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认识主体性研究的开展,一些学者对认识的主体性和反映性的关系产生了困惑,有的甚至对反映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主张用体现认识主体性的选择论和建构论来取代反映论。实际上,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的反映本质是有机统一的,它体现为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同那种排斥认识主体性的机械反映论是根本对立的,同时同那种否认反映论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也是根本对立的。
1.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
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所谓反映,也即反照、反现、再现、重现之意。在有的译著中,“反映”也译作“反思”。从词源上来说,“反映”与光的反射有很大关系。黑格尔说,“反映或反思(Reflexion)这个词本来是用来讲光的,当光直线式地射出,碰在一个镜面上时,又从这镜面上反射回来,便叫做反映。在这个现象里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一个直接的存在,第二方面同一存在是作为一间接性的或设定起来的东西。当我们反映或(象大家通常说的)反思一个对象时,情形亦复如此。因此这里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不是它的直接性,而是它的间接的反映过来的现象。” [1]当我们说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时,意味着思想是存在的间接的反映过来的现象,即存在的反现、重现、再现。
反映在本质上是个功能范畴,应当把它与反应区别开来。反应是指物质受作用而起变化的现象,指有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一定的作用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所以反应是个结果范畴。但这一定的反应又能够反现、重现引起它产生的一定作用。反应的这种反现、重现的功能,即是反映。所以反映和反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界客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感官的生理变化,这是反应。大脑通过这种反应感知到外界客体,这便是反映。又,在汉语里,反映这个词既可以作动词讲,又可以当名词讲,当我们说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时,这反映既可以指反映的动作,又可指反映的结果。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反映的动作,就没有反映的结果,而没有反映的结果,反映的动作就没有意义。所以这二者处在密切的联系中,从总体上说,它们是一个东西。
认识是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思想对存在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是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有区别的。被反映的东西是直接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反映是间接性的建立起来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东西,反映只有在符合被反映者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被反映的东西是本原的东西,反映则是派生出来的东西。反映和被反映这二者是不能直接等同的,把它们直接等同起来就会犯错误,甚至是荒唐的错误。寓言故事中有所谓好斗的大灰狼,一天它走到河边看到河水中有一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大灰狼,就气愤地跳下水和它搏斗,实际上水中的灰狼不过是岸上灰狼在水中的反映,并不是真实的大灰狼。哲学史上有所谓“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的唯心主义谬论,把感觉和感觉的对象直接等同起来,看作一个东西,这就犯了类似于大灰狼同河中自己的倒影搏斗,即把反映和被反映的东西直接等同了起来的错误。列宁说,“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2]被反映的东西是反映的基础和源泉。唯物主义用反映来说明认识的本质,同时也就提示了认识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即认识的本源问题。唯心主义长期在这个问题上陷入困境,如柏拉图就认为认识是回忆,感觉是在人的心中唤起另一个已经忘记了的东西,黑格尔认为一切东西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过是绝对观念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存在是思维的本源,这就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起源问题,从而把认识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反映和被反映的东西既是有区别的,不相同的,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致性、同一性。当我们说思想是存在的反映时,这反映就意味着被反映的东西的重现、再现,既是重现、再现,当然就具有一致性、同一性,否则还谈何重现、再现。实践证明,我们的思想有能力再现存在,再现客观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例子迫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经过科学检验的感性知觉,会在我们的头脑中造成一种在本性上同现实不符合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或者在外部世界和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之间,存在着天生的不一致。” [3]通过实践的接触,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特性都能或先或后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来。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会纠正原先不正确或不太正确的反映,最终达到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反映。特别是当我们自己能够按照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把这一客观事物按照产生它的条件制造出来,这时我们的思想和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东西可以说完全处于一致,这时剩下来的只是上述事物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外这样一个事实。哲学史上有所谓不可知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也就是认为思想是不能反映存在或彻底反映存在。这种理论在思想和存在、反映和被反映二者之间掘了一条鸿沟,实践证明这是不正确的。
思想对存在的反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发展的阶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在内的感性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个别的方面,而不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全体,因而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不完全的,它产生于人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中,是意识和外部事物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转化的开始阶段。(二)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在内的理性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与感性的反映形式不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体,而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片面。当思想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把握事物时,就对事物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刻的把握。这种反映形式是在感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上发生的,是思想综合感性材料加以加工改造的结果。(三)包括计划、方案、办法以及政策、策略等在内的实践理性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与感性的和一般理性的反映形式都不同,它反映的事物是还没有出现的事物,是人们想叫其出现的事物,因而是一种超前反映,它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意图和理想,主体准备通过实践将其变化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将其对象化为客观现实。感性的、理性的、实践理性的这几种反映形式是互相区别的,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统一的思想反映存在的形式,因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中一个以另一个为前提,一个从另一个中发展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反映并不仅是人类认识所独有的特性,而是一切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明显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有机物质)有联系,而‘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 [4]列宁的这一观点,已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科学、材料科学、信息论和电脑的发展所证实。