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同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自从我们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后,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中国革命就一步一步地从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将不断地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振兴中华的伟大法宝,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路明灯,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光辉未来唯一正确之路。只要坚持这条道路毫不动摇,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指日可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人的探索是有成就的。在实践方面,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不少重要成果,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的两部论著:一是《论十大关系》,二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但事实表明:毛泽东没有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19762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是反反复复,走了不少弯路,遇到许多挫折。从思想理论根源上讲,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出了问题。毛泽东曾一再提倡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在他晚年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相反,却造成了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横行的局面。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等一系列“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认识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正确反映中国社会的实际。

邓小平复出以后,在思想理论方面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具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以巨大政治决心和理论勇气,一方面,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由于在哲学世界观上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便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邓小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的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依靠党和人民,在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波等严峻考验面前,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30年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哪些基本原则?为了加深对十七大报告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必须给出明确的回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之前,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这种哲学指导下,社会历史现象和事件被仅仅看作是由思想动机所决定。这种历史观从来不去思考引起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于是便把思想、意识当作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反成了被决定的东西。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的改变决定于思想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变了社会也就会跟着改变。这种社会历史观一直统治着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使他们不可能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意识不应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应当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找出引起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结果他们发现:以往的社会历史观把事情完全弄颠倒了,不是人们的思想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只有坚持这样的历史观,才能使社会历史的研究踏上科学的轨道。他们写道:“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4]这种历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个理论基础就没有对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就提不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就提不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一句话,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

观必然性和总趋势,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成就推动着这一历史趋势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一个半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这一趋势转化为现实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经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过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这样两个阶段,而且即使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也会由于各个国家国情的不同而必然要经历若干中间环节和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5]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如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首先在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取得了成功。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纯粹的社会主义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正是运用马克思、列宁的思想,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除了社会主义的因素之外,还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成分。这个论断既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几十年中国的建设之路就是沿着这条轨道走过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清楚地表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趋势,即我们走的是历史必由之路。而且我们党在实践中根据中国国情把这条道路具体化了,为世界落后国家通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尤其如此,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代的新发展。

(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本质特征:解放和发展生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直把经济事实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对其必然灭亡趋势的考察,都没有离开社会生产及交往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把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的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然而这一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人那里,要么不予重视,要么重视不够,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一再受挫。上个世纪末“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全部垮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建设没有搞好,这一点带有根本性。

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恢复并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8]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得上什么社会主义,还谈得上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他还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并结合新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发展了这一理论,牢牢牵住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的新局面,推动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破浪前行。

科学发展观包括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完整的整体,保证了发展的科学性,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的根本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在论述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这里讲的“绝大多数人”就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没有推翻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以前,这个“绝大多数人”是不包括以剥削、压迫无产阶级为自己存在前提的资产阶级的;然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再去压迫、剥削其他阶级,而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使全人类都获得解放。所以,这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将必然导致为一切人谋利益,为全人类谋利益。到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结论。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最显著的理论特色,是对人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长期以来,在我国,对于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人的发展规律?人与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科学发展观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给“人”定位,即用什么东西去规定、说明人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给人定位主要不是把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来加以说明,也不能把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规定,而是应当通过人的活动去具体地把握。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这就是说,人与劳动不可分,没有劳动活动就没有人,劳动创造了人。因此,劳动活动是对人进行定位最根本的活动。正因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维持自己生存的生产活动,所以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2]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因而人是社会动物。人作为社会动物,他的产生、变化、发展及其性质和本质,都应当从劳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中获得说明;而不能像以往那样,用神秘的、天赋的原因或抽象观点去解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意思。基于对人的这种认识,唯物史观才确立人民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人们的确可以从不同视角去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是针对以往“以物为本”的片面性而提出的;还有人认为以人为本是针对“以官为本”而提出的,……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以为从哲学层面来看,以人为本是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的认识和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它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人民,即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对人的真正科学的定位。因为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总是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试想在今日之中国如果把上述内涵统统否定了,谈论人还有什么意义呢。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的发展规律最本质含义就是承认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地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把为人民服务,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成果的享用三个方面,人民都是唯一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则。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早就发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在这种社会制度中,“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3]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作为人群主体的劳动者,越来越失去人之为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者——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商品。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再是积极的主动的人,而是成了机器的附属物。旧式分工不是出于人的自愿的分工,而是一种自然的、被迫的分工,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越出这个范围,你是一个钳工、车工……,只要你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你就始终是这样的人,人的存在和发展完全被片面化了。每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尽管这是人历史地产生所不可避免的;然而相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这却是一种扭曲。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就是针对人的这种片面发展而提出来的。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防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的、精神的社会条件,这就是消灭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教育不再是培养片面劳动者的手段,而将成为能使青年人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并根据社会需要和他们个人自己爱好来培养他们的手段。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毫无疑问,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解放一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全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要经过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努力方能实现。这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创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过程它必然具有组成它的若干阶段和环节,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一方面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同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而人越是全面发展,就越能创造出更多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反过来又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实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

