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七大精神,谈四点个人体会。一是关于十七大的主要任务和意义;二是关于十七大报告的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三是关于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观点;四是关于十七大的主题和灵魂。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提出,要从党的十七大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等八个方面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
一、关于十七大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会议开得十分成功,非常圆满,是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
㈠党的十七大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查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三,选举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七大圆满完成了这三项议程。
大会结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胡锦涛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达,朝气蓬勃,富有活力。选举结果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我们党有了能够担当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的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㈡关于十七大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说十七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用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十七大的伟大意义。理解十七大意义,首先要认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建国58年了,可以分为两个29年,第一个29年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走了曲折道路,有成功经验也有沉痛教训。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前提。
第二个29年就是改革开放的29年,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即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集体领导成功推向21世纪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继续推进的29年。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从成就来说,经过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的第一个29年,致力于解决“穷”的问题,但犯了理论路线错误,导致走了一段弯路,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濒临崩溃。由“穷”致“富”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开创的第二个29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由“穷”到“富”的问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蛋糕越做越大了。连续29年经济增长年均达到9.7%,创造了世界奇迹。近五年来,经济更是高速增长,创造了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居民消费指数年均上涨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5.5%。
2005年我国GDP超过法国、英国,居世界第四位。2006年人均GDP超过201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去年我国GDP总值折合2.7万亿美元,已和德国的2.86万亿美元一步之遥。去年美国是13.2万亿美元,日本是4.4万亿美元,在不到15年时间里,我国已从GDP第十一位冲到第三位。
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总之一句话,蛋糕做大了。一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使我们有能力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切身、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例如,有了支持“三农”、反哺“三农”的实力。有了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的实力。
但同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又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一是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向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折。在发展观术语中,增长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增长是指物质财富量的增加,发展则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二是由效率优先向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全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转折。前阶段我国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讨论,正是这一转折的反映;三是由GDP的快速增长向坚持GDP快速增长前提下的实现“四位一体”建设任务转折;四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看起来只是两个用词不同,其实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增长方式,一个发展方式,改变两个字,含义很深刻。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指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数量及其组合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经济增长模式又分为两个方式,一是粗放型,即主要靠投入、靠数量扩张;一是集约型,主要靠技术进步、管理、劳动者素质。而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更全面丰富,是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力综合因素,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意义重大。改革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和建筑业来带动。12年过去了,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2年前的50%左右迅速上升,2006年达到70%左右,2006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5%,占GDP比重达48.7%,这是我国正处于工业人口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国外产业转移的结果。但是这种以扩大工业规模为主的增长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能源、原材料消耗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大;增长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经济对钢材、铝材、水泥、能源、淡水的消耗分别占全球的40%、25%、45%、16%、15%以上,而污染物排放世界第一,GDP占世界4%。我国GDP世界第四,电力消耗世界第三,能源利用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10%。这就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战略要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照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发展的阶段特征。发达国家发展经历了单一增长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全面发展观三个阶段。我们是用了58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目前的阶段特征非常鲜明、突出。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分析了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到2050年,我们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之前的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求全党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时期是承上启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将实现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历史性跨越。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
总之,用最通俗的话来说,由如何做大蛋糕向如何分好蛋糕转折,即由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折,是改革开放发展转折的关键阶段。同志们不知道注意到没有,在报告中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语的变化,这里包含深刻内涵,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阶段性变化的基本特征。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在这个转折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矛盾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9月16日同邓垦同志谈话时说,“12亿人口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办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二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打天下难不难,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坐天下做大蛋糕难不难,难,但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还难。我们现在是遇到了前进中的问题,改革中的矛盾。不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就无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所以,十七大是改革开放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的重要会议。
总之,从大会召开的时机、大会的主题和大会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对我国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大会深远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㈢关于十七大的历史任务。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大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基本特征和转折关节点使我们党面临新形势,向我们党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全面分析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准确把握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确定主题,明确方向,提出措施,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制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临三个大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科学地破解了这个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第二个问题是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篇答卷;第三个问题是在新阶段“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这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篇答卷。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和国家怎样往前走,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是党的十七大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十七大的历史任务。
十七大的历史任务就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科学地回答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的历史任务,描绘了未来新阶段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二、关于十七大报告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十七大精神集中从十七大报告中体现出来。十七大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是一篇顺应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报告。
可以简明地把十七大报告概括为:1、高举一面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坚持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3、坚持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坚持一个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5、坚持一个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6、坚持一个正确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7、坚持一套战略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部署。
㈠报告回答的基本问题。一是鲜明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举什么旗、坚持什么样的理论体系、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确定了党的十七大的主题。这是报告最突出的主题,也是报告最鲜明的主题;二是全面分析和把握了国际国内大势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三是全面回顾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绩的宝贵经验和根本原因;四是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总结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鲜明提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亮点;五是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六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更新要求,勾画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七是全面部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工作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八是确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工作。
