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西智辩派比较
   

内容摘要:中西智辩派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朵奇葩。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是二者的共同点。智辩派学说是逻辑的前导和刺激,逻辑是智辩派学说的清理与升华。智辩派学说和逻辑的对立统一,是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矛盾渗透,揭示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辩者智者、比较、思维、论证、逻辑、哲学、文化

一、引言

中西智辩派,即中国古代辩者和古希腊智者,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朵奇葩。二者共同产生于公元前数世纪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有酷似的奇怪特征,有从反面推动逻辑发展的特殊贡献。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说,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的人类文化轴心时代,人类精神基础同时独立地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1]

这时发生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进步和变革,是一个需要并产生巨人的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蜂起,汇集学术流派,蔚为文化大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讨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概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汉代学者司马谈、班固所谓名家,即先秦学者所说辩者。

中西智辩派,产生地域国度,人群语言与文化背景不同,却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都运用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与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这三个共同点,是中西智辩派对修辞效用性、思维全面性和论证严谨性的机智妙用。

奇辞怪说和双重论证有诡辩成分,表现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矛盾和对立。归谬反驳是智辩派和逻辑家共享的论证方式,表现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统一和渗透。就智辩派学说与逻辑整体的性质和作用论断,二者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个矛盾对立面。

就智辩派和逻辑家共享的论证方式归谬法分析,归谬法虽对智辩派与逻辑家都同样在形式上有效,但充其量只是论证形式和工具的类同,而归谬法对智辩派与逻辑家所服务的论证内容和目的,却判然有别。《墨子.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逻辑家可用归谬法论证真理,智辩派可用归谬法论证诡辩。

如高尔吉亚用归谬法,论证「无物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认知;即使认知,也不可言传」等诡辩论题。[2]《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用归谬法,凭借「悖」概念,辩护「白马非马」的诡辞,反驳孔子六世孙孔穿劝说公孙龙放弃「白马非马」诡辩的谏言。

智辩派学说的主轴,是挥洒诡辩。在智辩派众多的诡辩说辞中,有部份蕴涵着逻辑的点滴,折射出智慧的闪光。智辩派在大放诡辩厥词的同时,又在发展和运用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智辩派学说的主要特色,是戏玩与歪用逻辑,以反题形式启示和激发逻辑思考。

梁启超说:「学问以辨而明,思潮以摩而起。」[3]智辩派学说是逻辑的前导和刺激,逻辑是智辩派学说的清理与升华。没有辩者奇辞怪说的反面刺激和推动,就没有墨家辩学的诞生。辩者奇辞怪说的激烈碰撞,是催生墨家辩学的前提。

辩者「鸡三足」、「臧三耳」和「黄马骊牛三」等诡辩,激励《墨经》作者苦心孤诣,推出数条《经》《说》文字,总结集合和元素概念学说,辩者的「鸡三足」等诡辩。宋陈渊《黙堂集》卷九说:「奇言尽扫鸡三足,妙意谁窥豹一斑?」没有辩者「鸡三足」等奇言诡,就没有墨家对集合与元素概念艺术的总结,这是逻辑发展机理妙意的「窥豹一斑」。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剖析智者诡辩,说智者是仰仗「似是而非的智慧来获取金钱的人」,逻辑家的职责「是避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荒谬的论证,并能够向进行错误论证的人,指出错误所在。」[4]道出智者诡辩从反面推动逻辑产生的机理。智者诡辩,促使亚氏全面探讨逻辑。亚氏逻辑诞生,得益于智者诡辩的反面刺激与推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题促正题,诡辞促逻辑。中外逻辑史证明,诡辩流行,刺激逻辑家探索思维规律,构造逻辑体系。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对立统一,是逻辑发展的动力。分析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矛盾渗透,揭示逻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有重要的哲学与文化意义。

比较智辩派学说及其跟逻辑的对立统一,是异常纷繁复杂和颇为引人入胜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把西方智者作为比较参照的对象和方法论的借鉴,把中国辩者作为重点论述的对象和分析剖判的主体。行文构思虽有详略主从之分,义理情感却无褒贬轻重之别。