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而当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物时,它必然导致另一事物产生某种反应即变化,这种反应即变化就把作用于它的那个事物的形状、特征等再现出来。这种再现就是反映。这种反映的发生是必然的,只不过由于物质的发展水平不同,其反映的形式也就不同罢了。由物质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无机物的反映形式,在这里,反映表现为由于一定的对象作用于某一无机物而产生的某种变化、痕迹能够再现这一定对象的特性,例如陨石在地上砸下的一个坑,罪犯的脚踩在窗台上留下的鞋印。在活的有机体那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即活的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时,就会产生某种变化,从而把作用于它的刺激及其大小、方向等反映出来。例如植物的叶子受到光的刺激就会转向光源,含羞草一受到机械性的刺激就会把叶子卷起来。在动物那里,出现了像心理这样的反映形式,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形象和对象的个别的性质。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的动物,其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的意识的反映形式的生物学前提。人的意识、思想是最高级和最复杂的反映形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反映的对象从原则上说是无限的,反映的能力从总体上说,按它的本性、使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也是无限的。它主要和人脑这块特别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相联系。它首先是由于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进化为人脑,最终产生出意识、思想这种为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它的反映形式。因而对人脑所特有的思想这种反映形式的研究乃是非常重要的。
2.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运动发展的
思想对存在的反映与机械反映不同,它不是僵死的、不动的,而是处在能动的、永恒运动的过程中。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 [5]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把人的认识当作活生生的过程来理解,认为人的概念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一个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不完全的不确切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确切的认识的过程。列宁说,“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6]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认为在认识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一样应该辩证地思考,不要以为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应当历史地考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按照辩证法,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毛泽东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7]一切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都能或先或后地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对这些矛盾的认识不断地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主体与客体都不是历史上发生与发展的东西,认识是不变的自然的不变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不变状态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变化的,因而人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的客体,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其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斗争,都是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由于其反映的本性,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反映也就永远不会完结。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造世界,而为了改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会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愿望、理想、价值观和个性的品格,而这些也都会引起认识的发展变化,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语言。
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反映论建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和真理检验的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就跟着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强大的动力,实践提出的需要和课题是认识发展的契机,许多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修正和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沦、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9]特别是生产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影响极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是不断发展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会改变自己的思想。当然不仅生产实践,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包括政治生活实践、科学和艺术的实践等,都会给予人的认识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随着这些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就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思想对存在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跃进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能动的发展过程。人们首先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感性认识,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印象,随着实践活动的加深和感性认识的积累,人们的认识就会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包括实践理性认识,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理解和如何改造世界的计划、方案等,然后把这些认识付诸实践,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如果飞跃没有成功,即实践失败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行动所依据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是不正确的或不那么正确,于是我们就会重新调整我们的认识,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再次飞跃;如果飞跃成功了,那就证明我们的行动所依据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是正确的或大体上是正确的,从而完成了一个具体问题的认识运动。然而实践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因而人的认识运动也就没有止境。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0]由此足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思想对存在的反映始终是处在永恒的运动过程中,根本不是什么僵死的、机械反映那样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自觉地把认识的能动过程作为自己的任务,它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早就划清了界线。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讥之为机械反映论的学者,实在是错误的。
