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简述
心理与身体的关系问题(简称心身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思想的理论疑难,哲学史上已经有过许多的试解方案,但都未能获得公认——既难以完全肯定之,也难以真正否定之,结果是众说纷纭持续至今。
时至今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这又有力地支持了相信有一个客观世界独立存在的信念,致使唯心主义趋于败落,唯物主义则发展壮大。二元论现仍有一定地盘,因为现代科学并未明确否定心理意识的存在。因而在当今时代,心身向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唯物论与二元论之间进行,否认身体实在性的唯心论方案已少有人问津了。
然而,唯物论与二元论在心身关系上的观点也都是不统一的,各自的内部又有许多不同的心身关系理论。就唯物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论,下同)一方讲,历史上就有物质派生精神、身体(或脑)派生意识(或心理)的理论与形质神用(心理是身体之作用)的理论并存。前者相信心灵或心理是由身体派生的第二性存在——但也是存在的精神东西(要依附于身体而存在,没有独立性);后者则认为心理现象只是身体或脑的一些特殊的功能或作用而并无非物质的东西存在。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两面论的心身观。近代名哲斯宾诺莎正式提出物质实体兼有广延属性和思想属性的哲学原理,从而身体和心理也是人之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里,心理乃是物质实体的一种属性之表现而非其所派生的非物质东西,更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但心理现象又是不能向身体或物理现象还原的(并不是身体的一种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客观现象的主观现象。
到了现代社会,唯物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激进的物理主义学派把唯物主义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至,他们相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只能和物质东西相互作用,一切非物质的的东西没有容身之地。从而他们提出了(心灵)取消论、心身同一论和功能主义等观点,完全否定主观心理现象的真实存在,这是“神质神用论”的现代发展。
与之不同,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理发展出来的“突现论”则继承了物质派生精神的唯物主义观点,主张心理意识是高度复杂的大脑组织之整体作用“突现”出来的一种全新存在,物质在大脑中“质变”出了意识,心理意识在脑功能的最高层次上影响或反作用于大脑神经活动。
两面论的现代发展主要体现在当今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双透视”理论上,他主张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乃是脑的内向与外向两种不同透视方式的结果:当脑作内省时就感知到了主观心理活动;当脑被他人外向观察时就呈现为神经生理构造。
另一方面,二元论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哲学原理,笛卡尔的哲学最有代表性,他把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视为两种独立存在的实体,但认为心与身是可以交互作用的——心身交感论。莱布尼茨虽然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一种“心身平行论”,认为心灵与身体是两种平行存在的东西,互不相干,由于上帝的“前定和谐”之安排而互相对应着。赫林克斯的偶因论则主张是上帝随时不断的协调作用而使心与身对应活动。由于心身平行论和偶因论需要借助上帝之手来帮忙,故而在当今已不时髦了。当今社会的新二元论主要是笛卡尔式的心身交感论。新二元论是对抗物理主义对心理意识的排斥否定而复起,主张心理意识是真实存在的,它既能接受大脑神经活动的信息,也能调控支配神经活动来实现自由意志。因此,新二元论认为质能守恒定律和因果闭合原则只适用于物理学领域,它们对于心物与心身关系已不有效。近些年来,新二元论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心理意识——主观经验或感受性质存在的新论证,向物理主义发起了强力的挑战,影响颇大。
总的来说,当今学术界的心身问题争论主要见于物理主义与新二元论之间,物理主义的声势更大些,和者甚多。其次,突现论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人相信心理意识只可能以“突现”的方式来产生,将其视为一条希望之路。此外,两面论的观点也在申述,它似能避免其他学派的各种理论困难,但其主旨涉及基本观念变革而难为人们所接受。也还有一些别的心身论,但影响较小,限于篇幅,略去分析。
二、 原因分析
