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本世纪末对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所作的理论反思和战略选择。她认为:上述“人类困境”正是由传统发展观导致的结果。传统发展观内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它为了追求个体或部分人利益最大化,以人类沙文主义的态度君临自然界,以绝对消耗资源、甚至不惜破坏环境来求得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彻底破坏了人类发展的环境基础,使人类与自然界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从而陷入“增长的极限”。这一矛盾在实践中必然外化为人类发展的怪圈:一方面人类社会获得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又在阻碍着发展。“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反之,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全新的环境理念。莱斯特·R·布朗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持续发展社会同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将有所不同。人口规模多少处于稳定状态,能源利用将有效得多,经济将主要依赖可再生资源来维持,其结果,人类和工业活动范围将更为分散,远不象在靠石油支持的社会中那样集中在城市。”

1992,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阐释为协调两类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包括三层含义: 1、人类的发展不应干扰和削弱自然界多样存在发展的能力; 2、自己这一群体的发展不应干扰或削弱其他群体发展的能力; 3、自己这一代的发展不能干扰和削弱下一代人发展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内部,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在分配地球上有限资源和追求发展时,要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不应只着眼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要用自己的发展为他人或后代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和谐共生共荣。首先,她不会导致资源的绝对衰竭,可持续发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基本维度权衡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福利总量。对不可再生资源,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更多更好的资源予以替代;对可再生资源,再生链条将强化优化,使能量生生不息,从而资源能源是永续的。其次,由于使用高质量的洁净生产工艺和生活体系,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使人类污染的“零排放”成为可能,环境条件的可持续性成为现实。最后,她提倡缓解人口增长,要求大大减轻由于人口高速增长对日益耗减的有限资源和脆弱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跳出“人口增长——破坏生态环境——更贫穷”的恶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能有效地解决发展、人口、环境和资源四者的潜在矛盾,促进其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二、从环境保护战略到环境支持战略

 

虽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但究竟如何超越传统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并过渡到这个理想境界,我们依然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环境保护与环境支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综合体。狭义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周围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周围的各种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天然物质和人工物质等要素组成。广义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周围条件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资源等,而且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要素,即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氛围。

环境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重要价值。1、资源价值,亦称环境的经济价值。它是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就是把环境资源变成社会财富的过程。2、生态价值。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组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自然环境中的每一自然物在维持自然和谐中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态系统的有效运作对于维持和调整内部局部变化造成整个系统的失衡(自修复功能)有着关键作用。3、美娱价值或审美价值。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产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执着的纯真和美的鉴赏力,从而催化人类智慧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三种价值中,生态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必须以完美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从总体上说,“环境保护”与“环境支持”是在眼界上有着重要区别的两个概念。虽然环境保护是环境支持的基础,然而环境保护观多半带有消极眼光,它的目的是全力拯救和保护已遭工业社会严重破坏、濒临灭绝的生态资源,让环境价值在不受人类干扰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环保战略着眼于从各方面来堵塞破坏环境的途径,遏止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趋势,致力于恢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见,这一眼界的最高目标不过是达到“零污染”,即人类完全停止向自然环境输出污染。且不论“零污染”可能与否,即便达到这一状态,环保眼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亦十分明显。其一,虽然斩断了人类伸向自然的魔掌,但同时也割断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两大系统发生不对等的发展与进化,这样一来,环境保护就只能延缓环境的衰亡,而不能使人类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其二,生态环境并未从人类社会发展中得到好处,即处于既成状态,当然也难以给予人类社会发展以越来越大的支持。与此相异,环境支持观则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观,她强调天人共生共存共长共荣,相互优化,相互促进。人类在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同时也要积极改造环境,优化生态系统,营造绿色文明,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生活质量,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日益优化的生态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具体而论,环境支持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支持的基础是原有环境的优化,它既包括环境内部上升性变化,也包括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局部自然环境的调控和改造。环境的支持力与它良性循环、自身优化是一致共进的。2、“同步”与“同构”。“同步”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的共进中,保证环境支持与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保持二者的发展水平相当。“同构”指人类社会发展结构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环境的发展结构对应、相通、相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各自都是组织严密的系统,当两个系统严重错位、脱节之时,环境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而只有“同步”、“同构”,才是环境支持的作用方式。3、资源支持和生态支持。这是环境支持的内容。其中,生态支持是以环境的生态价值为支撑点对人类发展所给予的积极作用。环境的生态支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效的生态系统功能。这指物质能量被高度利用,使生态系统的效益达到最高。生态圈必然处在一个不断优化的生态工艺流程的顶端,其中并没有“因”、“果”或“资源”与20“废物”之分。其二,最优的协调。指生态环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平衡与融洽,使系统演替的机会最大而风险最小。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演替的目标在于整体功能的完善,并处于最适生态位。使生态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相关共生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循环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各因子可以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相互转化,共存共荣。总之,环境保护是环境支持的基础,而环境支持是对环境保护的超越,她更积极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使二者达到了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境地,使环境与人类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的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始终是我们战略的核心;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庞大的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过快地消耗资源,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的失衡等。因此,中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但是,中国的上述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取以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经济零增长”的战略模式。显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决不可能通过经济零增长而只有保持高速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人民脱贫致富;而高速高效发展的前提就是能够获得环境越来越大的支撑力。因此仅通过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国内环境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更需要环境支持战略。中国要实现赶超型现代化,在几十年内要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如果没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形成的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没有环境提供的同步、同构、同态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中国的环境支持战略必然要强调两点:其一,通过高新技术来实现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环境对人的资源生态支持的高回报率。优化是前提,回报是目的。“优化+高回报率”是我国环境支持战略的重点。其二,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即是说,它不仅指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综合而成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支持,指人在与人文环境的共生共荣中得到发展,以营造绿色文明为中心环节,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在实践观上,这正是以“主--主”框架为特征的交往实践观。

人文环境支持的基础和方式与自然环境支持一样,即在使绿色文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对人类提供同步同态的支持。具体而论,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政治文明。她包括A、制定、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支持战略的强大稳定的政治中心。缺乏这一中心,则社会动荡,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B、有效的绿色政治和法律的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序和失范必然加重对环境的破坏;经济人的市场效应又驱动着对环境敲骨吸髓式的榨取,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达到环境支持战略所应有的水平。C、公民的绿色政治意识。环境支持是全民的事业,她切实需要公民政治文化的参与和合作。为此,应大力培育公民的环境支持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之形成具有强大支持力和监督力的政治舆论氛围,从而作为政府研制和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政治基础。2、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强调要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绿色GNP (即资源与环境价值)的必然性和可续性,强调公共政策对于超越市场狭隘利益限制、克服其种种弊端和负面效应而达保护公共利益的巨大作用。建立资源与环境支持经济学,用以取代以往片面追求GNP增长和分配的经济学。用经济杠杆来实现环境支持战略。3、文化支21持。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理念,也具有厚重的“仁”、“和”、“礼”等主体际向度的人文底蕴。和合文化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当然,这一文化就传统状态而言还未达到环境支持的境界,还缺乏持续地积极进取精神,还需要导入一种天与人、人与人在创新进取过程中所达到的共生共荣共存共长的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 董谊思)  

原文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10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