3.思想不仅反映存在,而且创造存在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思想对存在的反映不是像机械反映那样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思想不仅反映存在,而且创造存在。所谓创造存在,就是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预定的变化。这种预定的变化,正是意识反过来作用于存在的结果,它们是物化了的智力,是对象化了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观念的东西转化成的实在的东西。它们是客观世界原来所没有的新的东西,是人的智力的创造物。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1]”举凡我们周围世界一切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无一不是人在一定的思想、认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12]又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3]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科学知识反过来指导人们从事生产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新东西;在社会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科学知识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社会斗争和社会变革,使人类社会制度发生某种新的变化。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事情是在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在意识的参与和指导下发生的,都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这些意识,这些预期的自觉的目的,都是对存在的反映,它们都来自存在,现在又反过来作用于存在,使存在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从而创造出新的存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从而创造出新的存在的历史。所谓文明和文化,就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对象化。只要人类存在着,这种意识的物化和对象化就不会完结,从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存在,创造出新的世界。由此可见,思想反作用于存在,“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 [14]
思想不仅反映存在,而且创造存在,但是这种创造是以存在、物质、客观世界为前提的,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指导人们创造的思想理论,是在先前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先前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人的思想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无对象、无内容的思想。无对象、无内容的思想不成其为思想。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动机指导下进行的。为什么人们有这种动机而不是那种动机,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甚至完全相反的动机,这些都是由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他们本身的状况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人们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预定的目的,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动机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失败。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创造世界的思想、意识、动机等是以存在、物质、客观世界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由物质存在及其规律性决定的。第二,思想要创造世界,首先就必须有掌握和运用思想的人,而人,只要是现实的、真实存在的,就必定是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一定生理特性的、有生命的人,而有生命的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改造世界的思想意识正是以这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特殊的物质存在为前提的。第三,思想要创造世界,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实践工具。有时有了改造世界的思想,也有了掌握和运用这些思想的人,但是就是不具备一定的实践工具,结果再好的思想也无法实现,不能使客观世界发生某种改变。最后,思想要创造世界,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了改造世界的思想和掌握、运用思想的人,也具备了相应的工具条件,但就是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再好的改造世界的思想也只是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导致客观世界的任何变化。而具体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并不是人的意识的活动,而是人所进行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由此可见,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不能不以物质为基础,不能不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机械唯物论看不到意识的反作用,这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丢掉了物质这个前提,空谈意识的反作用,那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要以物质为基础,但在既定的物质基础上,思想也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5]在既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一个彻底的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会发挥巨大的改造世界的作用。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自然的巨大物质力量,使自然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使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16]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是客观力量和主观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既定的物质力量的基础上,主观的思想意识的指导正确与否,往往成为决定实践成功的关键。当着我们想做某件事,但还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因而不知道如何去做时,这时候,提出做好这件事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就成了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当着我们想开采某一矿山但还不大明确地下矿藏的大致深度和储量,这时探明矿藏的深度和储量,提出开采的计划和方案,就成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我们想攻克癌症,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对癌症的病理和根治办法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探明癌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根治的办法,就成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我们想进行社会改革,但还没有社会改革的方案的时候,社会改革方案的提出就成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在既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搞清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地提出如何改造世界的计划、方案,以达到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不可离开物质前提,但在既定的物质前提下,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忽略了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把思想对存在的反映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不能解释许多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17]