由上述可知,心身问题是一关涉哲学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问题,但长期处于纷争之中,始终难以真正解决,这里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在此,我们试作初步探讨,探讨以当今状况分析为主。应该说,心物和心身关系问题的研究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进步的,表现在问题逐渐明确,争论趋于集中,特别是彻底唯心论的观点已基本失去市场。其原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增加直接导致迷信观念的减少,唯心的神灵与超越的力量将不再能成为可信的理论根据了。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之客观规律在近现代社会则迅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由是,物理主义应运而生。物理主义学派成员(如费耶阿本德、丹尼特、费格尔、普赖斯等)乃是一些忠于科学精神的学者,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和自然科学原则,主张社会、生物、化学等一切领域的事物运动最终都要由物理运动来说明(也包括非还原性说明),相信世界上除了物理的构成和过程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东西了。因此,在物理主义者看来,心理意识状态只不过是神经生理——物理状态的代名词,并无任何实在性。例如,他们认为疼痛就是C-神经纤维的激活状态;知觉经验则是对外部事物的直接表征,并无主观映象(或心象)为中介存在。之所以如此,除了科学发展的原因外,还由于传统的心灵(或灵魂)的理论(心灵本 体论、结构论、因果论等)的内在错误和矛盾也日益暴露,导致了许多的理论困难和哲学纷争。再从历史起源上看,心灵与灵魂观念的产生,研究表明,乃是科学蒙昧的远古时代先民为了解释做梦、幻觉、奇异现象和生死问题等而臆构出来的,并非客观实在的反映。这样,“心灵”就是一个应当排除的虚假概念,世界上并没有它的存在位置。进而有些物理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把心理状态“成功地”自然化了:他们把“心理现象”视为各种有意向性的“命题态度”(相信……、希望……、认为……等),再把“命题态度”解释为大脑神经系统的因果——计算过程。这又增强了物理主义否定心理现象真实存在的信心。同时,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导致人类科学观念的日渐增强,从而使物理主义阵营日益状大,无疑又产生了一种互相支持效应。总的来说,物理主义学派否认真有心理意识存在的直接原因乃是坚持唯物主义和科学原则的彻底性,这又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传统心灵理论之错误和矛盾的显露、忠于科学精神的个人品质和对心理意识之本质的特定看待(意向性)等因素所促成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于下一节分析。
对于二元论的心身论来说,它是哲学二元论在心身关系上的体现,即在承认身体(或脑)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的同时,主张心灵或心理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即心灵实体)。二元论者为何如此主张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二元论者也是一些通晓或熟习自然科学的人,因而能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不容否定;但同时他们对于心理意识的主观特性也有较深切的体验或感受,深信主观感受经验有独立的存在地位而不可与物质过程同化。例如心身交感论的提出者笛卡尔这个二元论的代表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一方面,笛卡尔对于数学、物理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作出过贡献(如提出笛卡尔坐标系和反射弧理论等),因而能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规律。另一方面,笛卡尔在其哲学沉思中灵悟到了“自我”,并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继奥古斯丁之后第二个对“自我”深有体悟的人,从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自我”的存在确立了不可怀疑的逻辑地位。鉴于他对自我(也即心理活动的主体或心灵)有超乎常人的真切体验,深深感到它与物质事物有绝然的不同,故认它为一精神实体,独立于物质实体而存在,并居于脑内的松果腺中与神经活动交互作用。虽然笛卡尔对自我(心灵)的理论推演已受到后人的批评,但他对“自我”的直觉本身是不可否认的,正是这个“自我”的体验或灵悟促发了他的二元论思想形成。再一般而言,凡是真切感受心理意识经验时,都能明证它们的存在:“痛”是如此难忍而不能忽视,其在不可否认!“色”与“声”是如此鲜明展现,其之存在同样不可否认!……大脑神经的生理——物理过程乃是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集结(或化合)与离散(或分解)之过程,它与痛痒和声色等现象是何等巨大之差异,若说神经与心理是同一的东西,实在难以认可。因此,二元论者主张“心灵独立”是有其认知上之根据的。所以,笛卡尔说自我(心灵)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身体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二者交互作用而构成一种二元论的心身交感论。当代的二元论者艾克尔斯是澳大利亚的神经生理学家,他对于脑内的神经生理活动过程有深入的研究,深切感到它与心理意识现象的绝然不同,并认为人的意识经验的终生统一性必须由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精神”来保证。当今的新二元论者杰克逊、内格尔等人则是力举主观感受经验的不可否认性,构想了“黑白屋中的玛丽”[1]97和“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1]105等思想实验来为心理意识的非物理性存在巧妙辩护,颇有影响。这正是他们对主观感受(经验现象)有深切体验和深信不疑的反映。既然心理意识之存在不可否认,那么它与身体(脑)同处一处时,就会发生互相影响以使二者能够协调一致。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迫使二元论者限制科学原则或规律的适用范围,认为心身关系是不受物理规律制约的。总之,二元论者似比物理主义者对心理意识有更深切的体悟与信念,故为其之存在作辩护,但辩护的方式有点简单化,因为凡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实体。
