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关方面邀请,受国家教育部派遣和资助,笔者于2003年8月先后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参加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1届世界哲学大会和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这三个不同类型的会议中深切地感受到当代世界哲学以现实人类问题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兹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一、三大国际学术会议概览
(一)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
世界哲学大会是国际哲学界最大规模也是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00年在巴黎召开。国际哲学联合会(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Societies of Philosophy,FISP)于1948年成立,成为全世界最高级别的非政府哲学机构,现有75个国家级的哲学研究机构和23个国际性的哲学学会作为其集体会员单位。世界哲学大会每5年由国际哲学联合会和它所属的一个会员国联合主办一次,向全球所有的哲学家开放,而不分种族、民族、宗教和政治倾向。每次会议设计一个主题,在各个具体学科领域并以多种方式展开。会议以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同时作为工作语言。
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定在土耳其召开,据说当时选址时主要考虑到该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横跨欧洲和亚洲,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多种文化与宗教并存,从而有利于加强欧洲与亚洲哲学家之间的联系。本次会议由土耳其哲学学会(Philosophical Society ofTurkey)承办,于2003年8月10日至17日在伊斯坦布尔的国际会展中心(Lutfi Kirdar InternationalCongress and Exhibition Hall)举行。会议的主题是“面对世界问题的哲学”(Philosophy FacingWorld Problems)。据说有来自85个国家的1 800多人注册,参加会议的人则达到2 000多人。会议分为全会、圆桌会、专题研讨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论坛等形式。
本次会议主要有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瓦蒂摩(Gianni Vattimo)、杨(Iris Young)、哲勒夫(Jelyu Zhelev)、赫勒(Agness Heller)、本哈比(Sey-la Benhabib)、霍菲(Otfried Hoffe)、辛格(PeterSinger)等一批重要学者参加。此次与会学者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也许算是哈贝马斯,他在8月11日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作了题为《转向后民族国家的定位:关于国际法的未来的争论》(Transition to aPostnational Constellation: Dispute on the Futureof International Law)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本次会议也得到了中国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数10位学者专程赴土耳其参加了会议。笔者在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上有三篇英文学术论文入选:一篇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8月10日的圆桌会议“走向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上作了发言;另一篇是《超越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围城”现象》,在8月11日的比较哲学论坛中作了发言;再一篇是《在亚洲价值观的争论背后》,在8月14日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哲学论坛”中作了发言。
本届大会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许是青年尤其是学生的参与。大会专设了三个学生论坛,其论题也涉及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人权:批评与辩护”;“排外与‘自我和他者’问题”;“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政治行动主义”。不少土耳其的学生前来注册参会。
在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圆桌会议上,竟然有近20位当地的高中生前来参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让人感到相当地意外和惊奇。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
跨文化对话会是由美国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Values)和伊斯坦布尔大学合办的,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前会也是热身会而于8月8日至9日在土耳其文化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中的文化传统对话。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英语为工作语言,除了在全体会议上的重点发言外,还安排了4个重要分会:第一,认识论与解释学,主要探讨思考和解释的方式;第二,个人和群体:权利与责任、文化基础和公民社会;第三,全球化问题:多样性与单一性、对话与霸权、合作与冲突;第四,价值与伦理:生态与公共服务、道德与审美等。本次会议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在分会主
席之外又设了一个讨论引导者(discussion leader)以专门加强会场的提问争鸣和研讨气氛;二是对四个主题性分会的研讨情况均各请一位学者在大会上作30分钟的学术概括,以便于各分会的同仁把握学术探讨的全局。这两种方式对于提升本次会议的学术蕴涵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除作为一个分会的讨论引导者主持了学术讨论外,还受命在全体大会上介绍了伦理与价值两个分会研讨的情况,并报告了自己对于文化交往中的围城现象的感受与思考,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三)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办,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研究系、美兰岛林大学欧亚研究中心、斯德哥尔摩华文书院等联合承办。国际中国哲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Chi-nese Philosophy)是国际中国哲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由现任名誉会长成中英教授发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本次会议于2003年8月16日至20日在瑞典近郊的瓦斯特络斯(Vasteras)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与人类智慧资源”。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近80人参加。
