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世纪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人类的特点,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无数的创新型的人才;这些人才正在今天的学校里学习;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这是适应人类特点,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需要,新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的召唤。
     
实施创新教育,又是有现实的针对性的。它是针对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现实任务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灌输古今中外既有的知识,要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其严重弊病在于:使学生束缚于死记知识,忽视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忘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于创新的实践,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要进行德、智、体、美、劳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锻炼,提高全面综合的素质。而创新思维正是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任何人的记忆背诵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记忆背诵古今中外所有的知识。现在有的发达的高新科技,可以把这些知识资料储存在很薄很小的电脑软盘里,随时都可以翻查寻找出所有的知识资料。它使人脑不必要去记忆背诵所有的知识资料。再从根本上说,即使你能死记硬背中外古今的所有知识资料,却不会应用于创新的实践,就像满足于储藏金银的守财奴,其金银连存储银行的利息都没有,一点也不会增值,那又有什么用。我们能说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是素质好、素质高的人吗?
     
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也是提高素质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其目的也正在于使他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使人类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让人类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不断创造愈加美好的生活。

创新教育,并不否定学习知识,而只是否定满足于死记硬背已有知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改革,不求进取。无疑,为了创新,必须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一个人要在哪一个领域内有所创新,就必须掌握并熟悉这个领域内重要的知识;如不熟悉业务,就绝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创新,否则,人类就不会有进步,社会就不会有发展。
     
应试教育强调智育第一,也许是主张先掌握了前人知识再说创新,也许认为掌握了已有知识自然而然就会去创新,也许认为在学校能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试分数高,就能升大学,大学毕业出去,自然而然就会创新。这是不对的。学习知识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死记硬背,不会运用;一种是活学活用,能举一反三。前人积累的知识,决不能代替自己的思想。任何知识都是不完善的,都有缺陷,有漏洞,有矛盾,有薄弱环节,有待发展完善。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必须采取创造性思维去领悟其中的精华,区别出精华与糟粕,有所取舍,而决不应该照单全收,堆在脑中,作为死的物质,而应该成为活的启发,使自己的头脑活泼、活跃、深入、全面地进行思考,领会其精神实质,取其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上自己生活体验的印证与感悟,成为推动自己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石。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如何渔。给人鱼,给几条,就只有这几条,不可能再增加与生发。吃完了,也就没有了。给人捕鱼的方法,就能让人自己去捕捉到无穷尽的新的鱼,让人自己想办法去创造新的方法,寻找和开辟新的鱼塘,养鱼,生发无尽。
     
授人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要授人以滋生出新知识的方法,让人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领悟怎样以创新思维去获得知识,又以创新思维去运用已有知识,滋生出创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创新的实践。
     
授人以创新的知识,也是必要的,但同时要授人以如何产生创新知识的思想、方法与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处处、时时、事事都想创新,都要克服缺陷,寻找新的方法去达到新的理想目标。有了这种思维,就会寻求创新的方法,就会产生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因此,培育创新思维是第一位的,又是培育创新意识、观念、方法、能力的核心。
     
怎样才能培育创新思维呢?
     
我们认为,其首要的关键是要熟悉、了解、掌握事物、学术、理论、方法的现状及其来龙去脉的知识,并寻找出其不完善、不合理、不如意、不称心处。事物的进步,其实都是从不满足于现状开始的。一切都自满自足了,也就不会有进步了。这也是人类的特性:从人类幸福的需要出发,从已有事物不如意称心处发现缺陷,产生理想,去想方设法创新,社会就会进步了,人类就会不断改善生活,奔向新的理想。
     
人类的特点就是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材料,制造出工具,再运用这工具去改造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东西,改善自己的生活,使之不断完善与美化。现在我们人类衣、食、住、行所面对的世界,基本上都是我们人类创新的新世界了。原始人,只有树叶遮体,后来才有兽皮御寒,后来才有棉、麻、丝、毛、尼龙、纤维、腈纶等制作的衣服,越来越实用、舒服、好看。原始人茹毛饮血,后来发现生吃易生病,熟食好消化吸取,才创造出种菜养畜,制成熟食品;再后来,要满足不断提高的不同的口味与观赏,才创造出煎、烧、炒、蒸、炖、熘、煲等烧法与各种美观的观赏菜。原始人最早是靠山穴居,后来筑巢搭棚,都有缺陷,才创造出泥房、草房、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玻璃墙面、高楼、大厦。原始人最早蹲在地上,觉得不舒服,就寻找石块与树墩坐。因搬运不便,就想办法创造出中空的四脚凳子。坐久了,腰背要酸,就想办法创造出有靠背的椅子。觉得两手无处放,不舒服,就想法创造有扶手的椅子。因硬木板太硬,就想法创造沙发。沙发的弹簧易断,就想法创造棉垫、海绵垫等。
     
人类有三个不满足。第一,首先是不满足于享用自然界提供的现成材料,而要创造出能更符合人类实用要求的物品。第二,继之,又不满足于创造出来符合人类实用要求的物品,而要创造出既能满足自己实用要求,又兼能满足自己审美要求的物品,例如喝水的杯子上画上花卉图案等。第三,再继之,又不满足于工艺品兼能满足实用与审美要求,而要创造出专能满足自己审美要求的东西,那就是艺术,例如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这些艺术,不能吃、不能用,例如齐白石画的虾,不能吃,却比真虾价贵不知多少倍,可见人类对审美要求是何等重视。
     
不论物质、实用、精神、审美的要求,各各又都是不断发展,人类永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状,都要求不断发展、创新。
     
培育创新思维,就是要寻求不完善、不合理、不如意、不称心处。而完善、合理、如意、称心是永远不会有穷尽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创新也是永远不会穷尽的。
      
物质的材料、结构、造型、装饰等,都要求不断提高,花样也需不断翻新与丰富。百花齐放,不会有穷尽。人类需要年新、月新、日日新。人类的理想也是不断发展,永远不会穷尽与终止。
     
精神领域也是如此,好了还要好,总会有薄弱环节与缺陷。从低标准看,可以容忍,不算是缺陷。从高标准看,就是不称心的缺陷了。而标准又是不断发展、变化、提高的。
      
知识领域也是如此。前人积累的知识,是那个时代、那样的视野、观点、思潮下的产物,总有时代与观点的局限,有的难免有错误,有的难免以偏概全,有的适用于此,却不适用于彼。因此,培育创新思维是要运用多种灵活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渗透和贯彻到各门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去,就是要培育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怀疑和重新检验成说的思维方法。遇到前人摆事实、讲道理的成就,一要看它是否符合实际,二要看它是否真有道理。在思想方法上要看本质,不只看现象。也就是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就会发现缺陷、片面、错误、弱点,就会产生创新与突破,有的甚至会是填补学术上的空白。
     
创新教育最根本的要点是:不要以为前人的说法,创造的事物,我们面临的现状都已完美无缺了。逆向求异思维就是不要盲从,不要全都信,不要全满意,不要做懒汉。要从反方向去检查,要从多侧面去思考,发挥想象力,多动脑筋,不断寻求发展与变化,不断创新,朝着更完善、幸福、美好的理想前进。

(原载于《四川社科界》2000年第1期,录入编辑:莫得里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