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心灵系统
 

客体和主体,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身和心,肉体和心灵,这是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习惯采用的两分法。系统哲学打破了这种两分法。但是并不抛弃这些范畴。这里,“主体”、“精神”、“意识”、“心灵”的所指是相同的,在讨论其所指时系统哲学特别钟爱“心灵”这个范畴,因为它能清楚地体现系统哲学在这方面的思想。

汉字“心”原指人体的器官心脏。《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从这个篆字还可以看出,古人造“心”字是照人的心脏的形状画一个微向左偏的桃形,外面还有心包,并且正确地把“心”确定为人体的中心,如圆的圆心。

《管子·心术上》:“心也者,智之舍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管子·内业》:“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他把“心”看做智能活动的中心,且道出了“心”与外围的感觉器官和效用器之间的一些关系。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也。”他更明确提出“心”的功能是思维,并且“心”、“性”、“天”三者联成一体。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同类”,“天人感应”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和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他把人心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同天时春夏秋冬的寒暑交替联系在一起是很有见地的。

张载对“心”下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定义:“心,统性情者也。”(《张载集·语录》)并讲了“心”的起源:“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他的伟大贡献是说明“心”由“性”与“情”(或“知觉”)合成。

程颢、程颐秉承《古文尚书·大禹谟》,将“心”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进而得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过激主张。(《二程集》卷二四)

待到朱熹,又进一步阐发了张载的“心统性情”说,言:“横渠心统性情之说甚善,性是静,情是动,心则兼动静而言。”(《朱子语类》六二)又将《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提升为尧、舜、禹三圣垂传的道统真传,或如后儒言“十六字心传”,据此推进了二程“人心道心”说:“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答郑子上》)规定了二者的关系:“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中庸章句序》)

朱熹对“心”的主宰作用有新的界说:“心,主宰之谓也。动静皆主宰。”“言主宰,则混然体统,自在其中。”(《朱子语类》五)“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观心说》)

陆九渊另创心学,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又言:“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同上,卷一)他最后的结论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年谱》)

待到另一位心学大师王阳明那里,“心”已被确认为宇宙的主宰。他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答李明德》)他并对中国哲学中讲的“心”的具体所指做了说明:“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又与弟子对话,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答李明德》)

综上所录,中国古代哲人逐步地把性、情、欲、理归之于“心”,而这个“心”,原本是指方寸大的一团血肉,逐步过渡成为知觉和灵明,它被看做是人体,以致宇宙的主宰。

在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的“心”部,共录汉字263个。现举其常用者,按其字义可做如下的分类:

表感情的有:感、愉、快、悲、愤、恨、怒、憎、恹、恶、宁、怡、怜、怨,愠。

表智能的有:想、悟、忆、惑、忘、怀、慧。

表其他心理:惧、怕、恐、惶、悸、忌、悔、怅、惴、患、急、忍、闷。

表意识活动:意、念、志、愿。

表道德态度:忠、恭、恕、慈、恩、慢、怠。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脑”字,但有脑的象形字“”,其形象幼儿头盖骨尚未封顶。“思”字单立一部,作“ ”,是个合体的会意字,表示“心”和“脑”结合在一起才能“思”。这说明古人对“心”和“脑”的关系及“脑”的功能已经有了认识。可是,尽管这样,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还是把人所有的本性、欲望、感情、智能、理性、意念、意志、愿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和道德态度都归于“心”——心脏?为什么他们把“心脏”不仅看做肉体的中心,而且看做心灵、意识、精神、主体的中心?这种看法是不是有点道理,抑或完全没有道理,纯粹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闹的一个愚蠢的笑话?若真是那样,我们反过来就要问,难道我们的祖先就这么笨吗?这么可悲吗?他们的内省体验和直觉能力就这么低下吗?