㈡报告的主要特点。报告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概括、新提法、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必将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㈢报告的基本定位。报告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是充满党的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㈣报告的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分3个板块,共12个小部分。第一板块包括导语和第一至第四部分,是总论。第二板块包括第五至第十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具体展开。第三板块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是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对全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团结奋斗提出要求。
第一板块
1、导语部分
这部分可以简明概括为明确一个主题,强调一面旗帜,提出四个要求,突出一个强调。导语部分首先明确提出了党的十七大的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导语对大会主题作了提纲挈领的论述,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导语还对主题作以简要的说明,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四个方面要求,才能保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后突出强调了抓好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的极端重要性。
2、第一部分
这部分可以简明概括为总结了10条成绩,分析了8个方面问题,最后作出一个结论。报告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等10个方面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并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仍然较多;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执政能力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8个方面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指出这5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5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5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5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5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3、第二部分
这部分可以简明概括为一个总结,三个“永远铭记”,一个重要论断,三点概括和一个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提出三个“永远铭记”,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永远铭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局面;永远铭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改革开放事业,并将其推向21世纪。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作出了三点概括,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对于改革开放作出一条重要论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4、第三部分
这部分可以简明概括为对科学发展观“五个是”的科学定位,分析了八个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个“没有变”,四个科学内涵,四个落实要求。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阐述和科学定位,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报告分析了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包括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城乡和区域差别、民主法制、文化思想、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提出“两个没有变”,即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要求全党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报告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四点科学内涵。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最后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要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5、第四部分
这部分可以概括为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五个新要求。报告论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强调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板块
6、第五至第八部分
这几部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进行部署。在经济建设上,强调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8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在政治建设上,强调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6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在文化建设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4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从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6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
7、第九到十一部分
第九部分对开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行部署,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第十部分讲“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强调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第十一部分讲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呼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三板块
8、第十二部分
这部分可以简明概括为提出一个精神、一条主线、两个要求、五个重点的党建新思路和五个方面的党建工作部署。报告强调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和加强反腐败斗争等6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
9、结束语
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三、关于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观点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了创新精神,包含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提法和新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使用了很多新名词、新字眼,讲了很多新话,用国外的评论来说,有很多亮点提法。这些新词新话彰显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活力,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其他许多国外媒体在大会一开始就对十七大报告的新词作过总结性的报道,我个人通过学习认为有十三处有意义的新提法。
例如,⑴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这次报告的最重要的新名词,说明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充实和丰富,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理论,写入党章,作为重要指导方针。⑵第一次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次用发展,内涵不一样。⑶第一次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配套的五条中国特色的具体道路。在近3万字的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又提出与之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明确,具体路径越发清楚。⑷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意公平”。这是在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上的又一次深化。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状况科学把握的重大政策问题。过去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前一段有一场讨论。这个提法表明我们党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的决心和措施。⑸第一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存款、证券)和不动产等所获得的收入,即出让财产获得的利息、租金等项收入。对这个提法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拓宽人民的生财之道,二是帮助人民财产增值。说明了我们党把工作重心放在民生上,放在让人民致富上。⑹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第五大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⑺第一次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用了“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等一批新名词,展示党对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视。⑻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民主”成为十七大的关键词。在十七大期间,中国媒体充满了“民主”、“民意”、“民情”、“公民有序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用语。为了扩大党内民主,十七大提高了会议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提高了差额选举的力度。⑼第一次将到2020年“翻两番”的指标由“经济总量”转变为“人均指标”。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国强,更要民富,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立足点,表明“民生”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以民众福祉为代价。外电评论,“民生”成为中共执政的要务。日本主流媒体认为,十七大突出“民主”和“民生”。“中国共产党关注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将民生提高到这样的战略高度,这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还没有过”。⑽第一次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和使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还有党代表“任期制”、“常任制”等。这些是将党内民主形式用一种制度予以固定的重要措施,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成果。⑾第一次提出“党员主体地位”,说明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内权力的源泉,是党的行动的主导,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也是党内民主的推进。⑿第一次提出“建议逐步试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对于扩大人民民主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⒀第一次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法律上“平等”保护,经济上“平等”竞争,两个“平等”提法是非公有制理论的突破。以上概括不全,多有疏漏,请同志们共同学习研究。
