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今全球化性质的剖析及其未来前景的展望——兼论中国的发展对全球化的影响
 

当“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启示我们的是冷静地思考和头脑的清醒。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别有用心的那些国家妄图用“中国威胁论”来遏制中国的发展而外;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将如何发展,它的发展会对世界的格局和全球化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当今的全球化(我把它称做全球化的旧格局)进行深入的考察,从它的性质到它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景,作一番认真的研究,然后对比一下我们所走的发展道路与之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所产生的新因素会给全球化进程以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本文要达到的目的。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指导研究全球化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1845-1846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及其发展,从对资产阶级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的分析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新的交通手段的运用而带来交往的发达,使得一切地区和民族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了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得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这里特别要注意“首次”这个提法,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此以前没有世界历史。以往历史学家所说的“世界历史”是指研究除本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历史,是指世界作为一个联系的整体的发展和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以前是不存在的。所以,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2]是资产阶级活动的结果。

当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和本性去改造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就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首先,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巨大利润,决定它必然要去掠夺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决定它必然要去开辟世界市场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资产阶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消灭任何孤立隔绝的状态。其次,为了扩大再生产,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劳动力的分散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自关闭守,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再次,不仅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总之,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历史愈来愈成为世界史,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所开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LJ1] [LJ2] “”[3]

2、世界历史理论对研究世界全球化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展开的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资本主义远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不能说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也不能把他们的世界历史理论同当今全球化理论简单地等同起来。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世界历史理论所提供的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研究世界全球化仍具有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可概括为:

第一,全球化不是从来就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历史时所指出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当今的全球化也是现代世界发展的结果。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可以溯源到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全球化不是指一般性的世界变化,而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国际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是由资本、技术、商品、服务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而造成的。一般认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R·罗伯逊(R·Roberson)和弗兰克·莱维(F·Laiwei)提出来的。1985年他们二人合写了一篇题为“现代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文化问题”的文章,第一次使用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自此以后,这个词就在世界范围很快传播开来。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雷特(SOsleit)曾对全球化这个概念作过一个说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就是全球化。毫无疑问,全球化概念的实际内涵要比这里所概括的丰富和复杂得多。但不论怎样,全球化总与现代生产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它是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特性抽象概括出来的,全球化也应当从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抽象概括出来;世界历史理论带有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全球化带有现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其一,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引发了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的发展,使得现在一天的生产超过以往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二,由于在高科技条件下的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发展,使得生产、消费、贸易、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导致了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在世界范围的大流动,为这些因素的重新配置创造了条件,出现了资本高度集中的趋势。其三,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带来重大影响。首先是国家职能部分被削弱,就是说,国家的部分职能被现在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所取代了。其次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愈来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四,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运用,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和国家的限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渗透,使得民族的、国家的文化愈来愈成为世界性的,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具有世界的性质。当然,这决不能理解为文化不再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每个民族国家文化的精华、优秀成果越来越变为世界的共同财富,供世界人民共同享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将使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快捷地吸纳世界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的全球化不仅不会泯灭文化的民族性,相反更要强化其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只有带着各种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满足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其五,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最突出的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疾病传播和防治的问题(如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和平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

全球化的这些特点,有些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涉及到了,但深度和广度无疑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及的;有些是马克思所想象不到的。

第三,全球化按其本质来说是共产主义的。全球化的前途是什么?这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人所关心的。现代西方有论者认为,全球化的最终前途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突出的代表人物有福山和大前研义。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宣扬用自由民主主义统一全球。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结形式,全球化正在促使这种形式的早日实现,正在为更加和平、更加繁荣的世界奠定基础,全球化将使文化差距缩小,使政府间不再发生战争,使国家更加相互依赖而更少攻击性。大前研义则在他199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的终结》一书中宣称,由于工业、投资、信息技术和消费的全球化,使得国界正在消失,民族国家正在消失。这些见解抓住全球化过程特定时期中的一些个别现象,就作出带有终结性的论断,显然是不科学的。他们并未触及全球化的真正本质,即他们根本没有触及到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问题,而是有意识地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恒化。

