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主体性认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过去儿十年中,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致力于揭示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的客观性.近年来开始转向注重揭示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的主体性.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反思这一转变的逻辑轨迹、历史根据及现实实践根据,并对其未来作一展望.本文认为:认识论研究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是近十年哲学自我反省的一个结晶:致力于对现实人的某种亚待开发的主体性的揭示,是整个认识论发展史的主旋律,深入研究当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在人的主体性间题上遇到的种种困惑,是时代对认识论发展的呼唤。

 

国内认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从注重求真,转向注重以善统真;从注重客体如何决定主体,转向注重主体如何统摄客体;从注重主体如何遵循某些原则以求不犯错误,转向注重主体如何发挥潜能以求不断超越自我.概言之,就是从注重揭示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的客观性,转向注重揭示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主客体关系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在最一般意义上,它主要包括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几个方面.认识论研究以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是国内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它对认识论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反观这个变化本身,对于提高认识论学科的学科自我意识,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一、“失恋”与反省:时十年哲学历程的回顾

在中国,哲学(包括认识论)有过一个非常显赫的时期,这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挂帅时期。那时,政治高于一切,而哲学就是政治真理,直接充当着科学之上的科学、真理之上的真理的角色。它的内容是其它一切具体科学都要遵循的最一般规律,任何要想获得合法地位的科学理论都得攀附哲学才能立足.哲学的地位真有点象是众星捧月,恋人如新然而,席卷全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却使哲学自己解除了自己的真理裁判权,并把这一权力还给了各门科学自己。于是,高高在上的哲学就从天上掉到了地上.星星变成了班石,仙女变成了村妇。哲学的特权地位没有了.哲学“失恋”了.

痛苦的“失恋”,使哲学不得不陷入对自身的反思.这个反思走过了一段并不算短的历程,其间充满着苦痛。多年来,以宇宙中最一般规律自居的哲学从不认为自己会有落后之虞.她形成了一套自我封闭的体系,孤芳自赏的风格,空洞演绎的方法;她不能平等待人,不能容纳异己,不能从其它学科那里吸收营养;对现代科学不懂,对当代世界不知,对现实问题回避。这怎能不僵化、干瘪、落后呢!哲学在反省中开始有了一些自知之明,“哲学现代化”的口号也应运而生。于是,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进入了哲学的视野,对现实问题的哲学沉思也纷纷出现,儿十年一贯制的哲学教科书亦充实了许多新的实例……总之,哲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自己的面貌大大改观。

然而,这一切努力的效用有限,人们仍以挪榆的口吻说:“贫困的哲学”。也难怪。对新技术革命的介绍怎能等于哲学现代化本身?在原有理论框架里填入一些新例证能算多大程度的翻新?哲学之本在于它的“哲”上。不使理论本身有新的突破,何以有哲学现代化的实现?看来,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近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以来哲学所遇到的任何一个难题!哲学必须从根本上对自己作更为深沉的反思,才能找到具有根本意义的自我更新的突破口.是以有了关于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元间题等问题的讨论。

讨论是热烈的,收获也甚丰。其重要收获之一,是使哲学获得了如下自我意识:要想真正更新自身,改变“失恋”的窘况,就要把自己研究的着眼点从抽象的物,转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哲学意识到,自己的对象固然是要研究世界的某种普遍性,但它的价值却完全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要为人从整体上把握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服务。哲学意识到,自己的思辨性、反思性等特点,决定了自己必须是诉诸于人的思维,启迪人的心智,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哲学意识到,自己要保持“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美誉,就要从各时代特别是当代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中吸取营养,并作艰苦的提炼工作,因为大写的人,才是哲学研究所应关注的真正重点.哲学意识到,自己以往之所以“失恋”,就在于自己只是关注那种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物,而缺少关心人,特别是缺少关心在现实生活中搏击的当代人.哲学意识到,自我满足的心态使自己不去深入研究当代人的追求与甘苦,而是一味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自我完善,想使自己立足于一个永恒不变的抽象物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哲学意识到,自己那种离开人的历史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倒退。因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所唯之物,实质上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纯自然存在,而是在人的历史实践中发展着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是马克思对物的辩证本性的再发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物与人在更高层次上的再统一。

