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
 

在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主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研究主体战略,就要对主体结构做出分析;而要进行主体结构分析,就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但正是在这个分析方法问题上,近年来的讨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争议和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是围绕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这两种方法展开的。

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作为社会主体结构分析的不同方法,虽然都是着眼于主体结构,但却具有不同的规定性。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过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关注的主要是人们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亦即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团,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便是所谓的阶级。按照列宁所下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而阶层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会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也叫社会分层方法,它是以人们的收入、职业、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权利等等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着眼点并不集中在主体之间某种特定的地位差别上,而是广泛注意主体之间的各种差别;因此阶层分析的具体尺度和标准具有多样性。

那末,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如何评价这两种方法的价值意义和适用性呢?这是讨论中分歧和争议的焦点所在。一种观点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意义上有其应用价值,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有其局限性;阶层分析方法则不同,它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阶段并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因而应作为主体状况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的论者特别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认为阶级分析方法主要适用于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的条件下,这一方法就不再适合了,而应改用阶层分析方法。另一种观点则与此不同,认为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过去的革命实践,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因而不赞成用阶层分析方法取代阶级分析方法。

面对讨论中出现的这些争议和分歧,我们有必要对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这两种方法做一些具体的考察,并对有关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应该说,阶级分析方法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用来分析主体结构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那里有着清楚的体现。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以人们在经济关系亦即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作为切入点,并由此将各类主体区分为不同的阶级。而它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是有着自己的特殊缘由的;这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生产关系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内在联系,社会的经济领域相对于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其他各个领域来说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而经济领域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结构层次,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所必需的社会形式,同时,它还是整个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存在的直接基础。从社会主体来看,正是由于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这种特殊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现实地位也就具有了相应的重要意义。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也就相应地不同;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入手区分不同的阶级,就可以抓住问题的根本,从而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而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进行主体地位分析,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现实地位决定着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态度和倾向;主体战略的制定要求通过对主体的社会地位的分析研究这种态度和倾向,并对各类社会群体在这一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做出评价。而既然人们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那么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入手进行阶级分析,对于主体战略的制定来说就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了。

但是,当我们对阶级分析方法做出这样的评价时,有一个重要之点应该特别予以说明。既然阶级分析方法主要着眼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那么这种现实地位具体应该如何区分呢?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强调这种现实地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将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作为阶级存在的标志和区分不同阶级的标准,特别是强调列宁所指出的“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问题,主张按照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之间的差别来区分阶级,而把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对立关系看作是阶级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但比较而言,后一种意见应该更为适当。阶级关系首先是一种差别关系,差别发展到极端便形成对立;对立关系只是阶级关系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特殊形态,而不是普遍形态。过去我们区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包括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等,的确是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出发的;但介于这些对立阶级之间的还有各种中间阶级,这就是一种差别关系。至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所区分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等,更是体现着一种生产关系中的差别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此外还应指出,即便是对立关系,也不应形而上学地、绝对化地去理解,而是应该从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阶级的存在和区分,那么阶级分析方法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只适用于过去的社会变革时期,而且也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虽然社会结构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之间仍然存在各种差别,仍然可以进行阶级分析。对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来说,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与此相关,这里还有必要澄清讨论中提出的另一个疑问,即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主体战略的目标指向似乎只能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不利于新的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这个看法同样是不正确的。阶级分析方法的作用是通过对主体结构的分析达到对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为主体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至于主体战略的目标导向,则是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总体目标,而这个总体目标又是取决于这一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阶级分析方法在过去可以为实现社会革命的战略目标服务,在今天也同样可以为新的条件下推进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当然,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出过偏差,将阶级分析方法不适当地加以滥用,并不顾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错误地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造成了严重后果,使人们一提起“阶级”二字就心有余悸。这个教训是应该汲取的,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否定阶级分析方法,而是应该把对这一方法的不正确的应用、特别是以错误的战略目标为导向的不正确应用,与这一方法本身的正确要求恰当地区分开来。

我们肯定阶级分析方法在正确理解和应用的前提下有其特殊的价值,反对将这种方法加以曲解和否定;但是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这一方法又的确有其相应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仅仅从主体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差别,还不足以反映主体之间存在的多种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区别,不足以反映主体的全面状况。除了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差别亦即由此决定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差别之外,主体之间的差别还表现在其他各个具体的方面;前者虽然是一种根本性的差别,但它毕竟不能代替其他各个方面的分析,而这些分析对于主体战略的制定来说也都具有各自的意义。因此,这里便涉及到我们要讨论的另一种方法——阶层分析方法。

 

 

在考察阶层分析方法时,首先需要说明,所谓阶层分析可以从两种含义上来理解。其一是作为阶级分析方法的一个具体环节,对不同的社会阶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阶级内部进一步划分不同的阶层;其二才是讨论中所涉及的广义的阶层分析方法,即不局限于阶级关系,而是从整个主体结构的角度划分阶层,这便是所谓的社会分层方法,所区分的阶层便是社会阶层。