是的,若按近代在西方兴起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古代中国人把心脏看做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是百分之百地错了。英国医生、生理学家哈维在对人的尸体和动物做了许多解剖研究之后,在1628年发表《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证实心脏的作用有如唧筒,即血泵,收缩时将血管里的血液压向全身,扩张时血液又流回心脏。心脏连同血管构成的是血液循环系统,其功能 是输送养料和氧气,与人的精神活动不相干。

顺应这样的认识,近代生理学认为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都是在以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内完成的。神经系统分三部分:由作用相反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永不停息地支配和调节人体内部各个脏器的工作,以保持人体系统的稳态;周围神经系统遍布全身,支配肌肉的运动和传导各个部位的感觉;由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负责传导、处理和储存外部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信息,形成各种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系统管物质流和能量流,以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管信息流。两套系统,两种功能,各不相干。这就是用分析分法得出的机械论的结论。

照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先人没有在哈维之前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清楚不足为怪,我们不必因而羞愧;但他们误把心脏当成精神活动的中心就太奇怪了,足令后世中国人汗颜。

然而事情决不这么简单。上面那种分析的方法,解剖的方法,机械论的方法及其结论并不适合人体这种有机的复杂大系统,更不要说心灵和人的精神活动了。如果我们采用适合于这些研究工作的方法,即系统科学提供的整体论的、有机论的方法,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它们将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有很高的内省体验和直觉能力,他们对“心脏”在人体内的地位及其功能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足令后世中国人扬眉吐气,颜面生辉。西方有句名言:“阳光下面没有新鲜的事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太阳系,太阳这颗巨大的恒星是它的中心,九大行星还有难以数计的小行星、彗星都围绕它旋转。太阳永不停息地向它们辐射光和热,维持它们各自的稳定的温度和可能的生命进化过程。正是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使地球这颗行星得以保持远离宇宙热平衡的稳态,通过耗散这恒定的热量而出现生命的进化过程。太阳自身活动的涨落,以及照射地球角度周期性的改变决定地球大气和地表有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和风霜雨雪的变化。生物圈的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进化,人类所有个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所有群体的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来自太阳的能量。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结束,整个太阳系运动过程的终结,都受制于太阳这个中心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后的坍塌。

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过程在和煦的阳光下走过了几亿年的漫长路程。从最初形成耗散结构,核酸、氨基酸和蛋白质产生出最原始的生命形式——病毒开始,逐步上升进化出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各种各样由低级到高级形式排列的植物和动物,最后达到了现在的最高产物——人体。倘若你用系统科学模型和观点来透视人体,它同太阳系是多么相像呀!心脏是人体的中心,是人体内的太阳,它永不停息地跳动,将血液连同来自消化系统的养料和来自呼吸系统的氧气输送给全身的各个脏器,直至每一个微小的细胞,再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送到肺和肾排出,以此维持身体内环境温度(37)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平衡和稳态,以及各种生命过程和生命现象。心脏活动的变化显然影响全身各个部位的活动,发烧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人的生命的结束和机体的死亡,也取决于作为中心的心脏,它停止跳动了,生命就终止了;否则,即使人的脑停止工作了,只要心脏还在跳,生命就仍然以植物人的形式在延续,整个机体也没有死亡。

我们前面所引的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同类”、“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其实是相当空洞的,其中“天人感应说”还有许多迷信的成分。现经我们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观点,对作为“天”的主要部分的太阳系同人体作过比较研究之后,这三个命题就有充实、具体和科学的内容了:(1)人得以维持生命的能量均来自太阳,太阳活动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2)人体系统和太阳系系统是同构的;(3)作为两个系统中心的太阳和心脏在维持生命及其进化过程方面都服从相同的非平衡态物理学定理。

心脏,是人体的中心,是生命的中心,因而是人体的太阳,这是大家都能同意和接受的。但是,要进一步说心脏也是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甚至精神活动的某种中心或中心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难以同意和接受的了。原因仍然是对人体采用分析的方法形成的机械论的观点——“心脏是一个血泵”,“血液只输送养料和氧气”,“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的动力系统”这样一些有片面性的观点——在作怪。其实,人体的诸系统是耦合的或整合的;血液不只输送养料和氧气,还输送大量化学信息;心脏的功能远不只是一台血泵,它还是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耦合成的人体化学信息系统的输送中心,从而成为欲望和情感的中心。

人体内生产各种化学信息的系统是内分泌系统。在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的203页上,对“人类的内分泌系统”是这样讲的:“人体内的无导管的腺体组织系统,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管,控制和协调机体的各种功能。常作用于远隔的组织器官(往往不止一个组织或器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之一是控制生殖及有关现象,其他功能类似神经系统,以协助机体处理内外环境的变化。部分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促使其他激素分泌,……内分泌系统大部分受神经系统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引起感觉器官的改变,来自感觉器官的冲动通过神经传向大脑,在这里与作为一种效应器官的内分泌腺发生联系。……内分泌腺的另一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以负反馈调节最主要,……正反馈调节较少见,作用时间短,且有自限性。……对下丘脑的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垂体也产生反馈(‘短回路反馈’)释放因子及抑制因子对自身的分泌也有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微反馈’。”