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是一个过程。过程的起点是思想,即用以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它们是前一个阶段即从实践到认识的结果,而现在则成了思想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起点。在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把它们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即将其转化为客观实在的东西。一般说来,这些预定的思想、计划等放到实践中去以后,很少一次就能成功,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这是因为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等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即使在制定这些思想理论计划时是比较地符合实际,由于出现了前所未料的新的情况和问题,它们也就相对地变得不太符合实际了。这时就必须依照实际和新的情况,对原定的计划加以修正、改变,使之符合新的情况和实际,这又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的思想、计划加以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但是仅仅将原定的思想和计划依照新的情况和实际加以修改和完善,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的结束,因为这时客观实际还没有发生预定的变化,原定的思想、计划等还没有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于是行程又倒回来,将新修改的思想、计划等再放到实践中去,看其是否能够成功。如果新修改的思想、计划等比较地符合实际,这时实践一般就会成功,即原定的思想、理论等转化、对象化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客观世界发生了如人所愿的变化。如果新修改的思想、计划等仍然不太符合客观实际,这时又需要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对其加以修改,即又需要从实践回到认识,然后又要从认识回到实践,直到实践成功,客观世界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唯物辩证法反对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看成为一种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主张将其看成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曲折反复的过程,甚至是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这样看并不意味着会给思想对存在的反作用增加困难。相反,这样看会有利于用思想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因为它帮助人们有准备地对付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4.思想反映存在是通过信息加工实现的
思想对存在的反映不同于机械反映之处还在于,它是人脑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而不是象机械反映那样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所引起的简单的变化和反应,即留下一些形状改变和痕迹。信息是中介形态的反映,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消息,它向我们报告了有关事物的情况、性质、关系和联系的情形,是联系存在和思想的桥梁和中介。认识某个事物主要是通过有关这个事物的信息而达到的。恩格斯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 [18]但是认识决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加工改造。认识的过程就是大脑对输入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人是束缚在他自己的感官所能知觉到的世界中的。举凡他所收到的信息都得通过他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来进行调整,只有经过存贮、校对和选择的特定过程之后,它才进入效应器,一般是他的肌肉。这些效应器又作用于外界,同时通过运动感觉器官末梢这类感受器再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运动感觉器官所收到的信息又和他过去存贮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去影响未来的行动。” [19]人的实际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并输出加工结果的过程。要正确地认识、反映事物,就必须有足量的、质量上可靠的信息和正确的加工方法。总之,信息及其加工对于认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加工的前提是信息,没有信息,就谈不上信息加工。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信息加工。那么人脑所加工的信息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由人的感官和外界对象直接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接收的各种物质信息,包括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味觉信息、嗅觉信息和触觉信息,它们所传递的是关于对象的形状和颜色(视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和物体表面的物理特征和机械作用(触觉)等方面的内容,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反映。它们是由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相应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兴奋,经神经冲动顺着传人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后到达大脑皮质相应的感觉区,相应感觉区的皮质神经细胞对传人的信息作相应的分析和综合等加工处理,从而形成相应的感觉,并进一步形成知觉和表象等感性知识形式。对物质信息的这种加工处理能力即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的能力,主要是由人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但是人们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兴趣和爱好、以往的经验和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等,对人的感知能力也产生相当的影响。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20]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专门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对有关物质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要比不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要敏锐得多。(二)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为主要形式的感性信息、经验信息。它们可以直接存在于人脑内部,也可以是以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的感性知识、经验等。它们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是人脑对感觉器官所传递过来的各种物质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的结果,现在成为人脑进一步加工的对象、信息,以便形成反映事物的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理性知识、理论知识。(三)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的理论信息、理性信息。它也可以直接存在于人脑内部,也可以是以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的理性知识、理论等,如一些理论文章或著作等。它们是对感性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现在它们成了人脑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资料、信息,以便形成更完全的、进一步反映事物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新的理性认识。(四)包括各种物质信息、经验信息、理论信息在内的历史信息,即历史资料。它们是在过去年代里发生的,反映的是过去年代里的有关情况以及古人、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理论著作、哲学思想等,现在它们成了今人研究有关问题的信息资料,成了人脑进一步加工处理的对象,以便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历史,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现在。在人脑所加工和处理的这些信息中,即在物质信息、感性信息、理性信息和历史信息中,最基本的是由感官所直接接收的各种物质信息,它们是感性信息、理性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基本来源。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一定形式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对信息进行形式变换、选择、分类和存储等形式性的加工,这种信息加工的方式一般不涉及信息内容。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一种形式的信息变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而其内容不变,实质上就是信号变换,如声音信号的信息变成生物电信号的信息,生物电信号的信息变成以语言、文字信号为其载体的信息,一种语言信号的信息变成另一种语言信号的信息(翻译)如此等等。信息的选择就是通过识别和鉴别,挑选出那些具有真实性和价值性的信息,舍弃那些没有多大真实性和价值性的信息。