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经济伦理学:从构建体系走向问题意识
 

一、经济伦理学研究现状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伦理学学科,在我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它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同步。因而,经济伦理学研究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伦理学诞生于这样一个社会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时期,既是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者难得的机遇,也是经济伦理学研究和发展的幸事。

经济伦理学研究伴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更多研究者的加入,其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一方面,国际性经济伦理学术交流的开展、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伦理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使得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能够与世界接轨,经济伦理学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动态和潮流,这是支持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地举行,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呈良好发展态势。从研究成果上看,经济伦理学研究者潜心钻研,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经济伦理学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以经济伦理经济伦理学为书名的研究专著在国内出版的就有10多部。而以经济伦理篇名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到的结果是,从1994年到200411月,共收录有550篇论文,这还不包括那些未用经济伦理作为篇名讨论经济伦理的文章。经济伦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刻分析和讨论社会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发挥了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实践性作用。对一个新兴学科而言,能够取得数量如此之多、又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了经济伦理学在国内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展示了经济伦理学自身生机勃发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方面。比如,在一些研究成果中,还存在着研究方法僵化和教条、理论研究与实际经济生活相脱节、食洋不化的研究风气等问题,而一些经济伦理学研究者知识储备上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在经济伦理学研究上裹足不前,难以提高和突破。如果从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全局角度看,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体系构建色彩浓厚,问题意识淡薄。

二、经济伦理学体系构建的隐忧

一些研究者在对经济伦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缺乏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就开始仓促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对这一现象已有学者提出了批评。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我国的经济伦理研究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为了抢占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制高点 一些学者在研究还很不深入的情况下,就急于建立中国经济伦理学的所谓体系,或者试图推出统一的经济伦理学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自由空间,并对中国经济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框架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基本上按照我国当今流行的伦理学原理中的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来评价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行为。其体系构建思路是:因为有既定的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在先,并且认为这些原则或规范是合理的和正确的,那么,就可以用这些原则或规范来断定哪些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是合伦理的,哪些经济行为是合道德的;凡是与这些原则或规范相左的活动和行为就是非伦理的或是不道德的。这种体系设计思路的缺陷在于,它把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作了简单化的理解,没有看到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是用既有的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作为评价的依据,并把它们视为可以诠释市场经济生活现象的通行标准,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伦理观念自身的更新和发展。

二是沿用和模仿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构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设计的合理之处是,尊重了经济生活自身的客观性和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性。然而,这样的体系构建方式同样存在问题。在业已出版的经济伦理学专著中,有的是从生产、流通、消费、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的环节,有的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经济伦理问题,并将这些方面的内容组合为经济伦理学体系。以这种思路构建起来的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看起来似乎比较完整和系统,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个体系中所承载的经济伦理内容,大体上是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伦理解释和说明,有依经济学葫芦画经济伦理学之瓢的痕迹,没有表现出经济伦理学的独特性和它自身发展的逻辑。经济伦理学毕竟不同于经济学,它的学科体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经济伦理学体系并不是什么学术新贡献,相反,却有跟在经济学帝国主义后面炒冷饭的嫌疑。这不是经济伦理学研究应有的气度和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充分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争相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的风潮。这是经济伦理学研究征途上的隐忧。

首先,经济伦理学体系构建的不恰当,部分地导致了经济伦理学研究在我国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现象。一方面,在经济伦理学研究学术体制内,对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虽然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出版和发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目前还只是体制内的流通品,它们主要是学者们自己的欣赏对象,还处于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境地。作为应用伦理学重要领域之一的经济伦理学,其研究成果还没有显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的思路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经济伦理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又带有较强的说教、抽象和空洞的特征,因此,在经济伦理学研究学术体制外,经济伦理学这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关注和应有重视,受到了社会的冷遇。实际上,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密切的诸多经济伦理问题表现得相当突出,对这些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成果理应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但遗憾的是,追求经济伦理学体系的圆满愿望,却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没有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应用功能。

其次,由于受经济伦理学体系权威性的引导,使得在经济伦理研究的方法上难以有所突破。一些研究著作和论文还停留在图解式标签式阶段,或是用伦理学原理图解现实的经济生活,或是用经济生活现象验证伦理学原理,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有将经济和伦理相割裂的倾向。从伦理学角度看经济行为,这主要是伦理学研究者看待经济行为的背景、立场和角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研究在推进和拓展传统伦理学研究上做出了努力,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其缺陷在于有用传统伦理学的理念、范畴和话语整合甚至剪裁经济行为的痕迹,其路径是由外向内的,站在门外言说门内的事情。”[2]从人类经济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现实社会发展的事实来看,要突破图解式标签式的研究方法,必须明确这样的一个研究思路,即经济伦理学不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源于经济和伦理二者的内在联系,在经济发展目的和社会伦理目标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经济伦理规则内生于经济活动的和经济行为的交往之中。