在这一大段引文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内分泌系统不同于“外分泌系统”。后者的分泌物,如唾液、胃液、精液、卵子等,是通过导管直接进入完成饮食行为及性和生殖行为的效应器官,而前者的分泌物则是无声无息,不知不觉地融入血液中,表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实际上在背后隐密地发挥控制和协调的作用;(2)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两个平行地传递和处理信息并发挥控制和协调功能的人体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部分控制关系。如引文所说“内分泌系统大部分受神经系统调节”,另有一部分是通过正负反馈、短回路反馈和微反馈自我调节,所以神经系统,特指中枢神经系统,即使拼命要控制内分泌系统以及它调节的生理功能,也只能部分地奏效。例如,任何一个成年男性都知道,睡梦中的遗精和性交时出现阳萎,都不受大脑发布的指令的控制,——这就叫下意识!(3)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是耦合关系,即前者的输出恰好是后者的输入,而后者的输出也恰好是前者的输入。由于两大系统都遍及人体全身,到处都有耦合关系,我们就可以说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整合成一个系统了,因而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心脏,也就成了没有中心的内分泌系统的中心。

那么,什么是“激素”和“激素调节”呢?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是这样写的:“激素(hormone)是植物和动物分泌的有机物质,其作用为调节生理活动和维持内环境稳定。极小量激素即可引起靶器官或组织的应答。”“激素调节是生物体的一种化学调节机制。”“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两者的区别在于产生效应的速度、效应持续时间和作用范围的不同。激素调节效应发展缓慢,但影响持久,且作用范围可广及全身。神经调节则应答迅速,但持续时间短,作用范围较局限。神经细胞接受神经冲动后,产生神经元介质(如乙酰胆碱及去甲肾上腺素),自神经末稍释放,作用时间短。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神经分泌细胞)接受神经信号后,产生神经激素,沿轴索传递,并于神经血器官释放入血。有些神经分泌的细胞与靶细胞极为接近,所分泌的神经激素无需脉管之助即可达靶细胞。因此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界限难以截然划分。”[1]从这一大段引文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几点:(1)神经调节是一种生物电调节机制,速度快,时间短,影响局部,而激素调节则是一种化学调节机制,速度较慢,但影响波及全身,且维持的时间较长;(2)神经调节的电脉冲在到达神经末稍后也要转化为化学调节的物质,然后释放出去,更有一些神经细胞干脆特化成神经分泌细胞了,分泌神经激素,释放入血循环系统以发挥激素调节功能;(3)神经系统发挥的神经调节机制和内分泌系统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发挥的化学调节机制不但耦合在一起,而且整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根本不可能找到一条界线将它们截然分开;(4)由此可以推论分别作为这两套系统和两种调节机制的中心的心脏和大脑,即“心”和“灵”,也是耦合甚至整合在一起的,其功能决不能做机械的截然的划分。

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包括12个腺体和组织,分泌约60种激素,肯定还包括有其他尚未发现或尚未研究清楚的腺体和激素。按其功能,我们可将这60种激素划分为四组:

第一组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激素,调节肠胃的蠕动和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引发出食欲。

第二组  作用于生殖系统的激素,分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调节生殖器官各部位的功能及生殖细胞的成熟和排出,引发出性欲。

第三组  作用于许多器官和组织进行稳态调节的激素,其功能是保证人体的热平衡(37)和化学平衡,引发出追求和谐、舒适、安稳和健康的欲望,可按孟子的话“生亦我所欲也”定名为生欲。

第四组  作用于许多器官和组织调节人的生长发育的激素,其功能是保证人体按其遗传基因编制的程序生长和发育,引发出的也是生欲。

欲、性欲和生欲是人的基本欲望,它们是同人的生命的维持、延续和延伸联系在一起的。欲望是需要满足的空虚或匮乏,食欲和性欲最为明显,生欲则只在伤病和处境危及生命时才突显出来。这三种欲望是内在地发生的本能,这就是静态的“性”或人性。欲在得到满足之后总是不断地又再生出来,因此永无厌足,这就是中国人讲“欲壑难填”的原因。欲是人生的动力,推动人不断地追求。欲的过分压制和过分满足(纵欲)都会引起身体出现疾病。

