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因于1957年一些先锋派艺术家聚集在意大利,研讨现代文化和生活的危机问题。考虑到彼此间思想倾向基本—致,决定以情境主义组织起来,尝试运用艺术等干预现代文化,以加速革命的进程,打破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人为屏障。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情境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组织于1972年解散,但其思想至今仍然有影响。
一、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核心范畴:景观
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土壤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因此其这一理论及其相应实践都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它以实践———历史的崭新视野看待人及其现实问题,从而具有了迄今最为深刻、具体的人道主义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人道价值的现实化即变革世界的过程,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不懈探索。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视当代社会中的景观问题,认为物质社会走向景观社会。他们的基本判断是,当代社会中存在着由生产结构优先性向消费结构优先性转变的历史过渡时期,并在理论上得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激进主义实践和运动,从而根本改变权力性质的论断。他们提出了空间、日常生活、景观以及与它相对的被构筑的情境等范畴。
这些范畴已经和原来的物质性社会中产生的阶级等范畴有了重大区别。景观是情景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其直接意义上,它是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杂技或表演。这多数人在观赏此演出时是处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的。它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景观社会中,人们迷惑与娱乐,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和娱乐、给与意义有关,实质上不能干预,无法干预。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偏离了自己最具有批判性的改变世界和解放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官僚政治统治也改进并完善了统治技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走向发达,这种发达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他开始控制社会和文化生活;商品生产控制和支配了其他所有的一切,这个时候,人们不是作为生产者出现的,他们更多的是作为消费者。这种人被迫在消费中感到舒适,政治强制和经济手段为主的统治方式,转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统治。“之所以转向意识形态统治,是因为现实世界和景观机制在自身之上建立了一种被认为是真实的,物化了的思想和幻想的被颠倒了的非现实;之所以说转向文化,是由于这种意识形念控制的力量通过社会文化设施,特别是大众媒介而广为扩散。”
在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德波看来,“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但是景观不是社会虚幻的表达,“景观是我们特定社会经济构成的意义和记录,它同时也是我们被卷入其中的历史运动。”从历史上来看,人曾经从存在向占有转变,因为人们在资本主义占有的意义上,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人;在当今时代,人已经不仅仅从占有就可以表达自身,而是需要显现。个体不是自身了,只有被显现出来的时候,当自己不再是事实上自己的时候,个体才成为自己。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当代媒体社会中,人变成了符号,成为图片,成为文本。人不是自己。但是,这个时候,人靠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人才有了自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德波来说,景观这个概念表达的是这个社会的本真和现实。社会生产中,社会权力结构中,一切表达为景观,景观变成了目的,人不是自己了,人似乎也不需要是自己。人们成为这个社会中的观众,人已经沉溺于这种观看的角色,思维、行为、享受等,基本上是在其中进行的。甚至“资本成为一个影像,当积累达到如此程度时,景观也就是资本。”景观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他们认为首先是城市社会的空间构成。
二、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景观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情境主义对空间问题的诠释是:在当代社会中,无意或者有意组织起来的地理环境,对于个体的行为、感情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已经是一种社会性的、并非简单的空间作为生产要素的影响。空间首先是一种貌似自然的布局,其实资本已经控制了空间的生产。空间形成了一种总体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的和社会的。空间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不同社会将造就不同形式的空间。压抑性社会只能生成使人感觉压抑的空间或环境。对付景观社会的办法是日常生活中的空间革命,因为日常生活的空间是被各种形式的制约和调节所环绕的。
其中,城市研究成为他们重要的方面。他们认为城市是压抑欲望的范例。人们的态度不应是观察和欣赏,而应是行动。要在日常生活平面上展开文化活动。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反国家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这种无产阶级专政将根据人们自己被解放的欲望从整体上重建生活空间。在情境主义者看来,这才是一个城市的意义所在。与一些宏大的对社会整体把握的理论不同,这些探索回归到了现实生活的经验层面。
未来社会如何发展,未来的研究如何进行,德波提出的是生活的艺术化改变。“文化活动是一种建构日常生活的实验方法,而日常生活会随着劳动分工(首先是艺术劳动的分工)的消失和休闲的扩展持久地发展壮大。”他们提出所谓的艺术性地改变生活,过有文化的生活。因为对他来说,资本主义是没有文化的社会,文化能够使得社会思考自身、自己证明自己。人们在娱乐中没有文化,在被新闻等引导中默默沉睡,显现出来的都是好的,没有显现的似乎并不存在。这个社会有非常野蛮的一方面。他希望艺术能够启发人们,人们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激情。
三、简要评论
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视当代社会中的景观问题,认为物质社会走向景观社会。他们的基本判断是,当代社会中,存在着由生产结构优先性向消费结构优先性转变的历史过渡时期,并在理论上得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激进主义实践和运动,从而根本改变权力性质的论断。20世纪80到90年代,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大冲击,这些冲击的根源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的重大变化。应对于此,比较突出的就是,要求摆脱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走向新的未来。原来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阶级、社会生产等核心概念,已经成为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革除和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和我们处于不同时代,马克思原来的理论有自己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当时代发展后,必须考虑变化,包括革命方式、革命策略、革命主体等各个方面。应该承认,情境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未来的展望,有一定的意义———应该面对这个时代来推进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在原来的设定中兜圈子。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尔曼编.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词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2]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82
原文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期,录入编辑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