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主体自我认识发展阶段试探
 

人类认识史表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仅要认识客体,也要认识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有多种视角:认识自己的自然生理活动,认识自己的社会活动,认识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动,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能力和本质。这是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的自我认识。本文中主体自我认识这一说法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认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主体的自我认识问题研究不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新的历史时期中的主体意识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术界对主体自我认识的必要性,意义和方法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论及。本文意在把主体自我认识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加以考察,试图探讨一下它的发展阶段问题。

一、         主体自我认识的含义及历史发展

主体自我认识,就是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对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能力及本质的认识,人在与客观事物建立了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之时,也就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以其他事物为客体的能动存在者。人正是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确立了自己作为认识者和改造者的地位,即主体地位;发挥和发展了自己作为认识者和改造者的能力,即主体能力,实现了自己作为认识者和改造者的内在本质,即主体本质。主体在这种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是以自己高度的自觉能动性而自立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不仅在于他能动地认识客体,而且在于他能动地认识自己;不仅在于他对自己的自然肉体存在的认识,而且在于他对自己同客体事物的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即对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和本质的认识。这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的自我认识基础,也是我们探讨主体自我认识问题的基本着眼点。

主体自我认识,是在对客体认识的同时进行的。主体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一方面了解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同时认识着自己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这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二重反映功能。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方面直观地理解人对事物的认识,结果不能发展人的能动的方面,而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虽然是从主体能动性方面去理解人的认识活动,但由于其唯心主义立场,结果把人的能动的方面抽象化为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某种抽象精神的运动。马克思主又的科学实践观为人们正确理解人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即把事物、现实“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恩选集》第1卷第16),这就科学地说明了认识中的二重反映功能,为澄清!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自我认识问题上散布的各种偏见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把拿物、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要从人的能动性活动的兔度去理解。它要求不停留于对事物现有形态的直观,而要深入理解这些事物的现存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从中看到人之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所在。马克吾关于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观点,(《马恩全集》第42卷第126)关于“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的观点(同上书,第127),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和改造了自己的观点,等等,议些伟大 的真知灼见,其认识论基础正是在于把事物、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一根本性变革使他在各种现实事物中看到了人的历史能动性,并因而使人类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的认识达到相对成熟程度。它在实践上的证明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作为能动主体的本质性认识,是人类主体自我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果,回顾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是从远古神话到古希腊文明,它是人类以朴素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第二,中世纪以后,一从经验论、唯理论到康德哲学,这是人类以自觉探讨自己的主体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有一了本质性的认识,这可谓是人类进入辩证认识和积极追求自己主体本质的时期。黑格尔哲学则是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抽象地达到了这一点。

欧洲认识史上人类主体自我认识所经历的这三个时期,在现实个体主体自我认识的发育史上也有某种程度的表现。如果以人们对自己与现实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为个体主体自我认识发展的相对成熟形态,那么,个体主体自我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儿童时期,是以直观地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朴素认识为主要特征;

第二,青少年时期,是以在科一学反思基础上自觉探讨自己的主体能力为主要特征;

第三,相对成熟时期,是对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有了较为辩证的认识,或者说对自己之作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本质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因而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进入以对自己主体本质的积极追求为主要特征。

综上述可见,主体自我认识由朴素到辩证的发展,是随着主体整个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可以从它发展中的几个不同特点将其概括为三个相互递进的发展阶段,即:第一,对自己主体地疼的朴素肯定为主的阶段;第二,对自己主体能力的自觉探讨为主的阶段;第三,对自己主体本质的辩证认识为主的阶段。以下,我们试图对这三个阶段予以分别的考察和论证。

 

二、主体自我认识的第一阶段: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素肯定

 

主体自我认识是与主体对客体的自觉认识同时产生的,因为对自己没有任何觉识的“主体”,就谈不上对客体的自觉的、主动的认识。

主体自我认识的产生,来自于对自己与客休之间关系的直觉或直观。直觉或直观到自己与客体的差异与关系: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外物是自己动作的收受者;自己是认识者而外物是被认识者。正是基于这种直觉或直观的认识,主体朴素地肯定了自己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反过来,也正是由于主体朴素地肯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才使主客体关系得以从原初的不自觉状态进入到较为自觉的发展状态。从个体发育史看,婴儿最初甚至对自己的存在都没有认识,他们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身体,视同外物无异。到幼儿时期,他们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始有所觉识了。表现在语言上,他们已能运用“我”这个词汇。行动上则是以全身心投入到对客体的认识中。有人统计出,三岁孩子“提的问题,约占谈话内容的百升之七到百分之十四”。(〔美〕费·丽,施莱绍:众你的孩子的言语》中译本第89)还、“有人用现代微音器和微型录音机测试,……四岁大的孩子在一天之中平均要提出四百三十七个问题”。(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第34)如此之多的发问,充分表现了儿童求知激情之炽烈,而这种炽烈的求知激情必然是要以他们对自己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为基础的。但他们当时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自己主体地位的肯定只能是朴素的,而不可能是科学的或辩证的。但唯其朴紫,才无任何后顾之忧,才无任何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之烦扰,从而以全身心面对客体,焕发出无与伦比一1了一的求知激情.这种“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马恩全集》第招卷第16,页)是主体要充分地认识和占有客体以实现自身主体本质的最初爆发,

