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性的前瞻:辩证概念演进的必然
   

辩证概念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它以客观对象为反映内容,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日趋广泛而深入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逼近客观现实,成为辩证思维活动的起点和阶段性总结。作为思维主体人的反映形式,辩证概念不仅表现出人类思维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还必然融入人们特有的情感和意愿等因素,具有承载人类理想、理性预测未来的超前性思维特征。正是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对立统一的矛盾本性,促进了辩证概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不断发展。认清这一点,对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设科学的理论体系、确立行为的价值目标等都有着重要的思维方法论意义。

一、从价值因素看辩证概念的前瞻特性

辩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以下基本条件:其一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正如恩格斯以“数”和“形”两个概念为例所指出的那样,概念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推动着概念内容的更新、丰富和发展,促使概念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其二是思维实践的发展、变化。伴随着思维实践范围的扩展、内容的更新,概念经历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始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还要在思维实践的检验中得以修正、补充、论证,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其三是思维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概念是人经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制作的结果,借助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方法,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思维推向理性阶段才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因素外,辩证概念在其演进过程中,还深受价值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即当人们反映客观对象并形成概念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一定的价值目标有所追求,使概念成为人们某种愿望的载体,给思维活动带来活力。这些与概念形成、发展相伴的价值要素主要包括情感、意愿和需要。

情感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它对感性经验材料的筛选具有指向作用。概念是以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材料为基础的,并有选择地指向某些感性材料,将认识升华为揭示和反映事物本质的阶段。由于情感能激发人的兴趣并形成某种态度,引导人的思维关注那些与自身需要和利益相关的对象,致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趋向对某些感性经验材料的选择,从而提高概念制作的效率。二是它对概念的理想目标的确立具有推动作用。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在反映人类对真理性认识追求的同时,还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即通过概念不仅揭示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多样性统一,还涵盖着思维主体对概念所要达到的认识目标的理想展望。情感能给人的思维创造力带来激情,拓宽逻辑思维活动的空间,产生对理想目标追求的驱动力量。

在思维活动中,意愿作为思维主体本质力量的象征,表现为人们设法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为己所用的意图及愿望。它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能使逻辑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引人们的思维方向,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内在驱动。尊重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多样性统一的主观意愿,能通过对概念演进方式的参与、控制和调节,使概念形成于客观对象,并又服务于符合客观事物实际的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思维实践活动,有利于正确概念的生成和转换、发展,实现概念中内含的价值目标。

人类既是思维的主体,也是社会性需要的主体,这就使得人在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会将需要与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如果从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主体需要出发,那么无疑有助于概念这种思维成果的内在价值的提高。人类反映事物、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事物、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概念在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时,重视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因素,有助于评价、改造和驾驭客观世界。这种源于客观事物又符合客观实际并与思维成果密切相联的需要,以超越思维主体的有限目的性为特征,将视点投向对外部世界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求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这显然既不同于康德关于先验概念的超功利主张,也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概念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重视辩证概念演进中价值因素的作用,有助于拓宽概念理论研究的视野,促进逻辑思维形成更强的张力,揭示出概念的反映对象与反映主体间的深层关系,指导人们把情感、意愿与辩证概念前瞻性认识统一起来。

二、从概念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看辩证概念的前瞻走向

人类思维的雏形是原始思维,经过了原始思维的长期发展,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思维才得以产生,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使人类迈入了理性文明的天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进程中,辩证概念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发展水平。

首先,从原逻辑思维发展而来的直观辩证概念。

作为原始思维状态的原逻辑思维,是以作为原始人集体意象的前概念为思维要素,反映出原始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神秘性。随着人类思维实践的不断发展,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并在科学与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出现了以理性的辩证方法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方式。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就力图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的本原、存在方式以及事物间的关系。诸如泰勒斯曾以“水”的概念解释自然现象,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的始基是“火”,他们还赋予这些概念变化的特性,显然,这些以概念为标志的思维成果中,包含了直观的辩证测。在古代中国,人们也早就自发地接触到了概念的辩证本性问题。《周易》中就有许多辞条涉及到概念的联系、转化和发展;《墨辩》还注意到了概念要反映事物的多样性统一;荀况进一步指出了事物间的同异是概念转化的条件。

从中西方概念思维形成的初始阶段不难看出,直观辩证概念的特点是:第一,从远古时代的神秘思维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朴素猜测;第二,从对世界本原的直观猜测中,形成了关于辩证概念反映客观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认识;第三,从对客观世界存在形式的笼统解释中,发展了概念的辩证运动的属性。这些朴素、直观的猜测性认识,就是辩证概念前瞻性的最初表现方式。