成中英、刘述先、沈青松、汤一介、方克立、刘文英等知名学者和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与会。围绕会议主题,会议分中文组和英文组展开研讨,组织了中国哲学与生态问题、中国哲学与政治、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反思、中国哲学的未来等专题分会。笔者除了主持一个分会外,还在中国哲学与政治分会上作了题为《现代化的“围城”与中国的未来》的发言。
二、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
本次世界哲学大会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古今世界哲学的所有领域、问题和分支,展示了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从论坛的设置来看,大体可以分为4个方面。一是历史和地域哲学。如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非洲哲学;亚洲和太平洋哲学;拉丁美洲哲学;美洲哲学;土耳其哲学等。二是分支哲学和部门哲学。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哲学;历史哲学;语言哲学;法哲学;逻辑学和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自然科学哲学;运动哲学;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哲学;环境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和政治哲学;价值哲学;美学与艺术哲学;行动哲学;比较哲学;文化哲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哲学解释学;认知科学哲学;交往和信息哲学等。三是应用哲学或哲学的应用。如应用伦理学;哲学方法论;生物和医学伦理;职业伦理学;个人与认同;哲学与未来;哲学与儿童;时间和记忆;哲学教学;人权问题等。四是对于一些社会文化问题的哲学关注,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全体大会的论题设置上,本文下面专门予以分析。
三、当代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孕育在当时时代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在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思考,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则在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性反思中领悟和提升时代精神。因此,哲学就是一种高度问题化的学问,正是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学理性关注中,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又正是在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性追问中,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哲学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是通过哲学家的学术研究来实现的,哲学研究以个体哲学家为主体,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而在哲学研究高度职业化的情况下,又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而得以协调和组织。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哲学学术机构,是哲学家们交流学术思想和开展合作研究的社会性组织。各种形式的国际性、地域性、国度性和专题性学术会则是哲学家们开展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一定的会议主题既表现着主办者的学术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对哲学家们的学术研究有非常积极的导向。国际哲学联合会作为国际哲学界的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其学术兴奋点对于世界哲学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作为21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哲学大会,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直接以“面对世界问题的哲学”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明确表明了会议主办者的强烈问题意识,是与哲学的本性相符合的。世界哲学大会主办者的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又通过会议征文和论文的选拔而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发挥出积极的导向功能。本次会议的这种问题意识通过会议的设置而得到了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会议组织了4场全体大会(plenary),每场邀请3位著名哲学家同台演讲。4场大会的主题分别是:(1)哲学的作用:启蒙、后现代思想和其它展望;(2)全球化和文化认同;(3)人权、国家和国际秩序。(4)科学和技术的新发展。会议还组织了5场与大会主题相关的大型研讨会(symposium),其主题分别是:(1)暴力、战争与和平;(2)不平等、贫困与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3)民主及其未来:公民与公民社会;(4)人权:概念、问题与前景;(5)哲学面对社会和全球正义。
从以上大会议题的设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在当前所面对的时代性问题:从宏观来看,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中观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既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保存成为各国和各民族所面对的尖锐问题;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步展开的世界多极化也向各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战争、暴力在新的时代与全球性的恐怖主义相结合,变得更加残酷和迷离,不仅威胁着世界和平,也呼唤着全球性的反恐怖主义联盟;东方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并没有完全消除,而南北之间的差距则进一步拉大;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和空间,也带来了前所未遇的复杂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中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永恒性问题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解读和实践;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大,而贫困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再加上吸毒、性犯罪等个性化问题,构成了非常复杂的问题网络。