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
 

十五大报告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明确了许多问题。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便是明显一例。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些提法原来都冠以社会主义,没有初级阶段,结果就造成了若干混乱。以往在这些领域种种不当的政策,特别是那些“左”的政策,无一不与这种混乱相连。现在把这些问题明确化实在是制订正确政策的有力保证。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国国情的问题,以往的混乱的根源也就在于把中国国情没有搞清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征、建设和意义作些探讨。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往对文化的划分一般有四种方法:一是以时代来划分,如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二是以方位或国家的名称来划分,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等;三是以社会形态来划分,如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四是以阶级来划分,如奴隶主阶级文化、封建地主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等。后两种特别是第四种划分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才有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很少在社会形态和阶级的意义去对文化进行区分,他们常常抽象地谈论全人类的文化,从而掩盖文化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它总是代表并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因此,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没有出现过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的文化。

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的文化,我们要研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关于后者,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那里并无定义式的表述;不过,它的基本内涵还是明确的,这就是:它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表现并为这种利益服务,是以消灭阶级及其存在基础的私有制为内容的全面的意识形式,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利益是多元的,即既有无产阶级的利益,又有无产阶级以外其他阶级的利益;在这种社会里,阶级和私有制远还没有消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还大量存在。正是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不可能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就是说,它既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又存在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文化,甚至封建文化在个别情况下也能占一席之地。这是因为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文化形式是不应当也不可能平起平坐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因此,在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占主体地位。我们提倡在文化宣传中要高扬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指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

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综合性就是要承认其他性质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提出消灭或完全消灭无产阶级以外其他阶级的文化,还不能实行同这些文化的最彻底的决裂,它们的存在是必然的。当然,这种必然性正处于丧失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出现和逐渐成熟,无产阶级文化以外的其他阶级的文化也将逐渐减褪直至消灭。承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主旋律,就是要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否认前者,必将出现“左”的错误;否认后者,则会导致右的倾向。

这种综合性的文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状况是相适应的,就是说,它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能满足各方面和各阶层的需要。首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文化领域占指导地位,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和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反映,表现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这就从根本上代表并维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满足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承认其他阶级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反映了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即我国社会还是一个很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这种非无产阶级的文化却可以满足其他阶级和阶层的精神需求。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处于对全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过程中,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怪异的体系,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观念体系;另一方面又是对全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全面发扬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不是这种发扬和继承的完成,而是它的开始。发扬和继承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及其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主义文化同其他阶级文化之间的竞争和斗争。这种竞争和斗争是曲折反复的,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不定型的文化。因为不定型,所以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它作出什么特殊明确的规定。

但这决不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没有其特定的内容,在现阶段,它的主要内容是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内容既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也反映了其他阶级和阶层的愿望和要求,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持这一内容,就一定能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而且要有繁荣的文化。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应是一致的。它的主要任务  是:

第一,在全社会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这个人是生活不好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一个社会也是这样,如果缺乏一个明确的精神支柱,就不能把全社会成员团结起来共同前进,这个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  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0)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共同理  想?从最一般和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我们的信念理想是要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同上书,第137)我们要用这一点去武装并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同时要以此去教育全体人民和青年一代。但这一理想的实现是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的,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不能拿共产主义去要求每一个人,而只能用它去要求我们的共产员。过去的“左”就在于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就脱离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实    际。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这就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了使这一共同理想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为人们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这是因为这个理论不仅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提供了理论的和实践的根据,而且为实现这一共同理想规定了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教育。任何时代道德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例外。因此,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所奉行的公平、平等的原则,仍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尽管这种公平、平等不可能是在消灭了阶级意义上的即共产主义的公平和平等,但在现阶段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实行这样的原则。因此,在市场和商品流通领域,要大力宣传并努力坚持这些原则,鼓励勤劳致富,公平竞  争,平等交易,只要这样做,就是道德的。

道德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实现广泛性的要求,这就是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的思想道  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    德。这些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所有公民都应自觉遵守的,也是完全符合社会需要的。