从理论上看,可以概括为十个重要思想观点。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他在报告中,联系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鲜明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举什么旗、坚持和发展什么理论、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旗帜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指引我们取得伟大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另外寻找别的什么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关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实现不了实事求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如果当时不从对毛泽东同志的盲目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如果不从“左”的路线和理论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全党怎么能从“左”的理论和路线束缚下解放出来呢?当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有的同志想不通,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搞单干了,搞私有化了”。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有的同志讲,“乡镇企业是腐败的温床,送红包、送礼都是从乡镇企业开始的”。当我们搞特区时,有人就说“这和当年慈禧太后割地赔款有什么区别呀?不是卖国吗?”。当进行国企股份制改革时,有人说股份制是私有制,搞股份制就是要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党的十五大解放思想,认为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它无非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怎么能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没有解放思想,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一切改革,都不会进行下去。解放思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3、关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指出,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的这个重要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科学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这个科学总结和科学真理,蕴涵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正是我们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和必胜信念的根本原因。当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课题新矛盾,特别是要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把坚持改革开放同继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要在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从而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致力改革攻坚。要坚持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4、关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通过发展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社会矛盾。总之,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5、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也就是说,我们党已经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创立的,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讲清楚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一定要坚持这个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6、关于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再次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问题,他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是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保证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些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可以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正是基于基本国情,我们党正确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虽然有很大发展,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中央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就要求全党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统一思想认识、确定方针政策、抓好工作落实。这就是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所指出的:“全党同志和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7、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
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科学的定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又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并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来的。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落实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保证、社会环境保证、体制机制保证和组织保证。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8、关于切实落实党和国家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思想观点
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2020年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等5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关于具体目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告诉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到2006年实现。十七大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就提出更新的具体目标。
9、关于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
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相应地,四大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更加明确了,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这种表述上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开放的,是不断丰富充实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在现阶段,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报告着眼于这个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也是首次,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体现。综观这些要求,关于“四大”建设每一方面到底应当怎么建,思路更加清晰了;关键点在哪里,突破口在何处,揭示得更清晰、更到位了。这就表明,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在实践中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更深刻、把握更自如了。只要我们坚决按照这个部署去认真实践,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成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
10、关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思想观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应当看到,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是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呼唤我们在党的自身建设中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党已经成立86年,执政58年,有7000多万党员,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给党带来了巨大活力,另一方面使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这就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党真正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从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上可以看出,处处都体现了鲜明的改革创新精神。在思想建设中明确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组织建设中明确提出继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在作风建设中明确提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党内民主建设上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在基层党的建设上明确提出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建设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明确提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在这部分用了很长篇幅强调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决心。
四、关于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和灵魂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在“大会主题”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在论述这一主题时明确提出,这面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突出了“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愿望、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这就是大会的主题和灵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旗帜这一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和灵魂。
我们党对旗帜的提法有一个过程,最早的表述应当追溯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则是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举起了大旗。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和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始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党的十五大,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创立者是毛泽东同志;第二次理论飞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同志,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六大,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地概括了其科学内涵,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二者构成“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社会制度和共同理想。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作了科学的界定,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附。”旗帜就是形象,就是方向,就是指南,就是路径,说到底就是理论指南和指导思想。正确的旗帜体现为理论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华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29年。第一个29年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部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证明,只有举社会主义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强大过。就拿清朝来说,就有康乾盛世。据历史学家统计,康乾盛世,我国的GDP世界第一。从康乾盛世以后,我国就一直走下坡路,最后到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振兴中华民族?如何使中华民族再创辉煌?这是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一个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有作为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吸收部分西方文明思想,提出具有农民起义局限性的革命方案,虽然轰轰烈烈,给予了封建统治阶级以重大打击,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惨遭失败;林则徐启动的禁烟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禁烟恢复中华民族的辉煌,但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林则徐也是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学习西方文明的中国高级官僚之一;后来又有了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和武器,然而洋务运动的结局是甲午海战全军覆没,求富求强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洋务运动是在保持原有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走一条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办法,也走不通;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带来了希望,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式革命,走了一条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日本强盛起来了,中国许多有志之士东渡日本,向日本学习,试图走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改良解救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只搞了一百天,百日维新,结果戊戌变法的斗士在菜市口被砍头,康有为跑到了日本,皇帝被逼死,后来康有为变成了保皇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走革命道路,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孙中山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孙中山革命不成,最后大总统被袁世凯篡夺了,袁世凯搞了81天封建王朝的复辟,在一片讨袁声中垮台丧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旨在救国救民的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为什么一次一次归于失败呢?除了一些旧式农民起义的方案外,主要是很多民族复兴的方案,其主要学习对象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跳不出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愿望。为什么救国的方案和实践屡屡碰壁呢?这是由国内外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国内外条件不允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决不是把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强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他们决不允许中国富强,而是要不断地控制、剥削中国,资本主义列强从自身利益考虑,绝不会让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帝国主义必须要维持和强化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为了维持旧制度,他就需要与封建势力勾结,不允许中国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帝国主义是不允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它只允许中国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中国资产阶级必然是一个软弱的、两重性的阶级,担当不起革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旧式民主革命是解救不了中国的。