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托夫勒夫妇在全球化神话的陷阱一文中,就认为把全球化等同于自由化是一种神话。他们既不赞成把全球化说成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也不赞成把全球化说成对任何人都是坏事。此外,对全球化前景抱悲观主义看法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乐观的,全球化的最终前途只能是共产主义。这并非任意的揣测或武断,而是全球化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说,全球化的趋势是由近代资产阶级开辟的,而且直至现代还被资本主义所主导着,但资产阶级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认真说来,当今的世界并没有达到全球化,甚至可以说仅仅是全球化的开始。

资本主义之所以不能实现全球化,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冲突的。撇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不谈,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社会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这一点,连那些有见识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都看到了。美国经济学博士戴维·科顿指出:“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今的世界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状况之中:全球化资本主义只关注创造金钱的能力,而世界的真正财富正在迅速地遭到破坏。”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很多方面,新的市场经济必须转变方向,即向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正在推进的相反方向转变。”(日本《世界》月刊20018月号)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样。

当今全球化的实质

当今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是研究全球化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于全球化的研究存在着复杂的情形,很难说对全球化有一个完全一致认识。在西方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一种意见是对全球化完全肯定,认为全球化将带来世界所有国家的普遍发展,将把人类带向一个发达的、繁荣的、美好的新世界。在西方,有学者把持这样观点的人称做变革论者或全球化乐观主义者。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确信在新的千年到来的时候,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核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4]他们认为,全球化在各个领域中均衡发展将创造出一个平等的活动平台,当代全球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移民、军事及文化的大流动,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正在建构的新的结构将把世界上的社会和地区都卷了进来,原来传统的关于世界结构的观念,如南北关系、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将不再适用,世界将以三个同心圆而组成,这三个圆分别是精英者、赞成者和边缘者,它将跨越国家的边界,将世界融成一个整体。

第二种意见与上述见解颇为相异,对全球化持否定、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全球化将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它只能使金钱、高科技、文明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发达国家,而给第三世界国家留下的只能是贫穷、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持这种见解的人又可分为许多情况:一种从理论上否定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根本就不存在。他们认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当代水平绝不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全球化是虚构,文化全球化是神话。亨廷登认为,世界并不象全球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正在出现一种世界文明,恰恰相反,世界正在分裂为文明的集团和文化种族的飞地。第二种是从全球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等,否定全球化。第三种从目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而对全球化产生了疑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其中特别是美国,都竞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造成国内需求萎缩,使第三世界国家本土产业破产,这种资本的自由流动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对全球化后果感到担忧。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要控制资本的流动。第四种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劳动阶层,他们认为全球化使就业机会减少,使他们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每年在西方国家召开的带有全球化性质的国际会议,几乎都遭到这些国家一部分工人的反对,他们举行示威游行,抗议这种会议的召开。“199911月在西雅图和20004月在华盛顿针对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这3个全球化主要制度支柱爆发的大规模运动是民众抗议的典型。”[5]

我们不欣赏全球化极端主义,也不赞成对全球化持简单否定的态度,我们主张对全球化作客观的、全面的评估。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通过细致的研究,总能够找到一些共识。就此而言,我以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生产力、科学、经济和交往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不是人们头脑想象的产物,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不应被排斥或反对,也反对、排斥不了。第二,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确包含着积极的一面,它有利于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和全球整体利益的提高,给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机遇。当然,能不能抓住机遇,如何利用这种条件,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可能一样,其结果也不会相同。第三,全球化也的确存在消极的一面,产生了许多全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资源问题、南北贫富拉大的问题等。第四,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的完成,而仅仅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不是说全球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这个阶段上全球化产生的问题和弊端,不等于整个全球化过程都不能克服和解决;恰恰相反,只有通过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发展,这些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各种弊端才能逐一被克服。

