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弘扬郭沫若的文化精神——对打造“沫若文化城”建言献策
   

20041116,我应邀参加了郭沫若研究学会和乐山市沙湾区委、区政府召开的打造“沫若文化城”的研讨会,听取了“打造沫若文化城”的规划构想,并考察了工程开展的情况,心情振奋。首先我以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的身份,热情祝贺这一美好构想的产生及其付诸实施。相信它一定能成为四川一个美好的亮丽景点,同时,我也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盟盟员(四川省委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和郭沫若研究者的身份,为更加完善“沫若文化城”建言献策,提出一点粗浅的管见。

我认为,打造“沫若文化城”有很重大的意义。它是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第一山”的精神,为实现沙湾区委、区政府按照乐山市建设乐山“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及创建“魅力城市”的工作目标,结合沙湾区有郭沫若伟人成就的特色,为建设现代城市新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它是我们把四川建设成现代旅游文化大省强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三大黄金旅游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峨眉—乐山—沙湾—眉山” 这条黄金线上,峨眉山、乐山大佛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牌的“自然、文化双遗产”的优势。具备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两大文化巨人深广的名人文化精神内涵。优美的自然山水和先进的文化传统,都将在不断的丰富发展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泽及后世千秋万代。创建“沫若文化城”有三大特点需加突出:

第一、要突出弘扬郭沫若的文化精神。四川乐山美丽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新时代的世界文化,孕育出了郭沫若。郭沫若不断进取,为人类真善美理想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体现在他在政治、文学艺术、历史、科学、考古和世界进步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中。他为破坏假丑恶、创造真善美,敢为天下先,高扬时代精神,作出很多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就是他所赞美的“同时向四面八方、立体地发展”的“球型”人才。他“为进步的民权而呼吁”,强调“我们要求民主的尺度,以人民为本位的尺度。”

郭沫若“始终保持着那一颗燃烧的心。”

郭沫若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以决绝凌厉、英勇无畏的精神,狂飚突进的浪漫精神,冲破旧势力禁锢束缚,喊出了时代最强音,敢于破坏旧的不合理体制,敢于创造新的美好理想,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民主自由和独立自主,这正是他最可宝贵的文化精神。

更可宝贵的是,他这种精神是他由衷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不能自已的由内奔喷而出的血肉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并不像一般的诗人一样,一定要存心去‘做’。”他的诗是真情不可遏止的自然流露,不是想做就做得出来的。

好诗不能矫情,激情不能勉强,不能伪装。唯因如此,所以郭沫若从成功诗作、剧作和政论中体现出他真情流露的与时俱进的不断进取的精神,才更其可贵。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女神》中,也体现在他的史剧《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中。

在郭沫若的一生中,他也有处境不顺、情绪低落的时候。比如他在流亡日本的十年中,要耐住孤寂和清贫,离开了社会政治中心,他潜心埋头研究古文字和历史。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他当了“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被规定“只能做研究工作,不能从事对外政治活动”。他在寂寞、苦闷、愤怒中仍然坚持战斗。

又如在文革初期,当时盛行一种说法:“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郭沫若似也受到过此论的影响。

但是,郭沫若晚年虽有缺点和错误,但决不是驯顺的奴才,趋炎附势的弄臣、阿谀奉承的御猫。其缺点和错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高扬时代精神不等于顺从时尚潮流。郭沫若在极左时期,有失去二子的切肤之痛,他曾在作品中真心高歌独立自主的个性,反对庸人习气;对于领袖否定《十批判书》也有坚持己见的表现,他没有按四人帮命令去评法批儒,他并非在一切场合盲从、屈从。但他仍不可能从根本上战胜庸人习气。他的深刻教训,激励我们后人要寻求有利于从根本上创造出不再产生庸人习气的社会条件,寻求新的体制改革,有利于人类实现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理想。

