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法的一场革命
|
-
-
钱学森同志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设立“总体设计部”的重要建议,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综合集成实验室,将系统工程科学方法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科学总体研究的思想。(参见钱学森等)笔者认为,建设以系统思维方式方法为指导、以“总体设计部”思路为依据,以综合集成为特点,以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系统仿真等现代技术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以下也简称“综合集成实验室”),把系统思维方式和现代科技综合集成实验室手段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更好地防范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和可能发生的全局性、长远性、突发性的重大问题,是必要、重要且可行的。
-
我们一定要站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从人类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认识工具的根本变革角度,认识建设“综合集成实验室”的意义。“综合集成实验室”是人类思维方式方法转变的产物,是人类新的思维方式方法所要求的新的认识工具。全球化、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等一系列重大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了整个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可变的、整体的巨系统,以致靠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认识工具已经很难认识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因此,认识现代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求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随之改变,要求运用新的认识工具,一句话,需要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根本转变和创新。
-
一、现代复杂社会巨系统的六大显著特性
-
当前社会巨系统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突发性、可变性和随机性等六大特性。
-
一是系统性。现今整个世界连成一气,整个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巨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绝不是单一性的,社会巨系统的任何问题都带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这就需要用系统思维方式和综合集成认识方法来认识问题,需要综合集成的、系统仿真的认识工具。
-
二是整体性。现代社会巨系统的产生和演化具有整体性,认识和解决社会巨系统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必须和其他问题相联系来考虑。比如解决通胀问题,就应该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涨了油价以后,还会引起哪些领域及其物品的涨价,会带来其它什么连锁反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有整体全面的预测,要用整体性思维来认识。整体性思维需要把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全面定量分析;这就要求运用新型的认识工具,如海量高速、综合集成的数据储存和运算分析系统。
-
三是复杂性。在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现代社会巨系统中,数量巨大、性质各异的要素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干预,使其所带来的问题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社会巨系统十分复杂,认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影响这件事情的所有相关因素考虑进来,要充分认识由这些因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复杂性演化,譬如金融风险问题。单靠任何一个天才人物都无法全面观察和考虑某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这就要靠人脑的延伸 —— 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乃至人工智能。但光靠技术也不成,还要靠电脑加人脑,靠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集成,这就是复杂性思维方式问题。这方面需要巨型的、高速的、海量的存储器、分析器、仿真器等等认识工具。
-
四是突发性。复杂性必然带来突发性。在现代社会巨系统中,各要素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可能形成巨涨落,带来系统模式的整体性突变,新的态势由此涌现,其中既有创新的契机,也充满风险和危机。没有原因的突发性是没有的,任何突发性都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谓“突发”,是因为人们对事件的原因不认识,没有预料到。突发性背后是复杂性、必然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任何突发性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必然性,这就需要预测性和前瞻性思维,要把所有的迹象、蛛丝马迹的数据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形成前瞻性的结论;这种思维需要先进的仿真模拟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
-
五是可变性。与复杂性、突发性相伴随的,是现代社会巨系统变化多端的演化进程。事物永远是在变化的,如何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是一大难题。要把握事物短期和长期的演化模式,就需要一种变化性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需要动态的、可描述、可预测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工具。
-
六是随机性。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偶然性,现代社会巨系统内部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日益呈现出不确定性、非决定性和随机性。随机性现象好象是没有规律可循,然而任何随机的、偶然的、突发的现象背后都有必然的原因,都有可遵循的规律、逻辑和轨迹。这就需要一种概括的、模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要由新型的高效高速逻辑运算机之类的认识工具来建构。
-
二、现代复杂社会巨系统需要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
认识现代社会复杂的巨系统问题,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这就是要使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动态性和变化性、预测性和前瞻性等顺应时代需要的特点。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从系统的认识方法发展到分门别类的认识方法,再从分门别类的认识方法发展到一方面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而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综合、越来越集成化的认识方法。一条线是由综合到分类,再由分类到综合;另一条线是从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一开始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支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产生了形而上学、分门别类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再发展到辩证的、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思维方式。古代的一些思想家、科学家看问题,运用的是朴素的系统观。例如孔子讲宇宙就是一个字 —— 天,他把所有的关系都看成天人关系,这是早期系统思想的体现。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展了,人们可以把认识对象分成各种领域,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形成具体的一门一门的学科。在19世纪之前,自然科学是受机械论方法论的指导,把所有的问题分门别类加以研究,这是机械论的方法论。机械论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是分门别类地、割裂地,而不是整体地、系统地看问题。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认识的发展冲破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视野,比如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相对论等,都是系统地、整体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系统思想、总体思想的哲学认识论于是应运而生;人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成综合的、集成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但是另一方面,学科的专业性更强了,分工更细了,这就更需要综合集成、系统思维的方式。
