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乔法容、王丽阳】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它既不同于以往的以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也不同于一味反对GDP的环境经济主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经济增长理论。从历史上看,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也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为我们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闽、新的分析框架。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看,传统经济方式采用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线性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过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采用“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传统线性经济追求数量型增长,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而循环经济则追求内涵型、科技型、节约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增强企业实力和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从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上看,传统线性经济实行的是粗放型经营和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或一次性利用;循环经济则推行科学经营管理,对资源进行低开采、高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废物排放及对环境的影响上看,在传统线性经济方式下,由于企业以追求产量最大为目标,在其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对环境的利用是不用付费的,因此造成废物高排放、成本外部化和对环境的不友好;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有利于推动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是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可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从环境治理方式上看,传统线性经济采用的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其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而循环经济方式则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倡导的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的处理方式,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是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了“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从评价指标上看,传统线性经济采用的是单一的经济指标(GDP,GNP、人均消费等),其GDP核算体系没有正确客观地反映出资源环境的耗减和恶化,以及由此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绿色核算体系(绿色GDP),所谓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核算可以促进资源的重复、合理利用,实现产业组合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会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促进工业的绿色生产。

从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的比较来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其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乎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缓解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与人类福利发展的限制性作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观在不同的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古典社会责任观到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些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而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也不是一个内涵不变的抽象命题,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演革的具体概念。

1.古典企业社会责任观:赢利至上

古典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的功能是纯经济性的,经济价值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尺度。1970930,古典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代表人物、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指出“极少趋势,比公司主管人员除了为股东尽量赚钱之外应承担社会责任,更能彻底破坏自由社会本身的基础”,“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在弗里德曼看来,在一自由企业、私人财产体系中,一个公司主管是企业所有者的一个员工,他对他的雇主负有直接的责任,那个责任就是依照他们的欲望去经营企业。企业主管无权慷他人之慨,擅将企业的资金用于社会。因为,企业的资金是股东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是接受股东委托来加以经营而己,因此,没有权力将企业的资金和利润用于社会行为,否则便会损害股东及消费者的利益。他认为,“股东们只关心一件事:财务收益率。”在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目标理念的古典企业责任观的牵引下,企业不愿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企业经营增加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和企业股东。古典企业社会责任观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2.社会经济责任观:经济责任以外的责任

与古典企业社会责任观相反,社会经济责任观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一目标,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企业具有法人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它具有道德人格,而作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是指经济责任以外的责任,如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对政府和公众的责任、对顾客和雇员的责任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他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从事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他们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善组织,从而在改善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1](P96)。同时,著名管理理学家罗宾斯还提出了社会义务问题,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1](p97)社会经济责任观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3.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对全社会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在劳工和人权组织等NCO和消费者的推动下,许多知名品牌公司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守则,后演变为“企业行动规范运动”。企业行动规范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促使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生产守则有着明显的商业目的,而且其实施状况也无法得到社会的监督。在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等NCO组织的推动下,生产守则运动由跨国公司“自我约束”( self-regulation)的“内部生产守则”逐步转变为“社会约束”(social regulation )的“外部生产守则”。企业社会责任较历史又前进了一步,其内涵也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虽然学术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存在争论,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并对全体社会承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发展慈善事业、公众安全责任等。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把这种观点概括为:“作为一个道德行为者的企业,具有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责任。”[2](p223)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利润观,看到了企业的生存是社会的需要,如果企业的存在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于社会,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以企业的力量造福于大众,回报社会,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完美统一,这正体现了企业作为伦理实体与‘法人人格’的本质内涵,即企业的自主权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3]

三、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种新的增长理论,己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同时,循环经济体现的是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仅仅在经济范畴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还应从它还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层面上去认识。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循环经济内蕴着确定的价值诉求,企业社会责任则是其外在的体现或实现。因此,循环经济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诠释企业社会责任观。循环经济将不同层面上的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中来,以生态经济为理论支撑,从系统、整体的利益出发,统筹整体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构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生态平台。循环经济宏观体系主要包括三种意义的循环,即企业内部的小循环、生产之间的区域中循环和社会经济层的大循环。在不同的循环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要求。

()企业内部小循环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内部要从清洁生产、绿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实施“物料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一种产品产生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产品形成的原料,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水循环、原材料多层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和能源的重复利用、“三废”的控制与综合利用等良性循环系统。循环经济在单个企业内部要求排污排废最小化,其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推行清洁生产和进行科技创新。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是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

基本保障。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突破原有的技术方式,研发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科技创新,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的技术创新,研究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的转变。

1.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首先是企业对员工、投资者、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企业在对投资者负责的同时,应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员工,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关心人、尊重人、提升人,不断改善员工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物美价廉的商品,他们需要的是关注社会的商品。消费者担心的是童工、不安全的工作环境等问题,他们担心厂单的女工,担心生产环境,他们宁愿花高价钱买东西,只要那让他们感觉那是制造者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拿着可观的工资生产的。[4]同时,企业不仅要对员工物质利益关心,还要不断满足其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治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消费者,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尊重消费者主权,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此来取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对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投资主体的利益。在循环经济方式下,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还应包括政府、居民、社区、生态环境权益和后代人的资源权益。企业勇于承担对员工、投资者、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仅可以带来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还会由于人的素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间接对社会做出贡献。