道德教育不仅要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我们在提倡一般的公平、平等的原则和进行广泛性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要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邓小平文选》第1卷,243)道德教育的超前性是说也可以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其他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道德教育的超前性之所以可能是由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式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决定的。历史上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共产主义道德首先是对这种道德的继承;其次,剥削阶级在其上升时期,也能提出一些进步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对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和形成也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共产主义道德同其他阶级的道德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这对立的一面是说我们要用共产主义道德对其他阶级道德的落后因素进行斗争;这统一的一面是说我们可以对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人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道德的相对独立性是说,从根本上讲一种道德原则是由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但这种决定作用不是绝对的,道德原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可能落后于经济的事实;又可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上这两点,就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其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就对我们的战士和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说,道德的超前教育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得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三个层次的道德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积极作用。

第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要优先发展,就是  说,在各项事业均需发展的情况下,要首先发展教育;在资金和人才都缺乏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发展教育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才。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解决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二是发展教育要有战略眼光,既要建立适应现实需要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制度和办学形式;又要着眼于未来,逐步建立起培养跨世纪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教育机制,使得我国的教育发展赶上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说:“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同上书,第121页。)

发展科学也是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尤其是如此。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使得我国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人类的解放最终决定于科学的进步。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却通过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展教育还是发展科学,首先和主要的是依靠国家的力量,但同时也要利用一切有利于这种发展的其他力量。例如利用外资,鼓励集体和个人创办教育和科技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推动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第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它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异常丰富多样的。从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提炼和反映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呼唤大家的时代,也应是产生大家的时代。我们应当有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涌现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画家、戏剧家、歌唱家、导映等。

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另方面又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另方面又要提倡多样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发展的氛围,既是自由的,又是有统一意志和共同奋斗目标的;既是宽松的,又是团结有序的。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变成产生各种杰出人才的沃土。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还要作好批判和继承的工作。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又是宝贵的财富。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菁华,同时又包含许多落后的、过时的、甚至腐朽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取扬弃的态度,即批判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抛弃那些已经过时的东西;继承那些积极的、有用的、辉煌的部分。没有这种批判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就是不完全的,也是搞不好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708页。)毛泽东这里讲的“发展民族新文化”当时是指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今天批判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

批判是为了继承,继承是为了发展,是为了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因此决不能把某钟封建形态的文化、如儒家文化当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一定要很好地继承和吸取,但它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那种主张恢复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以取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完全错误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在吸取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不断创新的同时,还要认真吸取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分。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今的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无论什么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国更是如此。由于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大国,所以不仅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的文明发展实际上也离不开中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另方面又要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说,我们将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不仅要具有发达的经济、高度民主的政治,而且要有繁荣的先进的文化。这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说,第一,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的反映、又对这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的保证;另方面在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的支持。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是一致的。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既是满足现阶段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所不可缺少的;又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所必须的。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出内容积极健康、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来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过程。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    量。这一切都必须要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方可实现。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所不可缺少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上,而且反映在高度发达的教育、科学技术,具有很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民,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等,这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达    到。所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实现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只有这两方面建设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深远的历史意义来讲,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一步一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受尽了欺侮和凌辱,中国人被看作是东亚病  夫,为世人所蔑视,小小环球竟没有中国人的位置。这一切都是由落后造成   的。那时不仅经济是落后的,而且科学文化也是落后的,是全面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受欺侮,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  来。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这个梦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建国49年来,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尚未使我国真正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摆脱落后,使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发展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就是解决发展文化这个任务,使我国全面摆脱落后,使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开创和示范的意义。所谓开创的意义是指: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没有先例,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尤其没有先  例。所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既无成熟经验可以吸取,又无现成模式可供参考,完全要靠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摸索和创造。所谓示范意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矛盾的加剧直至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已经走下坡路;到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于是在人类面前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有没有前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还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对这个问题作出责无旁贷的回答,能够对此问题作出并已经作出回答的是邓小平同志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这就是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在坏事的背后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前    途。他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那有这回事!”(同上书,第382页。)由此不难看出,我们如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这件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办成功了,就将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也将是对整个人类进步事业的一个伟大的贡献。对世界无产阶级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可以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