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重大宏观调控举措应持续向贫困地区倾斜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人口623万,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是贵州唯一无铁路、无航空、无水运的“三无”地区。该区属岩溶地质,高原山地占总面积的93.3%,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这个有3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至今仍有2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并有300余万人在脱贫线和贫困线之间滑动,极易返贫。

1988年,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与建立试验区前的1987年相比,199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8%,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123%,财政收入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1元。通过考察,总的感觉是,毕节地区极端贫困状况是全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从目前来看,象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要在2000年以前解决脱贫问题,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还缺乏必要条件,需要国家在产业调控和财政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如果我们不认真采取措施,不在宏观调控举措上向贫困地区倾斜,那么类似毕节地区的脱贫问题将可能得不到彻底解决,李鹏总理关于“绝不能把这个问题推到下个世纪”的指示就有可能落空。

一、国家对“两烟”的宏观调控措施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不要一刀切。中央政府对烤烟和卷烟生产实行宏观控制,目的是要限制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两烟”,同时从一些收入较高的地区集中部分财力,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应对贫困地区给予照顾。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产业结构单一。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并且只能在自身既定的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结构调整。作为全国三大烤烟基地之一的毕节地区,烤烟和卷烟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脱贫的产业基础。“两烟”实现的税收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比例,1993年是65%。目前,毕节烤烟年产量可达240万担,而1994年国家分配的烤烟收购计划只有200万担;毕节烟厂是全国最大500家企业之一,年生产能力为40万大箱,且品牌的市场销路极好,而1994年国家分配的生产计划只有30万大箱。国家对“两烟”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节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于,国家在近期内还不能对贫困地区作大量投入,贫困地区的脱贫主要还需靠自身的努力,因此以“两烟”为经济支柱的毕节地区在近期内不可能靠国家拨款发展其他产业,而只能仍以烤烟和卷烟生产作脱贫的启动力。面对烤烟和卷烟生产是毕节这一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的客观现实,地方同志提出的建议值得参考,即国家应对“两烟”生产的地区结构予以调整,增加毕节地区的烤烟收购计划和毕节烟厂的卷烟生产指标,使其达到生产能力饱合的基本要求,为全区的经济开发积累资金,以便在脱贫的基础上尽快改变当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单纯依赖“两烟”生产的状况。

二、执行分税制应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数返还或采用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比例及时返还。为使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应大于财政收取,即使目前做不到,也应力争使投入与收取持平,不宜使收取大于投入。现在,以“两烟”为支柱的毕节地区,卷烟税上划中央的部分超过中央给该区的补助3000万元,使这个人均财政收入只有94.5元贫困山区由享受定额补助地区变为上交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上解中央税收超基数部分,中央对于贫困地区同其他地区一样,按平均增长比例的10.3系数返还。事实上,对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来说,需要全部返还才能体现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如果不实行优惠政策,贫困地区不仅难以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三、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应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扶持。新的增值税实施以后,毕节地区的乡镇企业税赋增加,经济效益下降。具体表现为:

1.加工企业生产所需的原燃材料(如矿石、煤、硫磺等),供方多数属小规模纳税人,执行6%税率,不能开俱增值税发票,致使生产加工企业或者无法抵扣无进项税额,或者要负担原材料部分11%的增值税款。

2.企业购进零星物资和小额配件等,供方未开具增值税发票,则将17%增值税额转嫁给企业。

3.企业原来大多享受地方减免税政策,现在一律不予减免。

4.部分企业1993年购进的原材料,供方开具的发票不能抵减增值税,今年产品销售后,照纳17%增值税。由于税赋沉重,毕节地区乡镇企业2400多座粗锌冶炼炉,有60%已经停产关闭,30余户骨干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敢开工。这些乡镇企业目前急需优惠政策,否则无法生存。

建议中央对这些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采取低税率政策,作为特殊照顾对象,可考虑税率订在3%左右。

四、国家应拨专款或以留成等方式专门解决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贫困地区大都资源丰富,但缺少开发条件。毕节地区有我国南方最大的无烟煤田,储量230亿吨,大多为优质无烟煤,是不可多得的化工和动力用煤。硫铁矿储量30亿吨,居贵州省之冠。磷矿储量14亿吨,且共生重稀土,稀土氧化物达144万吨,为全国最大的磷矿床和特大型重稀土矿床。现在,制约毕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瓶颈”是交通问题。除了建设铁路、航空运输线外,当务之急是修好公路。为此,毕节地区在财政资金拮据、连发放工资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筹资几千万元修建毕节至贵阳公路,但毕竟杯水车薪,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国家作专款投入或通过留成等方式予以资金支持,帮助毕节地区解决公路运输问题。一旦解决了这个“瓶颈”,毕节的脱贫速度定会大大加快。

五、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使之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长点。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80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需要国家下大力量,象前几年抓沿海地区发展那样抓贫困地区的开发。特别是需要在广大西部贫困地区也建立几个“特区”,给予特殊政策,推动其经济发展,取得经验,带动大片。通过考察,建议将毕节地区列为贫困地区的“特区”之一。理由是:其一,毕节地区是国务院建立的18个开发试验区之一,是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重点扶贫对象;其二,毕节是有3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区。长征时期在这里建立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曾有5000多毕节子弟参加红军,这一贫困地区的脱贫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三,毕节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其开发对于缓解西南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四,毕节地区具有滇、黔、桂三省贫困岩溶山区的共性,其脱贫对于解决岩溶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有典型意义。为此,国家可在毕节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优先扶持其发展,以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保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胜利实现。

 


此文是19945月下旬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研组赴贵州省毕节地区调研后撰写的调研报告,调研组成员有:王振中、钱津(执笔)、徐逢贤、詹小洪、吴尚民(执笔)。该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4年第65

 

(录入编辑  乾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