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一切都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依据这个基本国情来制定规划,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路和方法。因此,阐明认清国情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阐明为什么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阐明怎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等,对于我们加深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情况有很多方面,诸如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民族状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交换和分配情况,科技、文化、教育状况,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水准,道德状况和社会风气,社会上不同利益集团的差别,阶级、阶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状况,综合国力和国防情况、外交情况,以及历史情况等等。所以国情是个复杂的概念,它是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统一,是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情况的统一,是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统一。从整体看,一个国家的情况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社会性质上。

社会性质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社会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社会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社会的性质也就随之起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旧的封建时代的附庸地位转化成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变为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社会性质是一国国情的核心。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则综合地表现了这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总体状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则集中地反映了这个国家在这个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国情中那些带根本性质、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情况,属于基本国情,相对于它们的另一类,则是非基本的了。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属于基本国情,而主要矛盾则反映了这个时期的主要的国情。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变化。” [1]

国情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它的内容很丰富,各个方面的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在研究国情时,应该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它的一些基本的和主要的东西,并以这些基本的和主要的东西为骨骼,尽可能把各种国情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整个骨骼有血有肉,从而将一个国家的情况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再现出来。

应当用发展而非静止的观点考察国情。一个国家的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绝非永远不变、固定静止的。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社会状况总在不断变化着,因此国情总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国情。我国目前的国情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国情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文化、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并且还在发展中,还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前头,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因此,研究我国国情的全部及其发展,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

应当进行中外的比较研究,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国情。只看中国,不看世界,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把我们国家的特点、发展水平、优势劣势、强点弱点等说清。只有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比照之中,国情才获得它的真正意义。国情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中国的豆腐、豆芽菜、皮蛋、北京烤鸭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穿衣吃饭也是各国不同。印度人穿的衣服就和中国人不同,它是适合印度的环境的。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的高明、科学,用筷子的落后,就说不通。” [2]中国的国情是由中国特有的人口状况、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殊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政治状况等因素所构成的。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也都是这样。但是,各个国家的国情又都具有共性。“水是怎么构成的,人是猿变的,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 [3]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其中的普遍规律是各国共同具有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特殊性是同普遍性相比较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的。不能只讲特殊性否认普遍性,也不能只讲普遍性而否认特殊性。国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关于国情的辩证法的精髓。我们在进行国情比较时应该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考虑,并努力发现二者的联结,以便从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又从普遍性来观照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情是客观的,是不以研究者的认识与否为转移的。无论人们认识与否,国情都在人们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并且在决定或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国情,研究者就要把它作为意识之外的对象加以客观的考察和分析,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评价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过应当注意,这里所谓客观的,是相对于研究者而言的,而决不意味着国情本身只是包含客观因素,而不包含主观因素,不包含人们的思想、意志和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实际上,正是人的有意志的能动活动,有意识的生产活动、文化活动、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才造成了国情。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一停止,国情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国情不能不包含“人情”(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改造世界的热情和能动作用等)。认识我国国情不能无视我国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历史创造性、主动性。机械唯物主义在考察国情时的一个常见的缺点,就是表现出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和无所作为的悲观情绪,看不到在同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客观地考察国情,应当把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努力的情况包括在内,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热情、革命和建设的干劲、奋斗精神。

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国情。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这里就表现为一切从国情出发;所谓实事求是,在这里就表现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这个实事,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关系,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4]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它置于我国的现实基础之上,即置于我国的国情这个基础之上。如果不首先把我国的国情这个最大的“实事”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成。不了解国情,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就必然是脱离实际的,就必然会走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这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单凭主观愿望和热情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违背国情必然要遭受失败和惩罚。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集中到一点,就是适合国情和脱离国情的斗争。凡适合国情者,就是正确的路线,就能取得成功,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凡脱离国情者,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就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懂得一般国家建设的规律,还要懂得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律,还要进一步懂得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就势必提出一个要认清中国国情的问题。一谈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知道这“中国特色”是许多方面内容的统一,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特色。但仅仅知道这些方面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为什么有这些特色而不是别的特色,这就用得着“特就特在国情上”这句话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们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根据就在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因为我们的国情是有特色的,所以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模式。“中国特色”寓于中国国情之中。国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根据。“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因此,只有认清国情,真正了解我国国情的特点,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反,如果不认识中国国情,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去建设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中国特色”了。

