幸福哲学,没有必要的伦理学知识和修养,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幸福哲学的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状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纵观几十年来我国的思想教育,我国实际上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伦理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教育具有一致性的方面。它们都是思想教育,都涉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品行,都要人们确立某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因为两者之间具有这种一致性,就有可能使人认为:有了得到高度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不要伦理学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同于伦理学教育,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伦理学教育。

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统治者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伦理学教育则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各种价值和道德方面的哲学知识,具有价值和道德选择、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就教育的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仅就道德教育而言,主要是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具有唯我独尊性和无条件性;伦理学教育主要是告诉人们思想家们关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有多少种观点,这些观点的理由何在,具有多元性和充足理由性。

就教育的效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可能使人们成为社会特别是统治者所期望成为的人,他们更倾向于顺从和维护既定的现实;伦理学教育则更有可能使人们成为具有哲学伦理学知识、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具有反思批判和自我选择能力的自觉主体,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实现和反对盲从。

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教育,伦理学教育是培养“健康人”的教育,后者更为根本,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健康人”才可能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正因为如此,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历史和现实表明,以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伦理学教育、放弃伦理学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其一,唯上是从盛行,所培养的人中不少缺乏独立人格,受教育多的有知识之士常常更是如此。这是解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诸多曲折的根本性原因。其二,人们普遍缺乏对人生的自觉。伦理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能使人们在伦理学的指导下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能独立自主的自觉主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伦理学教育,因而人们大多都是社会规范的被动接受者,难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难以成为自觉的主体,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其三,在价值和道德问题上普遍缺乏应变能力。人们所接受的是一种被认为是最正确、最高尚的道德,而没有接受伦理学观念和方法的训练。他们在接受这种道德时是被动的,没有经过比较和鉴别,当然也就会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而缺乏这种比较和鉴别的能力。当这种道德受到外来的或现实的冲击时,人们就无所适从,陷入迷茫甚至误入歧途。我国文化革命期间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不少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实施伦理学教育的基本构想

普遍进行伦理学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分步实施。这里仅就教育的对象、内容、原则等伦理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提出一些框架性构想。

伦理学教育是理论教育,接受这种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根据这些要求,伦理学像哲学一样,可以考虑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包括高中、职高和中等专业或职业学校)开始开设。在此阶段以前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也可以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加入一些伦理学的初步知识。从高级中等教育一直到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当进行伦理学教育,但不同的学历层次教学的内容应不相同,避免重复。

我们国家是弘扬主旋律(强化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包括所倡导的伦理学。在伦理学教育中,可以考虑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国家倡导的(即主导的)伦理学教育。这个阶段的伦理学教育可以称为“伦理学常识”教育。在大学阶段,学生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因而可以介绍人类思想史的各种主要伦理学理论。这个阶段的伦理学教育可以称为“伦理学理论”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主要是进行专业学习,而且他们也已经有了丰富的伦理学理论基础,可以再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进行应用伦理学教育。这个阶段的伦理学教育可称为“应用伦理学”教育。

按照这种设计,一个学生到研究生毕业,就可以受到全面的伦理学教育,即使是一个只接受了高级中等教育的学生,也接受了起码的伦理学教育。

从内容上看,“伦理学常识”主要是介绍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学观点,即以阐述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主要内容、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理论观点渗透于我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耳熟能详,因而可以作为伦理学常识系统地传授给接受高级中等教育的学生,使他们了解我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倾向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他们使用的“伦理学常识”课本可以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提出统一的要求。

“伦理学理论”主要是介绍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学之外的古今中外各种有代表性的伦理学理论,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训练他们的辨识能力。当然在进行多元伦理学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强化主导伦理学教育,但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主。大学使用的“伦理学理论”教材,不宜全国统一,不同的学者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多元伦理学的需要编写具有一定个人观点倾向的伦理学理论教材,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学者编写的教材。

“应用伦理学”是一个统称,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应用伦理学,如医学专业开设医学伦理学、政治学专业开设政治伦理学、经济学专业开设经济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不同的专业提供哲学理念、价值原则和活动规则,通过规范和导向防止所从事的专业对人类生存产生消极后果。“应用伦理学”教材更不可能全国统一,但是这类教材必须贯彻和体现现代伦理学观念和原则,必须结合专业实际,必须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它们要阐明所属专业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它们的价值、原则,它们可能产生的消极或有害后果及预防措施。