信息的分类是通过揭示信息的种类来整理信息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依照一定的种类划分法,将同类的信息放在一起。信息的存储就是把暂时不用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保存起来,其结果是信息库的建立。现在的电子计算机都有存贮器,用来存贮信息。人脑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存贮有很多的信息。我们的图书馆、资料室也都是存储信息的地方。信息加工中所有这些形式性的加工,是一种初加工,目的是为进一步的深加工创造前提和条件。(二)对信息进行分析性的加工,这是对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它涉及信息的内容,就是对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构成要素和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固有属性和特点。可靠的分析是联系实际,让信息所反映的对象经常浮现在面前。可根据需要和目的,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可进行较深刻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和全面的系统分析。分析是整个信息加工最具重要性的一环。分析不好,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就不能做好综合工作,生产出合格的思想产品。(三)对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加工。这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是将信息分析所得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论点、要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以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以求完全地整个地反映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四)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包括对未来情景的预测和实践观念模型的建构等。它们本质上是超前反映,所反映的对象目前还不存在,是人脑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加工的结果。对未来的预测是人脑在已有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把握,运用趋势外推法等方法作出的。在对人口、经济、技术和武器装备数量等进行预测性的情报研究时,往往要定量地估计发展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对未来的预测是否正确,要由未来的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未来的具体情况是很难预测的,但某些大的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且为指导实践所必需。实践模型的建构,即如何进行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政策等,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关于客体的信息和主体本身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考虑到主体的需要和目的而作出的,是主体关于世界“应如此”的设想,是“我们用来控制我们环境的命令”,这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终目的。它在加工制作出来以后就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使世界发生预期的变化。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开始于信息的输入,即信息的接收和搜集。这些信息都是以物质信息的形式存在。它们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包括为一定的目的而开展的调查勘察过程。认识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最初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的,在这里外部世界的输入信息转换为周围神经系统冲动所表示的信息,并且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有些信息则不被接收,而接收的信息则通过不同的渠道(如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分别传人大脑皮质,通过大脑皮质所进行的形式上的加工(即不改变信息内容),产生出感觉、知觉和印象等感性认识。下一步是大脑皮质进一步对这些感性信息进行理性的加工,即进行内容上的分析、综合,并与已有信息相结合,产生出一些具有新内容的信息,如对未来的设想、准备做什么事情的设想等。这是一个理性加工的过程,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全体,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等。这是整个信息加工过程的核心。实际上信息加工主要是理性的信息加工。但它是在前一个感性加工即外在形式上的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发生的。没有前一个过程,也就没有后一个过程,没有感性的加工也就没有理性的加工,因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着的,是统一的。
大脑在信息加工之后就要将加工好的信息输出。大脑输出的信息既包括各种感性的信息,即感觉知觉和印象等,也包括各种理性的信息(分析理性的、综合理性的和实践理性的),换言之,大脑在信息加工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将其所加工的信息输出,以供人们使用。但就认识的整个过程讲,最后输出的信息形式应是“我们用来控制我们环境的命令”,即关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观念。
5.思想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思想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是一个过程,思想对存在的反映不是象机械反映、照镜子式的反映那样一下子完成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列宁说,“真理是过程”。[21]毛泽东也说,“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 [22]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是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旋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尼(1473—1543),地球才被证明为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以为人是上帝造的,直到达尔文(1809—1882),才有了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的起源、变异和发展的规律,证明了人是从类人猿变化而来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以为动脉中没有血液只有空气,直到公元2世纪,盖仑(约130—200)通过对猿猴等动物的活体解剖,才证明动脉中有血液。后来法布里萨斯(1537—1619)的学生哈维(1578—1657)通过许多活体的解剖,确证血液从心脏开始,经过动脉流向全身,然后从静脉流回心脏。但哈维并不知道毛细血管,错误地认为血液循环是通过所谓的“组织孔”,直接从动脉流人静脉。直到马尔比基(1628—1694),才发现了毛细血管。至此,人们才大体上搞清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像正确地确定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这样简单的事实,竟需要从盖仑到马尔比基之间达15个世纪这么长的一系列中间阶段,可见正确思想、正确认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许多自然科学认识都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反复才能获得成功,那么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党对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的认识就经历了多次的挫折,才制定出合乎实际情况的总路线和一套具体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经历过大的反复曲折。恩格斯说,“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23],“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认识的前代要多得多。”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真理是一个过程,坚决反对那种认为真理是一下子完成的,人们一下子就能圆满地达到客观真理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真理一次完成论。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是主张真理的获得就像照镜子那样一下子完成的说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不了解。