清醒地认识国情,对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至关重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对于担负领导责任的党和国家领导机构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件就是了解国情,一件就是制定国策,制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方针、计划、规划、建设蓝图等。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是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毛泽东有句名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他阐明了只有明白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同样适用的。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道路、方针、政策和方法,即根据国情制定国策。正确的领导来源于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国情认识。领导艺术的高超与否,取决于决策方法的正确与否,决策方法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对国情的认识和概括的正确与否。对国情是否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影响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按照国情决定政策,这应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陈云同志说,“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 [5]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国情明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只有国情明才会决心大、方法对。国情不明一切无从谈起。胸中无数,国情不明,政策就不对,决心就不大,方法也就不对头。

认清国情是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关键。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二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是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它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传统,考虑到那个特定国家的历史环境、具体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而不是要求消灭民族差别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而要做到这种结合,就要从研究、认识中国国情入手。我们是为了研究国情才去马克思主义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研究和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起点和基础。如果不懂得中国国情,离开了国情离开了实际,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也就谈不上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这些运用和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外,一个关键就是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和熟悉了解。江泽民同志19906月同出席党校校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提高干部素质,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马克思主义功底,懂得中国国情,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把“懂得中国国情”提出来作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一个内容,是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认清国情。什么时候认清了国情就能取得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国情,就要遭受挫折。中国的民主革命,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在1949年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完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中国的特殊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在民主革命中,我们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致使当时的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未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而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道路以及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产生右的和“左”的错误认识,由此造成对革命事业的损害。建国后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与民主革命时期一样,同样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有由于认清国情而取得了成功,也有由于对国情的认识不清醒而导致了挫折。建国初期,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搞得比较好,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走和平改造的道路,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地估计了国情,因而制定的政策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后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我国的国情,超越实际可能性,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损失。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对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所造成的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的落后状况缺乏深刻的认识。今天回顾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之所以吃了那么多苦头,遭受了那么大的挫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国情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没有懂得认清国情是一切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取得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我国实际存在的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线,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诸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和困难并存的局面,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和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通货膨胀和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粗放型经济造成效益差、浪费严重的问题,人口增长快、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以及在社会上和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些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实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我们要切实加强农业,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搞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都需要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等有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找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要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任务,要靠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符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按照我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来。

总之,我们搞现代化,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那么,当前我国的国情究竟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当前的国情的最基本的估计。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二、中国当代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国情进行认真反思而得出的结论。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的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强调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6]十三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以此为根据,科学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任务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党的基本路线,使我们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应采取的战略策略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在初级阶段。第一层含义明确表达了当代我国社会的社会性质,说明了我国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是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意味着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同时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层含义则明确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或水平。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主要意味着生产力不发达,同时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等。在实践中则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这两层含义的统一。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个完整的概念,才能同“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程度提出来的。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是: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等均已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虽然还比较薄弱,但已存在着相当比重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正在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发展。这些都说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1.从经济方面看,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不高,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所以虽然许多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值仍居于世界后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十多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研人员少,队伍小,远远赶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生产力和技术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不仅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公有制,而且存在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以作为公有制的补充。而且公有制经济本身还发展得很不成熟,正处在改革过程中,以寻求恰当的生产经营形式和管理形式。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市场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在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得到普遍贯彻,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因而人们之间富裕程度的差别不仅来自劳动力的不同,而且还来自其他各种非劳动的因素。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2.从文化教育方面看。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比较落后,在全国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极少数,文盲和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全国有许多县仍还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欠发达。信息高速公路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在人们的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等等,还远没有牢牢扎根。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因此,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仍很繁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了社会平等和公平,但是人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社会差别。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并没有实现完全平等,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有的占有生产资料多一些,有的则要少一些。在公有制经济中,人们实际上能够支配生产资料的权利也并不一样。这样社会差别在目前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4.从政治领域看,虽然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高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民主制度还不可能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具备。法制建设也不完全。人们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经济管理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致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文化管理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或者崇洋媚外,出卖人格国格等等。

5.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并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起点和原有条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上述状况说明,尽管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然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一系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关系极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地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我们未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要遭受挫折。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八大的认识是正确的,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后来这一正确的认识遭到了否定,重提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结果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观点,我们的事业就又前进了。

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的推动下,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过程,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过程;是一个全民奋起、勤俭建国、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些。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论断,会使我们对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个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深刻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阶段。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建立起来,还没有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没有占据主体地位;而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体地位。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在奠定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二者处在激烈的斗争过程中;而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实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8]相反,在目前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必须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适当的发展,既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克服平均主义,一方面防止两极分化,以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社会尚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理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没有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要求在所有制上纯而又纯,并不要求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尽管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只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就可以认为整个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相反,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那就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了。另一方面,过渡时期的根本特征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而在于它兼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社会经济力量,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二者处在激烈的相互斗争中。所以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时期。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基本完成之前的情况就是这样。这种情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而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形式,我国社会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可能不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初级阶段。我国之所以必须经历这样一个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的历史状况所决定的。我国自明清之际就开始落后于西方。而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在一起,中国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人民普遍感到不满。这时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爱国的志士仁人,不断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都失败了。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于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就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却不能绕过历史上由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因为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本来是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所固有的矛盾而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只有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大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显示出它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贫弱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解放前50年间,全国除东北外,年钢产量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最高年产量也不过九十几万吨。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生产力的这种落后状况,决定了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这样一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巩固、成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所以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全部问题的实质之所在。

