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前提、问题域及研究思路
 

以全球化为背景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其一,时代的变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性和背景性条件,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一个半世纪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其内在的逻辑及其所面对的问题,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根据和基础。在二者的结合上,我们可以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视野、问题域和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辨析

讨论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需要首先厘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全球化的理论?或者说,是不是全球化的哲学?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是世界的哲学,那么世界的哲学是不是就是全球化的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是全球化的哲学,那么我们今天再来谈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无的放矢,是在谈论一个过时的话题。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没有全球化理论,或者还不能说已经就是全球化的理论,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准确与合理定位的问题,而这又涉及到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这一百多年来时代的发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此我们至少看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全球化的理论,其表现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应当看到,世界历史理论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借助它指出了人类历史由地域的民族的历史向国际史和世界历史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但能否说世界历史理论就是全球化理论?这涉及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第二种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难说是全球化的哲学,因为马克思的时代还很难说是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看法认为,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叶才形成的经济现象、历史现象、文化现象。马克思的时代已经有了全球化的趋向,但还很难说就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格局,相应地,马克思的理论指出了资本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还很难说马克思理论中已经有了全球化理论。

第三种看法: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叫做全球化的时代,相应地,马克思理论中包含了全球化理论;但马克思时代的全球化与今天的全球化在内容、形式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今天的全球化可以叫做新全球化。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挑战是新全球化的挑战,因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指向一种新全球化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看法从不同角度和程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全球化的关系,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差异主要在于如何理解全球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直接地说来是个地域性的概念,指全球一体化。当一种事情、现象、运动在地球上形成了整体性的运动时,可以说是全球化。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推动和进行着全球化呢?主要是资本。全球化首先是指资本的全球一体性运动。按照马克思乃至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曾经揭示过的,资本从产生那一天起就有着在全球范围内运动的势能,产生出全球化的冲动,全球化是资本产生、形成中必有的趋向。因此,认识全球化就要认识资本。资本的全球化扩展经历了由国际化到全球化的历程。在国际化的阶段,资本运行的主要目标是超越国界的约束,进入他国、他民族、他地域,而资本的全球化则是要消除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分离状态,以各种方式使之成为一种大体均衡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因此,国际化为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但还不能说就是全球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就有了资本的全球化走向,不过还很难说就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状态。全球化是国际化的全球性扩展和提升,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是在20世纪后半叶才真正形成的,而且目前还在继续扩展的过程之中。

资本的全球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同步传输,一是资本组织方式的全球性扩张。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依托于信息的全球性流动,而信息和经济的全球性流动必然要求社会组织的全球性运作。这就凸显出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因素或基本标志:一是跨国公司兴起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1976年的全球统计中, 100个最大的经济组织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 49个来自某一国家,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经济能力超过了相当多的国家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是非政府性、非意识形态性的,具有超越各种障碍而向全球扩展的力量。这个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经济的全球性的运作。所以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叶才真正形成的。二是信息的全球性同步传送。1965年人造地球卫星为这种全球通讯网提供了技术的支撑,标志着信息的全球性同步共享,因此有人认为它对于通讯的意义超过了航天航空的意义。有了全球信息传送才能实现金融的全球性同步流动。三是全球组织、全球协作。不仅有了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也产生了全球性的多种其他社会组织,如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

全球化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贯穿在20世纪的全过程,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1)两次世界大战形成了全球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形成了法西斯联盟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全球性对抗。(2)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抗争,社会主义国家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变成了巨大的阵营,产生了与意识形态相关联的不同模式的现代化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而且扩展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也促进了国际性的联合。(3) 80年代到90年代初世界现代化的水平差距拉大,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世界格局。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的主题。(4)苏联东欧剧变后形成了所谓“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里充满了复杂的变数,使得今天的世界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可以从各种角度来概括,全球化这一概念则较好地从总体上揭示了其基本的特征。它意味着在马克思的时代已露端倪但还没有真正形成的全球化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开展和提升。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有了对于全球化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但很难说他们的理论已经深刻地表述了他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问题。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并在对全球性问题的解读中获得新的时代性发展。

 

二、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既然马克思的时代就有了资本的全球性冲动,而资本的冲动表现为现代化的追求,那就需要探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探讨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理论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国内学界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四种看法比较典型,第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就是现代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现代性理论,而且《共产党宣言》就是经典的现代性理论著作;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现代性理论或具有后现代性特征;第四,马克思主义既是现代性理论的继承者,又是现代性理论的批判者,还是现代性理论的重建者。总体上说我比较赞成第四种看法。马克思生活在现代化迅速扩展的时代,也必然对现代化予以高度的关注和反思。现代化具有价值多元性,既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又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因此,马克思既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巨大进步,又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还指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途径,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现代性理论。

