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为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若有人的能动活动参于,则该事物可以看作为人化物,它的存在有主休性。而在天文观测中看到的天体,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能谈主体性,就这类自然物自身存在的属性来说,是谈不到什么主体性时。也就是说,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相甘论和量力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成就也只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许多人接受下列观点:

①人所能说出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化了的事物,因为无论就其形式(如一定的概念、符号、理论体系),还是就其内容(如古人以为太阳是晶休火球,而现代人认为太阳是进行着剧烈核聚变的反应堆万,都有人的主体性在其中。

②那种在人的已知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即使存在(或尽管存在),对人来说实际上不过是什么也说不出的纯有或无。

③所以,主体性原则可以并且应当贯彻于人所能说出的一切事物,其中当然包括客观自然界。

④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明。

我认为上述观点有一重要失误: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为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且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成就也并未为此提供证明。具体理由如下、

第①句话中的“人化”,只能是指“被人观念化”。其正确性只能是就认识范围内而言才正确。从事物存在的角度看,客观事物本身是否被人化,要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过程去分析。如果人的能动活动实际地参与了该事物的运动过程并给该事物的存在状态打上了人的印记,那么就可以说该事物的存在已在某种程度上被人化。如家畜的产生与发展,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等。而如果某事物仅仅是被人观念地把握了,人并未实际地干预该事物的运动,那么就不能说该事物的存在本身已被人化。如天文观测中的天体,其存在本身未被人化。人类关于各种天体的认识上的变化,仅仅是人类认识的主体性的表现,而不是天体本身的主体性显现。主体的认识与客体的存在是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系列,不能由于二者联系密切就把二者各自的属性相混同—把认识中的人化推及为事物本身的人化,把认识的主体性说成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主体性。

第②句话,其中的“纯有或无”,也是仅对认识者的认识而言才成立,倘对于客观事物本身而言则不成立。太限上的核聚变固然是古人的认识中所没有,但观念巾的无不等于存在

中的无。

第③句话,所谓要把主体性原则贯彻到人所能说出的一切事物,只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才合理;若从事物本身的存在来看,则不成立,理由也是不能把认识的主休性等同于客体对

象本身的属性。所以主体性原则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贯彻到人所能说出的一切事物的。

第④句话,是这种观点所持的现代自然科学论据,也是本文想讨论的一个重点。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表明,我们对物体的运动什态的任何客观表述,都不可能不包括主体参照系于其中。比如,要正确地回答一个火箭的长度,必须首先回答观察者选定的是怎样的参照系。参照系不同,测量结果也相异。而有趣的是,这种因参照系不同而导致的测量结果的相异,却又可以同真。任何一个参照系都没有权利说自己的参照系是唯一正确的。换言之,在对客休对象的把握上,各个参照系等价,不存在绝对参照系。当然,也不存在对客体对象的绝对客观意义上的描述。假如一枚火箭相对于地球作0.6c(光速)的运动,那么,地球上的观察者所测得的火箭长度将仅是火箭内的观察者所测氏度8/10。两种长度中哪个更真?回答只能是都真,问题只在于要把两种结果与各自的参照系相联系。而如果要间火箭本身到底是多长?按照相对论的观点,如果不确定一个具体的参照系,这个问题将无从回答。或老说,这种企图脱离任何具体参照系去观察事物的要求,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以上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之一。有人从中推出如下哲学论证:每个主体所能把握到的客休只能是与他的参照系相联系的客休,谈论在主休之外的自在客体没有任河实际意义。因此,任何现实的客体都离不开主休,都有人的主体性在其中,主体性原则适用于整个

世界。

上述论证的要害,是以客观事物在一定主休参照系中的相对性来否定客观事物本身的自在性。科学的相对论一也不能作为此说的论据。实际上,相对论否定的只是牛顿的绝对参照系,而不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相对论指出,人们对事物的任何一种把握都必然与一定的参照系相联系,但它并没有说客体对象本身的存在要以一定的主体参照系为前提。试问:当一个地球上的观察者测得一枚以o.6c运行的火箭长度是24时,他是否承认另一位在火箭内的观察者的测量值—30是正确的?并且,两个观察者是否相互承认双方认识的是同一客观对象?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不能说科学不承认在一定主体参照系之外的自在客体的存在。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也与上述情况相类似。人们在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能量与时间等共扼关系中发现了测不准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是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的,但又是微观粒子自身所具有的。一方面,人犷{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只能从测量这个角度人手:“不可能同时对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进行准确的测量。”但另一方面,测不准关系所表述的乃是微观粒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粒子在某方向上的坐标测不准量与该方向上同一时刻的动量分

量的测不准关系的乘积,必不小于普朗克常数h”即△x·△Pxh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现代自然科学对认识的主体性有着更为深刻的揭示,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们对一个事物的任何一种正确的(或客观的)描述都必然包含着某种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独立自在性。还是那句老话: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为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的客观属性。

 

原文载《哲学动态》19913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