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1]。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
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物质生产劳动上的时间呈现出逐步节约和缩减的趋势,这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时间的节约虽然发生在经济领域,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2]。同其他规律一样,时间节约规律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当社会劳动在满足人类起码的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时,时间节约规律就开始发生作用了。因为剩余劳动的出现,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结果。这一规律一经形成,就成为贯穿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史的普遍规律。它的存在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时间的节约造成了人类活动的分化
在人类之初,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社会全体成员把全部可以支配的时间都用于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还不足以维持每个人的生存。尽管如此,社会生产还是缓慢地发展着的。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经验的积累,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开始缩短。这样,人类就不需再把全部可以支配的时间都倾注在物质生产活动上,而是腾出了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此同时,在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精神需要。于是,人类就运用起自由时间,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自己在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的时间”[3]。这样,由劳动时间的节约所创造的自由时间,就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的空间——精神生产活动的空间。这样,就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分化出了精神生产活动,使人的活动成为全面性的活动。
二、时间节约规律的作用造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阶级的分化
在以往的文明时代,尽管时间节约规律发生着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不高,人类花费在物质生产劳动上的时间还相当多,节省下来的自由时间还很有限,还不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自由发展。受这种有限的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就必然地采取了不同的社会活动由不同的社会主体分别承担的形式:社会上的少数人从物质生产活动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科学、艺术等活动,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则承担起整个社会的劳动负担,从而形成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社会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4]。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分工不仅造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而且造成了劳动和享受的分离,生产和消费的分离,私有制的确立。从而使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成为必然。那些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的人构成不直接参加劳动的阶级,那些终生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构成劳动阶级。不直接参加物质生产劳动的阶级是通过占有劳动阶级的剩余劳动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它从劳动阶级的剩余劳动中取得两种东西:一是物质生产劳动的产品,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从事国家管理、科学、艺术等活动的时间。这样,不直接参加劳动的阶级就实现了“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5]。而劳动阶级则处于被剥夺、被统治的地位。这就形成了劳动阶级和非劳动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恩格斯在讲到社会在阶级划分的历史必然性时曾经指出:“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6]。
三、时间的节约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社会结构是随着劳动时间的节约而逐步复杂化起来的。它使社会成为一个以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为上层建筑的复杂的有机体。事实上,只有当社会在满足人类迫切需要之余腾出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产生了专门的国家管理、哲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之时,才会形成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才建构起社会大厦的上层,才形成完整意义的社会上层建筑。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作为剩余劳动时间物化形式的剩余产品“是除劳动阶级外的一切阶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整个上层建筑存在的物质基础”[7]。这表明,时间的节约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密切相关,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形式是时间节约规律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
四、时间节约规律的作用又为克服体脑分工、阶级对立、社会基本矛质的对抗创造条件
体脑分工、阶级对立、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固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究竟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会不断递减,从而为社会腾出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精神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自由时间。这时,继续维护体脑对立、阶级对立的剥削制度不仅成为多余,而且成为时代的错误。这就使消灭剥削制度成为现实的可能。一旦劳动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彻底推翻剥削制度,就会消除上述对立,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
五、时间的节约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表现
时间节约规律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主体积极能动地利用时间的劳动中发挥作用的。它对人的活动既具有客观制约性,又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而且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劳动时间越节约,它就越在更高的程度上成为规律。
人的劳动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特点之一是能动地支配时间、利用时间的活动。它可以打破过去——现在——将来的线性的自然时间的链条,使过去、现在、将来在现实的劳动中融汇起来,相互作用。劳动就是在过去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未来理想目标的现实性活动。正是通过对时间的这种积极利用,才使人的时间成为扬弃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才使人类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呈现出逐步缩短的必然趋势。因此,时间的节约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又体现了人的自由特性。人的自由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都表现出来。
就物质生产领域而言,时间的节约意味着生产单位产品时间的减少以及整个社会劳动时间总量的缩短。这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的加速发展,使人在自然必然性面前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劳动时间的节约还可以表现在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上。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时间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得越合理,社会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就越节约。而时间分配的合理与否,则取决于人是否驾驭了自己活动的社会关系。当历史的脚步走过人受异已社会关系控制的必经阶段之后,人们就会由社会关系的奴隶变为社会关系的主人,就会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尽量避免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时间的浪费,在社会关系方面获得自由。这种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又会促使人们更加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8]。可见,时间的节约同人在物质生产领域自由的扩大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就非物质生产领域而言,时间的节约为人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获得自由创造着条件。马克思预见到,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随着各种社会对立的消除,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每个社会成员就可以运用由劳动时间节约所提供的自由时间从事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自由活动。而要使这个自由王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9]。因为只有不断缩短劳动时间,相应增加自由时间,才能为每个人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日益广阔的空间。因此,马克思强调:“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10]。
总之,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社会活动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发展的对抗形式及其扬弃、社会历史主体性的提高、自由的发展等都同这一规律的作用密切相关。加强对这一规律的研究,会使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更为深入具体。
【注释】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4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81页。
[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36页。
[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
[6]《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32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页,
[8]《资本论》第3卷,第927页。
[9]《资本论》第3卷,第92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
原载:《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