2.对全球化的理解需要依托于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什么是现代化?过去我们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我认为现代化是一种价值追求和创造运动,意味着人类对于六种基本价值要素的追求。这六种基本价值要素也可以说是六化。第一是理性化:现代化首先是一场宣传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革命。现代化的思想渊源应当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把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把理性从信仰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还人性以自主、自立,在此基础上张扬理性的力量,造就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第二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造就大机器工业,造就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第三是市场化:造就一个跨国、跨地域的国际市场,进行商业革命、贸易革命。第四是都市化:工业化要求生活的社会化和服务的规模化,大都市应运而生。都市化的水平表征着现代化的水平。第五是民主化:建立能够保护资本主义的财产体系的民主政治制度。第六是法制化:建立能够保护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法律体系。民主与法制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民主,法制就会变成专制;如果没有法制,民主就会变成无政府主义。以上六种价值要素构成了现代化价值取向中的内核性因素,也在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中借助于资本的全球性冲动而进行着全球性扩张,并获得了全球性品格。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是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全球化意味着现代性的全球性拓展。

3.马克思对现代性价值的历史性肯定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历史之维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现代化问题的重要视角。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高度看待现代化,充分肯定了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积极表现和有效实现,讴歌了现代化。马克思把现代化看成人类文明发展中自主的、自觉的、创造性的高效运动,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了肯定:第一,现代化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为现代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发达的物质基础。第二,现代化把人从封建的和神学的统治和约束下解放出来,带来了人和人的思想的巨大变革与解放,是人类走向自由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第三,现代化造就出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马克思认为现代化造就了巨大的解放力量,在历史上发挥了伟大的革命作用。马克思对现代性价值的历史性肯定,为当今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积极参加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加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保持和发挥对于落后国家与民族的指导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内容。

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对于理解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马克思还从政治学、伦理学视角考察现代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非人性、政治上的不合理性、伦理道德上的非道义性。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第一是利润最大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使本来应当是复合的驱动系统变成了单一的、扭曲的和畸形的。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最大问题。第二是物的世界的极度膨胀和对于人的世界的极度压抑。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世界才具有最高的和永恒的价值。如果物的世界变成了压抑人性世界的力量,就会转变为一种罪恶。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对这两个世界之间价值定位的颠倒,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第三是劳动的异化和人的自由的丧失。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挤压是通过人的异化劳动得到表现的,异化劳动正是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条件的剥夺和对人性的压抑。第四是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不合理建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是在高度私有制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现代化的社会组织成为了奴役人、压迫人的强制性力量,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使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变得更加尖锐,造成现代化成果的巨大浪费,从而必然孕育革命,孕育新社会的萌芽。应该说,当代资本主义仍在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把自己的价值取向积极地推广到全球化的每个角落,并以新的手段从事着全球性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扩张。因此,保持对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严格审视和批判精神,警惕有形与无形的资本主义之手,仍然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理想建构应当成为全球化建设中的正确价值导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现代化包含着人类应当追寻的种种重要价值,但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合理加以建构,使之成为促进人的进步和自由解放的积极力量。这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现代性所具有的革命性品格。现代性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建设的。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不是要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要否定现代性的资本主义运用。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同样需要革命性的品格,需要建设也需要批判,这正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二是要自觉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努力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极限,探寻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三是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四是要善于把现代化的一切价值整合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上去,使之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积极力量。

 

三、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文明理论

 

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历史运动必然造就全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呢?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历史规律的分析,其中比较主要的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三形态说”指的是人类社会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以资本主义为中点的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后资本主义三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是指人类社会发展都要依次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全球化到底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哪些变化?提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线性历史观在多大的程度和成分上还具有合理性?无论是“三形态说”还是“五形态说”都有一个特点,即认为不同的社会都应当也会沿着同一条道路、或统一的方向、或统一的模式向前发展。现在看来社会发展的情况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各种社会形态都会走向自己的未来,但不一定是单线式的和同一的,而是多种模式和多种道路并存的。当代世界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分出前后的继起性。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待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这确实值得探讨。

第二,如何看待高新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革?有的人把今天的社会看成技术社会形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高新技术非常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交往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深刻基础就是现代技术的最广泛应用和效能的最大发挥,而全球化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依赖于这种技术基础的。高新技术既是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当代社会形态的基础,这为我们理解全球化和理解当代社会形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如何看待区域史、民族史向世界史、人类史的扩展?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各国度和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成了民族史、国度史向世界史、人类史的转变。尽管在这个进程中,至少在当前和今后的相当时期内,民族和国家并不会消亡,但它们却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正如现代系统论所揭示的,高度内在相关的有机系统内任何一个局部发生变动,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变化,而另外一个方面,各种局部在不同的系统中也会产生出非常不同的功能。如何在二者的统一中把握国度与国际、民族与人类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尖锐和突出。