历史告诉我们,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照搬照抄西方文明,这些方案都是不行的,是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们的悲惨命运,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打击下,这些方案和运动瞬息即逝了。中国走改良的、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不行,到底怎么办?只有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举社会主义旗、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救中国。当时中国许多的知识分子到西方去勤工俭学、寻找革命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产生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才能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孙中山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这一代所要回答的中国到何处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才能够解救中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道理。
58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以分为两个29年,第一个29年从1949年到1978年,第二个29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第一个29年,成就不小,但走了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在和平恢复时期,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一手抓国民经济恢复,一手抓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肃清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财政的全面好转。紧接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革”,按照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我们经过了曲折的过程,但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二个29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2006年经济增长率10.4%,29年平均增长率9.7%。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2100美元。成绩是巨大的。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总体实现了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中华振兴的唯一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旗帜和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
2、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必须和本国国情相结合,这是一条根本的道理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58年历程的全部经验证明,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这是一条根本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普遍道理,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每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怎么走,就不一样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只告诉了社会发展必然的普遍规律,并没有指出各国具体的道路怎么走。所以,要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和各国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具体到我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一开始,也有人犯了照抄照搬的错误,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硬套到中国来,照搬十月革命的模式,硬搬到中国来,这就出现了 “左”的机会主义路线。因为王明的教条主义导致了中央苏区损失百分之百,中央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走俄国十月革命先攻打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然后占领城市夺取政权,再解决农村问题,这是俄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中国要搞社会主义革命,跟俄国不一样。第一,社会主义不能一步成功。必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要分两步走。这是第一个不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一步到位。第二,革命的具体道路也不同。不能先搞城市暴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起义都被国民党反对派扼杀,最后剩下的起义部队这批火种上了井冈山,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解决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问题。所以,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还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根本道理。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就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29年的革命历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实事求是。什么是实事求是?就是中国革命一定要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创造精神,创造出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第三,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革命。共产国际讲的对,就执行,讲的不对,就不执行,不一定照国际共产的指示办,按照自己的特殊情况来进行革命。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要高举,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坚决走,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革命成功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坚持走社会主义的路。但这仍然是一个普遍原理,具体到中国,如何举社会主义的旗,如何走社会主义的路,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29年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其经验教训说到底,就是犯了与中国实际相脱离的主观主义错误。错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是急性病。教条主义主要是两个照搬照抄,一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原著结论,离开中国建设实际。一是照搬照抄苏东模式。过去有句话,“莫斯科下雨,布拉格、索非亚打伞”。莫斯科就是苏联首都,布拉格是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索非亚是保加利亚首都,莫斯科一下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这些东欧各国不管下不下雨,老百姓就要打起伞。为什么?因为莫斯科下雨了。这就是照抄照搬。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照抄照搬斯大林模式。我们一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犯了照抄照搬的毛病,向老大哥学习,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
照搬照抄与“急性病”有关系。当时赫鲁晓夫有句话,说苏联争取七、八年建成共产主义。那么我们中国不能落后,苏联七、八年建成共产主义,我们提出十五年超英赶美,犯了社会主义建设“急性病”。1958年提出来这个口号,到“文化大革命”,我们不仅没有超英,没有赶美,还让人家远远拉在后面,甚至远远落到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后面。急性病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超越现实实际,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一是超越人民的思想实际,在阶级斗争上下功夫。生产关系上越大越好、越纯越好,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政治上,大抓阶级斗争,开展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形成了“左”的理论和路线,导致曲折和“文化大革命”,濒临崩溃。
以上说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全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3、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这是一条根本的经验
中国人民选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后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国情的选择、实际的选择,总之一句话是正确选择。这就好比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好。答案很简单,适合自己的才好。何谓适合,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气质,比如高矮、胖瘦、肤色、气质等等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服装,尺寸样式不合适,再华丽也不好。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国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为枳,环境使然。国情条件,决定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中国国情。
离开国情,说到底,是思想路线上出了问题,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并不很清醒。这种不清醒是思想路线上的糊涂,是脱离实际的,导致了政治上的迷失。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而毛泽东同志错判形势,发动一波又一波的阶级斗争,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邓小平同志临危授命,担当起拨乱反正的任务,把我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使之走上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以往错误的根源在于思想路线,在于离开了基本国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作为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邓小平同志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首先是端正思想路线,发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按照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能保持清醒头脑,重新审视过去走过的道路有没有错、错在哪里,正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奠定思想基础。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拨乱反正,才能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扭转错误方向,正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就有可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从正确的思想路线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而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贡献。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发扬光大,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党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也是人民的正确选择,历史的选择,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为什么再三强调旗帜和道路问题呢?在前一段,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为中国要繁荣富强,就要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搞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经过改良的资本主义,说到底,就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当然在这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极“左”的声音,认为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一“左”一“右”。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也有反映。对29年改革开放的评价,一种认为,现在存在这么多问题说明改错了,不应该再改了。另一种认为,还得改,但改的不够,向私有化、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改,才彻底。在改革问题上,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出现了“左”和“右”的两种声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左”和“右”都同样会害掉革命、害掉建设。实际上“左”和“右”都是以与中国国情相脱离为思想特征的,“左”是跑到了中国国情的前面,“右”是落后于中国国情。当然,“左”比“右”更有欺骗性,因为从表明上看,“左”的形象可能比“右”的形象好一些,实际上“左”和“右”都是害人的。突出强调旗帜和道路问题的实质在于,既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歪路,又不能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下去。学习十七大精神,集中要解决一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绝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解放思想也好,改革开放也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好,奋斗的目标也好,我们所想的一切问题、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国情,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左”和“右”都是以脱离这个基本国情为主要特征的。我们办一切事情,想一切问题,都不要离了这个基本国情。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定要统一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变,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政治结论。