正如中国古人所言,食欲、性欲和生欲是静态的本性,其动则生出情来。所谓“动”就是寻求满足的行动。凡获得满足就生出快乐来,凡不能得到满足就生出痛苦来。对那些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并使人快乐的对象,人就愿意接近,就爱;对那些不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并使人痛苦的对象,人就情愿远离,就恨。快乐和痛苦是人的基本感受和情绪,爱和恨是人的基本态度和感情,它们就是由欲生出的情。所以情和欲实在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感情是易变的,经常在爱和恨,快乐和痛苦间振荡;感情是盲目的,不可过于信赖,凭借感情采取行动有如依靠天气收成;感情是整体的,要小心爱护,一破就全破了,如氢气球被扎一个小孔。

自然系统都有激发态,从微小的量子到巨大的恒星。作为复杂的自然系统的人也是这样。在欲火烧身和感情激动的情况下人就处在激发状态,这就是冲动。冲动的人总是急于采取行动来息灭欲火和平定感情,可是极容易闯祸——把事做错了,把人得罪了,甚至把自己给毁了。可是,没有欲望,没有激情,没有冲动,人能成就任何一种伟大的事业吗?

从宏观上,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主观体验:欲是全身性的,它遍及全身而不只集中在大脑或有关的效应器官。人在饥饿的时候不只是“饥肠辘辘”,“肚子咕咕叫”,还要加上“全身乏力”,“饿得心里发慌”。性欲决不只集中在性器官,而是“欲火烧身”,“性饥渴”。人在熟睡中被“迷住了”,“做恶梦”,此时大脑的意识活动仍然是关闭的,他求生的拼命挣扎和呼喊都是从下意识的“心”中发出的。这些全身性的欲有一个集中点,那就是心脏,汉语中的成语“利欲熏心”实在是道出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真实体验。

既然欲的集中点在心脏,那么由欲的满足与否生出的情就肯定也在心脏。汉语中描述“心情”的词,像“欢心”、“痛心”、“爱心”、“伤心”、“寒心”、“酸心”、“灰心”、“忍心”、“狠心”等等,真是把心脏对正负感情的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

性欲有相应的生殖器官,食欲有相应的消化器官,但是由这两种人生大欲的满足与否引发出来的“快乐”和“痛苦”,“爱”和“恨”有什么相应的器官吗?没有。感情是由内分泌系统通过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系统调节的,它纯粹是全身性的体验;但是,感情有一个下意识的体验和调节的中心,那就是“心”,更明确地说,那就是心脏。

除了全身性之外,感情还有持久性。感情不是由神经系统里流动的生物电传送的快感或痛感,倏忽即逝,而是由血液循环系统里面的各种激素引发和调节的快乐或痛苦,因此能长时间地维持,甚至终生维持。一种长期维持的极度悲痛的感情会令人“痛心疾首”,“心碎”,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最后是机体的死亡。这又反过来的证明心脏是感情的中心。

正像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和风霜雨雪的天气变化最终是由太阳系的中心太阳调节一样,人身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和怜爱仇恨的感情变化最终也是由人体的中心心脏调节。太阳调节了地球上天气的变化,可是它自己不知道;心脏为中心的血循环—内分泌系统调节了人的感情变化,可是它自己也不知道。前者是无意识的能量辐射调节,后者是无意识的化学调节。

十年前我曾在报纸上读到一条科技新闻,说1985年世界医学界的一项重大成就是证明心脏还分泌几种内分泌液,调节人的情绪。这则消息虽语焉不详,十年来我又未得功夫就此去查阅最新的医学文献和请教有关的专家,但它已足资证明心脏还主动分泌某些激素调节人的感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心脏对感情的调节并非完全不能意识到,因为心脏毕竟还是同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耦合在一起,只不过它直接地是同无意识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相连。我们说“心情不好”,“心绪不宁”,“心乱如麻”,“心灰意懒”就是对心脏调节出来的负面情感的体验。这时,如果有什么人来了,带来了一则好消息,或者他说了一席令你感动的话,你的情绪顿时好转了,你也会体会到“心回意转”,“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更进一步说,由情欲引起的冲动就更是人人能清楚体验到,或意识到是从以心脏为中心的心血管系统内爆发出来的了。小的正面的冲动我们体验到“心血来潮”,强的激动我们体验到“心潮澎湃”,在最兴奋的冲动时我们体验到“心花怒放”,“热血沸腾”。相反,对负面的冲动一开始我们体验到“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更强烈的体验是“怒火在心中燃烧”,达到最强时我们的体验是“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怒发上冲冠”。