伦理学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知识性。伦理学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一种知识,因而伦理学教育,无论是伦理学常识教育,还是伦理学理论教育或应用伦理学教育,都必须坚持知识性原则,要把伦理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伦理学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强调说理,反对和忌讳说教,在伦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伦理学的说理性特性,切忌能把伦理学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2)启智性。伦理学是生存智慧之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关于伦理学的知识,还必须利用伦理学作为智慧之学的特性启发学生的智慧。要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有伦理学知识的人,而且成为有生存智慧的人。

3)开放性。伦理学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不是封闭的、僵固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伦理学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生存状况,使伦理学教育与时代相通,与现实相通,与国际相通,与学术相通。

4)多元性。伦理学作为哲学,其本性是多元的,不同的伦理学有不同的伦理学理论,而且可能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其他。伦理学的这种百花园的特性决定了伦理学教育不能搞唯我独尊,而应该对各种不同理论进行客观的介绍、中肯的评价,给学生以思考、比较和选择的空间。

四、广泛开展伦理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在高中(中专、中职)和大学开设伦理学课程,广泛实施伦理学教育,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必须澄清误解。要在全国广泛开展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提高伦理学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而且要澄清一些误解。有三个误解特别值得提出来进行澄清的。

误解之一: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伦理学教育。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教育具有一致性,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理由,但不能以已经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理由否认伦理学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等于、也不能替代伦理学教育。如果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误解之二:以为哲学教育可以替代或包含伦理学教育,可以不另外进行伦理学教育。一般地说,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内在分支,按说哲学教育中应该包含伦理学教育。但是,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其中即使涉及伦理学内容也只是纲要性的。鉴于伦理学对人生和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有必要在哲学教育之外增加专门的伦理学教育。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公共哲学教育中完全不包含伦理学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在公共哲学教育之外增加伦理学教育。

误解之三:以为进行了主导伦理学(社会倡导的伦理学)教育就行了,不必再进行其他的伦理学教育。对中国学生进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伦理学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此替代整个伦理学教育。我们不能在中学讲主导伦理学,到了大学还讲这些内容,就像目前的公共哲学教育一样,这不仅使学生厌烦,而且使高层次人才缺乏应有的伦理学理论和应用伦理学训练。

第二,明确课程定位。开展伦理学教育,弄清楚公共伦理学课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也很重要。因为课程性质不同,教育的取向也不同。伦理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健康人”,因而不能把伦理学作为思想政治课,而应该把它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着重解决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而不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立场问题。在我国伦理学应当像公共外语课、公共体育课、大学语文等课程一样对待。上课的教师也主要应该是专业教师,而不能主要是政治辅导员或政工干部。

第三,着手教材建设。伦理学教育的主体部分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要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有教材。这是目前广泛开展伦理学教育亟需着手的工作。伦理学是一门在不同学历阶段开设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不同学历的连接性和区别性。中学的伦理学常识与大学的伦理学理论应该不重复,又相关。大学的伦理学理论与研究生的应用伦理学更应相互关联,不能使应用伦理学成为伦理学理论之外的东西,要强调其应用伦理学理论的性质。在教材建设方面,还需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多元性问题。伦理学常识一般以统一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为好,而伦理学理论和应用伦理学则不一定要编写统一的教材,可以是多元的,使不同的版本在竞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但是,即使是多元的教材,也不能各行其是,它们必须体现伦理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应该建设教材审查制度,只有符合基本要求的教材才可以进入课堂。

第四,尽快培训师资。由于长期不进行公共伦理学教育,我国目前公共伦理学教师十分紧缺。因此,加速伦理学师资建设势在必行。从事伦理学教育的教师要求有良好的哲学功底,有扎实的伦理学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人格形象,他们不仅应成为学生的伦理学课教师,而且应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和楷模。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长期注重建设。就目前而言,应该挑选那些优秀的具有伦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伦理学教学,也可以对具有哲学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进行伦理学培训然后让他们从事伦理学教学。在目前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要防止把那些其他课讲不好的、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转过来从事伦理学教学。在这方面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

 

【注释】

[1] 参见江畅:《理论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引言。、

(原载《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录入编辑:红珊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