第三,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的泛滥和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现实经济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惟有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才是大学问,对研究具体问题不感兴趣或者不屑一顾。然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出现的恰恰都是那些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而且这些具体问题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关注诸如股市、房地产、三农、失业、民工工资、国有资产流失等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问题,不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经济伦理学的体系再多完美、再怎么学术,也不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同。经济伦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对现实社会问题所持的伦理批判立场和所做的建设性工作。

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构建出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但就我国目前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从对主要的经济伦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现在就设计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还为时过早。目前所要做的更为重要的事情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这不仅是日后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的需要,更要紧的是,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

三、走向问题意识的研究路径

从我国目前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进展来看,问题意识问题研究是更为重要和更具建设性意义的。在构建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与其做那些空洞的、为体系而体系的宏大叙事,不如认真地研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的经济伦理问题,以问题研究带动经济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也是建立中国经济伦理学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显现出了诸多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这是走向经济伦理学问题意识的现实平台。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相对于构建经济伦理学体系而言的一种研究方法和路径,它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指归;二是指在研究经济伦理学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认真探讨对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经济伦理事件和出现的经济伦理冲突,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伦理意义,并尽可能地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设性方案。前一个涵义说的是方法论问题,这里不做赘述。后一个涵义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既有经济伦理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问题,也包括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伦理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

1 市场经济伦理问题。从经济伦理学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不研究市场经济伦理问题,经济伦理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人类经济活动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影响这一基本的判断。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过去几百年和现在以及可见的将来人类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市场经济伦理问题对市场经济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3]

2、利益关系的伦理问题。经济伦理学能够成立的一个根本基础是存在于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研究利益关系中体现和反映出的伦理关系,探讨处理和规范这些伦理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建立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将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串联起来的主线,就是利益关系以及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伦理关系。经济生活产生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产生伦理关系,抓住人类现实生活中这一根本性的关系链条,就可以科学地论证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契合,而且也为建构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找到了更具合理性的依据。可以这样说,所有重要的经济伦理内容(如市场伦理产权伦理分配正义等)都来源于经济生活的利益关系和伦理关系之中。研究经济伦理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主轴,并以此展开经济伦理的全部内涵。

3、经济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的关系。经济伦理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生活领域,而要从经济生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角度,拓展经济伦理研究的视野,即将经济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的发展结合起来考察。市场经济体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成果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它促进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和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市场经济社会尊重个人的自由,保障个人的权利;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限制了政府或组织干预个人自主行动的权力等等。这些方面既可以看着是经济伦理的内涵,同时又是公共生活伦理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目标上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也要为实现社会的公共伦理目标服务。一种融市场经济目标和社会伦理目标为一体的经济伦理,可以为人们提供实现自身价值、发展公共利益的伦理资源。因此,经济伦理对公共生活伦理的建立和完善有内在的推动作用,并对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中的伦理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在增进全球经济指标不断上升的同时,是否能够推进人类社会伦理目标的实现?生活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人们是否都能获得公平的对待、并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能否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向好的方向转化、并最大限度地改变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类同胞的生活现状?从伦理学角度讨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要否定经济全球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也不是要用公平与和谐的伦理观念来取代或削弱市场效率,相反,在经济全球化中融入伦理关怀,并把这样的关怀有效地落实到经济全球化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正是为了促进各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普遍受益,并使经济全球化沿着合伦理的轨道前进,更好地发挥合理配置全球经济资源的功能,为更多的人造福。这样的考虑,既符合人类向往良好和有序的伦理社会的生活追求,也有利于人类社会各个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4]

分析经济伦理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隐忧,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在探索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过程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强调我国目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从体系构建向问题意识的转变,旨在传达这样一个研究立场:对经济伦理学这门有待发展的新学科来说,问题意识是这一学科研究取得进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对具体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同时,这也是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经济伦理学本身就承担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命。

 

【注释】
[1]吴新文: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危机与出路,《中华读书报》,200349
[2]晏辉: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光明日报》,20041026
[3]参见孙春晨:市场经济伦理辨析,《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6
[4]参见孙春晨:经济全球化与仁爱伦理,《哲学动态》2004年第9

(原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1期,录入编辑:乾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