二、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

(一)智者诡辩

智者(sophistes)鼎盛于前五至前四世纪古希腊,主要代表是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ca.490-420B.C.)和高尔吉亚(Gorgias, ca.483-375B.C.)。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自称智者,以善辩著称,收费授徒,传授辩技。民主派首领伯里克利曾跟普氏学辩论,并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普氏教授。

智者希腊文sophistes由形容词sophos(聪明的,有智慧的,机智的,灵巧的)和名词sophia(智能,知识)派生而来。柏拉图《智者篇》用sophos指有真正智慧,用sophistikos指有假智慧,小聪明,把sophistikos取名为sophistes

苏格拉底(469-399B.C.)、柏拉图(427-347B.C.)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反对智者。柏拉图《智者篇》(Sophistoi),严复侄孙严群译为《智术之师》,即「智慧技术的教师」。柏拉图该篇221C-226A说,智者是零售虚假精神货物的商人,是敛钱的诡辩家。[5]

亚里士多德《辩谬篇》164a20-165a35说,智者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是混淆真假的诡辩家。[6]中文文献对英文sophist有「智者」和「诡辩家」两重翻译。《新英汉词典》sophist释文是诡辩学者、诡辩家与大智者。[7]

黑格尔说,诡辩这个字是一个坏字眼,我们要把这个坏的意义抛在一边,把它忘掉。相反地,我们现在要进一步从它的积极的方面,严格地说,即是从科学的方面,来考察智者们在希腊究竟占据什么地位。黑格尔的观点,是评价中西智辩派学术地位的方法论借鉴。[8]

(二)辩怪说

者主要代表是邓析(560-501B.C.)、惠施(370-310 B.C.)和公孙龙(325-250 B.C.)。《荀子.非十二子》说,「好治怪说,玩奇辞」,「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奇辞怪说,即奇怪的命题论证,对应英文paradox,拉丁文paradoxum,希腊文paradoxos,即与通常见解对立,违反常识,超脱尘俗,似非而是的言论,又译奇论、怪论、诡论、反论、异论、悖论、谬论、佯谬和自相矛盾的议论。

《荀子.不苟》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妪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即山渊一样平(特例),天地互比高(整体看),齐秦紧相连(地理不相连,政治经济文化相连),耳进口部出(学习语言过程),老妪长胡须(特例),鸟卵生羽毛(孵雏特定阶段)。奇辞怪说难成立,惠施邓析能论证。

《庄子.天下》六次说「辩者」,如:「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两次说辩者「怪」:「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特地跟天下辩者发怪论);「益之以怪」(加奇怪论证)。

辩者钟情于奇辞怪说的表达形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取得轰动天下,惊耸世人的修辞效果。宋叶适《习学记言》说:「战国群谈聚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为戏,以玩一世。其贵人公子,亦以戏听之。」辩者奇辞怪说,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机智娱乐方式。

《列子`仲尼》载:“(公孙)龙诳(骗)魏王曰:‘有意不心(意念不是本心),有指不至(概念不反映实际),有物不尽(物体分割不尽),有影不移(影子不会移动),髪引千钧(头发牵引三万斤1=30斤),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孤犊未尝(曾)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合情理,违反常识),不可胜言也。”

《公孙龙子.迹府》载,辩者公孙龙对孔子六世孙孔穿说:「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批评孔穿只知反驳「白马非马」,不知该怎样才能驳倒。而公孙龙自己,既知「白马非马」为「不可」(论题虚假),又知该如何驳倒。解铃还要系铃人,公孙龙对自己的诡辩「白马非马」,既能系铃,又能解铃。

清纪昀《四库全书.公孙龙子提要》说:「盖其(指公孙龙)持论雄赡,惝怳恣肆,实足以耸动天下。故当时庄、列、荀卿并着其言,为学术之一特品。」「其书出自先秦,义虽恢诞,而文颇离奇可喜。」公孙龙的诡辩,是逻辑的反面教材。

《天下》列举辩者奇辞怪说的典型论题,惠施十个,同期辩者二十一个。实际数量还要多。《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的奇辞怪说,书于简策,要装满五大车。扬雄《法言.吾子》说:「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公孙龙炮制奇辞怪说数万言,作为训练门徒辩论技巧的标准教材。