人类认识发展的早年时期也有类似现象,无论是远古图腾崇拜时期,还是象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时代的文化兴盛时期,都贯注着人类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素肯定这一特点。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人们必须以全力同自然界作斗争才能生存,这种实践状况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予以肯定,因为怯懦只会使自己走向衰亡。但在当时的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下,人们对自己主体地位的肯定主要地不是科学反思基础上的,而是以某种虚幻的形式出现,这就是古代神话幻想的产生。远古人们的图腾崇拜以及许多古代神话,都是鼓舞人们向自然界或敌对部族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世界早期文化的兴盛,是古代人们朴素肯定自己主体地位前提下取得的最大成就。如古希暗和中国的春秋时代,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为主,对自己的认识则处于次要地位,而且是以朴素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古希腊哲学家赞美人类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断言人为“万物之灵,,,都是基于对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主客体对立的感性直观。

从以上我们对个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在自我认识发展初期的特点的考察,可以看出,朴素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这种朴素认识当然是一种较为低级的主体自我认识,随着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主体对自己地位的这种朴素认识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这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觉探讨。

 

三、主体自我认识的第二阶段:对自己主体能力的自觉探讨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在最初阶段,常常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它发展到一定程凌,在对客体的若千属性的较为深入的认识中,就会出现若干难题,或陷人某种困境。这时,主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一般总是把主体引向对自己能力的反思。因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不是一厢情愿的抽象肯定,而是直接由现实的主体能力所决定的。于是,主体自我认识也就逐渐由朴素肯定自己过渡向科学分析自己,进入以对自己能力的自觉探讨为主要牛等征的阶段。人类对自己认识能力的反思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有了。如古希腊爱利亚学派芝诺关于“飞矢不动”的悖论和皮浪的怀疑论,就包含着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质难。但在当时,一者是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再者是社会实践条件之故,所以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包括他们自己,也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解答问题。

对“朴素肯定”观点的怀疑,可以导致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由此而把自己的主体地位本身也彻底否定掉了,如皮浪教人们要象处于风浪而不惊的猪一样无知无欲,实际上就是不要去认识。另一种可能是仅仅否定先前认识的那种朴素性,因而去重新认识自己主体地位的科学性,这就把主体引向对自己主体能一力的自觉探讨。在欧洲认识史上,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使前一种可能变成了现实,但自然科学的发展又决定了后一种可能或迟或早地必然到来。

哥白尼‘旧心说”的出现,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新时代,璀灿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充分显示了人类在白然界中无可比拟的主体地位和力量,这一切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对上帝的崇拜中清醒过来,他们要重新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要把被上帝剥夺了的东西再从上帝那里夺回来。其典型表现,可以用那个时代的两个最强音来予以说明,这就是弗兰西斯·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规点和首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前者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肯定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主体能万和地位,后者从思维能力的角度论证了人的主体地位的至高无上,从而把被上帝剥夺了的东西重新夺了回来,还给了尘世间每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

康德从更根本的方面着眼,提出了要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一批判考察,以便弄清科学知识何以可能,并最终确定人作为主体的能动范围与限度。康德的成就是卓著的,他以“先天综合判断”这种特有形式深刻地说明了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主动性。他关于“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是对哥白尼以来一18一到牛顿自然科学发展巨大成就的哲学总结,也是人类从主体能力角度来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主体地位的新的肯定和高渡赞誉。然而,他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形而上学割裂,则使他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失去了科学基础,并陷入“二律背反”之中。

人类主体自我认识发展第二阶段的上述特点,在个体主体自我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同样存在。现代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愈来愈强烈地关注自己内心世界和自身能力的时期,是主体意识开始由朴素状态向自觉水平发展的阶段。他们在接受大量的科学知识中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但也在其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主体能力的重要。他们开始力求在对自己主体能力的探索和追求中确立自己在一定主客体关系中的地位。然而,他们的这种内在要求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认识能力等的有限存在着尖锐冲突,这既促使他们积极探求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又难免在这种探求中产生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怀疑。因此,青少年认识活动中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矛盾性。偏激与消沉、自信与自卑等心理状态及行为现象常常是交替出现抑或交织并存的。总之这是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而又在矛盾的漩涡中不断搏击的阶段,是他们要具体把握自己变革客体的能力而又力不从心的阶段。

从主体自我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看出,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在主体对自已能力的最初探讨中,尚不构成严重问题,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主体对自己的认识将愈来愈复杂,难免出现愈来愈多的“二律背反”,这就给主体提出了辩证地把握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能动本质的客观要求。是以有主体自我认识第三阶段的产生。