-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有一个分支,就是还原论,即把复杂的东西还原到最简单的东西,将它们视为构筑世界万物的砖瓦。还原论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古代人的认识原本是宏观的,比如讲人体,不知道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对人体的认识是大而化之的。中医的经络学就是如此:看一个活人,经络存在,可是一解剖又找不到经络。这种大而化之、宏观模糊地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好处,至今仍值得深入探究。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发展,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开始以细胞学、解剖学作基础,将生物还原到细胞,细胞再往下还原到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对物理的研究,则将事物还原到分子,再往下还原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但是还原论同机械论一样,在研究进展中又遇到了困难,这就是还原到微观层次后,不能再回到宏观了。譬如,人体可以解剖为各个部分,还原到细胞,但把这些部分或细胞简单相加,却变不回活人。从细胞到大的生物体,从基本粒子到宇宙,简单相加恢复不了原来的系统状态。系统整体的和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将整体拆分为部分、再将部分简单相加的思路,解决机械论、还原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
一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社会科学思维与自然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变革,真正做到以哲学系统思维方式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联合作战。从人类思维方式变化的历程来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哲学,一开始是不分家的:社会科学家同时就是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也同时就是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则往往是二者兼之;随着科学的发展,才有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分家。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社会巨系统问题单靠社会科学家或者自然科学家独立作战都不行了,亟需二者的结合。哲学是管思维方式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然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哲学的概括对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方式创新,即在这二者基础之上的系统的、综合的、集成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它既是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又是二者相融之后所产生的。
-
二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定性分析思维与定量分析思维相结合的变革,这就是在科学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社会巨系统,不仅要面对经济问题,还要面对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作科学的定量分析,没有定量也就没有定性。比如社会动荡问题,是多种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促成的,对此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是一个大难题。从影响社会动荡的各类因素来看,如果不保持相对的社会稳定,不把物价、资源、就业、卫生、人口、环境、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等社会问题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而是任其恶化,社会动荡就难以避免。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到底是什么状态,对此说法很多,究竟哪个说法是判断的可靠依据,需要作科学的、定量的、精确的、整体的数量分析。只有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作出精确的定性的科学判断。科学的判断最终是定性分析,然而定性的分析必须有多学科的精确定量的综合分析作基础和依据。
-
三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实现个体性思维和集体性思维相结合的变革。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单靠个人认识难以实现科学判断。人们研究此类问题越来越依靠集体性思维的综合智慧,需要群体联合攻关,集体性思维方式逐步代替了个体性思维方式。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二要依靠集体性研究。这就是通过国家总体创新走向创新型国家。国家总体创新最重要的是国家领导层要有创新的认识判断能力,要有分析能力和拍板能力;其次是国家总体创新不是靠个人,而是靠集体,个人再聪明也解决不了今天所面临的复杂、特定的问题。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作正确的判断,仅仅依靠一个人来拍板,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靠总体的、综合的、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而集体决策能力来源于对社会信息数据的综合集成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与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
三、思维方式变革带来认识手段与认识工具的整合创新
-
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需要有相应的认识手段、认识工具的创新变革。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工具也要改变。人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两大工具,一是人的感觉器官,一是人的思维器官。感觉器官是收集信息的,思维器官是储存、分析、判断信息的。最早的人看问题、想问题,仅靠肉眼、大脑。例如他们观察太空,是通过肉眼来看。这种认识工具决定了对太空的认识是大而化之的、模糊的、宏观的、整体的,看到的是模糊的、大概的、浑然一体的天;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统一的,是整体的。随着科技发展,天文学家用天文望远镜看太空,看得就更清楚、更具体了,但却在认识上把太空划分成一个一个个体来观察,分门别类地研究太阳、研究地球、研究行星。有了研究微观的显微镜,人们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细胞、粒子。望远镜、显微镜都是人的认识工具的延伸,是人眼、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而不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即人脑的延伸。今天,从总体上解决对太空的认识,比如宇宙的生成问题,仅有天文望远镜不够了,还必须用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现代科技手段。人眼延伸为望远镜,望远镜延伸为高倍数天文望远镜,只解决了眼睛的延伸,只解决了人的感觉认识器官的延伸,而没有解决大脑即认知器官的延伸。带有逻辑思维的认知工具,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的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则都是带有人脑特点的认识工具,它们是大脑的延伸,是思维器官的延伸。