今存《公孙龙子》六篇,有《白马论》等五篇,论证奇辞怪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证明汉代国家图书馆藏公孙龙的奇辞怪说,比流传至今的数量,超出一倍。

辩者是诡辩和逻辑两面精熟的专家。辩者在理论上,把诡辩摆第一,逻辑摆第二。在实践上,把逻辑摆第一,诡辩摆第二。因辩者从政,为诸侯宫廷出谋划策,只有讲逻辑,才能行得通,专门施诡辩,终究会碰壁。

尽管现存《公孙龙子》六篇,有五篇专施诡辩,怪话连篇,谬种流传,但公孙龙一生约四十年,在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ca.320-251 B.C.,赵惠文王弟)门下做谋士,替赵国宫廷筹谋献策,却主要是在讲逻辑,应询对答熟用矛盾律,归谬法与二难推论,以理服人。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名家(辩者),使人检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即辩者过细考察,钻牛角尖,背离真相,但注意矫正名实关系,不能抹杀。

司马迁发挥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即辩者过细分析,缠绕烦琐,不识大体,曲解对方观点,专抠名词,违背事实,但援引名称,考察对象,错纵比验,值得肯定。

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说:「缴,谓烦也。」引如淳说:「缴绕,犹缠绕,不通大体也。」宋章如愚《群书考索》说,名家「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明王世贞《管子韩非子序》说,「苛察缴绕」若「公孙龙之泛滥诡悖」。「苛察缴绕」的典型,是公孙龙「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诡辩。

从今日科学观点看,辩者部份奇辞怪说,确属诡辩。如「卵有毛」等,激发《墨经》总结模态命题的理论,有从反面推动逻辑发展的功用。辩者部份奇辞怪说,不属诡辩,包含敏锐的逻辑思想,符合科学真理。

如惠施「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是《墨经》总结「达、类、私」概念分类理论的前导。「万物毕同」是「达名」(范畴概念);「万物毕异」是「私名」(单独概念);「大同而与小同异」是「类名」(一般普遍概念)。

黑格尔说:「亚里士多德为了清除混乱,曾经花了很大的力气。」黑格尔列举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批评智者偷换概念的诡辩:「你有一条狗,它是有儿女的;因此这条狗是父亲。因此你有一个父亲,它的儿女是狗;因此你本身是那些狗的一个兄弟,并且本身是一条狗。」说明亚氏逻辑是智者诡辩的清理和升华。[9]

三、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

(一)双重论证

三世纪希腊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九卷第五节说,普罗泰戈拉有专著《论相反论证——关于学费的辩论》。三世纪的波菲利说,柏拉图《国家篇》抄袭普罗泰戈拉《论相反论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手稿,保存佚名智者作品《相反命题》,该作品分几组,证明任何事物都可以有正反两个命题。

相反论证即双重论证(Double Arguments),或称两种论证,两面论证,两端论证和两可论证。关于学费的辩论,指普罗泰戈拉跟学生欧特洛斯(Euathlus)因学费打官司的故事。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五十六节说,普罗泰戈拉跟学生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待学满出师,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付另一半学费。

学生学成,普罗泰戈拉要学生付另一半学费。学生说:「我还没有打赢第一场官司呢!」普罗泰戈拉说:「不然,如果我控告你,而胜诉了,我肯定获得学费,因为我赢了。如果你赢了,我也肯定获得学费,因为你打赢了官司。」半费之讼,如表33

33  半费之讼

论证要素

普罗泰戈拉论证

学生论证

论证式

读为

假言前提一

如果我赢,按判决,你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赢,按判决,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pr

如果p那么r

假言前提二

如果你赢,按约定,你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你赢,按约定,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qr

如果q那么r

选言前提

我赢或你赢

我赢或你赢

p∨q

p或者q

结论

所以你付另一半学费

所以我不付另一半学费

∴r

所以r

 

普罗泰戈拉和学生两个对立的双重论证,其论据内容不同,都用假言和选言命题形式。其论证式,都用二难推论简单构成式。双方各从自身利益出发,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使用「按判决」和「按约定」双重标准,使他们所用的假言前提,各有一个是虚假的。