现对突现论的情况作点分析。突现论是属于唯物主义的理论派别,突现论者与物理主义者之不同,在于他们也对心理意识的主观特性有切身体验而承认有心理现象存在。但由于他们是唯物主义者而不相信有心灵实体,于是就另寻出路而在现代系统科学中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此理论曾时髦一时,认为复杂系统的整体作用可以突现(创造)出全新的性质,为新质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于大脑如何派生新质心理现象的问题正好也提供了解决的理论依据。于是,突现论者们就提出了大脑神经系统可以“突现”心理现象的理论,为物质派生精神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找到了科学的根据,曾为许多人所欢呼,名燥一时。但由于突现论尚是一个黑箱理论,它不能给出大脑神经如何产生心理意识的具体因果机制而让一些人不满意;不过仍有许多人在相信“突现论”是一条希望之路。因为根据(特定理解的)唯物主义原则,心理意识若存在的话,它只能由脑来“突现”,似别无他途;虽然目前尚不能给出其具体机制,但相信未来科学的发展可能终会解决此问题的。这一信念实际上正在支持着许多国人看待心身问题的态度,因为国人多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唯心论和二元论,但常人一般都承认心理意识是存在的,故而“突现论”正合人意。
最后,我们来分析两面论的情况。两面论的主旨是认为物质实体同时具有广延属性的思想属性 ,也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两个方面,其物理性质表现出物理现象,其心理性质则表现出心理现象。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早有先声,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早期的霍布斯等人都持有两面论思想(如认为感觉是物质的内在状态),但经典的两面论则由斯宾诺莎正式提出的,他在其名著《伦理学》中系统而严谨地提出了两面论的哲学原理。后来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和拉兹洛等人赞同并发展了斯宾诺莎的两面论思想。
斯宾诺莎之所以要创立两面论哲学,其动机之一乃是要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把两个难以和谐并存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改造为一个统一实体的两个方面,建构一种新型的一元论。这表明,斯宾诺莎是要为精神心理意识和物质事物的同时存在寻求更合理的解释和哲学基础。他看到了二元论的内在矛盾和错误,两种独立的实体不可能组成一个统一的世界。于是他大胆变革传统的物质观和心灵观,认为物质实体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呆滞木然的死东西,而是内含丰富的灵性实体,同时具有广延属性和思想属性,是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统一基础。换言之,斯宾诺莎(和其他两面论者)也是有体验于主观心理现象并承认其与物质事物一同存在的。但他(们)不象突现论者那样以一种黑箱理论来设想物质派生心理意识,而是通过观念变革而直接认定物质实体含有心理性质,再通过有因果机制的进化过程产生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这里的关键之点是大胆变革传统的心物观而建立新的一元实体观,即新型物质观,由此才能为心理意识的产生和存在给出合理的因果解释和根据。所以,两面论者也是有体悟于主观经验并承认心理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者,但他们具有大胆创新的个人品质而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要通过彻底的观念变革来为心理意识确立更合理的存在根基。但这也给两面论的传布带来了困难,因为新观念一般不易为人们所接受。
三、深层观念分析
在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我们看到,物理主义学派之所以要否认心理意识存在,是因为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原则的彻底性,认为世界上唯一只能有物质事物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就要否定心理意识存在呢?这是因为物理主义者认为物质事物只具有物理性质,即只具有体积、重量、能量、质量、惯性、电荷、温度、运动等性质,是客观的死东西;死东西就不能具备活的有知有情的主观特性,所以,主观的心理意识在物质世界是没有存在位置的。这实际就是在人间长期流传的(民间心理学的)传统物质观——深信物质为死东西的基本观念。这种物质观也是和人的常识相符的,因为日常见闻的泥土、沙石、铁木、米面等物质东西都是呆死无灵的。可见,信守传统(民间心理学的)物质观乃是物理主义否认心理意识的深层根源,其他一些别的否定心理存在的理由也皆以此为基础。
其次,反对物理主义的二元论者,坚信心理意识的主观存在,将其(心理意识)设想为与物质并存的精神实体(之活动)。但为何有心理意识存在就一定要设立精神实体呢?这是因为二元论者认为心理意识是与物质事物绝对不同的东西,故只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他们觉得或深信神秘无形的精神实体才是适合承担心理特性的主体,设想自然物质以至大脑本身能产生和具有心理意识则是不可思议的。可以看到,二元论者也是信守传统物质观念的,因为只当把物质视为绝无心性的死东西时,活的心理才决不可能由物质来产生,它只能是独立自存的。所以,传统物质观也是心身二元论者的基本观念和深层根源,他们是在信守传统物质观的基础上承认心灵实体的。