哲学在深层反省中重新认识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意识到了自己发展中的曲折之所在。于是,哲学自我更新的突破口在层峦叠嶂中逐渐显现出来:人的主体性.这个早已为马克思所闸发,并为当代社会实践发展所呼唤的主题,终于为今日处于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哲学界所接受,并由此而与美学、伦理学、文学、社会学、人类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等有了强烈的共振点.怪体性问题的提出,使哲学所要研究的人的问题有了一个规范的表述.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使艰难探索中的哲学柳暗花明,展示了哲学发展的生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当然与整个哲学同呼吸、共命运。

长期以来国内认识论研究一直致力于研究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认识规律,实际上这并未抓住自己学科的特殊性。认识论是对人的认识的认识,它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科学的对象,特别是不同子自然科学的对象.自然科学的对象—自然事物—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对这种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当然要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了。而认识论的对象—人的认识—是一种自为性存在,它的本质特点是要不断地探求未知,自我超越.所以,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就是人的认识的最本质属性,它们的具休展现就是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性本身。以人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其价值在于帮助人认识和开发自己在各种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便使人不断地自觉超越自己,走向未来。因此,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人的认识—就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既有的事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待创造的东西。认识论正是要在对已有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中发掘出对今人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换句话说,认识论的研究取向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事实对象,即已有的人的认识活动(或可谓之认识史);另一个是它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今人在认识活动中垂待开发的主体性。认识论的理论的科学性体现于前,认识论的现实的价值性体现于后.只有前者而无后者,会使认识论研究陷入忽视现实需要,一味追求符合历史实际的所谓客观性议论中去;只有后者而无前者,会使认识论研究成为没有科学力度的空谈。这二者是如此地不可分割,因为现实人在创造未来中所要发挥的主体性不过是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取向的合理性都得在现实事实的运动中找到根据。由此,认识论研究的科学性就与它的价值性融为一体,以主体性为价值取向的认识论研究在中国哲学界空前高涨。近儿年兴起的主体热和主体性热就是证明。它是认识论学科在经厉了一系列反省之后的觉醒。它的主旨并非是完全抛弃客观性,而是要以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来统摄对客观性的研究,以便在解放和发展现实人的历史主动性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历史的回声:重新看待认识论史

 

以主体性为认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其历史根据如何呢?或者说,认识论发展历史的主旋律,究竟是要发现某种超历史的客观认识规律,还是要发掘各时代的人在历史性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历史上已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认识论理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有更多的认识论问世。纵观那些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对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起过重要促进作用的认识论理论,其发展常常经厉两个不同的阶段:先是有破有立,为现实人们的某种被窒息了的主体性而极力奋争的阶段。当此阶段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继之而来的常常是极力注重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说成是永恒正确、完美无缺的客观认识规律的阶段。如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在最初发展阶段上,都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对立者,是破除宗教夭启论的有力武器。它们一个强调认识源于人的经验,一个强调真知源于人的理性直观,这对于统治人们思想达千百年的宗教教条,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其深远的社会实践意义,是要为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的理性的解放,做认识论上的辩护与论证。它一方面破了旧的,同时义立了新的.所以,这是一个有破有立,在破旧中立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的特点,是以解放人的主体性为特征—把人的主体性从上帝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进展中阐发出来.但到了后来,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分别走向了要把自己的一套理论观点说成是唯一正确的客观认识规律的阶段.这时,二者在理论上虽然更为细腻,体系上也更加趋于完善,但它们的社会价值效用却在减弱。它们分别都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攻击做不断的修补维护工作,以期成为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然而这种完美性在更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广大认识实践者所极力想吮吸的乳汁,而成了几乎仅仅为认识论研究者自我欣赏的工艺品了。

上述现象常为一些认识论研究者所迷惑不解:为什么粗糙的东西是抢手货,而更细腻更臻于完美的东西反倒成了冷背货?有人认为是后来的东西走了样,于是致力于正本清源,盼望昔日身价百倍的情景再现。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现象方面。其更深刻的原因,须从主体性