在这两种极端冲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取出自心脏流出的血液来测量和化验,一定会发现其温度不一样,一种是“暖流”,是“热血”,它令人脸上发红,身上发烫,手心脚心冒热汗;另一种是“寒流”,是“冷血”,它令人脸上发白,身上发凉,手心脚心冒冷汗。这两种血液里面的60种,甚至可能是100种激素的含量配置肯定是不一样的。

爱,从心脏里面流出的是暖流;恨,从心脏里面流出的是恶血。

至此我要大胆地提出心主情说,或心主情欲说这“心”真是指那方寸大小的一团血肉,但这“主”却不是指能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神经调节,而是指下意识的或略有意识的化学调节。这些化学调节是人内在的本能,它们构成了相互调节的谐调的网络,部分地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部分地受到中框神经的调节,部分地是相互调节。

由于欲望、感情和冲动是由人的本能内在地发生的,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属于“本我”,它们是真正的私心、私欲、私情,只是不断地产生出来,又不断地在外环境中寻求满足,并且由它们引起的冲动有盲目性和破坏性,所以原始儒家的“十六字心传”才说“人心惟危”。在西方文化的主要意识形态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耶稣讲得更详细和明白:“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毁、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马可福音·第七章》)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是透视论,贝塔朗菲是这样概括的:“因此,我们的经验范畴和思维范畴看来是由生物的以及文化的因素决定的。第二,这种人为的束缚由我们的世界图景渐进的非人化过程来剥除。第三,即使有非人化过程,知识也只是反映实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侧面。然而,第四,ex omnibus partiblls relucet totum,再次用库萨的话说:每一个这样的方面都有真理,尽管只是相对的。”“质量和能量的对立被考虑了它们相互转化关系的爱因斯坦守恒定律所代替。粒子和波两者都是合法的,而且是物质实在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现象和方面用一种方式来描写物质实在,在另一些现象和方面用第二种方式来描写;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同时又表现为可持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承担者。肉体和精神这个老问题或许也具有类似性质,一个同样的实在的不同方面被错误地实体化了。”[2]

贝塔朗菲进一步指出,系统概念和系统理论提供了既说明物理现象又可说明心理现象的理论框架:“系统概念提供了在心理物理学上中立的理论框架。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如动作电位、神经元突触的化学传递、神经网络等等不适用于心理现象,而心理学的概念更不能用于物理现象。前面所讨论的系统术语和系统原理能够用于说明两个领域中每一个领域中的事实。”[3]

拉兹洛根据贝塔朗菲的思想,在《系统哲学引论》一书中,尝试用透视论来解决身心问题。他提出了人的头脑是具有双透视——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观察——能力的自然—认知系统的概念。他的根据和做法是:“(1)承认物理事件和精神事件的相互不可还原性。(2)建立物理事件组和精神事件组各自的模型。(3)研究这些模型的同型性。……所以,心灵事件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自身,并作为有机体的某些肉体事件的相关事件出现。”[4]

本文在第一部分引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心”(心灵)的自我体验的描述。第二部分则用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和整体论方法,着重从现代生理学的观点来谈与心灵的非理性部分相应的以心脏为中心的内分泌-血液循环系统发挥的作用,用以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把性、欲、情等心理—精神事件同人的心脏联系在一起是很高明的见解。第三部分则仍用系统论的方法,主要吸收西方哲学的成果,加上前面两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心性学的科学印证,建立系统哲学的心灵系统理论。

从外部透视,作为物理—化学—生理事件的心灵系统,正如我们前面分析和论证的,是由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和以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耦合成的系统。若这个系流的结构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话,它是一个椭圆——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相等的点的轨迹。那两个定点就是椭圆的两个圆心,分别代表心和脑。请注意,这同传统的观点把“心”或“心灵”想像成一个以脑为圆心的圆大不相同。

椭圆这个图形更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因为人体的躯干和头连在一起就接近是个椭圆形。它是直立的椭圆形,有两个中心:居上的大脑和居下的心脏。人体的这种自然安排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大脑是至高无尚的君王,而心脏是绝对服从的士兵。可是,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以心脏为中心的系统是可以同以大脑为中心的系统分庭抗礼的。心脏是人体内的太阳,是肉体的人的惟一中心,是维持生命的惟一中心,大脑根本不能够直接控制它——既不能让它快,也不能让它慢;既不能命令它跳,也不能命令它停。看来,自然进化出来的自然系统——人体并不是一个极权制的A形社会,而是一个权力分散和权力制衡的M形社会。

