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精神之花长盛常艳———杨祖陶译黑格尔《精神哲学》读后
 

黑格尔对于精神哲学的研究是德国古典哲学以致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然而他的《精神哲学》却一直没有中文译本,以致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的中文本“不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以致整个哲学界的一个遗憾。近日,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杨祖陶教授以其耄耋高龄从德文原版翻译出这部著作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衡量一部译著的价值和意义的核心标准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地位,而这首先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所规定的。黑格尔《精神哲学》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在于它所研究的是世界上最具体从而最复杂最高级也最难于研究的部分,这就是人的精神。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开宗明义地指出,“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而是最高的和最难的。”(1)在黑格尔看来,德尔斐神庙大门上“认识你自己”的千古神谕直接地指向人类精神自身,因为只有人的精神才是“人的真实方面”,因此,认识你自己,就是要反观和反思人的精神,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配称为哲学的考察”,才能够被称为“对于人作为精神的本质自身的知识”。我们认为,认识人,就是要把握人之为人并使人区别于非人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精神。由于精神的作用,人生成智慧,人的实践活动才具有了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人才能够认识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创造出群体与社会,具有道德与审美,人才能够不断反思和发展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思,应当在对人类精神的把握中发展自身。

就其研究方法而言,黑格尔《精神哲学》也是值得称道的。黑格尔哲学方法论的显著特征就是遵循事物和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发展道路,把方法看作由内容所规定并与内容相一致的东西。这种方法论在《精神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表现。在这里,黑格尔以发生论、生成论和过程性的思想与方法揭示了人类精神从自然状态中孕育、产生、发展、提升并展示出各种复杂特性与功能的阶段与过程,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发展历程。黑格尔对其中各种环节的排列也许不无牵强之处,因为它们之间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并不一定都是线性的继起关系,而是具有很强的共生和依存关系,一旦产生出来便处于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但黑格尔注重于从生成性和过程性上来把握它们,力图揭示精神运动的内在动力并给它们一个历史性定位,这种历史和过程性思路则是非常可取的。这种研究有助于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时代性发展中把握和反思人类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精神哲学》的完成使得黑格尔构建一部“哲学全书”的计划得以实现,并使黑格尔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的问世成为可能。构造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全书是黑格尔的伟大哲学梦想,也是他对于人类哲学思维发展所做出的他人无法替代的重大贡献。从1800年黑格尔留下“体系残篇”算起,1817年他的《精神哲学》的出版,前后历时17,经历了一个在教学与研究的交织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漫长历程。这个过程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不断丰富、提升和发展的历程。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包括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主要部分,毫无疑问,在这三个部分中,《精神哲学》所关注的“精神自知”与“精神回归”是精神运动中最为复杂的高级阶段。

它既要以此前精神的全部运动作为自己的历史和生成性基础,又必须将它们作为自己的对象来加以反观和反思,还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个的内在环节包含于自己的内在体系之中。以灵魂、感觉等主观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一方面成了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成为联系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有机环节,使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成了一环扣一环的圆圈。对于《精神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杨祖陶教授深刻指出:“创建一种能够从理论上说明人的全部生活的精神哲学体系,对于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来说,既是它的动因,也是它所趋向的目标。黑格尔在创建这种精神哲学上所花的工夫和精力,绝不比创建逻辑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的逻辑学体系更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要更多。”(译者导言第4)而这正是缘于精神现象的复杂性和和特殊难度,也表明了《精神哲学》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一部如此重要的哲学著作长期没有中文译本,这不能不影响到对黑格尔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而这大概也正是杨祖陶教授40多年来未曾忘怀,并能够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最终将其翻译出版的深层动力和内在原因。杨祖陶教授长期以来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并以此带动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理解,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尤其是他和邓晓芒教授合作重译康德“三大批判”之后,又独力从德文版翻译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填补了我国哲学界的一大空白,这是难能可贵的。黑格尔的书本来就艰深晦涩,精神之复杂性更决定了《精神哲学》的翻译和阅读之难。然而我们看到的《精神哲学》一书,既能深刻展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精萃,又并不那么难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杨祖陶教授以其精深的学术功底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为了可读可懂的哲学,另一方面则在于他借助于精到的翻译功力实现了哲学语言的可理解性转换,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信、达、雅”。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哲学思想,译者还增添了许多必要的注释,费心做出了该书的人名和术语索引,辅以德文原版的页码边注,为读者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方便。

不仅如此,杨祖陶教授还为该书撰写了三万余字的导言,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问世,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意义等,做了非常深入的评介;对人类学如何构成黑格尔逻辑学和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之间内在相扣的有机环节,以及精神哲学如何为黑格尔哲学全书提供了目的和动力等,作了透辟的分析。杨祖陶教授指出,《精神哲学》不仅是了解黑格尔主观精神研究的唯一专著,也是我们深入把握黑格尔有关历史、美学、宗教和哲学的讲演录的纲要。它还为当代心灵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深入发掘的重要文本。这个导言堪称是《精神哲学》的一个导读,其中又凝结着杨祖陶教授多年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本身就是一篇重要的学术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神哲学》的翻译也是需要有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所阐述的那种观念化或同化外物的人的精神的。杨祖陶教授壮年的梦想能够在暮年得以实现,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精神之花长盛常艳,它孕育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其巨大力量又在《精神哲学》中文版的翻译出版过程中再度得到了一种直接的体现和美好的实现,这是特别值得欣喜、钦佩与祝贺的。

(责任编辑:朱葆伟)

原文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