在以上共识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探索研究全球化的性质。当今全球化就是指现今这个阶段的全球化,它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延续,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由此就可以确定它的性质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重新瓜分全球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的全球化,是实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垄断利益的全球化。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混乱、掠夺和战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这种性质决定它不可能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也决不会使世界落后国家的人民真正摆脱贫穷。

这样定性的根据何在?请看事实:如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算起,世界全球化进程已走过了近40个年头。40年后世界今天的现状是:占人类20%人口的少数发达国家,占了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27%,世界贸易的812%,商业借贷的94%,国内投资的805%,国内储蓄的806%,发展经费的94%。这个事实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全球化进程绝对优势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它们手中掌握着财富、权力和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它们通过各种途径掠夺占人类80%人口国家的财富。对于相当多的落后国家来说,全球化实质上意味着被边缘化。不发达国家成了它们商品的市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而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却越来越贫困化,环境越来越恶化。即使在发达国家,全球化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和利益,也不能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绝大部分财富被大资本家和垄断集团所侵吞。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近来失业率上升、社会出现动荡,就是明证。这种全球化发展的前景使人担忧。

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哲学基础

研究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要考察现象,更要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形成这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只有把这点搞清楚,对于当今全球化才能有深切的认识。我们国家不可能脱离全球化大潮之外,弄清当今全球化的哲学基础,我们就能明白当今的全球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应如何抓住这种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如何从容有效地去迎接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加快我国的发展。

我们研究发现,当今全球化的哲学基础是很复杂的,不宜简单地归结为哪一种思潮或哪一种主义。但从西方政要的实践和言论中,从这些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他们影响较大的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社会达尔文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1、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股政治思潮,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民主”口号的发展。主要内容是提倡维护公民的自由的权利、私有财产的权利、经营和订立合同自由的权利、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边沁、穆勒;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法国的埃斯曼,德国的埃林涅克等人。因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对人们的束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自由主义在那个时代或多或少还有些进步意义。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潮,法国的埃斯曼、德国的埃林涅克是这一思潮的先驱。这种理论认为全球化正在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民族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不和谐甚至不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这种理论更集中地表现在对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看法上,主要观点是:

第一,新自由主义以继承资产阶级人性论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点,认为“趋乐避害”是一切动物的特性,人也不例外。所以人是自私的动物,自私自利是人不变的本性。由于人的这种本性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必然是为自己谋利的经济活动,而这种活动应该是完全自由的。

第二,认为国家和法具有超阶级性,应以保障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为职责,特别强调国家不能干涉经济生活,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任何形式的控制。认为在经济领域,应当让“无形的手”即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有形的手”即政府调控的作用越少越好。

第三,新自由主义把全球化等同于自由化,主张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认为私有制是永恒的、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鼓吹市场自由化是至上的,认为资金、产品的全球流通的自由,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两点,其一,它的理论前提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其二,竭力鼓吹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这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结果怎样?果真会出现像鼓吹者所说的那样能推动各个国家经济均衡发展、使人人都富裕起来的神话吗?请看事实:

俄罗斯改革之初,叶利钦从西方、特别是美国聘请了一大批专家,仅1992年,就有200多名外国顾问来到了俄罗斯,他们帮助叶利钦在俄罗斯推行新自由主义,实施所谓“休克疗法”,私有化是最重要的一着。他们鼓吹说:私有化把国家财产转交给人民,“是重建社会公正,是确认在国家的国民财富中拥有个人份额的人权形式。”认为“每个人都占有财产,是社会稳定的保证,是防止社会和民族动荡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私有化的同时,他们竭力推行市场自由化,鼓吹通过自由竞争,可以使俄罗斯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整个国民经济能很快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