为了把这种真实的情况体现出来,我宁愿把肉体的人想象成一个水平的椭圆:左边一个圆心是心脏,右边一个圆心是大脑。然后再从内部透视,尝试建立作为心理—精神事件的心灵系统的结构图。我之可以一反传统的见解做这样一个水平转换,最初是受到莱布尼兹的观点的启发。

莱布尼兹认为:“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知觉和欲望,即认知和意欲。欲望和知觉的结合叫做冲动或愿望。意志是有意识的冲动或追求,由清晰的思想指导的冲动。因此意志从来不是无所谓的意愿,或恣意任性,而永远是由一思想决定的。人不是外在决定的,而是内在地决定的,是由他自己的本性,由他自己的冲动和思想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选择紧随最强烈的愿望。情愿随随便便地决定采取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行动,就是情愿做一个愚人。”[5]

受到莱布尼兹的这些思想的启发,随后我又查阅了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有关论述,经过几天的紧张思考和反复绘制、修改,我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系统哲学的心灵系统结构图。因此,它是我尝试将众多哲学家,西方的和中国的,对心灵所做的多元透视图整合起来,经过去伪之后,得到的一张心灵的真像图。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张透视图,是我一家之言。

人的头脑是宇宙进化过程在地球上展开的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到现阶段出现的最复杂和最特殊的系统。它具有双透视的特殊能力:一方面它能从外部透视,看到同自己一样的他人的头脑是一个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同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耦合成的复杂系统,观察和研究其中由场、物质、能量和信息四种元素构成的流体和过程;另一方面又能从内部透视,观察、内省的体验自己是一个由情欲、认知和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心灵系统,看到内部各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精神事件。我们将外部透视图设为A,内部透视图设为BAB的关系就是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或基本问题之一。

AB的关系,我们可以接受和采用贝塔朗菲和拉兹洛的双透视论的解释,但是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真实的存在;结果我们虽然摆脱了唯物论或唯心论的偏执,却仍摆脱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问:既然有透视,就一定有透视者,对外部的物理—化学事件的透视者是另一心灵,对内部的心理—精神事件的透视者是谁?只能答是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是哪里来的?答:是我们现在还解释不了的我们的头脑这个具有双透视能力的特殊系统内部的一种突现。

1  心灵系统结构图

还可以尝试将AB的关系解释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不错,我们现在已经造出了电脑,它有物质的硬件,信息的软件,再加上电这种能量流,合在一起模拟出了人脑的一部分功能——运算、推理、记忆等等。但是它没有模拟出自我意识、灵感、创造性思维,因此迄今为止还远未制造出具有主体性的机器人,而且恐怕还根本不知道制造出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的电脑它就会发挥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功能。

在拉兹洛的书里提出了对(自我)意识的一种系统论的解释:我不但感觉,而且我知道我感觉;我不但思维,而且我知道我思维;我不但知道,而且我知道我知道。他说,只要在具有感觉、思维和记忆功能的系统上面再安上一个监控系统就行了。我认为这种解释太简单化了。例如,在我窗前的楼区院子里就有一辆卡车,它一面倒退,一面靠一个录放扩音装置在喊:“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难道它已经有初步的自我意识了吗?果然若是,那么在每一个机器人的电脑后面再装一个监控器,不断报告它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它就有了完全的自我意识并成为跟真人一样的机器人了吗?显然不是这样。

所以,至少在目前,我宁肯将心灵,特别是它的自我意识这部分看作是天地本无,唯人独具的一种突现,是在场、能量、物质、信息这四种元素基础上进化出来的第五种元素。它同人的肉体构成的那些系统之间有不可互相通约和不可互相还原的关系。

但是,它们之间(AB之间),有相互对应的关系,更具体地说是自相似全息对应关系。例如,在我绘制的心灵系统结构图中,与左边的欲望、感情和冲动相对应的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血循环—内分泌系统;与右边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相对应的是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包括各种感觉器官;与上面三角形内的意念、意向、意志相对应的是大脑皮层的最新部分——额叶。第一部分在前面已讨论过了,第二部分在已出版的许多哲学专著和教科书中有详尽的论述,所以我们只对第三部分做些说明。