阶级内部的阶层分析较之笼统的阶级分析当然更为具体,它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同一个阶级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地位差别,以及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面的差别,这对于主体战略的制定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这种阶层分析仍然有着既定的局限性,即它所采取的切入点仍然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只不过是着眼于这种现实地位之间的更为具体的差别而已。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仍然不能满足主体结构分析的全面性要求。而从整个主体结构着眼的广义的阶层分析方法则与此不同,它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和切入点,而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角度和不同的切入点;由此,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意义的社会阶层,描绘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主体结构。例如,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着眼,可以区分出工人、农民、军人、教师、科技人员、党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无业或失业人员等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从人们的收入水平着眼,可以区分出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以及贫困线以下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着眼,则可以区分出高学历者、中等学历者、低学历者和文盲、半文盲等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社会阶层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加具体和细致地反映出主体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不同角度的社会阶层分析可以相互交叉和重叠,从而可以较好地适应主体状况分析的全面性要求。因此,在主体战略的研究中,阶层分析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它会使我们的主体战略更加符合各种社会主体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实际。

应该看到,这种阶层分析方法之所以在近年来的讨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有着自己的客观根据的,它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相关联。在过去的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社会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这时阶级矛盾突出,阶级斗争成为主体战略的主要手段,所以阶级分析方法自然体现出特殊重要的意义。而在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经由新民主主义的过渡而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时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便成为社会的首要任务;相应地,中国社会的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阶级对立关系已被破除,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两大基本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并不是对立性质,而只是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差别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本应该及时地由开展阶级斗争转变为妥善处理新的主体结构中的各种非对抗性矛盾,亦即通常所谓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是这样的话,仅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进行主体结构分析就是不够的了,而阶层分析方法的长处正好可以发挥出来,使我们得以对各类主体之间的各种差别进行多种角度的研究和把握。但遗憾的是我们当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上犯了错误,没有能够及时实现这一转变,结果导致阶级分析方法被严重地滥用并遭到扭曲,而阶层分析方法则被抛到一边,甚至遭到批判和否定。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才最终纠正了这一错误,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将经济建设确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而主体战略的着眼点也才随之转变过来,对主体结构的分析也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经过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重大发展,社会的主体结构方面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原有的结构成分不断分化和演变,新的结构成分不断形成和生长,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这一阶段所特有的复杂多样性。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主体战略的研究迫切需要对主体结构方面的这些新的变化做出新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各类主体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创造适宜的主体条件。虽然阶级分析方法仍可以转而为新的战略目标服务,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使之难以适应主体结构分析的多样性要求。这样,社会分层意义上的阶层分析方法便呼之欲出了。从近年来有关这一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来看,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肯定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那种囿于某种成见而怀疑和否定阶层分析方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阶层分析方法同样具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阶级分析方法相比,它虽然具有较好的全面性,但在深刻性上却明显不及。虽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所进行的社会阶层分析都能够这样那样地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体的状况,但对于主体的社会地位的把握归根到底还是应该从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地位入手。离开了这一分析,主体战略的设计就会失去最根本的依据。因此,那种过分夸大阶层分析方法的作用、以为只要有这种方法就足够了的观点,同样是不可取的。

 

 

从以上对两种不同方法的考察可以看出,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各自都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或局限性。那末,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这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呢?显然,我们不应该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陷入“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那种企图以其中的一种方法否定另一种方法的倾向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科学地把握它们各自的规定性,并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互补关系,既能发挥两种分析方法的长处,又能避免它们各自的短处;既能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揭示不同的主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差别,又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和把握主体在其他各个具体方面的差别。通过这种结合,使我们得以达到对主体状况的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从而为主体战略的制定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和支持。

在谈到两种方法的结合问题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讨论中出现的一种不同倾向,这便是试图将阶层分析方法进一步扩展,从而将阶级分析方法的有关要素包容在阶层分析方法当中,混合起来加以使用。这种做法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结合。应该指出,主体结构分析需要相对确定的尺度,不论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都是如此。阶级分析的尺度比较集中,其确定性自不必说;而阶层分析的尺度虽然是多样性的,也同样有确定性的要求,即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以哪一种标准去划分社会阶层,都必须一以贯之,而不能随意改变。不同的尺度之间当然是相互联系的,由此区分的阶级结构也好,各种阶层结构也好,都是可以也应该联系起来去把握的。但在这样做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将不同的标准和尺度混淆起来,造成逻辑上的矛盾和混乱。

还有的论者试图从词源学或语义学上去论证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统一性。其实,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分层应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它无非是要给社会主体区分出不同的阶层或层次。而在这个意义上,阶级分析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分层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有着自己的特殊尺度的特殊的社会分层方法;它所区分的各个阶级也是社会阶层,只不过是一些具有特殊规定的社会阶层。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阶级分析方法是被当作一种特殊的主体分析方法相对独立地加以使用的,而社会分层意义上的阶层分析方法则是在阶级分析之外的其他角度和方面使用的,所以才形成了这两种方法的相对区别。我们应该注意理清这两种方法的逻辑关系,并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将它们真正合理地结合起来。

 

 

【注释】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8页。

 

 

 

(原载《新视野》2005年第1期。录入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