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敏锐地察觉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历史正在由民族的、国家的向世界历史转变,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全球化问题成了世界的热点,在一切领域言必称全球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髦。然而全球化又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正确观察和处理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1845年到1846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虽然世界历史这个提法早在他们以前就有人涉及过,如古希腊的西罗多德、修昔底德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越出本地域、本民族事件统称为世界性的,从历史角度看,就称作世界史。黑格尔把绝对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人类和全部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一个环节,是绝对观念对象化的产物。由此黑格尔认为一部世界史就是绝对观念的运动史。严格说来,上述这些说法都不能叫做真正的世界历史,也谈不上是什么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发展,从资产阶级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出发,提出世界历史理论。

1、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近代资产阶级开辟的历史趋势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由于生产力和分工均不发达,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国家和民族之间虽有联系,但范围小,内容贫乏,带有偶然性,总的说来是相对隔绝的。资产阶级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而带来的交往的便利,使得一切地区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i]这里特别要注意“首次”这个提法,就是说,在此以前没有世界历史。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ii]

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和本性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使得历史向世界史转变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首先,资产阶级为了掠夺世界资源,为了把它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它就必然要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消灭任何孤立隔绝的状态。其次,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再次,不仅物质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总之,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历史愈来愈成为世界史,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所开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iii][LJ1] [LJ2] 

2、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

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观根据是唯物史观,他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去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解释观念的形成。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近代世界历史的形成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他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iv]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18世纪大工业的出现,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也实现了对国界的限制的突破,使得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发展为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各民族之间在生产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每一个国家的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国的、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给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消费。这样就使得原来那种地方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再也不能保持,而被相互关联和依赖所代替。这就必然使原来的民族史、国家史带上世界的内容,就是说,无论是民族的或国家的问题,都成了整个世界进程的一部分,一个环节,脱离世界整体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这种分工的出现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分工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一种产品它的各个部件可能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时分别生产的,而作为结果的产品则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使得地域的局限性逐渐消失。它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的频繁和扩大,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再次,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交往革命,“交往革命”是马克思的一种提法,是指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往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及速度上,都是资本主义以前所不可比拟的。交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世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发展,引起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命,完全改变了人们的活动的方式和环境,也引起了各个国家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任何产品和发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交往不仅成了一般人的存在形式,而且成了民族和国家的存在方式。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分工的发展和交往的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了世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v]资产阶级把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3、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它的低级阶段),而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国能作到的,它是全世界的事业。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分析的基础上的。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批判资本主义,也提出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但他们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寄托在开明的统治者和天才人物的身上,所以成了空想。马克思跟他们完全不同,他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它的高级阶段)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而且发现了实现这种代替的物质力量,这就是无产阶级。而这个阶级正是由资产阶级自己所锻造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vi]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集合成更大的集体,无产阶级的本质是世界性的。

其次,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共产主义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它必须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vii]所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不可缺少的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使得资产阶级走向世界,而且使得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联合了起来,成为世界性的阶级。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为什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理论根据。

再次,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是由近代资产阶级开辟的,但要实现、完成这种转变,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是做不到的,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把被资本主义所束缚的生产力完全解放出来,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而巨大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享受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使得人们的需要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第二,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使得人最终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再是片面的、地域的人,而成为获得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第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平等,才能使得民族和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和普遍,并且最终使得各个民族带着自己以往发展全部优秀成果融入世界这个有机体,从而使得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在今天,也只能说世界处于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远不是这一过程的完成。

世界历史理论是考察当今全球化问题的锐利武器

1、站在世界历史高度考察全球化问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又是理解各异、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我们当然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考察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也就是说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研究当今的全球化。

第一,全球化不是从来就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历史时所指出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当今的全球化也是现代世界发展的结果。全球化不是指一般性的世界变化,而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国际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为资本、技术、商品、服务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全球化”作为一个术语最早是由TLaiwei(莱维)于1985年提出来的。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Osleit(奥斯雷特)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就是全球化。这些关于全球化的理解未必完全准确,但是它表明:第一,全球化是6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的;第二,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近代世界历史来看,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开辟的。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调整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关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50多年中,不仅从战争中恢复了过来,而且有了很大、很快的发展。从美国来看,发展的势头至今还在继续。正是这一事实,决定了当今的全球化必定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即在今后的数十年中,全球化的主角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