角度去理解。

如果用主体性观点来看,上述问题似乎不难回答。某种认识论之被人们欢呼重视,是由于它阐发和解放了人的某种主体性。而这种认识论在后来之所以又由热变冷,乃是由于它对人们主体性的进一步解放不能做出新的指点。试想,当经验科学挣脱了宗教神学的羁绊,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时,怎么还能要求它整夭念认识源于经验这本经呢?即使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认识规律,但只要它一旦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再要去简单地重复它,就是没有意义的老生常谈了。人们需要的是对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开发,因为人们面临

的是新而又新的认识领域和认识难题。

上述分析可否得出以下看法:以主体性为价值取向的研究与以客观性为价值取向的研究,在认识论史上都存在,但认识论发展的主旋律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认识论要为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的每一个现实进展而大声疾呼,为解除任何一个束缚人主体性的符咒而激越争辩。认识论发展的真正“龙头”不是它是否找到永恒正确的客观认识规律,而是它是否对

人主体性的发掘和解放有实际价值。

如上述成立,那么对认识论史上的一些重要学派就会有新的视角。休漠的“归纳问题”(即归纳逻辑的可靠性证明问题),康德的先验综合统觉能力,费希特能动的“自我”概念,黑格尔积极的否定之否定精神,马克思诉诸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及现代西方诉诸人的创造性的证伪主义,诉诸人的科学热情的库恩的理论,诉诸人的意志的唯意志主义,诉诸人的直觉能力的非理性主义,……等等,从认识论上看,就它们对人在某方面被忽视或被窒息的主体性的某种开发而言,它们是有价值的,其历史与逻辑的地位应予肯定。当然,其中一些学派的偏颇之处及有害之处也很明显,但我们不能因为后者就对它们整个地采取轻蔑的一概否定的态度。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某种被神化为完美无缺的东西实际上常常是最有害或最没用的东西。中国人那种做事无过就是功、教女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在认识论史的评价中也有突出表现,对有棱角的东西总感到不顺眼,总欲除尖去棱而后快。于是,一部无比生动的认识论史竟没有多少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历史的批判不但不能使我们从中吸取营养以为哲学之发展所用,反而使我们盲目自大。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怎样修整历史,反照出我们也就是怎样建造自身。相对于国际上诸多认识论哭派对人的主体性的多侧面、多层次开发,我们在几十年中所做的工作,除了“守业”之外,竟拿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对人类主体性开发的新贡献,我们愧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也愧对激越亢奋的认识论史。今夭,当我们重新发现了认识论史的主旋律之时,我们已到了义无反顾、无可选择的境地。历史即将走过本世纪最后的十数个年头,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中国人能在当代认识论史上添上自己的方块字吗?

 

三、时代的呼唤:时未来发展的展望

 

“主体性热”表明,中国认识论界已经意识到了主体性问题的重要.关于主体性的含义及意义的研究也已达到相当程度。今后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把主体性“热”导向去“做功”,即具体地研究人在各种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一般地停留在对主体性问题的客观讨论上。这不仅是认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时代的呼唤。当今的时代,是充满困惑与挑战的时代.其中最大的困惑是人对自己的主体性的困惑,最大的挑战是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挑战。所谓主体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主体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有历史性.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条件,采集、渔猎、畜牧、农耕,人类的主体自我意识主要是臣服于自然,世俗的统治者总要把自己说成是某种上天意志的代表,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近代科学及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意识到了自己在自然界面前的更大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由此而有人类主体自我意识的一大飞跃,从对自然的臣服意识转变为对自然的统治意识。“知识就是力量”、“人为自然立法”、“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是等待自然界的恩赐”、“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等观念,就是这种统治意识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人类倾全力去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并自信能由此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人间天堂。然而,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却使当代人类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从而使上述的人类主体自我意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嫡这个怪物,给人们推导出了宇宙热寂的可怕前景.与现代工业文明同步增长的不仅有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人口爆炸等时代性难题的突出.它们分娩出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等一系列社会科学新成果,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未来的前景并不似先前想的那样美妙。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体性,重新审视自己那已经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主体自我意识。这种重新审视不仅复活了嫡这个实际上从来就没死的幽灵,而且唤起了人们对一些古代哲人的奇特思想的回忆,如东方中国先哲的绝圣弃智、返朴归真观念,西方古希腊哲人关于人类历史是依次经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每况愈下的观念等。这些观念都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对自己在天性意义上的幸福的自栽自毁。古人的直觉,现代自然科学的推论,现代社会科学的警告,以及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严峻问题的日益尖锐,几方面遥相呼应,组成一部奇妙的交响曲,使现代人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主体自我意识陷入困惑,面临挑战。人能否认识这些问题?人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主体性是怎样的?等等:都是认识论研究的用武之地。现代西方对人类主体性的种种探讨以及各种解释,如尼采的悲剧意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说,里夫金的嫡世界观以及生态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等成果,其中都贯注着以主体性为价值取向的认识论的沉思。国内认识论研究应当走出在我注六经中追求客观绝对性的怪圈,与当代人生动的认识实践相结合,从具体中生发出一般。不求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求于人有价值。这是时代的需求,亦可说是昔日认识论的初恋者们对认识论今后发展的期望.