再者,突现论作为一个承认心理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派别,之所以要启用“整体突现新质”的理论来设想心理意识的产生之道,这是因为突现论者也是把心理与身体或物质视为绝然不同的东西,故不能设想后者可依因果关系来产生前者,只能求助于“创造新质”的“突现”奇效来跨越本质不同的两域。实际上,突现论者也是持传统物质观而视物质为死东西的,由“死”到“活”需要突变和奇迹。
总之,绝大多数世人(包括学者)都是信守(民间心理学的)传统物质观的,因为每日所见的各种物质事物都是死东西(认为动物之生命乃由活的灵魂来支承,植物不是真正的活生命),它们的运动变化皆由别的东西来引起,植物的开花结果也只是“新陈代谢”意义的生长而不是“有知有灵”的自由生命。然而,要信守传统物质观,心身关系就必然面临上述三种选择:要么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而否认心理意识真正存在,走物理主义的道路;要么做二元论者,承认心灵和身体是并存的独立实体;再要么就借助创造新质的整体奇迹来跨越心身二界,信奉突现论。但这三者都有巨大的困难。首先,物理主义否认心理意识,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一切相信心理存在的人都会反对这种观点,近些年来,新二元论者就向物理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其次,二元论心身观的理论困难,是始终无法合理解决独立存在的心与身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求助上帝的安排是迷信之道,设想心身交互作用在科学上找不到根据(质能守恒定律限制着心身相互作用),试图突破科学范围的努力将受到科学发展的长期挑战。再就突现论而言,要让绝无心性的死物质的复杂整体来产生活的心理生命,无异于神迹的突然创造,是反因果性的,它只能作为一种黑箱理论而长期遭受因果论者的批评。总之,是深藏于人们心底的传统物质观念把心与物视为绝然不同的两界而使心身关系问题长期处于无法真正解决的困境之中,烦扰思想,纷争不断。
另一方面,两面论的心身观由于变革了传统物质观,大胆主张身体和其他一切物质存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心性,这虽然可为心身问题的解决开辟新途,但又为广大传统物质观念的持信者所坚决反对。不言而喻,要让人们相信普通的石头和木块都内含心性或“微觉”是极困难的,这与常识太相违了。换言之,传统物质观的根深蒂固又阻滞着心身关系探索开劈新途。
当然,心身关系的研究还有一些别的理论方案,如副现象论和新副现象论,中立一元论,信息两面论等,但它们也都各有其无法克服的理论困难。可是,心与身又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命而显现着,二者是确有其真实关系的,只是当今的心智无从破解它而已。这里的问题究竟绕在哪里呢?曾有一位名家预言过,是现有的传统观念体系把心身关系置于了两难困境之中,心身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人类基本观念的变革。此话确实言中了症结,心身问题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人类对它的看待和理解之基本观念有问题。
那么,究竟是哪些基本观念有问题呢?基本观念依视角不同可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应是关于存在的观念,对于唯物论者而言,存在与物质是同等基本的,物质观当是最基本的观念。由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看到,正是传统的物质观把物质存在视为绝无心性的死东西,从而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绝然对立,使心身关系始终无法合理调和。因此,要真正解决心身问题,首先就应该变革这种传统的物质观。斯宾诺莎的哲学为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事实上,他的赋予物质实体以心性的两面论原理可以成功地解决上述物理主义,二元论和突现论三者的理论困难:首先,它能在坚持世界物质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承认有心理意识的存在——心理意识是物质的思想属性(心性)在人体(或脑)中的表现状态(解决了物理主义的困难);其次,由于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同为人体存在的两个对应方面,二者可平行并进而无需交互作用,因此可以遵循科学规律地实现心与身的协调和谐(解决了二元论的困难);再者,根据两面论原理,原始物质中就已内含微弱的心性(微觉),当物质形态向上演化发展时,其心性也随之增强和发展,当进化到人脑时,人类心理意识也在人脑中产生出来了,但这种心理进化过程是有因果关系之根据的(又解决了突现论的困难)。所以,两面论原理为心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原则,只要我们接受了这种新物质观,心身问题就有望获得合理的解决。