事实怎样呢?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中,在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理论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50%以上,实际人均收入下降了80%1992年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00%。他们把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让西方国家以72亿美元买走。例如:将有职工多达15万人的大型机械厂,仅以200300多万美元就出卖了,仅仅相当于欧洲一个中型面包厂的价钱。1996年一年的经济损失就比卫国战争的费用还多1.5倍。使俄罗斯从超级大国一下子跌落了下来,至今尚未恢复元气。连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都说:“在俄罗斯,‘私有化’受到极端鄙视,人们觉得它无异于大肆窃取国家财富。其结果似乎是经济混乱,而不是效益得到提高。”(20039月)这个事实表明,新自由主义决不是像鼓吹者所说的那样,给经济带来发展,给所有人带来富裕。

俄罗斯不过是典型例子之一,在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曾经被誉为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在巴西,由于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资本外逃,正在使巴西的经济陷于崩溃,1997年底,它的外债就高达2680亿美元。阿根廷也曾把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在这种理论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对经济社会作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开放市场、放松国家对金融的控制。然而,未过多久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工人实际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阿根廷国民经济的崩溃,2001年圣诞节,数以千计的穷人走上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总统被迫辞职。

新自由主义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它的本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清。“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理论代表了西方政府和跨国资本的根本利益。”[6]他们强调市场至上,“在这个主张的背后潜藏着英美文化中的‘国家怀疑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论调非常危险。”[7]

2、新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新马尔萨斯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规律,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流行于19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和德国的F·A郎格。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也服从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规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阶级的分化,不是由私有制所造成,而是由于个人天赋不同所使然。剥削者是天生的“强者”,他们适应能力高;被剥削者是天生的“劣者”。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抛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甚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尔萨斯是英国的经济学家,1798年他写了一本《人口原理》的书,在书中提出人口的理论,主要是论述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的关系。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他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是按算术级数增长,后者永远赶不上前者,这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自然规律。这个所谓“规律”其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根据这个“规律”他提出,下层阶级的失业、贫困与社会制度无关;应当采取饥饿、瘟疫、战争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这就是马尔萨斯主义。1822年,英国的普雷斯写了一本题为《人口原理的说明和例证》的书,被视为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其后马尔萨斯人口论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产阶级大肆鼓吹马尔萨斯主义,利用人口问题直接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和战争政策辩护。

现代的新达尔文主义和新马尔萨斯主义把上述两种理论揉合在一起,提出在21世纪,仅启用全球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的繁荣,其余五分之四即80%的人口都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人类废物。戈尔巴乔夫下台以后,用他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实际上是由美国出资搞起来的。1996927101,这个基金会邀集了当今世界500名最重要的政治家、经济家、企业家和科学家,其中有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热津斯基以及索罗斯、比尔·盖茨等,在旧金山举行高层圆桌会议,讨论全球化和如何引导人类迈向21世纪的问题。会议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与工业文明时代不同,它不需要工业时代那样多劳动人口,在21 世纪,只要启用全球人口的20%,就可以维持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其余80%的人口都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人类废物。解决这些人类废物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喂奶主义”。所谓“喂奶主义”就是弃置和隔绝那些无用贫困的垃圾人口,不让他们参与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仅由20%的精英将一些消费的残渣供给他们。第二个办法就是从肉体上消灭他们。西方有人主张,现在地球所负载的无用而劣质的垃圾人口太多了,使得面临的全球环境以及包括再生资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紧迫,必须用战争和瘟疫(生物武器)来消灭他们。也就是说,由于现代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是由20%优秀人口和优秀文明所创造,所以必须设法消灭和淘汰那些无能创造新价值的垃圾人口。

这个20%80%的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一部分人中很有市场,成了他们排挤、蔑视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一种理论依据。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这种理论在一部分人中也很有影响,美国某些决策者实际上是以此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去制定他们的对内与对外政策的。所以,在美国政治家口中常常有这样的词汇,什么“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这不仅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极大的不尊重,而且充分暴露了现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傲慢态度和称霸世界的狰狞面貌。