人的意识有狭义意识和广义意识的区分。狭义意识特指人醒着的时候的那种保持自我意识的精神状态,在睡着时它就暂时关闭了,一死它就消失了。狭义的意识能够对心灵的另外两部分进行监控,由此产生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意识和外部世界的意识。前一部分是监控自身内在地产生的欲望、感情和冲动,后一部分是监控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经验知识和理性活动。狭义意识对这两部分都能反思和纠正。在狭义意识内部还能无中生有地爆发出灵感,出现创新思维。

狭义意识的第一个层次是意念。当你练气功或打太极拳时,入静了,四大皆空,便只剩下意念,它可以随意游走,监控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意念还表现为萌芽状态的创新灵感和采取行动的念头。

第二个层次意向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贡献的一个概念。他以为思想不仅像笛卡尔说的那样“我思故我在”,而且还主动地、有目的地指向物理的对象或心理的对象,还主动地对主体世界和外部世界作出纠正和创新。意向将意念提升为方向明确的指向。

第三个层次是意志,它是意识集中体现出的作出决定、发出指令和采取行动的那部分。“意志”是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核心范畴。叔本华认为对于人来说,外在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内在的世界就是我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意志。人的意志的任一活动都立即表现为他肢体的行动。尼采又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推进为“权力意志”:人不仅谋生,而且谋权。叔本华还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6]

在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他花了许多篇幅来论证,在各个等级——从低等的动植物一直到人——的客体上有各个等级的生命意志。系统哲学赞赏他的观察和直觉发现,并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和广义进化论做出新的科学解释。“生命意志”乃是在太阳提供的持续的能量流的作用下自组织系统表现出的自更新、自复制、自创造的功能,乃是它们抗拒热力学第二定律增熵和结构瓦解的向下退化的趋势而表现出的增加秩序和向上建构的趋向和力量。

心灵内在的情欲和冲动要通过认知系统的各种“过滤器”——最终上升为意志。意志集中体现出生命系统具有目标定向的特性。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这个观点就已经提出来了,到拉波波特的《一般系统论》[7]中已正式将目标定向确定为一般系统(动态系统、生命系统)的三大特征之一。

广义的意识则是我绘制的这张心灵系统结构图的全部,包括狭义意识和它监控的属“心”的部分,即欲望、感情和冲动,加上它监控的属“灵”的部分,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前一半是广义的自我意识,后一半是广义的对外部世界的意识。由于广义意识包罗万象,据此一个唯心主义者如贝克莱可以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如叔本华可以说“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如王阳明可以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系统哲学当然不会接受这种极端的观点。“心”到底是什么,“宇宙”、“世界”到底是什么,要整合人类世世代代从内部和外部透视的众多成果来回答。本书就在尝试这样做。

人的心灵系统是有方向性的,正因为如此我才把心灵系统结构图的上部画成类似箭头的三角形。心灵的方向是内中的意念、意向和意志所指的方向。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心灵的共同指向汇合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把它称为“公共意志”(the general will)或“人民的意志”(the will of the peotle),它是最高的法律,应当由它来限制或撤销公民授与政府的权力;政府应当体现和执行“公共意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称为“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并被认为是最终决定历史的力量。进一步引伸就是中国人的一条朴素而又真实的历史哲学命题:“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当然,与此相关的中国格言还有一句叫“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就是说人心的方向要符合宇宙进化的方向,社会系统进化的方向,历史的方向。换成中国的哲学语言叫“与道相契合”,换成西方哲学语言叫“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天人合德”。

本来“天地之有人,犹人之有心”,天地就是要把人和人心作为进化的一种更高级的工具,让它与道相契合,按照宇宙进化的种种规律继续推进进化。人的“心”天生就被赋予这种感应能力,其或为直觉,或为本性,或为情欲者,须到属“灵”的那一半的法庭上,按照当时所处的客观条件,人类积累的经验和所发现的客现规律,社会—文化的法律条文、道德规范、价值系统,论证申辩自己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然后再定出方向和形成意志,如此庶几“与道相契合”,“符合客观规律”,做到“天人合德”。

我们在人的心灵里又发现了一个多元的系统,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系统,而且这些元素都是在生命系统进化过程当中逐步进化出来的。讲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进化历史,讲儿童心理和行为发育史的书都能告诉我们这一点。