然而,要改变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十分困难的,但由于这可以给出解决巨大理论困难的希望,相信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有言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或许会有人说,变革传统物质观太违反常识,改变其他观念也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我们放弃对心理主观经验的执信,物理主义的心身同一论和功能主义等都可以解决心身问题;如果放弃对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的执信,重新定义因果关系,承认心身交互作用,那么心身二元论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我们放弃因果性普遍有效的观念,接受整体论的新思想,突现论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心身关系理论。实际上,确有许多人倾向于接受“整体突现新质”的理论而拒绝变革传统物质观,觉得整体论比因果论更时髦。看来,人们的理论价值倾向也是很不一致的,正是这种深层的价值观的不统一才造成了心身问题的长期纷争不止,并且还会长期地延续下去。
价值观上的不统一是很难断言谁对谁错的,但也还是可以作个比较。先来比较一下变革传统物质观与放弃承认心理意识(主观经验)存在这两者谁更困难。通过自我考察和阅读、交谈可发现,对于对主观感受有深切体验的人来说,要他否认自己的心理意识之存在是绝对做不到的,他不能否认自己的痛痒之觉和甜苦之味,不能否认有快乐、悲伤与自我意识,也不能将这些主观经验等同于某种神经活动模式。主观感受经验是直观和亲历其在的东西,具有绝对的明证性,我们自己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对于外界物质事物,我们只能观其外表而不能明察其内。一个石头从外表看来它是静死之物,但它的内部微观状态不能外显于人,一切基本粒子的内部状态更是不可见的,如果其内有某种程度的“微觉”也难断言绝对不可,就象我们不能知道他人脑中在思想什么一样。所以,放弃相信心理意识存在比变革传统物质观更难些,变革物质观只需要我们改变对于不能亲见其内的外界事物的理解方式而无需否定自己的直接经验,但否认心理意识存在则需要否定自己的直接见证,是自欺欺人。
再来比较变革物质观与放弃“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的难易。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是建立在质能守恒定律基础上的科学律则,已经得到了长期和大量的实践验证,特别是现代脑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也证实了大脑神经的电化学活动也是完全依照有关科学规律进行的,从未发现有非物质东西的干扰。微观粒子的行为虽有“测不准性”的一面,但量子力学已证明它是符合统计规律的,也不容非物质因素随意改变它的可测态。所以,设想存在心身(脑)交互作用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无视。相对,变革传统物质观乃是建立在承认一切已知科学规律基础上的,它所改变的东西处于科学的视野之外,不与科学相冲突;物理化学定律都不规定或要求物质粒子内部是无心性的,而只要求心性不干扰物理定律(或科学规律)。简言之,设想心脑互相作用而否定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会与科学成果相冲突,但变革物质观则不违反科学规律。
最后,关于因果性观念是否可放弃的问题。由于整体论主张整体作用可以产生或突现全新性质,从而大脑整体活动产生心理现象就无须追寻其部分中的因果根据了,也即无须变革物质观了。对此问题,我们已在《心身问题的出路何在》[2]一文中,根据性质与表现之关系和“多重实现”现象两方面的分析,较系统地论述了,所谓整体作用突现新质现象,实际上这乃是其组成元素在孤立或分散状态下未曾表现但却已内含于身的潜在性质在整体条件中之表现,并非是其组成元素原来就根本没有的“全新性质”。所以,整体作用实际上并不违反因果关系的(也即大脑产生心理现象实际也是有其因果根据的),只是人们对于整体作用和“多重实现”现象未作足够深入的因果分析才误认为它们超越因果性。因果关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人类数千年的实践活动并未发现世界上真有事物是没有原因与结果的,人类科学研究事业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事物的原因。如果真有无因之果的话,这个世界将是不可理解的,科学研究终将没有意义。但至今以来,人类科学成功而迅速地发展,成果日新月异,灿烂辉煌。曾经一些关于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否定严格的因果关系之争论,实际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意见,并未得到公认(即有足够的反对理由相抗衡),而且这些人也都承认统计的和宏观的因果性。总之,要否定因果关系的普遍性是难有可靠根据的,而且也不符合科学精神,会阻碍对事物原因的探索研究。但变革传统物质观则不会带来这些问题。
经以上比较可见,变革(民间心理学的)传统物质观是一个更少困难的方案。从根源上讲,有关研究表明,呆滞无灵的传统物质观念之形成,乃是古人科学蒙昧的结果,出于对做梦和生死现象等的错误理解而产生了神鬼和灵魂的迷信之后,就把人的感知和思想等心性归于了虚幻的灵魂或心灵,使肉体和一切物质东西被视为了惰性实体。现在当科学证伪了神鬼和灵魂之后,理当把有知和能思之心性复归于物质,让它成为物理和心理现象的总根据,世界统一于新观念的物质。再重复一句:心身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于传统观念体系的变革,可这又是最艰难而缓慢的事情,各种系于传统观念的思想理论仍会顽强存在,纷争还会持续难以预计的久远。但新的观念以其真正的合理性也终会取得发展和胜利的。如果有更多的人来为新观念宣传呐喊,则会加速它的发展,促进心身问题早日解决。
-
【参与文献】
-
[1]高新民,储昭华.心灵哲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2]维之. 心身问题的出路何在?[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
-
(原载《运城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