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生活世界的逻辑可能吗?——从陈波的《逻辑学导论》谈起
   

胡塞尔曾经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追随者进而探讨“生活世界的逻辑”。但不少人怀疑这种逻辑存在的可能性。其实我也怀疑过。不过,一本逻辑教科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就是《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当年念书时,对逻辑情有独钟,喜欢它的超脱。后来翻看了不同时代的逻辑教科书,逐渐感觉到逻辑并不像原来所想象的那样超脱于时代与社会,而是与之密切相关。较早的教材如奥图尔的《形式逻辑或辩证法》(辅仁大学教材,1928)中英对照本,老是讨论杜威、罗素、梁启超如是说之类。上个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教材,如高尔斯基、塔瓦涅茨的《逻辑》,其中的例子往往涉及阶级斗争。例如“所有的银行家都是剥削者,这些人是银行家,所以,这些人是剥削者。”一本1978年的《形式逻辑》更有意思。比如讲日常用语中的假言判断,就举例说“猪多,肥多,粮食就多。”、“不劳动者不得食。”显然受当年支农、学农风潮的影响。那时的逻辑教材编者的无产阶级立场也是很坚定的。比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苏修是反动派,所以,苏修是纸老虎。”、“四人帮胡说:卫星上天,红旗落地”。20世纪80年代是逻辑学的空前繁荣时期,出了一些好教材,但那时的教材还有明显的“冷战”时代的烙印。例如,“苏联霸权主义者难道真的是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吗?”、“所有的修正主义者都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因此,有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逻辑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近年来,逻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推出了一批有新意的教材,让我们看到了逻辑现代化的曙光。但是,读了陈波的《逻辑学导论》以后,真正感到了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感到生活世界的逻辑学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首先,我们看看该书中的例子。兹举三例:其一,“如果你是个傻瓜,那么一言不发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个聪明人,那么一言不发是最愚蠢的。”.——一位哲学家在回答“在交际场合一言不发好不好”的问题时如是说。这是关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例子之一。其二,在讨论归纳推理时,有这样一例:“我们都是瞎子。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金子看不见财富。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开端看不见结局。卖弄风情的人是瞎子,她看不见自己脸上的皱纹。有学问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自己的无知。诚实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坏蛋。坏蛋是瞎子,他看不见上帝。上帝也是瞎子,他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没有看见魔鬼也跟着混进来了。我也是瞎子,我只知道说啊说啊,没有看到你们全都是瞎子”。其三,网络写手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开头写道:“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座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能倒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法国小孩,名叫梅莱娜•若罗,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假如地球是方的,孩子们就有地方藏身。但地球却是圆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在《逻辑学导论》中,不乏这样生动的例子,这些实例涉及美国“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人质事件、大款摆阔等社会生活事例。看来,与时俱进并贴近社会生活的逻辑才会有生命力。

接下来,我来看一些充分体现编写者个性,生活气息浓厚的例子。在谈到“如果,则”可以表示允诺或威胁的含义时,举的例子是,“如果你好好完成作业,我就给你买一块大蛋糕。”“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办,我就每天杀掉一个人质。”显然,这样的例子很有生活气息。在讨论“如果,则”用法的经验依据时,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如果克林顿是美国总统,则卷心菜是蔬菜”。显然,这是不自然、反直观的。按照真值表,这个命题又是真的。但当再补充一个命题:“如果克林顿不是美国总统,卷心菜也是蔬菜”时,这种奇异性就消失了。两个命题加在一起的意思是:不管克林顿是不是美国总统,卷心菜都是蔬菜。也就是说,前者和后者之间没有关系。从真值角度看,当后件已经为真时,无论前件是真是假,都不会出现前件真而后件假的情况,因此相应的蕴涵式总为真。这说明抽象的逻辑思维尽管有时反直观,但它是日常生活推理的反映,应该有经验的依据。

一本好书,其练习题不应是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对读者的智力构成某种挑战。从2000年起,陈波教授应全国MBA考试指导委员会之邀,撰写国内MBA逻辑考试辅导教材,从而对国外的GRE,GMAT,LAST等逻辑考试有所了解。受此影响,该书中有不少这类考试的原题或模拟题,富有挑战性。例如,在“命题逻辑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例25就是MBA考试的逻辑题:某地有两个奇怪的村庄,张庄的人在星期一、三、五说谎,李庄的人在星期二、四、六说谎。在其他的日子里他们都说真话。一天,外地的王从明来到这里,见到两个人,分别向他们提出关于日期的问题。两个人都说:“前天是我说谎的日子。”

如果被问的人分别来自张庄和李庄,以下哪项判断最可能为真?

A.这一天是星期五或星期日。

B. 这一天是星期二或星期四。

C. 这一天是星期一或星期三。

D. 这一天是星期四或星期五。

E. 这一天是星期三或星期六。

答案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做了,这对你逻辑技巧的训练一定有好处!