第四,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影响与交织? 20世纪的历史是社会主义获得巨大发展而又遭受巨大挫折的历史。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得到最明显的实现的地方,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他们把当代资本主义看作社会主义理想的间接实现。如果我们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就会发现里面所阐发的共产主义原理,确实在很大成分上可以说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了特殊的体现,而其中所尖锐批判过的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也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而得到了克服。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现在看来都需要有新的阐释。今天,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所设想的革命基础、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变革的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正确地评估当代资本主义对于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如何看待文明的冲突对于当代社会形态的影响?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有一个很鲜明的针对性,就是针对在20世纪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在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有所淡化,相应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则有所增加,并且可能成为21世纪新的主要冲突方式。现在看来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实不应低估和忽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明形态、不同文化群落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出来了,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各民族在应急情况下所产生出来的反应,也超出了我们过去的估计。如何既积极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又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性,对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与民族都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四、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全球化作为现代化的全球性扩张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寻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也是一种价值理论。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包含多种方面:

1.阶级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往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政治学说都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分化的基础上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矛盾冲突曾经是我们考察现代性、现代社会的重要思路,而这方面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当今的发达国家里,阶级营垒的分化与对立发生了变化,对阶级概念的理解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各种社会阶层之间在生存方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相互交错,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变得更加复合和多样。我们应当对此有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2.个人价值与全人类价值内在交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和人类的总体价值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是个性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更大价值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总体价值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世界的价值体系在个体与总体之间形成了复杂交互作用的张力体系,体系中的任何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全局性的问题,需要格外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对待。

3.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凸显出人类共性。人类在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价值,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的超越性为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的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人类的整体性协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态价值问题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的,而生态伦理的张扬则往往蕴含着对于现代化的批判。全球化时代的生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生态伦理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成为制约和调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4.全球民主与全球善治。民主和法制是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和法制如何得到保证和实施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全球民主与全球善治的想法,这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全球民主、全球善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条件,现在提出这些想法还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政治目标,尤其是作为对于未来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这些想法又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它们有可能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中国现代化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概括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一点我们都非常熟悉。但仔细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和多大成分上是世界性的?又在什么意义上和多大成分上是民族性的?对此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多大的中国成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应当和能够适用于其它的国家,尤其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应当在什么意义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以什么方式对世界其它国家发挥影响?这些也是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探索的重要哲学问题。

1.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或者非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系问题。这里有三个参照系:第一个参照系是原来意义上的现代化,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谈到过的“六化”,其内容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个参照系是亚洲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亚洲现代化或“亚洲价值观”(AsianValues)是非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中值得关注的问题。20世纪最后30,东亚“四小龙”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所谓亚洲奇迹,其现代化理念也被称为亚洲价值观。亚洲价值观的核心是要寻求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西方现代化有三个核心价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基督教伦理(清教伦理);而亚洲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是:市场经济、中央集权(新权威主义)、儒家伦理。亚洲价值观曾经一度成为对于西方价值观的有力挑战,但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又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值得关注和反思。第三个参照系是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有古巴、越南、朝鲜等不同的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理论概括。在一般意义上,中国道路大概包含这么几个要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能够持续高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保持和重视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削减经济自由发展所可能具有的负面效应,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保持适当张力,这是我们在总体上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3)积极地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4)继承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当代中国文化奠定最为坚实的历史基地。(5)积极建设合理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管理体制。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全面努力,我们才能够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把现代化的各种正向价值要素都比较全面地借鉴过来,在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加以全面整合,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新的创造,探索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使之在当代世界发挥出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道路。有人称之为“北京共识”,把它与“华盛顿共识”相对比。后者是为了解决拉美等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一些学者和官员1990年在华盛顿提出的。“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经济自由化、财产私有化、贸易市场化,这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在拉美国家的推广和演绎。“华盛顿共识”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刺激了一些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好景不长,近几年拉美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促使它们开始反思后发展国家的合理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北京共识”的提法由此产生。

有人认为要用“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在我看来这未必恰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努力克服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态度。

 

六、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和方法问题

 

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来看待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世界?对此我们需要有视域的调整与转换。

1.应当特别注意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球视野中解读时代主题的转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通过时代性主题而得以展示的,时代的主题又以一定的方式凝聚着时代性的问题。今天我们时代的主题已经转向了和平与发展。在新世纪里,这个时代主题不断地获得新的内容。我们应当使这个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足够充分和恰当的展示。

2.应当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由单一、正统、经典模式向多样化并存模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演进过程,哲学形态的演进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由正统转向非正统、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经典转向平权的过程。当代哲学形态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非正统化、多样化和平权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都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我们应当在这种宽容和开放的心态下与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好地建构起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理解和解读模式。

3.从思维模式来看,应当在个性化、民族化、人类化之间保持张力。哲学要研究那些最为普遍

的问题,而对这些普遍性问题的探讨又只能通过哲学家个体来进行,因此必然有其个性特征,也必然受到其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民族特性。哲学家的个性只有在与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张力中才能得到最佳的建构与发挥。

4.从研究的方式来看,应当在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建构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借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但更重要的还是形成符合哲学本性的独特的哲学研究方法论。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来研究和发展哲学,以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方式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有可能加速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与繁荣。

 

(责任编辑:朱葆伟)

原文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