从过渡时期看,原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36年完成对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近20年时间。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用了7年时间,比原苏联用的要短得多。诚然,我们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自己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建国前用了28年时间,并且主要依靠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而取得胜利的,阶级斗争进行得比较彻底。而且我国对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有苏联经验可以借鉴,而原苏联是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全凭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在7年时间走完原苏联20年的路程。但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虽然能够完成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由于几百年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看,我国也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最终建成必须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以及快得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虽然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人口的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目前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1956年我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由于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又开始了从工业化、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的过渡,社会生产力也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力发展为科学技术密集型生产力,高技术生产力。这种情况不能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以便努力提高生产力,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时,降低标准过早地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这只能降低社会主义的形象,使其丧失应有的吸引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据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应当确立哪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指导方针呢?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固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来的,是在承认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将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便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既然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已经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十年,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但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积累的经验是丰富的。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以长期的切身经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有些人认为,既然别的许多国家可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既然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为什么不仿效他们,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去发展生产力呢?这从理论上说是机械唯物论,从实践上说是一种倒退。机械唯物论由于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而总是死板地认为,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必须一丝不差地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种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去发展,并且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必须获得充分的形态,获得非常成熟的形态,然后才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他们完全否认了历史发展中的跳跃性和某些社会形态在某一或某些国家发展中的不充分性。相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各个国家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必然会因各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带上自己的特色,包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些发展阶段,或经历某一或某些未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实际上,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如果离开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并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必然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中国只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努力,才能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会滑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泥潭。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我们尚处在不发达的状态,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充分显示,因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在实际上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滋长和蔓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将会不受抑制地自由泛滥开来。

我们已经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关键是要政局稳定,政策稳定。试想,中国要是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会怎么样?那就要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四个现代化可言?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定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保证基本政策不变。如果这些都变了,我们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社会的目标,就没有希望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本固枝茂,本动枝摇。这四项基本原则,首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其他三条都是由这条派生的,都是为这条服务的。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自然就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就是改革开放。开放也是改革。

改革开放也是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9]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不同,它们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恰恰相反,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种解决就是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在创建之初就是完善的,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体制,以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当前时期,我们在所有制关系、生产和交换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等等方面都还不成熟,都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寻找比较恰当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改革更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只有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我们才能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对内改革,而且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孤独的、封闭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开放的、同其他社会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作为后起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并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向它学习、借鉴和利用的一面,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别是我国,是在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的、不发达、不成熟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长期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会越搞越落后。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连信息都不灵。现在我们既然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发挥自己的特有的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补,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第三,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是较之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理应有更高的生产力作为它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要优越,其优越性就在于比较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容许生产力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能够不断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幅度地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大幅度地发展生产力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要求。共产主义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尚处在不发达、不完善的状态,只有通过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完善起来,使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适时转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这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大幅度地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社会产品总量,才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态,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10]现在我们尤其要接受这个教训,始终抓住生产力的发展不放,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抓住一切机遇,发展自己。

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一个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比较系统地论证了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明确提出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会停滞和僵化,就不可能迅速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因而也就不能在实践中真正有效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反会在实际上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滋长和蔓延。另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不讲四项基本原则,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失去根本的政治保证,甚至会走到邪路上去。总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既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以致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以致使改革开放离开社会主义的轨道。在初级阶段,在我们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两个基本原理,急于求成,想在中国很快建成社会主义的僵化思想也将长期存在。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串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因此,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不断排除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始终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这里应当注意,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同志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赞成改革开放的;固守僵化观念的人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是极少数。在我们党内,认识上的偏差是会经常发生的。同一个人,在一种情况下有这方面的片面性,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有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不要把思想一时跟不上改革步伐说成是僵化,也不要把思想解放中讲了点过头话说成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偏差和片面性的产生,说到底,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克服的根本办法,是引导大家面向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全面地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必须完整地理解两个基本点和一个中心的关系。首先,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四项基本原则也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得到很好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得到巩固。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将失去目标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同时也失去检验自己作用及其大小的标准。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只能陷入主观随意性,跌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另一方面,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孤立地进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也是搞不好的。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同样,坚持改革开放,也是搞好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关键。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要多方面地进行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我国十几年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凡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地方都搞得好,改革开放赋予经济建设以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不仅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而且两个基本点和一个中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既不应拿这个来排斥那个,也不应拿那个来排斥这个,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理解,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实践中的基本路线。

