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中央历次全会和许多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都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作出了明确指示。党的十七大又对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论述,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和国家赋予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的使命,要求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

根据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定位的要求,当前以及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七大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部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行政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发展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是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第一位要求,也是办院方向的根本问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战士和理论骨干。广大科研人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科研探索和理论创新。真正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阵地,建设成为研究和宣传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建设成为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

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创新体系建设。要继续抓好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创新。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力量,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名家,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研究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中青年理论骨干。

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和宣传。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并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贡献。深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贡献智慧和力量。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切实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前进方向研究好。大力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研究和宣传,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加强全院科研人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二,始终坚持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党中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这既是赋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至高荣誉,也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莫大期望。要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改革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方法,培育新的理论生长点,催生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达到一个新水平,进入一个新境界。

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扎实地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学科建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要努力构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要求,符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要按计划完成建设100个左右国内一流的二三级重点学科的任务,努力达到学术积累深厚、科研实力领先、科研手段现代化、学术创新能力强的目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一定数量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发展前列、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结合。推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通过调整、充实、整合,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研究室。在重大课题立项、重点研究领域、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室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人才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第三,始终坚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要求我们顾大局、议大事、谋大计,使科学研究完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完全融入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党和政府决策的酝酿、制定和执行等各个环节,随时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持,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咨询、论证和建议。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要求我们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加大国情调研力度,真正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正确回答和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开展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要求我们继续抓紧抓好中央各类委托交办课题的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和咨询,鼓励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中央重大文件起草、法律法规制订、决策咨询等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去。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要求我们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把服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同科研工作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结合起来,提高科研人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两者侧重有所不同,发挥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但都有用武之地,作为之功。基础理论研究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深厚的基础,应用对策研究又积极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势,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对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第四,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深化科研和人才体制改革与创新,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名院、强院。

科研工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心工作,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来展开,都要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要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不断加大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力的物质保障。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推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推出一批传世之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确立和承担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研究项目和研究工程。

学术期刊、报纸、出版社、图书馆和网络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阵地,是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就的重要窗口。要充分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优势和队伍优势,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扩大影响力,努力建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地位相称的、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水平的名刊、名报、名社、名馆、名网。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厚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立足本院,面向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服务科研事业为宗旨,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管理,善于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关键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科研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成功经验,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多出成果、多出精品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科研强院,人才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关键在人,在于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共同发展。根据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在公平竞争中发现人才,在科研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方面,以事业留人,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有的学术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吸引人和凝聚人,另一方面,以适当的待遇留人,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留住和吸引人才。

当今时代,是应该产生也能够产生理论大家、学术大家的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的科研骨干。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崇尚真理、学识渊博、学风优良、品德高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要重视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和培养,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前处于学科带头人代际交替的实际情况,切实采取措施,使中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

第五,始终坚持开门办院和“走出去”为主的原则,积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和窗口,要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声誉和影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把开门办院和哲学社会科学“请进来”、“走出去”,作为关系国家全局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走出去”为主,以我为主,努力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积极探索对外学术交流方式,巩固和拓展对外学术交流渠道,加大对外学术交流投入,不断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范围和规模,提高对外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重点加强与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国际知名学术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邀请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访,邀请国际政要、各界名流来访,重点开展长期性、战略性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点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学术研讨会和国际论坛。积极开展与重要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荐和鼓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团体和学术组织的领导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的品牌讲坛。

第六,始终坚持为科研服务的宗旨,深化改革,加强行政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雄厚保障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地。

努力建立包括行政管理体系、图书资料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后勤服务体系、物质条件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完善的科研保障体系。坚持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后勤服务体制改革,向改革要出路,向改革要形象,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保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闯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新模式,走出新路子。积极争取国家财力的支持,确保事业经费稳定增长,有效调度,统筹安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加大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重点课题和重点报刊出版物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保值增值。努力扩大创收来源,增加筹资渠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新体制,稳步推行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院属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并实行财务委派制、结算中心制、收支两条线制度。继续增加基本建设投入,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力度,改善科研、办公和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科研人员和全院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排忧解难,努力创造有利于潜心科研、踏实工作的环境。加强行政后勤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推进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奋发有为,埋头苦干,为开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录入编辑  乾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