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意味着思想和存在的矛盾的解决是—个过程。正确的思想意味着思想和存在的一致,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种一致、符合是通过思想和存在的矛盾的解决而达到的。思想和存在是有矛盾的,正是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认识的发展。思想和存在作为一对矛盾,它们的差别、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论是在思想和存在的矛盾未解决之时还是在解决之时,思想和存在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又具有一定条件的同一性。这里所谓一定条件,包括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广泛地收集信息资料,认真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加工等等。思想和存在的一致的条件性意味着正确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以为思想和存在是天生的一致、绝对的五条件的同一,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获得正确思想,不需要一个过程,这种想法否认了思想和存在同一的相对性、有条件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正确思想的产生之所以是一个过程,从认识对象上说,主要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是一个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要想获得对它的正确认识,必须经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取决于主观的夸张,而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事物本身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辩证法强调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出现,任何过程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毛泽东说,“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 [25]既然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包含着内在的矛盾,那么它的本质的暴露就有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就有个过程。因为事物的本质与它的现象不同,它是事物内部的相对稳定的、带有根本性的性质、联系和关系,但它就表现在现象中。人们只能通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当事物的本质还没有暴露时,人们就无法去把握它。甚至在本质虽然有所暴露但还没有充分暴露时,人们也不可能清楚地认识它。有时本质通过假象的形式来表现,人们往往为假象所迷惑,因而对事物的本质产生错觉,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更加需要时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过程的集合体,对于这样的过程集合体,我们更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形成关于它的正确认识,我们只能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认识,最后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整体性的、真理性的认识。
正确思想的产生之所以是个过程,从主体方面说,在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人的认识能力从其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无限的,但是按其个别的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则又是有限的。人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来说,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就每一个人的思维来说,则是有限的。人的思维的无限性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它实际上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替中才能得到解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人们所设想出来的上帝那样全知全能,一下子就能看清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准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储备、知识储备的过程,一个知识结构的建构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在人们还没有取得认识的经验,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一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前,人们的认识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是很难取得真正的认识成果的。人们的认识能力还取决于认识工具的发展。在没有发明望远镜之前,人们就不可能看清太空中的星座的情况,在没有发明显微镜之前,人们不可能看到微观物质和细菌等的情况。广义说,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各种工具,包括锄头、机器等,都是认识工具,因为用这些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时,人们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就能了解实践对象的性质和情况。人们不是一下子就拥有这些包括实践工具在内的全部认识工具的,它们的发明是一个过程,并且仍将继续不断地改进,这也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能力会愈来愈高,但它永远也不会达到这样的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就像所谓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一下子就能把握住整个宇宙事物的真理,获得完全正确的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一点,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永远是一个过程。
真理之所以是个过程,还因为实践是个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过程性也就从认识的基础上决定了真理的过程性。人们的生产实践是个逐步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实践的逐步发展,人们才逐步地了解了自然的现象、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逐步地产生了各种自然科学。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社会科学之所以晚出的原因就在于:在狭小规模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社会生活实践比较简单,因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和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人们的实践活动是逐步发展的过程。人们是逐步地从生产实践扩大到对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实践,逐步地扩大到社会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实践。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又是逐步地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实践扩大到工业生产实践、第三产业实践。原始人的生产实践不过采集果实、捕捉野兽和捕鱼3项,而现在的生产实践据统计有1000多项,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更多。从古人的3项生产实践活动到今天的1000多项生产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实践活动本身的发展是个过程,实践对象、范围的扩大也是一个过程。就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使命和可能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对象和领域都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和领域,但是就其具体实现来说,人们只能逐步地把这些对象纳入实践领域,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占领。实践对象的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必然造成实践对象和范围发展的过程性。实践工具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人手中的树枝和石块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电脑,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这个过程发展的是人们的实践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水平。工具是物化的智力,对象化了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认识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出现把这种认识加以对象化的工具。