生活世界的逻辑说到底就是要注重逻辑的应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形式逻辑”,它是近年来兴起的新逻辑思潮。非形式逻辑有人称之为逻辑语用学。它的研究涉及自然语言中的论证的功能和本性。自然语言的丰富性在形式逻辑中是不可能穷尽地研究的。非形式逻辑不像形式逻辑那样精确,它相对于给定的语境而得出结论。它的主要论题包括论证的不完全模式,谈话中的言外之义,非形式谬误和说服的修辞技巧。与此相对照,形式逻辑研究论证的语形和语义,不考虑语用关系。它把论证作为一组命题并考虑它们的真值,而非形式逻辑研究运用命题来实现日常推理中对话的各种目的,它考虑对话的更广阔语境,试图去理解我们如何在合理的论说中确信或说服他人。“一般说来非形式逻辑理论必须以问答对话的概念为基础,作为两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每一方代表所争论问题的论证的一个方面。”(沃尔特:《非形式逻辑》第x页。)显而易见,非形式逻辑可以说是一种应用逻辑或生活世界的逻辑。

非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非形式谬误。这种谬误并不出现在论证的形式或结构中,而是通过各种其他途径所犯的谬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及其语境可以将其识别出来。亚里士多德把谬误分为依赖语言的谬误和非语言的谬误。相应地,现代逻辑教科书通常把非形式谬误分为歧义谬误和实质谬误。《逻辑学导论》则把非形式谬误分为歧义性谬误、假设性谬误和关联性谬误。所谓歧义性谬误指的是人们在论证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得出不正确结论的谬误。概念混淆就是一种歧义性谬误。例如,“凡有意杀人者当处死刑,刽子手是有意杀人者,所以,刽子手当处死刑。”这个论证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刽子手不是一般的“有意杀人者”,而是“奉命有意杀人者”。此外,构型歧义、错置重音、合举、分举等也是歧义性谬误。所谓假设性谬误指的是论证的前提或推理过程中暗含不当假定或预设的谬误。具体的形式之一是非黑即白论证。它是指在本来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却要求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例如,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以后,对整个世界摆出一副异常强硬的姿态,其论证就是一种非黑即白论证:“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反恐,那么你是我们的朋友;要么不跟我们站在一起反恐,那么你是我们的敌人。”这类的论证还有:“足球教练的世界不是圆的,它只有两条边——或者赢或者输,或者好或者坏,或者赞扬或者挨骂,或者大拇指或者小拇指”。“如果一个教授有能耐,即使给他笨学生他也能取得成功;如果他没有能耐,即使给他好学生他也会失败。所以,他的学生究竟是聪明还是笨,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其他的假设性谬误还有:复杂问语、以全概偏、以偏概全、混淆因果、虚假类比、预期理由等。关联性谬误是指从语言、心理上有关而在逻辑上无关的前提出发,推出不相干结论的谬误,也叫做“不相干谬误”。具体的形式之一是诉诸起源。它指的是通过说某个理论、观点的来源好与不好来论证该理论、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谬误。例如,有人论证说“麻将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而中国文化都是有正面价值的,所以我们要推广打麻将活动。牛仔裤是洋鬼子的东西,有什么好穿的,太崇洋媚外了,所以应该发起不穿牛仔裤运动。因此,我们要打麻将,不穿牛仔裤,做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其他的关联性谬误还有:诉诸人身、诉诸情感、诉诸权威、诉诸强力、诉诸无知、不据前提的推理、窃取论题、稻草人谬误等。实际上,非形式逻辑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构造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各种推理和论证。探讨的是逻辑如何应用于社会生活和日常思维的问题。

实际上,注重逻辑的应用,尤其是在生活世界的应用是逻辑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所谓“大逻辑”传统的开创者。由于他把逻辑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他不仅讨论了范围广泛的纯逻辑问题,如三段论,而且研究了有关逻辑应用的问题。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传统。随着数理逻辑的创立,这种传统逐渐被边缘化,逻辑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形式化的数理逻辑。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显露出一些严重的缺陷。因为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它们学逻辑的目的是要有助于他们的日常思维。而数理逻辑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的关系不那么直接,并且又比较难学。于是,学生们老师们都感到有必要对逻辑教学进行改革。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逻辑教学应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与人们的日常思维有关。”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需要接近日常语言和实际思维活动的逻辑学;数理逻辑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于是,首先在北美,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开设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并编撰这方面教材的“新浪潮”。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正是面向生活世界的逻辑。《逻辑学导论》一书则顺应了这一新潮流。因此,此书值得关注。

总之,面向生活世界的逻辑方兴未艾,它也许会成为未来逻辑发展的新方向。但新生的事物往往不被看好。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坚冰已经打破,新航路正在开通。

 

                                       (原载《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1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