很多阅读和研究《共产党宣言》的人,非常看重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讲的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当然没有什么错误或不好。但有两点必须注意:其一,不能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我们现阶段就必须做到的或完全实行的。如前所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意味着人的彻底解放,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这个目标的迈进,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由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的解放和获得自由的具体历程。我们必须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有的水平上去满足人们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能超出这个水平去讲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其二,不能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解为个人可以脱离他人、社会而任意发展。人全面发展当然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社会中,个人不能脱离他人、集体和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发展更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不少提倡个人自由的人也常常在这一点上陷入了误区,他们喜欢把个人自由抽象化和绝对化,以为《共产党宣言》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他们似乎不了解,个人一旦离开了他人、社会,自由将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个人自由,它只是认为个人自由只有在由人们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所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消灭压迫和剥削,消灭私有制;这个基础就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和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空前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至少在以上五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

三、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

1949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了一篇题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名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论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经过。他写道:“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了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15]结果怎样呢?这些从西方学来的真理在中国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但中国不能有。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最后,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建立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就是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以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没有能够挽救和振兴国家,今天是不是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第一,中国国情不允许。建国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又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根本没有资本发展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走资本主义道路必将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老路。而今我们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忘记,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下发展起来的。第二,国际条件不允许。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是处于这一整体的核心,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整体的边缘或半边缘,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与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处于极有利的地位,它们千方百计强化这种地位,而决不允许任何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挑战这种地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去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发展强大起来,现在更不希望有一个独立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句话,资本主义道路今天在中国更加行不通,根本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之路。这个历史事实曾经教育和唤醒了无数人,使他们中不少人放弃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梦想,跟着共产党走建立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但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愿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坚持对资本主义的向往。这些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近来盛嚣尘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一例。这些人公然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提出用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实际上就是重蹈已经在历史上遭到失败了的道路的覆辙,同样是注定要破灭的迷梦。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资本主义,这决不是危言纵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最推崇“瑞典模式”,他们常常拿“瑞典模式”说事,摘取“瑞典模式”中一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其中特别是福利制度,用来蛊惑人心。他们在大事渲染瑞典福利措施的同时,却有意回避瑞典社会制度的性质问题,而“瑞典模式”基本制度的属性是资本主义,这一点,瑞典社民党自己都是承认的,而我国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人却不向人民讲清楚这一点,反而讳莫如深。不可否认,“瑞典模式”中的确包含一些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些可以学习和借鉴;但“瑞典模式”从思想理论上分析,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原则区别。从社会制度上考察,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今天中国,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要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半世纪以前,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民独立自强的迷梦;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能容忍中国真正独立富强起来吗?只要对全球化的形势进行认真的考察,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作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分析,答案是清楚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去是侵略、掠夺中国的罪魁,而今也决不会“立地成拂”。它们一直在实施对中国进行“分化”和“西化”的策略,它们“亡我之心”从来就未改变过。对此,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这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作者惠寄。录入编辑:乾乾)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底10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页。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5]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6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第293页。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28页。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9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