这些问题既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四、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从总体上看,世界哲学展示出以英语世界为中心并尤其向着以美国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有美国哲学家认为,在20世纪里,美国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贡献超出了美国对于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贡献,美国的专业哲学工作者超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专业哲学工作者的总和,美国所主办的哲学学术期刊数量也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哲学学术期刊的总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哲学在用语上向着英语世界集中和在地域上向着美国集中的现实并不意味着世界哲学变成同质性和一体性了,仅从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上就可以看出,当代世界哲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一,主流话语受到挑战。20世纪以来的世界哲学形成了英美分析传统与欧陆人文传统双峰并立、并行发展的格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成为两大学术和思想潮流,也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主流话语体系。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这种两极分化和对立的格局有所变化,一方面是两大传统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界限有所模糊,各自都在与对方的对话中有所转化,产生出科学主义人文化和人本主义科学化的发展趋向,如英美的认识论传统吸收解释学的思路与方法而展开自己的独特研究路向,另一方面是其他的哲学流派与思潮不断兴起,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比如,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在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上就占有相当的比重,仅由美国哲学学会所属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Marxism)在本次会议就举办了多次圆桌会议,其议题有:通向21世纪新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后共产主义时代作为一位思想家的马克思;女性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个体和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研究等。
第二,地区问题受到重视。本次会议设立了专门讨论非洲哲学、拉丁美洲哲学和当代亚太哲学的论坛。这些论坛以地区性哲学为研究对象,发达国家也有不少学者参加,表明了对地区性哲学思想与文化的特别关注。
第三,民族哲学受到重视。作为东道国,土耳其哲学在本次会议上无疑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主办方不仅安排了一个关于土耳其哲学的大型讨论会,还安排了许多其他形式的研讨会。土耳其哲学家为本次世界哲学大会提供了近百篇论文,组织了学生论坛,大量的学者和学生与会,表明了哲学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中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阿拉伯哲学、以色列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也在会上有活跃的论坛。
第四,哲学深入到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之中,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密切。越来越多的时代性问题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例如暴力、战争与和平;财富、贫困与发展;民主、公民与公民社会;人权、平等与正义等。哲学在对时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中充实着自己的内容,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第五,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比过去明显增强。虽然美国和俄罗斯仍然是本次会议代表的主要来源国,各有200至300人参加,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数量也有很大增加,并占了很大比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哲学家们一方面高度关注当代世界哲学中心地带的哲学动向,力图紧跟当代世界哲学的步伐,努力进入主流话语圈,另一方面又努力把世界哲学的总体发展与各自所在国家和民族的哲学结合起来,保持自己哲学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优长,并在世界哲学大会上勇敢地表达自己哲学的声音,希望能够参加当代世界哲学的大合唱。
中国学者在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上有不俗的表现。首先是参会的人员较多,据说达30多人,是历史上中国学者参加世界哲学大会的人数最多的一次。二是来源广泛,既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也有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还有来自英美和其他世界各地的华裔或华人学者,仅从大陆前往参会的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三是组织有序,有的单位是集体组团,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由前副院长汝信教授亲自带队,成员包括哲学所的前任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和现任副所长李德顺教授等,层次很高,仅笔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就有三人专程与会。四是参会分布广泛,既有论文入选在各个学术论坛的,也有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专门讨论。五是中国哲学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兴趣,不仅成为中国学者宣传的对象,也成为各国学者在寻求新时代的哲学资源过程中着重关注的资源。中国学者尤其在亚洲与太平洋分会、价值与哲学研究分会和比较哲学研究分会方面参与较多,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例如“相对自由主义的儒家”、“21世纪中国哲学和全球化”、“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分野和共鸣”、“伦理学的范围:东方和西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当代哲学的发展”。我国哲学家积极参与世界性国际学术活动,其学术势能也在不断增进。
本次会议期间,国际哲学联合会召开了会员组织代表会,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并确定了下一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会址:韩国汉城。这是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来到亚洲,我们期待着2008年在我国近邻的又一次世界哲学盛会。
(责任编辑:吴海霞)
原文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卷第1期,录入编辑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