从我绘制的“心灵系统结构图”上看,人的心灵是“三足鼎立”的,那就是“情”、“理”和“意”。往下面的一个层次看,人的心灵是九分天下:欲望、感情、冲动,感性、知性、理性,意念、意向、意志。心灵犹如人体的政府,其政体是虚君共和的民主制。坐下来开会决定问题的时候,九位代表都有发言、提议和表决的权利。在不同的情况下心灵拥戴不同的君王。有时它服从情欲的支配,有时它服从理性的裁决,有时它服从意志的决断。

人体以心灵为君王,但心灵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铁腕人物。例如,一般来说,理智居上,情欲居下。可是理智的控制处处碰到情欲的反叛。大脑皮层里脆弱的理智要控制全身性的情欲是极其困难的,其困难程度恰如一个软弱的中央政府要控制一个烽烟滚滚的庞大帝国。

过分屈从于情欲者,其行为如同一个任性的幼童;过分服从理性者,其举止好像一架能行走的机器;过分听从意志者,其行事恰似一头犟牛。“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口号,若用到科学家或哲学家身上,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才能“和上帝对话”,或者说接近和发现客观规律。倘若把这个口号变成一种普遍的规范去指导人生则大错特错。原因是被称为“天理”者多半不是天理,而是人理;被称为“人欲”者多半不是人欲,而是天欲(天然合理之欲)。结果“天理”存不住,“人欲”灭不掉,就会把每个人都变成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明面上喊着“天理,天理”,暗地里干的都是“人欲,人欲”。

由此可知,社会是假冒伪劣的社会,人是假冒伪劣的人,当然其精神和物质的产出就尽是假冒伪劣的产品。这里也有自相似无穷套叠的同构关系,换成中国的俗语就叫“上行下效”。若按江泽民总书记引用的谚语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从我绘制的“心灵系统结构图”上,可以对西方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意旨做出非常清楚的解释。弗洛伊德学注重的是无意识领域内的欲望,特别是性欲。唯意志论强调的是感性的表象和意志。生命哲学宣扬的是“生命的冲动”。存在主义阐述的是自我的存在、意志和行动。总之,这些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派别之所得是我们这张图上属“心”的一半。

在另一方面,经验主义哲学重视的是直接的感性经验。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强调,甚至是过分强调的是知性。理性主义哲学和分析哲学高扬的是理性及其逻辑。总之,这些理性主义哲学派别之所得是我们这张图上属“灵”的一半。

应当承认,这些各有偏执的诸多哲学派别均各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们互相反对,亦互相补充地镶嵌在一起,奏出了西方哲学交响乐般的音响效果,尽管不乏种种精神噪音。

然而,在20世纪,从某些偏执的哲学当中引发出来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又留下了非常沉痛的历史记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从以“擅长哲学思维”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的唯意志论和唯理主义哲学当中生发出来的两场波及全球的社会灾难,它们各自造成了至少五千万生灵涂炭,并且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哲学家在建构一种哲学时不可不高度惊惧,不可不预计到它会给自己的民族和人类带来什么后果。我自己正在创建的系统哲学正是要提供一种消除各种哲学偏执的综合哲学,并希望能有助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能较为平稳地向上进化。

最后,这张“心灵系统结构图”还能直观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完美而健全的心灵。欲望、感情和冲动占据心灵的主导地位的是典型的艺术家;知性和理性发达的是典型的科学家、哲学家和神职人员;感性经验丰富,行动果断的是典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活动家。一般来说,这三种人并不具备完美而健全的心灵。如果社会里面尽是这三类人,或绝大部分都是这三类人,它将苦于缺乏良好的管理人员——从总统、总理、部长到企业家、经理和校长。因为一个良好的管理者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素养,又要深知人的心理,还要有谋略、组织能力、决断和坚强的意志。系统哲学强调心灵系统的三大部分要均衡,这样才是完美而健全的心灵。因此,系统哲学至少将有助于社会培养出大批良好的管理人员。

【注释】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
[2]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我对照原文对这几句话的译文做了重译。
[3]同上书,第211页。
[4] Ervin Laszlo,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Philosophy,Harper Row,Publishers, New York, Evanston, San Franeisco, London, 1973,p.163.
[5] Frank Thilly,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w York,1924,p.375.我在翻译这段话时曾参考葛力先生的译文,见《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1页。
[6]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64165页。
[7] 拉波波特:《一般系统论》第五章,钱兆华译,闵家胤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9412月) 

(录入编辑:神秘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