第三,全球化的这种性质决定全球化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引发了社会生产力持续高速的发展,使得现在一天的生产超过以往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二,由于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发展,使得生产、消费、贸易、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导致了信息、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在世界范围的大流动,为这些因素的重新配置创造了条件,出现了资本高度集中的趋势。其三,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带来重大影响。首先是国家职能部分被削弱,就是说,国家的部分职能被现在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所取代了。其次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愈来愈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四,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和运用,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和国家的限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渗透,使得民族的、国家的文化愈来愈成为世界性的,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愈来愈具有世界的性质。其五,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最突出的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平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全球化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

全球化的这些特点,有些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涉及到了,但深度和广度无疑是大大超过了;有些是马克思所未能也不可能预料到的。

第四,全球化按其本质来说是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一个环节,那么它的前途是什么?这是研究全球化问题的人最为关心的。我们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乐观的,全球化的最终前途只能是共产主义。这并非任意的揣测或武断,而是全球化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说,全球化的趋势是由近代资产阶级开辟的,而且直至现代还被资本主义所主导着,但资产阶级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认真说来,当今的世界并没有达到全球化,甚至可以说仅仅是全球化的开始。

资本主义之所以不能实现全球化,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说

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冲突的。撇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不谈,全球化的充分展开,必将冲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把人类社会推向资本主义的反面。这一点,连那些有见识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都看到了。美国经济学博士戴维、科顿指出:“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今的世界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状况之中:全球化资本主义只关注创造金钱的能力,而世界的真正财富正在迅速地遭到破坏。”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很多方面,新的市场经济必须转变方向,即向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正在推进的相反方向转变。”(日本《世界》月刊8月号)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样。

2、全球化过程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尽管全球化是个整体的过程,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其基本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不存在矛盾,更不是说资本主义能主宰一切;恰恰相反,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这不仅是说全球化本身的各个领域充满矛盾,而且是指存在着两种全然不同的全球化的过程的对立和斗争。如前所说,全球化在现代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政党和国家,由于利益的不同,他们对全球化含义的规定和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在对全球化的众多理解中有两种基本的也是完全对立理解,这就是对两种不同的全球化过程的反映。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讲的全球化,其实质是推行全面的新殖民主义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列强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依靠军事侵略来控制不发达国家,直接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占据和扩展他们在这些国家中的利益和势力,而是更多的通过经济交往和文化渗透的手段,来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掠夺。现代西方国家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或经济一体化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在经济上维护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的旧秩序,而且要建立更加不公正不合理的所谓国际经济的新秩序。他们以经济为基础,进而要实现对不发达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控制和思想文化的侵略,强迫这些国家的人民接受他们所主张的价值观。这种全球化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拓展,推动了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配置的进程;这种全球化促进了人们世界性活动的频繁与普遍交往的扩大,为最终实现人类普遍的物质变换、精神交流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它竭力要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扩张到全球,与此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扩散到世界各地。具体表现在:其一,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全球的扩展,必将导致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最终将加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不得安宁。其二,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过程,必然导致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其三,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必然进一步导致世界范围的以强凌弱,破坏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产生更为严重的灾难和罪恶。

第二,与上述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理解完全相反,当今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跟他们自身的状况和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从经济方面来看,既要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妄图建立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进行必要的斗争;又要适应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和利用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和开展文化科学的交流,改变本国经济不发达状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二,在政治方面,既要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强权政治作斗争,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揭露它利用人权作幌子,任意践踏别国的主权的霸道行经;又要利用世界各国联系愈来愈密切的有利条件,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联盟,努力实现世界的多极化,为自己国内的稳定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三,在思想文化方面,既要防止帝国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又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其中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全球化的理解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