3 、新殖民主义

2001年的“9·11事件,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挑战了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方向。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了世界头号强国,不仅在武器装备上,无任何国家能与之匹敌,就是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也无一个国家能与之并肩,这是美国称霸世界以世界警察自居的根本原因。但它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遭受无国籍的恐怖袭击。这次袭击竟如此惨重,是美国在二次大战中遭受“珍珠港袭击”以来所受到的最大的伤害。这个事件使得一部分美国人清醒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利弗林·刘易斯在文中写道:“‘9·11事件发生后不久,有那么一刻令人难忘。美国人开始自我反省,思索我们受到……最大伤害的原因,……灾害的那一刻还在眼前,难道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公民不应该在最初的义愤填膺之后,思考为什么欧洲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都说完全没有理由对这次袭击感到惊讶吗?”“他们为什么憎恨我们”?[8]

但“9·11”事件也使另一些美国人走向更加危险的道路,这就是新殖民主义。200110月,《华尔街时报》发表了美国著名作家保罗·约汉逊的题为《恐怖主义的答案:殖民主义》的文章。文中写道:“美国别无选择,只有对经常帮助恐怖主义的国家发动战争。布什总统警告战争可能是长期的,但他也许并没有抓住要害:美国可能不得不接受长期的政治任务。”这就是说,美国将把对别的国家发动战争作为对付恐怖活动的唯一形式。我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恐怖活动和行为,对于恐怖活动我们也是反对的;但我们所反对的恐怖活动在内容和方式上,与美国不能简单等同,而是有区别的,有时甚至是相反或对立的。这是因为美国在对待恐怖活动定性的问题上常常采用不同的标准;而且我们不认为战争、武力是解决世界恐怖活动的唯一形式。约汉逊公开主张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殖民统治,这位作家提出,最好的中期解决方案是恢复旧国际联盟委任托管制,也就是实行由几个发达国家建立一个国际联盟,共同采用战争和武力的手段,来对付不服从他们的国家,这就是一种新殖民主义。他甚至认为,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就是对待恐怖主义的有效形式。这就是说,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屠杀那些反抗它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老路。现在西方一些国家领导人总是以这样的口气对待那些不服从他们的国家:不赞成我们,就是我们的敌人;不听从我们,你们的“日子就会难熬得多”。甚至时时以战争相威胁,摆出一副毫不掩饰的以强凌弱的霸道嘴脸,表现出新殖民主义咄咄逼人的气势。

在新的时代,他们忘却了历史,想回到以前殖民主义的旧途,这是违背潮流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在为自身锻造镣铐。”[9]时代在前进,世界人民决不会容忍新殖民主义死灰复燃。

中国的发展为全球化带来新的生机

1、世界霸权中心随历史发展而转移

在以上这些思潮影响下的全球化,它的前景的确使人担忧。难怪一些西方学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进入第三个千年的世界将仍然是一个充满暴力、恐怖、各种冲突不断的世界,这是可以确定的;惟一不能确定的是,不知道这股乱流将把人类引向何处。

但我们不主张对人类的未来抱悲观主义。今天世界各种问题和矛盾都是人类自己活动的结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将在人类的活动中逐步得到解决。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世界全球化的主宰地位不可能是永恒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且已经在改变,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也将在历史中灭亡。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伴随文明而来的是人类不停息的争斗。争斗的根本原因是不同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冲突,归根到底受社会经济的决定,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斗争有时是非常残酷甚至是极其野蛮的。然而正是这种斗争,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恶”当作历史前进不可缺少的杠杆。几千年来,世界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在某个时期总会形成一个高峰,其标志就是在一个时期内某一国家或民族在世界范围凸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就近代世界历史来看,16世纪是荷兰,当时它是海上王国,它的舰队游弋世界各地,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和掠夺。1819世纪是英国,它到处侵占殖民地,号称太阳不落的国家。它们都曾是那个时代世界的霸权中心,曾几何时这些霸权中心一个一个地衰落了。20世纪以来,世界霸权的中心逐渐转向了美国。然而,任何一个霸权中心都不可能是永恒的,英国之于荷兰,美国之于英国,就是实例。美国的霸权地位迟早也要发生变化,而且已经出现了发生变化的端倪。下面这些数字很能说明一些问题。1999年美国的贸易赤字是2700多亿美元;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1993年美国国际负债净额达5557亿美元,2000年这个数字更上升 至15万亿美元。在国内,据美联储统计,2000年美国消费者累计欠债达73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2001年达到35万亿美元。这些数字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早就破产了。然而由于美国处在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美国不仅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停滞;相反,国际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但尽管如此,由于美国没有消除隐患的根本途径,这种潜伏的危机总有一天会爆发,而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必将随这种危机的爆发被彻底摧毁。