-
思维方式方法的变化需要新的认识工具,这就是“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的、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实现人机相结合,以人为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以综合思维方式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定性分析指导下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个人创造性与集体创造性、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以集体创造性、集体智能为主。这种新型的、现代的认识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有机结合的延伸。由此,用科学理论指导的科学仪器将经验转化为数据,对这些经验数据的定量分析又使得计算和推理更为精确和严谨,从而使科学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与深度。在此过程中,对经验的数量分析是最为关键性的环节。康德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熟地运用数学,才能称其为科学。(参见雅斯贝尔斯,第115-116页)他这里讲的数学不是指数量的统计和数字化,而是指实验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的解释。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谈到,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拉法格等,第73页)恩格斯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可以说,社会科学一旦可以运用精确的数量分析,一旦可以运用数学模型、进入实验室研究,将意味着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
以上粗浅分析说明,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巨系统,要想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单靠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各自的研究,单靠定性的研究、传统手段的研究、分门别类的研究、各部门各个个人单独的研究,是难以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的,因此,一定要实现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创新变革。这一创新变革的特点:一是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合;二是要从定性研究走向精确的定量研究,实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三是要从分门别类的、单独部门的、单独个人的、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集体的、集成的、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四是要从传统的手段转向依赖高新技术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现代实验室的认识手段;五是要实现人机结合、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以人脑为主。例如,对社会巨系统的研究不能仅从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单独出发研究,而是要重视对人与自然结合的研究,因为人生活在自然世界中,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的自然制约越来越多。以去年年初在南方发生的雪灾冰冻为例,表面上是天灾,实际是自然因素与人的因素结合而为。再如研究我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不联系国际环境、不考虑国际因素不行;中国要发展,还要更多地考虑国际环境。在复杂社会巨系统中,每个个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综合原因所致。如果涉及到更高层面的社会问题,就更不能依靠简单的传统的单一的方法分析,而是必须运用系统的、集合的、过程的、综合的、宏观的方法,要有系统集合的综合分析,要有动态分析,要有过程的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尤其不能从部门和局部角度去看,一定要站在整体、全局和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有新型的认识工具相匹配。
-
四、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促成认识方法与手段的革命
-
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已经开始步入以综合集成系统思维为主要认识方法、以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和方法的实验室阶段,这是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和认识工具的一场革命。
-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的不确定因素、变化因素、复杂因素、突变因素,面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面对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出现,如果不从思维方式上、认识方法和工具上进行彻底的创新变革,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上,就会影响我们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
前面提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两个器官来完成的。第一个器官是直接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包括皮肤。这些器官是人类对客观外界包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最直接的经验认知,它积累的是经验,就好像中医给人看病,依靠“望闻切问”,通过脉搏、舌苔乃至口腔气味来判断。传统的中医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的好处是可以宏观地来看问题。传统中医依靠感官整体感觉出来的综合特征所得出的经验结论,往往是系统的认识问题;但是它主要依靠的是感觉经验,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未能通过科学仪器等工具将感觉经验转化为可以进行数量分析的科学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感觉器官不断延伸,可以依靠望远镜、显微镜、雷达、声纳等等,这些工具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积累经验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人们运用它们进行科学观测,为精确的计算推理和理论思维奠定了基础。
-
人的第二个认识器官是大脑,通过思维来认识问题。对人的外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东西,还要辨别思考综合分析。比如,通过舌头感觉糖是甜的,而且糖精是甜的、甘蔗是甜的、甜菜是甜的,那么究竟甜是什么呢?还要通过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人脑的分析思考加上科学的发展,人们就可以用化学的方法把糖的成分分析出来,这种科学的发展是和人的思维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维器官的延伸开辟了道路。为此,人类创造了数学符号等各种抽象的科学符号系统,各种计算规则和计算工具。算盘是人的思维器官的延伸,它既包含硬件,也包含着口诀之类的软件。现代计算机可以视为算盘这种计算工具的延伸,但它具有强大得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正在通过神经网络、智能计算机、机器人等实现新的延伸。
-