普罗泰戈拉假言前提二「如果你赢,按约定,你付另一半学费」虚假。因学生赢,意味着「按判决,学生不付另一半学费」;就不应该「按约定,付另一半学费」。学生假言前提二「如果你赢,按约定,我不付另一半学费」虚假。因普罗泰戈拉赢,意味着「按判决,学生付另一半学费」;就不应该「按约定,不付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和学生,采用双重标准的双重论证,违反同一律矛盾律,从同一论证式推出矛盾结论,构成悖论式的诡辩。[10]

智者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主张同一事物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任一事物有两个相反的命题。万物有两个对立的说法。任何命题都可给出反命题。一切正题都可提出反题。一切理论都可提出对立的理论。可以驳斥任一命题。任一命题,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说话机灵,就能作出双重论证。智者辩论的技巧,是扬长避短,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使自身的论据,由弱变强,以图取胜。

某件事情是非正义的,只要举出一件更不正义的事情,原来那件事情,就显得并不那么非正义。死亡、疾病、翻船,对遭难者是坏事,对殡葬业者、医生和造船者是好事。对同一个人,可以称赞他,同时又可以指责他,因为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方面。

普罗泰戈拉从感觉论和相对主义出发,认为知识是感觉、看法、见解、意见。一件事情,你说对,我可以说错;你说好,我可以说不好。「在一阵风吹来时,有些人冷,有些人不冷;因此对于这阵风,我们不能说,它本身是冷的,或是不冷的。」[11]

一种食品,正常人感觉香甜可口,病人感觉苦而无味。对同一个对象,两人相反的感觉都是真的。同一个事物,既大又小,既多又少,既重又轻。一个塔兰特(合38.86公斤),比一个明那重,却比两个塔兰特轻。[12]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对象的尺度。存在就是被感知。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显现。对任一事物的正反两个命题,同时成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真假关系。一切意见都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1009a8-37批评说,如果认为一切意见都是真的,则所有的意见,就会既真又假。因为众人的意见,是互相冲突的,都以对方的意见为假。假如连疯子的意见,都是真的,就没有任何意见是真的。[13]

黑格尔分析智者双重论证的诡辩性质说,「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都可以为它的腐败说出好的理由。」[14]诡辩家「可以为一切找出理由和反面理由」。「在世界上出现的坏事情,都曾被用好的理由说成正当。」[15]

(二)两可之说

《列子.力命》和刘向、歆《校上邓析子序》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晋鲁胜《墨辩注序》说:「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即正确,同时又不正确;成立,同时又不成立。对立两端都成立。两可之说即双重论证《吕氏春秋.离谓》载邓析诡辩故事。

第一,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也。邓析用双重论证,模糊子产命令「可和不可」(P-P)的区别。

第二,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邓析用同一答案「安之」,安抚利益相反的双方,是旨在从两面赚钱的双重论证。

第三,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邓析「是非」、「可不可」(P-P)日变,是旨在从两面赚钱的双重论证。

《墨经》的逻辑概括,包含邓析双重论证和墨家反驳的对立渗透。《经下》说:「唱和同患,说在功。」《经说下》说:「『唱无过:无所用,若稗。和无过: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使人夺人衣,罪或轻或重;使人予人酒,功或厚或薄。」

假定有一犯罪案件。一人是主犯,一人是从犯。邓析为主从二犯,均作「无罪」的辩护。说主犯无罪,因他未亲自实施犯罪,像稻田的稗子,无所用,无过错。从犯无罪,因他是受主犯指使,不得已而为。这是双重论证。

按前一半论证,主犯因未亲自实施犯罪,无罪,则从犯因亲自实施犯罪,应有罪。按后一半论证,从犯因受主犯指使,不得已而为,无罪,则主犯因是指使者,应有罪。邓析的双重论证,随意取一半,舍一半,两头各取对自己有利的一半,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半,构成自相矛盾的悖论,相对主义的诡辩。[16]

邓析是民间律师,招收徒弟,征收学费,教人学讼,论证主犯和从犯均无过错。为了赚钱,帮主从二犯双方脱罪。《淮南子.诠言训》说邓析「巧辩而乱法」。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六说:「析盖世所谓教唆者之祖矣。」即邓析是世人所说教唆犯的老祖宗。