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认识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实践的发展水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践的过程性固然决定了认识的过程性,但认识的过程性反过来又成为实践过程性的原因,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决不意味着主体可以放松自己的主观努力,坐等某一天真理从天而降,坐等一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认识突然在脑中产生。真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只有苦战才能过关。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6]居里夫人这位镭元素的发现者之所以永远为人们怀念,不仅仅是因为她是镭元素的发现者,而且是因为她发现镭元素的艰难困苦的过程,给了人们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和丈夫在一所大学的破旧房屋里建起了实验室和工作室,这里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下雨时顶棚漏水。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抽出每一分钟时间对从远方运来的矿物废渣称、煮、量、算和思考,精心地试验和观察,终于在一天晚上发现了镭。居里夫人曾多次说,我们必须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应当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成一些事情;而且,当我们发现这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成功为止。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相对论的探索和研究,当别人不理解他的理论时,他仍然坚持他的理论,继续进行着他的研究。人们回忆他是一个古怪的人,满头白发,十分凌乱,走路几乎撞着了人时才看人,笑了笑后又继续走他的路,继续思考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历史唯物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长期过着极端困苦的流亡生活,贫困简直要逼死他和全家,有时还要反驳最疯狂、最野蛮的人身攻击(福格特先生),但是马克思不顾这一切,更加紧张地进行他的理论研究,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探索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地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艰苦的分析和综合加工资料的过程。为了取得大量的活生生的材料,必须勇于实践,投身到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去。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必须联系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够把真理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贡献出来。
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一系列思想形式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从相对真理逐步地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永恒运动着的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 [27]客观世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它们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产物。人脑在创立这些概念、规律、范畴时,不等于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了客观世界,它们往往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错误。正确的思想同错误的思想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性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成了错误,而在一定条件下是错误的东西,在另一种条件下又成了正确的东西。正确的东西中包含着错误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也包含着正确的东西,它们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着,由此推动着真理的发展。毛泽东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美的、善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二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28]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排除谬误、克服谬误的过程。马克思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29]真理不应像俗语所说“一个将军一个令”那样,对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原则。但是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多少不同的反映,从而使真理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性,包含着一定的错误成分。各个主体所获得的真理只能是相对的真理,有条件地、近似地反映着对象,而不是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才是绝对真理。列宁说,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30]真理是全体,是一个由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结而构成的系统。它犹如一头大象,人们常常像瞎子摸象一样只摸到它的各个部分,因而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但是如果把它当成全体,就会走向谬误。全体的东西不会立刻就能把握它,它只有通过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把握才能达到。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也不会完结的。
-
【注释】
-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页。
-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页。
-
[3]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30页。
-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1页、32页。
-
[5]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8页。
-
[6]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1页。
-
[7]《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
-
[8]《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
[9]《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296页。
-
[10]《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
[11]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8页。
-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
[14]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页。
-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
[1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
[17]《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
[1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29页。
-
[19]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9页。
-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
[21]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5页。
-
[2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页。
-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2页。
-
[24]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83页。
-
[2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3页。
-
[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
-
[2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4页。
-
[2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
-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页。
-
[30]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9-210页。
(原载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