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肖平 铁怀江】截取生活片段 刺激道德判断——一个大学德育课堂游戏教学的案例分析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一般来说,游戏教学是发展儿童智力,激发儿童求知欲与创造力的重要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游戏教学不是未成年人课堂教学的专利,大学德育课堂同样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手段,并且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道德教育中的游戏教学原理是,通过截取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以突出某个特定环节的方式,夸张放大生活中道德规则的意义,让智力发育基本健全的大学生自觉反省平时不在意的生活现象,从而刺激学生进行道德判断。游戏中特有的关系假定、行为模仿以及情感、体验、审美等元素,能够催生艺术审美的精彩瞬间,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分析能力。在传统的大学德育理论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方法是以单方的教师讲授为主,重心在于德育知识的正面灌输。忽略在社会生活的真空背景下道德情感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使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德育教师无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胚子,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去加工塑造。同时,这种德育方式也忽略了今天的时代特征,在电视、电脑成为大众传媒工具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图像传递的信息,使今天这个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加之,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读图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习惯于接受信息而不是分辨信息。要增强大学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就应该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和完善,做到既要适应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他们是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又要顾及到这个时代的特点,同时还要瞄准我们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即通过游戏达到增加道德判断力的目的。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下面就是对一个游戏案例的分析。

 

一、课堂游戏的程序设计

一种游戏如果能够进行,就需要一组规则,这些规则必须保证该游戏是有效的。通常情况下,这种分析技术要求描述“原始现象”,即公开可见的事实。我们的“原始现象”和程序设计如下:

1、教师先在黑板上划出线段A和线段B;线段A短,线段B长如下图:

线段A                              线段B

 


2、游戏的总体要求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他们在了解了游戏规则后,要判断线段A长,还是线段B长?

3、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规则1请四位同学自觉上讲台,每位同学相互独立,不能相互交流

规则2老师发给四位同学每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有回答提示和回答顺序编号。

规则3请四位同学按顺序依次回答,只回答谁长谁短,不作任何解释,也不能将纸条内容告诉大家。

规则4老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宣布判断结果。

4、老师根据判断结论向全体同学提问,引导学生反思游戏结果,与学生一起分析游戏过程,寻找问题答案。

二、对游戏的道德寓意分析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最终的判断结果基本上都是“线段A长,线段B短”,与客观事正好相反。这一简单游戏的荒谬结论让同学们十分诧异,并对个中原因感到十分好奇,他们主动地试图解释这一现象,这时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于是老师就能很容易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分析游戏中的道德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道德生活进行思考。下面让我们来解析这个游戏原始道德现象的有效性

游戏原始道德现象的有效性表现为游戏模仿现实生活的能力,游戏越贴近现实其有效性就越强,它表现在游戏设计和游戏规则之中。

纸条1上要求回答者:“你必须说线段A长,线段B短”。这一游戏规则是模仿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某种强势权威之下,自主的道德判断受到外力影响,甚至不得不放弃道德选择的境况。我们因为服从有形的权威,如:老板、上级、专家、老师、家长、长辈等,而放弃独立的道德判断。这种“原始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每个人都会经历到,但由于社会的管理结构仍要求人们有更多的服从,因此,这类放弃独立道德选择顺从权威意志的现象还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社会整体的进步来实现,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

纸条2上提示回答者:“今天是愚人节”。这是在暗示回答者今天说话不必负责,可以不说真话。这是模仿现实生活中,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道德责任是不清楚的,或者人们有机会逃避道德责任,因此,虽然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道德责任,但人们却更多地选择逃避责任。例如,交通事故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在现场没有目击者时,他可以选择把车停下来救护受伤者,也可以选择逃逸。在拾到他人财物后,他可以选择如数送还,也可以悄悄归为己有。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被抢劫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以挺身而出,也可以袖手旁观。他们并无有形权威的压力,却可能因为种种诱惑的压力,如:金钱、名誉、利益、情面、关系、时尚、不被打扰等,而放弃自己独立的道德判断。这种情况是将道德选择“边缘化”,“不负责任、得过且过”。

纸条3上要求回答者:“你必须实事求是”。这模仿的是社会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一般来说,照此要求都能得到与事实相符的认识,至少在本游戏中是这样。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也许要做真实的判断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它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关,与一定时期科学发展的水平有关。“原始现象”是不屈服于权威,拒绝利益诱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诚实守信,忠诚于内心恒定的道德信仰、坚守道德规范的现象。很显然,这一规则是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的。

纸条4上要求回答者:“你必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这一规则模仿的是现实生活中国人从众心理极强的行为选择常式,他们与第一、二个回答者一样,也放弃了独立的道德判断。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是极为普遍的,这样做的理由是谁也不会为群众的选择独立担当责任,不思考不选择也无良心谴责。它们在生活中的“原始现象”表现为,在公共场所,如果大家都自觉地遵守规则,有序地排队、让座、不闯红灯,那么其中的某一个人也会遵守社会规则。相反,如果有人在公共场所挤车占位、在公共长椅上躺卧、吸烟,那么就会有人也这么做。这样做的最强有力的理由是别人也是这样做的。

根据游规则和程序,我们可能得到几种结果?