《庄子.天下》载惠施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公孙龙奇辞怪说「轮不碾地」,论证机械运动的连续性和非间断性;「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论证机械运动的非连续性和间断性。《庄子.秋水》载公孙龙「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公孙龙对同异、坚白的对立面,既能合,又能离。然、可(P),能说成不然、不可(-P)。不然、不可(-P),能说成然、可(P)。这是辩者构造双重论证的素材。

《吕氏春秋.淫辞》载: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这是因论题含混,导致双重论证。秦赵相互指责,从同一有效前提,推出矛盾结论,构成悖论式的双重论证。条文预先埋伏作出矛盾论证的前提,遇到对秦赵利益相反的案例,势必发生「两可」的争辩。

公孙龙建议赵王「亦可」,沿袭邓析「两可」式双重论证的传统,酷似西方哲学家的「二律背反」,英文antinomy,拉丁文antinomies,希腊文antinomos,即从公认的论据,证明矛盾论题。

智辩派的双重论证,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两重性的前提出发,朝谬误方向跨越,抹杀事物对立统一的具体性,抽象断言两个相反命题同时成立,构成自相矛盾的悖论,相对主义的诡辩。墨家和亚里士多德,朝科学方向跨越,扬弃智辩派的双重论证,总结思维规律,升华逻辑理论。

中西智辩派虽共享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但东西方对智辩派学说的后设研究,却有久暂深浅的不同。西方逻辑史料的研究,历史悠久,精密深广。如普罗泰戈拉双重论证的故事素材,被后来研究者,施加后设研究的精密化处理,使之呈现形式推演的美感。[17]

中国逻辑史料的精密和科学研究,方在当今,亟待加强。如汉籍所载辩者两可式双重论证的故事素材,却依然保留着原始诡辩的朴素状态,期待今人用现代工具,对传统名辩史料,施加后设研究的精密化处理,使其跟普罗泰戈拉的双重论证一样,呈现形式推演的美感。

比较中西智辩派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可谓同异互见,「同异交得」(《墨经》语),即同一性和差异性互相渗透,同时把握。通过比较,把握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体现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理则,获取比较逻辑的科学性美感。

《荀子.正名》说:「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客观世界和认识器官的相同,决定东西方人类思辩逻辑的本质相同。东西方人类语言形式的不同,决定其思辩逻辑的表现各异。随全球一体化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同一逻辑的表现将渐行渐近。

四、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

(一)智者归谬

普罗泰戈拉是爱利亚派芝诺(Zeno of Elea,前五世纪)归谬法的重要发展者。柏拉图《优苔谟斯篇》286C说,普罗泰戈拉第一个在论证中使用推断矛盾不可能的方法。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9853节说,普罗泰戈拉「首先提出如何攻击与辩驳人们所提出的任何命题」,即针对论敌的任一论题,提出反论题,以诘难对方。高尔吉亚《论自然或非存在》杰出运用芝诺的归谬法,揭示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18]

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又称归于不可能(reductio ad impossibile),辩论术和逻辑学的核心。其论证形式是:如果PQ;非Q;所以非P。希腊文辩证法DialektikosDialectic)本指归谬法,即在辩论中揭露对方矛盾,以战胜对方的方术,后成为西方对逻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从古代到近代以前,一直是逻辑学的统称。

印度逻辑术语梵文Tarka,原指归谬式推论,后扩大为逻辑学统称。葡萄牙人傅泛际(P. F. Furtado, 1587-1653)与李之藻合译首部西方逻辑著作《名理探》,葡萄牙高因盘利学院1607年刊行的原书名,用辩论术(Dialecticam)一词。[19]

(二)辩者归谬

辩者杰出运用和精彩总结归谬反驳论证方式。《吕氏春秋.应言》载「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案例,公孙龙列举事实,据理力驳燕昭王自相矛盾的思维混乱,使燕昭王「无以应」。

《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说:「先生之言悖。」「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连用「概念五次

」是表示论敌自相矛盾的元语言语义概念,为运用归谬反驳论证方式的标志词。《公孙龙子.名实论》从孔子正名术语出发,引申归谬反驳论证方式,可与《墨经》论述媲美。正名归谬,见表34

 

34  正名归谬

 

《公孙龙子.名实论》

《墨子.经说下》

正名归谬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正名者:彼彼此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此止于彼此。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

