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读《曾国藩评传》兼论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梁绍辉先生的新著曾国藩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第179 已于2006 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在曾国藩研究热中出

现的一本学术质量十分扎实的著作

在此书内容简介中有如下一段话:“本书的特点在于是其所当是而非其所当非 克服了以往在曾国藩问题上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既然要评断”,就必然要有评价的标准回顾一百多年来的曾国藩研究我们发现在评价曾氏的时候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评价即政治评价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三个方面评价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在咸同年间和光绪前期曾氏被说成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就是说这时的政治评价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是完全一致的自戊戌变法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后 人们从民族本位乃至汉民族本位和农民本位的立场出发把曾氏说成是汉奸”、“卖国贼”、“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政治评价决定一切并且取代了道德评价和学术评价从而对曾氏采取了完全否定态度这也就是上述内容简介 所说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一刀切倾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曾国藩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评价也纷纷涌现了出来但从总体上看仍然离不开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

首先是政治评价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此中虽有明确替曾氏镇压太平天国翻案者 但不占主流例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中就认为,“如果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就要把中国拉回到西方的中世纪使中国的近代化推迟几个世纪。”“曾国藩的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 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1]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冯先生将他的论断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所以他的这观点在学术界支持者并不多况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问题在于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 对于这种镇压怎样进行评价茅家琦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下册认为曾国藩不会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新生”,这不仅因为他镇压了农民起义,“更重要的是把封建枷锁重新牢固地套在中国人民的身上 从而扼杀了一切自下而上的变革精神。”“他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积极有为的变革者而是旧制度的重建者他提倡了洋务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近代变革但同时又强化了封建体制宣扬了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变革的演进和深化 堵塞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道路。”[2]评传的作者梁绍辉先生和此书前言的作者蒋广学先生基本也是倾向于这种意见的例如蒋先生在前言中不仅指出与魏源徐继畬相比,‘出山前的曾国藩是

一位落伍者”,他是晚清理学家和卫道者的领军人物”,而且还是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梁先生则认为曾国藩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行将覆亡之际支撑了残局制造了所谓的中兴”,为封建专制制度的苟延残喘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却无情地扑灭了中国人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艰难地朦胧地觉醒的革命 屠杀了数以百十万计为生存而斗争的劳苦大众他的这段时期的作为从一个层面看是光辉但从另一层面看是罪恶的 而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而言是与历史潮流相对抗的是反动的是应当批判而不应当歌颂应予彻底揭露而不应加以美化的55 )。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 所以作者在评传的后记中对曾国藩的一生作了这样评价从小处看他是圣人从大处看他是小人所谓小处指的是修身齐家的个人家事私事而所谓大处则是关系民族存亡人民生活安定人类社会发展等古称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曾氏于小处有余故谓之圣于大处不足故谓之小其所以说他小理由有三第一作为处在中国近代史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曾氏缺乏时代眼光第二作为拜相封侯的兼圻大吏曾氏没有大臣的气概第三作为饱读诗书以捍卫名教自居的儒帅”,曾氏毫无儒者的风范作者进而指出我们所说的大处是从历史的高度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具体人某件具体事出发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无推动作用着眼而不是从某个阶级某个集团的眼前利益着眼是以人本思想的基本观念来衡量 而不是以评论者的个人情绪和爱好来衡量693695 )。学术研究贵在独创更贵实是求是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不会随风倒才能真正做到独创在当前社会上对曾国藩的一片颂扬声中评传作者从政治角度对曾氏评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见对于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深化对曾氏的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是道德评价这是在政治上无法彻底替曾国藩翻案的前提下人们在研究曾国藩时着力最多的方面其实,“评传作者对于曾氏这方面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这不仅有如前述后记中所说的从小处看他是圣人的论断而且在第八章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对曾氏修身齐家之论作了深刻的分析作者在谈到曾氏的义理之学时指出曾国藩是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故其实践方面的内容远比理论丰富378 )。这里讲的实践方面的内容”,正是指的有关修身和齐家的实践关于修身作者从严于自责”、“师友挟持”、“深入探索”、“总结提高 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齐家作者从居家崇尚勤俭”、“终生不忘耕读”、“身体笃行孝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不仅就其具体性还是就其深刻性来说都是超越前人的

第三是学术评价在曾国藩被彻底否定时学术界对曾氏在学术上的地位也基本上是持否定或贬低的态度的近年来随着对曾氏研究的深入对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持肯定的态度的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研究总还是使人有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之感诚如蒋广学先生在此书前言中所说梁氏这一著作一方面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根据还曾国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成功的是全面有序和深入地展示曾国藩义理之学和经济之学给曾氏的思想以恰当的历史定位 这是我所读到的有关论述曾国藩的著作中最为突出的。”这种成功的取得在于作者抓住了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所说的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辞章曰考据曰经济这个学术纲领 然后将曾氏的学术思想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抓住了曾氏学术思想的要害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曾氏学术思想的全局 又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将曾氏学术思想的一些细目也剖析得细致入微其实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发展桐城派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三分法理论将学术分为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四科正是由于继承了自南宋湖湘学派以来湘,学重视体用合一的优良传统方克立教授在湘学史序中指出湖湘学派倡导体用合一”、心性之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内圣与外王并重 比伊川朱子系和象山阳明系能更准确地体现圣人之道即传统儒学的真精神[3]这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不仅为湖湘学派所忠实继承而且为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郭嵩焘等人所发扬这正是近代湖南人才辈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原因曾国藩将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统一的作文之法变成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四者统一的为学之方”,就为近代湖南人才辈出提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纲领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学风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完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学术纲领准确地体现了圣人之道即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评传作者在分析曾氏学术思想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 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个学术纲领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 

[2]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306 

[3]方克立陈代湘主编:湘学史(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序言第

(原载《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