以上是从人的类主体性层次上讲的.实际上,人的主体性还有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层抹.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实践和认识活动均有其不同的特殊性。那么,贯穿于其中的特定39的主休性又是怎样的呢?这当然也应是认识论关注的对象。就当今时代改革与发展的潮流而言,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广阔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虽说它们代替了以往的战争和“冷战”,但它们对各国生存前景的严峻程度并不亚于战争和“冷战.。是以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竞争各方主要地不是用武力打击对方来增强自己,而是主要通过发展自己来胜过他人,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使各方对自己的主体性的认识具有空前重要的意义。因为,如何在自己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乃是全部问题的实质所在。当前遍及各国的改革,本质上都是以对自己主体性的某种认识为指导,通过自觉地变革自己的主体结构,以开发或重建自己的主体性。这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又是一个认识过程。作为认识过程,如何认识本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特有的主体性,乃是各国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认识论在这方面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人们翘首以待。

人作为群体主体不仅以国家或民族来划分,而且可以有多种形态,如以各种科学“范式”联系起来的科学共同体,或具有各种组织性的社会集团,或以利益关系区分的社会阶层等。总之,从某种特定的认识活动着眼,可以确认出特定的群体主体,从而可以对特定的认识主体所特有的主体性进行研究。这对于人们把握自己在不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日益趋于剧烈竞争的时代,更是如此。西方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等人对科学共同体的主体性的研究颇有见地。马克思主义对以往社会运动所作的阶级分析,也可说是对人的群体主体性的一种历史性揭示。今天,当人类在走向21世纪之际,社会的发展已更多地取决于社会中各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及其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因此,对诸群体主体的主体性的研究,无论对于科学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个体主体性层次也是认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过去的认识论研究偏向一般、不关心个别,实为极大的偏颇.它使认识论研究仅限于对一些抽象概念的抽象讨论,其论据也常常是一些笼统的或鸡毛蒜皮式的认识事实。实际上,认识论更应研究个体主体的主体性的发展,特别是应当研究那些人类精英各自的主体性特征。这才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各个个人在反观、开发和重建自己的主体性上有极大借鉴意义的东西。当代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一方面要更多地依赖于群体主体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更多地依赖于个体主体的发展。群体主体的水平和质量直接由其中的个体特别是其中的精英所决定,而每一群体中的精英又总是在时时受到其他个体主体的挑战中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精英特征。这种状况使当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自己的个体主体性,从而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关心那些社会精英们的特殊的个体主体性。人们要从这些个别中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以便去开发和实现自己的

主体性。

以上从人类主体、群体主体、个体主体这三个层次,讲了时代对认识论发展的呼唤。限于篇幅,只能述及概要。如果认识论真能在这多层次、多侧面上展开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则学究、僵化之气必一扫而空,并将为科学献上许多迷人的花朵!

原文载《陕西师大学报》19891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