这两种全球化趋势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对全球化作出正确的对应。

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目标与全球化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的实践中情况非常复杂。我们对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必须有深入全面的认识,积极地、智慧地、审慎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在全球化大潮中获得壮大和发展。

历史教训不能忘

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不是紧跟潮流走向繁荣和昌盛,就是在大潮中衰弱甚至灭亡。对此我们这个民族是有非常深刻的教训的。上个世纪中叶,正值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政府不是抓住机遇,改变自身以适应和投入这一潮流,而是仍然安于现状,以老大帝国自居。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viii]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幸被马克思所言中。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复出以后不久就提出对外开放的问题,要我们积极跟上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说过去搞闭关自守,耽误了时间,使得我们落后了,那么现在就要迎头赶上。他指出:“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ix]从全球化意义上讲,实行对外开放,就是要改变我们原来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跟上当今时代的发展。

必须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后果有足够

清醒的认识

我们决不能隔绝于全球化大潮之外,而是要积极适应并投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去,其根本目的是要发展我们自己,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决不会自然而然地促进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反,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希望我们赶上甚至超过它们,尤其不希望我们以社会主义的形式赶上和超过它们。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当然不希望在全球化大潮中衰弱,更不能让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大潮中覆灭。为此就必须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必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后果,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使不发达国家数目在在增加,国际地位下降。苏东剧变前,世界上约有191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世界国家约为163个左右;苏东剧变后被转轨的国家由原来的的9个变为28个,解体后的苏联正在由原来的第一世界沦落为第三世界;原来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急剧衰弱,有些已从原来的第二世界落入第三世界。2000年,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了210个左右,其中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增加到近180个,比80年代初增加约17个,人口增加了4亿

20世纪中叶到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以多种联合和协作的形式活跃于世界舞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反抗帝国主义、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建构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有影响的力量。但80年代末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愈来愈不把第三世界国家放在眼里。美国的一些领导人公开称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为“无赖国家”、“捣乱国家”,宣称第三世界“不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派不上用场的残物”。

第二,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越来越贫困,综合国力下降。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发生两极分化,1998年,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约17%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站世界生产总值的21%

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趋于贫困化。按照1996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数据,在第三世界国家,80年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数是59亿,1996年则上升为814亿。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就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缺粮的国家和地区却由1996年的26个增加到了1998年的43个,增幅在60%以上。[x]

随着两极分化的扩大和贫困的增加,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据保守的估计,截止199811月,亚洲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了美国。综合国力下降最显著的是俄罗斯。它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国家以72亿美元买走,仅1996年一年的经济损失就比卫国战争的费用还多15倍。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环境恶化。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把环境污染转嫁到第三世界,它们把污染环境的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约270万,其中90%的人在第三世界。1998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公布:“一名今年在美国或英国出生的婴儿在一生中的消费、浪费和造成的污染将超过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的50名婴儿”。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节制的消费,恣意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使得世界三分之二的森林被毁,造成第三世界国家环境急剧恶化。

第四,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的侵略。全球化固然能使得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交流,使得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变得异常丰富;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实力,他们以报刊、书籍、电脑软件、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为手段,通过高功率、高覆盖率的广播和卫星电视,使强大的西方传媒舆论轻而易举地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流行文化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行业,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达602亿美元,超过它的其他任何行业。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以及(共产党政府推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xi]美国正是要通过它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得不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它,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完全依附于它,泯灭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清醒地认识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消极后果,是为了使我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作到趋利避害、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更正确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积极适应并主动投入全球化的进程,借鉴别人,发展自己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决不能避开这一趋势去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自觉地适应并积极投入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根据我国的实际和现代化的规律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实行对外开放就是要积极投入全球化进程,其实质是借鉴别人,发展自己。

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性的成就。社会主义,特别像我国这样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才几十年,生产力、科学技术、资金等远远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我们不能要,但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却不能不吸取;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我们应当拒斥,但它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和继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xii]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面对全球竞争的格局,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正确地制定和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同全球化接轨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



[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68页。
[i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i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iv]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v]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76—277页。
[v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v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vi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6页。
[ix]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x] 参见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xi] 参见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xii]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