2.科技创新的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有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5]因此,在循环经济方式下,进行科技创新的责任无疑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按照《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的观点,循环经济方式下企业的科技创新要服务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更多地关注产品替代和系统革新这两种结构性的改进方式。循环经济需要发展的科技创新是“资源节约一污染减少型”的新技术,要求是环境友好型和利于生态发展的;同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替代(产品概念的变革和功能开发)和系统革新(实现产品经济到功能经济的转换)这两种结构性的改进方式。只有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的责任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以生态经济为主要理论支撑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己不再将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免费使用的资源游离于经济循环过程之外。清洁生产、减排降污己经成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乎段。因此,在循环经济方式下,要求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企业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以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为责任,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物料循环和废弃物利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技术更新,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和技术,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影响环境的污染物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并对最终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企业减排的责任则要求企业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加强物质的循环,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例如,下游工序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利用。在企业内部,要优先考虑“减量化”原则。总之,要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使所有的资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污染无害排放或零排放目标的经济运行方式。

4.提供生态安全产品的责任

在循环经济方式下,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利于生命安全,还要在较高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生态安全。产品生态化,要求企业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开发替代产品、改良产品设计、简化包装,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通过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一系列设计方法,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在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回收处理,又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参与生产的再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6](p205)

企业承担提供生态安全产品的责任,是由循环经济的“3R”原则所决定的。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而目要求企业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是对自然资源压力小、可循环、包装环保的健康型和安全型产品;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以标准尺寸进行设计并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被多次利用,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例如标准尺寸设计能使电脑、电视、手机充电器等电了产品的电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以此来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循环经济的再循环(或资源化)原则,要求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在成为废弃物时可以返回到经济过程中的生产端,经粉碎后能够融入新的产品中,或者其生产的最终产品经消费后依然能够返回到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之中,例如,肥皂水、清洁剂等洗涤产品可以被设计为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生物养分,在消费之后经由排水管道来到江河湖海中时,可以继续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园区中循环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循环经济在区域层次主要表现为共生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即区域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使用,具有明显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

1.与园区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责任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由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所构成的一个企业生物群落。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或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乎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网络化是循环经济方式下生态园区的主要特征之一,企业作为园区大系统中的了系统,其信息是开放的,园区内的各种产业或企业,不受产业生产方式等的限制,在原料供应、产品分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力,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园区内的企业之间进行原材料、能源、信息、技术、人员或资本交换,并通过包括这些资源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管理与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生态园区与传统经济的重大区别在于:传统经济只强调企业之间存在某种交换关系,而不考虑交换关系的具体内容。因此,承担园区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责任,是循环经济方式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与生态园区内企业间互利共赢的责任

对园区企业来说,园区为企业提供了提高材料和能源效率、再生利用废物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机会,这种共享成本的方法使园区企业间通过合作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生态园区内的企业担负有以系统整体利益为重、促使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责任。

循环经济生态圈中的各个企业宜采用基于生态互动理念的新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注重调和,重视共存共荣、互利共赢,以此来实现共同发展。这要求企业,第一要更新观念,树立共存共生的理念。当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竞争时,要明确“互利共荣”是更重要、更人道的生态学原则。第二,处于同一生态园区的企业之间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互助互动。分工协作,是当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的重要原因。分工协作可以使企业间人、则、物、信息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得到交换和共享,从而降低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增加效益。第三,企业之间要采取互惠互利的长远策略。虽然同一生态园区的企业之间会存在竞争的关系,但是只考虑当前利益,视对乎如敌乎,不考虑共生互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循环经济方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应该从互惠互利、共存共赢的角度出发,寻求从长远的、环保的角度建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型“竞合关系”。

()社会大循环中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大循环指全国性的若干大的生态循环体系,如治理“三河”、“三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沙治碱工程、优化能源结构工程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循环经济在社会层次的大循环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是建设循环社会的决策主体,要在政策、技术、财政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约束;有步骤地建立完整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制定相应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督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大众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借助大众趋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对于企业来说,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法规、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是以“资源一产品—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循环链实现资源的社会“大循环”的重要保证。

1.保护环境的责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企业来说,环保责任,是其最主要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我国这个正处于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速、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所承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旨在转变以高资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承担环保责任,要求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减排降耗、节约资源和能源,采用的是绿色核算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

2.引导消费者的责任

企业不仅担负有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产品的责任,同时企业还有通过其产品引导大众消费取向、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向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责任。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框架和信念体系,来改变消费行为,并以此为反作用来推动循环型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促使循环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通过产品引导消费者,需要立足于发展循环经济、和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关注、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些价值点,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不理智消费行为,从产品研发和产品定位入手,通过其高品质、健康、无污染、少废物产生的产品来引导消费行为从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转变,促使消费者增加对那些有利于环境的产品的需求,减少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的需求,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

费和环境保护意识。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由于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青睐和需求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主动、积极的发展目标,并反作用于企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绿色产品研发技术、推进绿色环保科研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促使企业通过不断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生产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水平得以提高。可见,企业以其产品引导大众消费取向、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向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责任,不仅能够推动循环型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还可以促使循环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可见,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了二部分内容,一是循环经济内企业内部的,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三是社会大循环中的。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目标的迫切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内容。因此,确立经济发展新理念,树立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应该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黄卫伟等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年版。

[2][]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叶洋松,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7 102

[4][]斯蒂芬.B杨,《考克斯圆桌会议访谈》,2007117

[5]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中国水泥网,2005, 5(2005-5-8)h ttp//www.chinacements.com /news/2005/5-8/C1771758815.htm.

[6]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8]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9]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戴斯贾.丁斯环,《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向玉生,《生态经济伦理研究》,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施星辉,《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1期。

[15]戴备军,《循环经济实川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郑世林等,《论企业的社会责任》,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原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录入编辑:红珊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