 

四、主体自我认识的第三阶段:对自己主体本质的辩证认识

 

主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是主体对自己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达到了对自己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比较全面、深刻地把握,它是此前两个认识阶段中的合理内核之综合,是主体自我认识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对自己主体地位的肯定已不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笼统的、朴素的肯定,而是在对自己对象性活动的科学反思基础上的具体的、辩证的肯定;主体对自己主体能力的认识已不是在充满着知性对立的矛盾漩涡中搏击,而是在自己与客体的矛盾运动中辩证地把握自己能力的发展,在现实实践中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主体本质。

主体本质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而又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发展和实现的一切改造客体和主体自身的自觉能动性之总和。这里强调了三点:其一是说主体的本质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而不是由某种外力(如上帝或权威)所给予的什么神秘物;其二是说主体本质虽内在于主体自身,但又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主体自身,而必须是在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才有其现实性存在和发展;其三是说主体的能动性本质是既指向改造客体,也指向改造主体自身。人类对自己主体本质的认识,贯穿于整个人类主体自我认识的历史,但是,真正把人类主体自我认识推向本质性认识阶段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黑格尔哲学则是抽象地达到了这一点。黑格尔与康德等人不同,他不是静态地考察人的认识活动,而是把认识活动看作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主体自我认识也就包含于这个过程之中。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表明,主体自我认识不是高居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即自然科学)之外,也不是主体单方面地追索于主体自身之内,而是与主体对整个外在客体的认识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主体必须在对客体的认识中才能确立自己和发展自己,与此相应,主体也只有在这一系列过程进展的同时才能逐步认识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在认识自己丰富的现实性和深刻的本质性中实现自己。黑格尔的这个思想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人类思维达到辩证法高度时在主体自我认识方面也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

把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神秘运动置放到人类实践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导致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的诞生。关于实践,黑格年认为它是精神的思辨运动中的一个环节,费尔巴哈认为它是小商人卑污的谋利活动。马克思批判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吸取其合理之处,把实践理解为人(主体)的对象性活一19一赤即人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能动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恩全集》第42卷第97)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人(主体)给客体打上了自己的路私创造出了一个日益扩大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与此同时,客体也反作用于主体,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甚至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也“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恩全集》第42卷第126)

鉴于上述,主体对自己的能动本质的认识,就不能仅仅从抽象的意义上把握自己的某种类的能力(象康德等人那样),也不能仅仅从自己与某一特定对象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这一狭隘角度来把握自己的某种自主地位,而要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关系上来把握自己对于客体的主体性。马克思揭示这种主体性说:“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说来成为本质的时候”,人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才是可能的。‘《马恩全集》第犯卷第125)就是说,人是以自己的社会存在而成为与其他事物对立的主体性存在的。所以人与任何对象之间所建立的对象性关系,都是以自己所据有的社会力量来与之相对立的。离开社会性,人就只能象一个动物那样与某一事物发生聪系,而这是谈不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含义的。所以,人作为个体与类的对立统一,以及人作为主体而与整个自然界的对立统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辩证统一性基础,就是人的社会性。

根据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本质的揭示,个体主体自我认识的相对成熟形态,应当是以他们对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认识为基本特征,这主要体现于个体主体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本质的认识。于是,人对自己主体本质的追求,就不可能是“童贞地”投入到客体自然的怀抱,而必然是“世俗地”参与到现实社会实践中去,在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实现自己对客体自然的改造和占有,并因而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太质”。(《马恩全集》第)捻卷第j23)马克思对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的揭示,标志着人类主体自我认识达到了真正科学的程渡;也为人们理解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主客体关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五、结语

 

从以上对主体自我认识发展阶段的考察.可以看出,主体自我认识,作为主体整个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侧面,本质上不过是主体对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的能动性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随着主客体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发展上呈现为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从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素肯定为主,到对自己主体能力的自觉探讨为主,再进而达到对自己主体本质的辩证认识为主。由于主客体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所以主体自我认识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即不仅表现在人类主体自我认识和个体主体自我认识的发展中,并且也表现于人们对每一具体客体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中。所谓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将某种未知的“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每当人们进人到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新的认识领域时,凡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对未知客体的认识的,都是以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索肯定为前提;在认识的中间阶段,主体要将自己对客体的认识不断推进,就需要同时深入认识自己的能力;主体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如果仅仅是静态地把握自己的某些既有能力,是不能达到对自己能力真正本质的把握的,只有从自己变革该客体的能动本质上不断发掘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后达到对该客体的具体的本质的把握,使“启在”客体转化为“为我”之客体。到此时,主体对自己在该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本质的认识,也才能达到具体的辩证的程渡。总之,对主体自我认识发展阶段的研究和把握,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色有助于我们对认识发展的整个进程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个体主体成长历程的把握,有助于各个主体自一我认识的自觉及其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