序号

纸条内容

判断结果

同学1

你必须说线段A长,线段B

线段A长,线段B

同学2

今天是愚人节

线段A长,线段B

线段B长,线段A

同学3

你必须实事求是

线段B长,线段A

同学4

你必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线段A长,线段B

线段B长,线段A

可能性

结果

线段A长,线段B短(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两人认为线段B长,线段A短;另外两人则相反(陷入争执)

 

从上表可知,由于同学1和同学3的回答没有选择——同学1的答案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同学3的答案与客观事实相符,同学4的回答要听从多数人的意见,即关键看同学2的答案。如果同学2认为线段A长、线段B短,则同学4的回答为“线段A长,线段B短”;反之,如果同学2认为线段A短、线段B长,那么同学4的回答为“线段A短,线段B长”。游戏的最终结果只可能要么与事实相悖,要么陷入争执。其关键在于同学2的回答。

这样,我们发现通过游戏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维,我们还能找到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因为,根据对两种结果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其关键点在于在“愚人节”里作何判断。道德建设应该重视对这一现象的扭转,因为改变这一处境下的行为的可能性极大,其行为影响力又极大。重点改变这一类型的道德处境,让人们的道德责任更明确,同时加强灌输和教育、教化,尽量让他们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信仰,履行道德规范。只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努力争取那些对道德认识模糊,对道德实践犹豫的人们,我们就能争取使这些“边缘性”的行为具有道德性。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跟进分析十分重要。老师的分析要注意几点:首先强化学生的基本认识,游戏的判断是荒谬的。其次,分析每一个人判断的“原始现象”是那么地真实,引导学生自我反省。第三,在人们种种“充分”的理由下,荒谬的结果是如此顺理成章。第四,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逃避道德责任的人都促成了荒谬现象的发生。第五,坚持道德规则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理智。

 

三、游戏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理论上讲,游戏是对生活的模仿,它能够把人们习以为常并不经意的社会生活片段截取下来,就像艺术凝固生活场景形成一幅幅让人欣赏的艺术审美作品一样,形成发人深省的游戏,从而强化德育的体验性和生动性,刺激学生的道德反思和行为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就这个游戏而言,其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截取生活片段,用现实教育人

这个游戏截取的生活片段既典型,有代表性,又真实,令人信服,没有矫情,没有牵强附会。在现实生活中,服从权威胜于服从真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太经常地发生所以人们都不在意,或者是习以为常地放弃了道德的自我判断与选择。德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分析道德问题和现象的良好习惯,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小环节。这个游戏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道德养成需要人们的理性支撑和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

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从众心理极其行为选择也是常见的生活片段。事实上,盲目的从众是不正确的,基于从众心理的行为抉择也常常表现为不道德。人们尤其不能犯逻辑错误,不能以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这样选择是正确的”。例如,在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残酷地屠杀犹太人,不是有人支持并积极地行动吗?只是遭受到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之时,他们才意识到盲目的从众心理极其行为选择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当时的人们意识到战争的危害,人人都基于良心的发现而对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和坚决反对,结果又会如何呢?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规范的遵守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都需要从细小的行为做起。同时,道德需要每个人去维护,人人有义务制止不道德的行为。

2、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进行道德反思

这个游戏模仿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片段,一个简单的判断和一个荒谬的结论之间,十分夸张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刺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道德判断,激发学生的求问精神。哲学解释大师迦达默尔关于游戏的阐释启发我们,给教学赋予游戏的精神,自成目的的精神,主动积极开发的精神,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无主体的精神,对话的精神,才能使教学与游戏从对立走向真正的融合。布鲁那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应置于一定的情境中。

3、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

游戏方式具有活动性、体验性、娱乐性、直观性、情绪性、身份假定性等多种行为要素,游戏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兴趣和反思能力,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康德在谈论游戏的目的时,认为游戏就是想借助游戏概念来说明他心目中的艺术和审美感觉。我们的教育“不是给学生灌满一桶水,而是给学生点燃一把火。”对大学生们而言,这种富有体验性的课堂游戏所切割的精彩生活片段是他们认识审美的艺术品和画面。这种画面能够激起他们内心的“一把火”,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体验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作用,游戏行为还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假定性等特征,能够让大学生自由地表现主体性,有助于引导他们理性思考,焕发其内心的道德良知。

然而,今天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缺少“游戏的精神”,有时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厌烦、乏味。这个游戏关注社会,贴近生活,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只要有小小的改变,就有较大可能的转变。因此,每个人都要树立起道德信念。只要每个人都从我做起,道德一定会在社会上开花、结果的。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大学德育课堂教学游戏能够将个别的社会生活片段进行奇妙的组合,模拟内容贴近于道德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和直观形象性,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从教学的效果看,这种游戏教学的直观效果并不比传统教学灌输给大学生们的理性认知之效果差。教师把大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让大学生在感动中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鲜明的道德价值判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大学德育课堂游戏教学模式从灌输走向对话,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交往;教师也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注释】

①本文是2006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工程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之一。肖平(1956-),女,重庆人,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组织与工程管理系系主任。研究方向: 应用伦理学;铁怀江(1976-),男,四川泸州人,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②道德认知发展论者主张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道德判断与思考能力的自然发展,或曰“刺激发展”,而非传授固定的规则。

③所谓“原始现象”就是构成某种生活形式的基本现象,它表现为“做”而不是“说”。它的形式是:“我就是如此这般地行为的”。所谓“描述”,就是搜集一些“公开可见”的事实,象在法庭上一样把它们清楚地罗列展示出来

(原载《阴山学刊》2008年第3期。录入编辑:红珊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