感觉器官的延伸和思维器官的延伸,都是人对客观外界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延伸。由望远镜发展到计算机、网络,这是认识工具等的一大飞跃。望远镜、显微镜、计算机、网络这些工具在科技发展中,一开始主要是用于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现代社会巨系统的发展表明,其复杂程度绝不亚于自然界,其所呈现的问题往往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很多问题同时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而且不论是对自然演化还是社会发展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必须站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深化对社会本身的认识。这就需要运用更好更先进的科学工具和手段,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集成实验室”,运用数理方法和受控实验,在精确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来深刻认识社会演化的规律和诸多社会问题。
-
有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有了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就可以建立起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的,把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实验室,来认识人类社会;这是人的综合起来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是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一场革命。我认为,人的认识已经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就是运用“综合集成实验室”手段,由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到对社会的认识,这是人类认识方法和方式的一个伟大飞跃。在我国,钱学森同志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提出应该把人对外界的认识工具延伸到电脑,延伸到“综合集成实验室”;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运用到军事领域。例如对卫星的研究,原本属于对自然问题的认识,但运用到战争、战役研究,实际上就开始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整合性认识。现在来看,用综合集成、仿真模拟这种新的认识工具来认识社会,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步还需要有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
这场革命要解决的一个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把对自然认识的实验室手段,运用到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完成这个转变的难点,就在于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偶然性和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问题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有人的意志、情感、欲望、关系等因素起作用,这些用数学公式现在还无法完全描述出来,用计算机进行逻辑运算也不能完全运算出来,用仿真技术也不能完全模拟出来,这就是难点所在。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马克思主义系统的、整体的、过程的、全面的哲学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理论综合集成的认识方法,像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理论、复杂性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对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巨系统的认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系统科学理论、复杂性理论等不能说仅是自然科学的,它们是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认识方法论;模糊逻辑理论也不完全是自然科学的,它也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概括,这些都要融合到对社会问题的“综合集成实验室”认识方法中来。比如说对社会问题进行数学描述模型化的时候,恐怕要有概率论和模糊逻辑等理论的指导。当然在模拟过程中,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影响数据都输入进来,抓住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来认识即可。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实际上主要抓住了一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他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到这条最简明最普遍的真理上,然后运用这条真理做具体分析。然而这是定性分析,对复杂的社会巨系统的认识还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如何定量分析,这就是难点,这就要求在认识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
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其一,它是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法和手段的革命。用定量化的、用逻辑运算的、用仿真技术的实验室来认识社会,是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的革命。这一革命不仅使得人类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从定性的解释和预言走向定量的解释和预言,还使我们可以建立起社会巨系统的数学模型,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参变量,并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模拟量化实验,从而实现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有目的的调控。
-
其二,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过去人们进行科学研究靠手抄卡片搞摘要,现在用不着了,用电脑来收集、存储、分析信息。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用计算机和网络、用仿真技术、用实验室来进行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方法正在掀起的一场创新。由此必将带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各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也将得到空前发展。
-
其三,它是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一场革命。国家宏观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到基层去收集情况,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和决策建议,最后由决策层作出决定。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要继承、要发扬,但是还要采用更进一步的决策方式,使调查研究方法与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工具相结合,也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有些决策论证可以运用实验室的手段进行。这也是一个创新,也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有助于我们及时抓住创新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好地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种突发性的社会风险与危机,使我们的总体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社会发展更为协调、平稳、健康。
-
-
【参考文献】
-
拉法格 等,1957年:《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
-
钱学森 等,1990年:《一个科学新领域 ——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载《自然》第1期。
-
雅斯贝尔斯,1991年:《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三联书店。
-
-
(原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录入编辑:乾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