2、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化带来新的生机

上述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出现的某一个国家成为世界霸主的现象,在私有制、阶级存在的情况下是这样;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私有制、阶级的存在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时期,私有制和阶级将归于消灭,历史将完成向世界史的转变。到了那时将不可能再有什么国家称霸世界的问题。我们离这个时代固然还相当遥远,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改变不了。

当今的世界是美国称霸的单极世界,然而,如前所说,这种情况正在起变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摆脱了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异军突起,它们以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在短时间内达到现代化而使世人瞩目。亚洲的“四小龙”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些国家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正在向美国的霸权主义发起挑战,它们不能容忍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由美国来一统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的发展尤为世人所关注。全球化给一切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使它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用我们的智慧和胆识,排除重重阻力,尽快地发展自己。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吸取当今世界一切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要不断增强我们的首创意识,努力创建我国自己的品牌,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我们要尽可能地吸纳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和提高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同时我们又要努力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光添彩。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严重的。在当今世界,只要我们有所发展,不论我们如何解释,对于妄图称霸世界的国家来说,总认为对它是一种威胁,它必然要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打压你,遏制你,甚至不惜用军事手段来围堵你。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抓住难得大好机遇,有能力去应对各种挑战,乘长风,破万里浪,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

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发展和崛起必将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必然对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前景起重要的决定作用。然而这种崛起与美国的称霸世界完全不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坚持的是科学的发展观,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里讲的“人”既是指每个个人,主要是指人民,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同时也是指全人类。我们要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我们主张世界发展发的成果应惠及世界人民。就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一方面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整个人类的发展,正如他们提出无产阶级解放的同时就提出全人类的解放一样。马克思还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2这种发展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全面既是指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发展;也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今天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联系起来,要节约资源,开发循环经济,为子孙后代发展打好基础,开辟新的天地。其中特别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环境。我们正是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投入到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也是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去观察全球化的运动和发展的。我们的这个指导思想与西方发达国家所持的指导思想是全然不同的,因而它作为一种新因素对全球化格局的影响和所产生的结果,也必将与全球化的旧格局迥然而异。

第二,这种发展观主张的全球化不是以哪一个国家为霸权中心的全球化,而是世界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命运彼此相依的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我国一再向世界表明,我们现在不称霸,将来发展了也不称霸,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反对世界的单极化,主张世界的多极化;主张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平等发展,共同进步。

第三,我们的全球化战略不是独自一国的发展,而是要推动全球朝着均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是普遍发展,共同繁荣。全球化应反映和代表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全球化不是少数国家、少数人发展谋利的手段,应成为全世界一切国家和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和人民发展和摆脱贫穷落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21世纪应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使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全球化的积极成果,把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惠及世界每一个国家的人民。

第五,全球化需要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别的国家,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要把自己国家的社会构建成为和谐社会,中国也有决心参与解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问题,与世界人民一起把我们居住的地球建设成为和谐的世界。

我国发展所带来的这些新因素是前所未有的,它对全球化进程定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我以为这可能是新千年中,中华民族给人类作出的新贡献。世界全球化的格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深刻变化,它将摆脱垄断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为全球各国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 (英)戴维·赫德尔等著:《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5] 同上书(序言)第18页。
[6] 《全球大变革》(译序)第25页。
[7] 同上。
[8] 引自〔美国〕《新闻周刊》20029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7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Page: 2
 [LJ1]

Page: 2
 [LJ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