4、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根本的结论
胡锦涛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就实践来说,是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就理论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说到底,就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指南。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集体领导带领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不断发展,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发展。今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完整统一体,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它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解决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与改革;基本理论基础是发展观和改革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一以贯之的共同的时代主题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支撑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二是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江泽民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概括为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特别强调求真务实,再三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继承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我们党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之所以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扬光大,就是因为不断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就如何判断改革成败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和深入。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把握住了对改革是非、改革成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可以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就可以大胆解放思想,大踏步改革,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个代表,同时提出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和改革,其理论基础一是发展观,一是改革观。
首先是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样强调发展问题?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发展。当然,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还拟定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温饱,奔向小康。发展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多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并强调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和数量,但不单是速度和数量。要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了党的性质、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思想,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提出要把握好发展、稳定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建设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关键要更新发展思路,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这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而且对中国的发展思路作了战略调整。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发展新理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再是改革观。关于改革的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革。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是适应前提下的不适应,也就是存在体制上的不适应:一是以往形成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适合的体制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破除旧的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立论的根据。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
经济体制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实践的经验,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提法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使人们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充实了邓小平改革思想,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他指出,“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了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突破。他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可以多样化,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些论述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了道路。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突出强调体制创新,强调改革问题上的创新,把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他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他指出,第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二,继续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第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进一步破除垄断,加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些论述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解决了在新阶段“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的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9年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改革,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改革,也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伟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5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根本的要求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产生的实践基础和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如何贯彻落实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这是对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做出的新概括、新发展。
报告首先对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地位作了科学定位。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评价科学严谨、符合实际。
关于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背景。报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包括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城乡和区域差别、民主法制、文化思想、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既分析了改革以来的进展和成绩,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住了本质特点,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有相当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只有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纲,我们的工作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才能引导我们排除险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报告全面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内实现和谐发展,对外实现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除了五个统筹外,又加上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兼顾的理念。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核心观点。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包括政治参与、权益保障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不仅通过加强经济建设,还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实现人们需求的满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四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总之,政治局面的活跃和稳定,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思想理论保证。
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处理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二是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既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提供物质基础,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定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的片面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四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可持续,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实现人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繁荣道路;四是实现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定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甚至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地方仍然违规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注意治理局部发展带来的诸矛盾和问题,势必影响全局发展,有害于全局。不能强调本局部的特殊,一定要克服片面性,以大局为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定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硬的、实的、经济的、物质的发展问题,从而忽视了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问题,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解决的是硬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一定要在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领导方面,全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的建设,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控制能力。
一定要从改革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的观点,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其实,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而造成的。当前在改革问题的某些迟疑、争论、观望和停滞,正是在改革问题上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同样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搞短期效应,不搞短期化行为,不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仅讲眼前,更要讲长远,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前瞻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落实。
报告最后号召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中国建设、改革的全部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这面旗帜,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全体人民一道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录入编辑 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