同一律

彼止于彼

此止于此

彼止于彼

此止于此

彼此止于彼此

符号代换

AA

BB

AA

BB

ABAB

实例代换

牛=牛

马=马

牛=牛

马=马

牛马=牛马

矛盾归谬

彼此而彼且此,

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彼此不可彼且此也。

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

符号代换

并非((AB=A)并且(ABB))

并非((BA=B)并且(BAA))

并非((ABAB)并且(ABAB))

并非((BABA)并且(BABA))

并非((AB=A)并且(ABB))

并非((ABAB)并且(ABAB))

CAB也,则A亦且BB

实例代换

并非((牛马=牛)并且(牛马=马))

并非((马牛=马)并且(马牛=牛))

并非((牛马=牛马)并且(牛马≠牛马))

并非((马牛=马牛)并且(马牛≠马牛))

并非((牛马=牛)并且(牛马=马))

并非((牛马=牛马)并且(牛马≠牛马))

若羊而牛马也,则牛亦且马马也

 

数理逻辑和计算器学家吴允曾(1921-1987)说,《公孙龙子.名实论》「彼止于彼」、「此止于此」类似同一律。「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类似矛盾律。龙墨说「彼此」指集合概念,如「牛马」。《经说下》归谬论证式「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是」这个古汉语代词,用具体例子说如「羊」。

用具体例子「牛马羊」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羊而牛马也,则牛亦且马马也。」用拼音字母「ABC」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CAB也,则A亦且BB也。」这是用归谬法,说明违反同一律矛盾律,势必产生逻辑谬误。[20]

表述同一律矛盾律,龙墨用古汉语代词,西方逻辑用拼音字母,所用元语言工具不同,逻辑实质等价。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为中西智辩派和逻辑家互相贯通,共同运用。中西智辩派学说与逻辑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构成世界逻辑的丰富多彩和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威廉.涅尔,马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孙中原:《中国逻辑学》,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

孙中原:《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he Chinese Dialecticians and the Western Sophists

 

Sun, Zhongyuan

Professor,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Abstract: Both Chinese Dialecticians and Western Sophists are wonderfu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logic in the world. They are same in paradox expression of speech, double arguments in thinking way, and reductio ad absurdum argument to refute way. The doctrine of the Dialecticians and the Sophists is a precursor and stimulate to logic, and logic is a screening, modification and sublimation to their doctrine.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the Dialecticians’ and Sophists’ theory and logic provides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to logic. There ar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 analy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ialecticians’ and Sophists’ theory and logic to reveal the mechanisms and laws of logical development.

Key Terms: Sophists, Dialecticians,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nking, Argument, Logic, Philosophy, Culture

(原载台北:《哲学与文化·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专题》2010年第8期,第2338页)



[1]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参见《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8-40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32-38。苗力田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页192-196。苗力田等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页49-51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页14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论题篇》和《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页351-621

[5] [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页139-146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页55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页144

[7]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页1313

[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7

[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125126

[10] []威廉涅尔,马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页19。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0-71、页287-288。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页198-199

[1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29

[12]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页152156

[13] 同上,页26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页99

[14] []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264

[1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22

[16] 《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页436

[17] 本文所列普氏半费之讼双重论证式的表格,是笔者据多种西方哲学与逻辑论著的数据,综合整理而成。英文meta,台湾学者译为「后设」,大陆学者译为「元」。如metalogic,台湾学者译为「后设逻辑」,大陆学者译为「元逻辑」。参见何秀煌:《中译逻辑学词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页44

[18]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页176-196。苗力田等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页49-51

[19] 《名理探》原书名:Commentarii Collegii Conimbricensis e Societate Jesu: 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耶稣会立高因盘利学院刊行《亚里斯多德逻辑概论》),德国科隆1607,重印1976参见孙中原译,日本新泻大学教授深泽助雄撰《〈名理探〉:中国翻译亚里斯多德逻辑的成就》,载台湾《哲学与文化》26卷,第12期,199912月,页1168-1177日文原文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第1期,东京大学中国学会19866月,页20-38。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页168-185

[20] 参见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9。《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页323324330331467-478。孙中原:《逻辑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页38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