综上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根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两个基本点的立论根据,也是一个中心的立论根据,也是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根据,因而是整个基本路线的根据。整个基本路线不过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即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尚处在不发达状态、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等情况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因此,只有深刻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理解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并自觉地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套在基本路线指导之下的、适合当时当地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这样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所有这一切,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是我们对中国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论,那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在基本路线指导之下提出的适合具体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就是我们对中国这个客观世界的改造论。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因此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意义。但是认识世界的目的正在于改造世界,抓着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放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才有意义。因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应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最重要的一环,是最接近实践、直接指导实践的一环。总之这两个环节,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和改造(基本路线),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相互联系中统一地加以理解。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11]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另一方面,从这个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把它们放回到改造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我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此循环不已。这就是我们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全部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论,是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的统一论,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我国的国情进行认真反思的最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新时期一开始,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所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搞现代化,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基本方针,坚持首先把国情搞清楚,然后从中找出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一百多年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经过建国后多年的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又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最基本事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根据这两个最基本事实提出来的,它是这两个最基本事实的综合反映,因而是客观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是实事求是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构想,其基本思想是:(1)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2)这个共产主义社会又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实行按劳分配,但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马克思在这里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样两个阶段,这在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飞跃。后来列宁把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否认这种阶段划分,而是运用这种划分来观察我国社会,在承认“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出了“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又有一个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这样基本的一条,就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迭和演进,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既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社会制度的更迭,那么,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因素,也应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这就会得出我国当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密切结合起来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笔直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邓小平同志说,“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二者结合很不容易”,“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13]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从本国的特点出发。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同时要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地指出,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翌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又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巩固的主要原因,是“物质基础还不充分”,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全建成”明确地加以区别,从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物质基础方面,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成。这些都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和生产力原理的。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估计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理解不足,1958年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一些地区和单位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还制定了在几年之内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这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59年,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认识并不深刻,仍处在不清醒的状态,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阅读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模糊地感觉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注意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对于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则注意不够,因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未能作出明确的、肯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只是在经过长久的阵痛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地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才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认识,从而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内在地结合起来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结果。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依靠和信任人民,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很多事都是群众发明的,中央把它们概括起来,形成了指导群众前进的方针政策。例如农村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14]正是这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科学态度,使得我们党能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正确地把握了当前我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当指出,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最早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论述,以及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说,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造。这是一个新理论,是属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范畴之内的,它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是没有提出过的,在原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也没有提出过。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并且有过诸如“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以及“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等概念,但往往是在论述别的问题时顺带说到的,而不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提出来加以集中论述,因而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并且仅过了3年,就在联共()十八大报告中说,“我们正向共产主义前进”。斯大林领导的十九大继续强调苏共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但同时却把斯大林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推向极端。他在1961年苏共22大上提出苏联要用20年时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纠正赫鲁晓夫关于“共产主义建设任务的途径和期限的轻率概念”,提出发达社会主义成熟期的理论,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成熟期。后来安德罗波夫对此又作了重大修正,提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的理论,认为“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又提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原苏共《共产党人》杂志将其含义解释为:“我国已经建成的社会是发展中的、上升的、奔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总的看,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原苏共领导人不仅没有提出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原苏联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后,即使不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并不是清楚的。这也许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我们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后需要经历的阶段作了比较明确的回答,这虽然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但是它一点也不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理论的新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认真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地回答了我国的国情,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们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具体讲,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所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首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搞清楚,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如果离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所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只有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可靠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等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是正确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以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依据。当前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来加以解决。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当前来说,说到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否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由于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问题,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论证,从而为反“左”防右的反倾向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既然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倒回去搞资本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处在不完善、不发达的状态中,我们就应当创造条件、寻找恰当的形式使之完善起来,制定的政策不能超越阶段,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急于求纯,因此必须改革开放,必须有条不紊地发展经济。这就为反对和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武器,不断排除“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有人讲,“‘初级阶段’是个筐,有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其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积极进取的理论,而不是消极无为、替腐败落后辩护的理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落后的现象,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要加以赞扬和肯定的东西,相反是要加以谴责和消灭的东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旨,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充分体现在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里。如前所述,这条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它明确回答了在现阶段我们应当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个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为党的全部工作确定的方向、航道和目标,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前进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会迷失方向,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身是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办法还有待于完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我们必须鼓励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和开拓,在理论研究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的探索创新的勇气,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注释】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7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6页。
[5]陈云:《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348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7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48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258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页。

(原载傅青元主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录入编辑:乾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