其次,从对自发的直观概念的批判中分化出来的自觉的知性概念。

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作为逻辑思维基本形式的概念,曾一度成为宗教神学的思维活动工具。西方中世纪进行的“唯名论”与“唯实论”关于一般概念的争论,反映了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激烈斗争,导致概念的研究服务于神学的可悲结果,严重阻碍了逻辑思维形式的深入发展。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人们的思维获得了解放,从信仰吞没理性,转向理性置于信仰之上。这种从神到人的概念反映对象的复归,标明人类逻辑思维方式的一大进步。特别是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为开端的近代实验科学,打破了中世纪宗教思维方式的禁锢,开始了对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反映在思维活动中,出现了由克服直观概念的朴素性、批判经院逻辑概念的神秘性,而走入另一个方向,即产生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重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局部的、细节方面的研究,忽视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致使概念停留在一般的抽象水平层面。康德提出“先验逻辑”,试图改变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相割裂的局面,然而,他不但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相反却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形成了自觉的知性概念的认识。在康德那里,纯粹概念是先天的,经验概念是后天的,是因为有那些先天形式的概念,才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就使概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以形而上学的概念观为批判对象所形成的辩证的理性概念。

18世纪末叶开始,西方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自然科学重视考察外部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大量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有力地撞击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客观世界的辩证本性不断得以充分展现,辩证概念越来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黑格尔在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辩的辩证概念观,他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具体概念”,认为概念自身包含着矛盾,概念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概念的发展变化具有绝对性。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概念与反映对象的关系是颠倒的,概念不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反映对象,相反,外界事物是由概念派生而来的。黑格尔的思辩概念论,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他们根据19世纪天体演化论、地质渐变论,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所导致的世界图景的根本改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概念观的合理因素,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概念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恩的科学辩证概念观,进一步阐明了辩证概念的矛盾本性及其运动、发展和转化等问题。

三、当代思维实践要求辩证概念具有理性的前瞻

人类思维发展到今天,思维形式已由摹写现实进步到规范现实阶段,概念已不只是反映对象的现状、追溯思维实践的过去,作为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成为人们主观认识能动作用的前导工具。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是通过思维的预见性帮助设计出来的,而概念就是这种超前意识的阶段性成果的载体。

辩证概念的前瞻性是概念在反映客观事物现实的矛盾本性的同时,对思维对象未来发展变化可能性的展望,这是辩证概念发展到科学的具体概念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认识的超前性对思维形式的新要求。人类思维从原逻辑思维的前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思维概念,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正在以当代特有的风貌,建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科学的具体概念,应该反映出客观事物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东西。

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具体概念有着如下特征:一是客观真理性。科学的具体概念是辩证概念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它是人类思维的成果,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而逼近真理性的认识。二是整体联系性。科学的具体念,是以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呈现出的规律性为反映对象的,是人们在抽象、概括了事物共同属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上多样性统一的认识。三是超越现实性。由于科学的具体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及其全貌,这就从思维发展方向上具备了科学预见的前提,这种超越现实性,常常表现为科学概念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自觉地以新概念取代旧概念的动态过程,激发人们不断地推断和认识未来的事物或现象情况。

科学的具体概念之所以具有思维的预见功能,除了它特有的上述性质外,还有如下的依据:第一,客观对象具有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性。概念作为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就是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客观对象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当人们的思维能够把握住同、异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区别以及转化的规律性时,就可以通过概念将这些认识成果反映出来,并推广到对未来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活动中。第二,人的思维具有认识的目的性。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尤其离不开思维主体人的主观认识驱向,这种认识的目的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力量的象征,是人类生存活动中所特有的发展自身素质、征服客观世界的主动性的表现。人类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认识目标,不断地将思维的本质力量投射到新的对象上,根据所获得的对客观对象规律性的认识,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世界。思维的这种目的性反映在科学概念中,就形成了对客观对象必然发展趋势的把握。第三,科学概念自身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作为预见客观事物未来特性的科学概念,是从人类长期的思维实践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简单到复杂、由摹写到推断不断升华的结果。科学的具体概念的形成,使人类将事物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根据反映在概念中的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创设出对人们未来实践活动具有超前指导意义的科学思维体系。

自觉地形成并运用具有前瞻意义的科学的具体概念,有助于人们超前预测事物发展的后果,指导人们的实践少走弯路,以高效率的思维活动为人类高水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保证。

(原载《求是学刊》1997年第六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