鲁迅曾说过,对于被旧社会势力逼迫和残害至自杀而死的阮玲玉和秦理斋夫人等,应该同情,而不该“向弱者瞪眼”,苛责她们软弱消极,不英勇战斗反抗,而放过了逼害她们的社会势力。我认为,对于郭沫若晚年的缺点和错误,也不该“向弱者瞪眼”,对他过分指责而轻放了当时致他如此的原因。

对于郭沫若晚年的缺点错误,我认为“沫若文化城”不必详细反映这些内容,而是要理直气壮地突出郭沫若的文化精神的主流,不因其有次要的缺点错误,而动摇弘扬他的主流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弘扬郭沫若的文化精神,就是为了要继承和发展它,使它更加提高和完善。

第二、如何体现郭沫若的文化精神。我主张沫若文化城应该“形神兼备”,“神”要通过“形”体现出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之不存,神将焉现?但是,决不能空存无神之形。如果只是堆砌一些事实形貌,而无精神融贯其中,那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驱壳。

为了传神,就必然要对事、物、人、形进行筛选,精选那些能传神之形。特别是不能肤浅地满足于外贴一切标语口号。精选的标语口号,必须要能在形象整体中起传神妙用,并和整体形象水乳交融,成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能起“画龙点睛”作用,当然这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必须融合于整体形象的文化氛围、精神意境中,而不是孤立的概念。它们应是生动的传神之笔。

第三、“沫若文化城”应符合文艺审美规律。鲁迅也说过,对文艺审美不该“沾沾于用,甚嫌执持”,虽然文艺审美之效用“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功名不如卒业之券”,但它可以使人“兴感怡悦”,“如游巨浸”,使人“游泳既已,神质悉移”,“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因为人在现实功利外,还需要“神驰于理想之域”,“涵养人之神思”,使人“灵府朗然”,“更力自就于圆满”,“自觉发扬精进”。“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

郭沫若也曾说文艺有“不用之大用”。他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一文中曾说:“我承认一切艺术,它虽形似无用,然而在它的无用之中,有大用存焉。它是唤醒人性的警钟,它是招返迷羊的圣箓,它是澄清河浊的阿胶,它是鼓舞生命的醐醍,……它的大用,说不尽。”

我们今天打造沫若文化城,也不要“沾沾于用,甚嫌执持”,而应着眼于从根本上营造推进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弘扬郭沫若的文化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总之,郭沫若的文化精神,要融合式贯串于整个沫若文化城中,神融于形,如盐溶于水,“体匿性存”,看不见盐的形体,却有盐的性质溶存于盐水的咸味之中,而不是涂些盐在形体的表面,肤浅而不入于内在体性,只是外贴于肤浅表面的标语口号,而未融入整体内涵的性质意味之中。

打造沫若文化城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注意生态系统。沙湾的构想规划中要求达到全新的高层次、高规格的规划,形成“三大系统,五大文化圈”。三大系统是:旧居核心系统,城市形象系统,市民行为系统。五个文化圈是:核心层,旧居和博物馆;沙湾老街和沫若文化公园;城区内沫若少年足迹地;城区沿大渡河六公里滨河大道文化长廊;区域北大门(至峨眉、乐山市中区出口)的文化大门。《构想》要不断提升沙湾城市形象,彰显沫若的文化精神。我认为,这些都是很好的设想。

我想补充的意见是:这三个系统又构成一个大的整合系统,它们是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它们要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大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是系统内各部分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之“和”,而最好是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之“积”。打造沫若文化城,必须把城市建设目标与宏观调控目标、环保与生态平衡等目标结合,并注意本系统内部子系统的生态整体。

我们要按照“和合论”的原则考虑设计。《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打造沫若文化城,即要求“多样统一”、“和而不同”,与贯切“系统论”和“生态学”相结合,这是很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自觉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以上谨献刍荛之见,仅供参考,并盼教正。

(原载于《郭沫若学刊》2005年第1期,录入编辑:莫得里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