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思想和典型方法在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典型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特征都发掘出来。
一、典型的本体论含义
什么是典型?清代文字训古学家段玉裁考证:古人铸器,“以木为之日模,以竹日范,以土日型,引伸之为典型.”这大概是汉语典型一词的最初所出.作为一个合成词考察,“典”意为“常道钾,有典范、法则、标准等含义,“型”为“铸器之法”,有模型、类型、式样等愈思。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前者为形而上,后者为形而下,典与型合而为一,就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很具哲学意味.毛泽东(以及一般中国人)所说的典型,大体即指此种具有典范愈义的特定类型。
但是作为一个本体论范畴,典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规定性.(l)特殊性: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看,典型是把一般和个别联结起来的特殊物.它既不是抽象的一般,也不是一般的个别,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特殊之物.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个别,而且具有一般性。(2)代表性:典型的特殊性表现为它的代表性.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着,典型不是整体,而只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分子或个体。不过这个个体很特殊,它能集中代表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个体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体的性质。典型的主要特征是代表性,代表性愈强,典型性愈高。(3)超越性:典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超越性。它既是同类事物中普通的一员,又高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个体.比起其他个体来,作为典型的个体更丰富、更完满、更理想,代表主体人的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并规定粉整体运动发展的方向。典型事物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对象,可以是社会事物,也可以是自然事物。自然的典型物是自然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原封不动地抽取的样品、标本。这种典型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的,它越是保持着自然物的本来面目,就越具有代表性,其认识价值也就越大.社会典型也是人们从社会现实中选取的。
不过,由于社会是人们互为主体和客体的领域,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典型事件,都有主体的意志参与其中.人们不仅按自己的北图来选择典型,而且要按自己的意志来创造典型,运用典型为自己特定的目的服务。毛泽东所说的典型无疑是社会典型.他的这种典型不仅具有认识功能,而且具有规范、指导作用.典型论思想和典型化方法,本来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理论和方法.毛泽东所讲的典型不是文学艺术中的典型,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但是,由于典型这个概念本身就携带着代表整体和超越一般的信息,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中的典型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代表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不同的是,艺术中的典型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生活中的典型则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毛泽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注重典型的作用,不仅反映了他的认识世界的冷静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改造世界的强烈的理想主义追求。
毛泽东的典型思想和典型方法是以他的矛盾学说作为墓础的。在他看来,社会系统,无论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等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或左l中、右三类.其中左与右两个类型就是矛盾的对立的两极,也就是他常说的“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正面教员”和“反面教员”、“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等等两极的对立。典型毕竟是个别的,在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之间,有一个宽阔的中间状态,这就是那些典型性不强的一般的东西,它们受着正面和反面两种典型的作用。这样一种左、中、右,正与反的关系,显然是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确立起来的.正面典型与主体的关系是肯定关系,反面典型与主体的关系则是否定关系.不过在认识论领域,不仅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都是必要的,而且中间状态也需要通过典型来加以说明和把握.
二、典型的认识功能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第一个结合指的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这既是领导工作方法,也是领导认识方法。按照这种方法.领导者不应只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而应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吻。简单地说,就是突破一点,取得经验,指导一般。“一点”是个概数,意不在其多,可以二、三个或若干个,但不要很多,更不要全部.所以毛泽东在谈到个别指导时要求各级领导者“选择二、三单位(不要很多)深入研究,详细了解这些单位中若干个(也不要很多)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啼。这里,作为“个别指导”的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点,就是典型。
毛泽东特别注重的调查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典型认识法.他说:“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确典型分析相当于个案分析,它的作用体现在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运动中.毛泽东!视典型的认识作用,墓于他对整个人类认识运动的哲学思考.他认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为什么从个别中可以窥见一般,从特殊中可以认识普遥?就因为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普遥,反映一般.毛泽东把这种典型认识法形象地比作“解剖麻雀”,号召各级负贵同志都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毛泽东所反复倡导的“一切经过试验”、“干部蹲点”、“种试脸田”、“开现场会”等领导工作方法,也是解剖麻雀的典型认祝法的具体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由点到面,指导一般。典型认识基于点与面、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性,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典型的选择,即所选的“点”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够代表一般。典型是透视整体的一个窗口,随便拈来几个例子并不等于典型.一般地说,对于结构简单的同质系统,由于其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很小,有一两个典型就可以反映出一般.但对于结构复杂的异质系统,由于其共性与个性的差异较大,就必须对系统进行分类,从不同的类别中选出不同的典型,以不同的典型代表不同的类别,使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尽可能缩小。更复杂的系统必须进行多级分类,一直分到共性和个性在一个典型身上基本上统一起来的程度。分类愈细,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就愈小,典型就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它所代表的那个类的一般特征。但是分类过细,就会导致典型过多,而典型过多,实际上就丧失了典型的意义.毛泽东很注重典型的分类,并且主张从质上把典型分为三类.他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亦即典型—引者),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峋通过典型分类,不仅可以使典型具体化,而且可以使典型的代表性精确化,即告诉人们一个典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一般,从而不致于犯狭隘经验论和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错误.典型认识法有三个基本步骤:
一是对选好的典型进行深入分析.典型不比模型.模型作为人工提炼的产物,是理想化、简化了的东西。典型虽然只是对象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而是不能随愈简化的,简化就意味着抹去典型的特性,使其一般化.毛泽东认为典型认识属于“下马看花”,它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面上调查。典型事物浓缩着一般事物的特征,要通过典型去认识一般,把握全局,仅仅远远地对它看上几眼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其里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所谓分析就是分析典型事物的典型矛盾.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的,因而都是可以分析的,有好的,有不好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典型事物是整体或全局的一个缩影,更是如此。典型分析就是要用矛盾分析法把事物分解成上、中、下或左、中、右或好、次、坏等不同的部分,并对这些部分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发现卜事物固有的矛盾性。经过这样的分析,典型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质点或单一的平面,而成为一个有立体结构的矛盾统一性.它虽然仍是对象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这个部分凸现出了整体的全部丰富多样性,从而使部分与整体具有了结构上的相似性,因而透过这一个“点”便可以皮见整个系统的共同本质。
第二个步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比较也是分析,它是分析的深化,同时又是综合的起点。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典型事物内部各部分相互区别的特定本质,并在这些部分之间形成确定的比例关系,明确哪是主,哪是次,各占多大比重,处在什么位里,发挥何种作用等等。毛泽东当年正是通过比较才弄清了区别农村各阶级的主要标志:“地主是以收租为主.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中农是以不出卖劳动力为主,经营自己的土地.贫农是一定要出卖劳动力,书自己的土地不够生活,扁农完全出卖劳动力,没有土地”.他充满信心地说:“假如同志们把这种观点用去分析农村,你就可以知道农村有些什么阶级,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怎样”。,进而“得出正确的阶级估盈,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那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例的响。
第三步是对分析和比较的结果进行综合.综合就是把先前被分解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一般的结论,作为面上一般工作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曾讲到他在兴国调查中知道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各占多少人口和多少土地以后,便得出一个一般结论:“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呻这个结合虽然只来自兴国这一个典型,但由于它深人了这个典型事物的本质,所以也适合当时中国的所有农村,成为指导全国革命的一般原则,和出发点。
由综合典型而得出的一般结论还必须放到面上去,用以指导其他的个别.在这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运动中,典型始终起着“轴承”的作用。无论从个别到一般,还是从一般到个别,都必须以典型为媒介。可见典型认识法具有普遍的认识意义,这一点已为过去成功的经验所证明。今天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典型认识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典型认识法基于人类认识过程中个别与一般的矛盾运动,它的长处在于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浮在面上,满足于空泛的一般结论。这种方法具有尝试性,特别适合于对新情况的认识和对新问题的研究。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都是前无古人的新课题,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加上中国目前的内部倩况和外部环境都异常复杂,因此每走‘步都需要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中边总结边提高摸索着前进。每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经过典型调研,典型试验,周密论证,证明其可行性,然后才能逐步推广,全面铺开。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大的失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以稳妥的方式顺利进行.
但是典型认识法也有其局限性。典型认识法实际上是个案认识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解决认识过程中点与面、深与广、质与量的矛盾。当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总览全局与深入一点发生矛盾时,借助于典型认识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个别中认识到一般,从部分中认识到整体。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般和个别毕竟有差异,部分和整体更不能等同。从个别去认识一般尚可,因为一般就存在于个别之中。要从部分(点)去认识整体(面)就比较困难,因为整体并不存在于部分之中。典型认识所获得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直接亲知的那个典型,而这个典型毕竟只是个别现象,只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这样,典型到底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就成为一个问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经验主义错误和局限也就很难避免.因此,我们不能把典型认识法看作唯一的认识方法,用以排斥其他方法,特别是数理模型法和数量统计法。如果说数学模型法是一种理性方法,那么典型分析法则主要是一种经验方法。这种方法有它的优点,它长于定性分析,便于深入事物内部具体地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和对全局的精确的数量统计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
全的经验主义弊病。
三、典型的实践功能
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告诫:“领导者必须菩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哑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个结合即“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这时,作为领导骨干的少数积极分子就是广大群众中的典型,它在领导和群众之间起中介作用。但这已不是认识领域,而是实践领域。在认识领域中,典型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在实践领域中则突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实践领域中,典型作为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与它在认识领域中作为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有所不同。在认识领域中,典型的确立和划分不能依主体的好恶、利害关系为转移。在实践领域中,典型的确立和划分则必定要依主体的好恶、利害关系为转移。人们每树立一个典型,就代表一种利益取向,一种价值目标.主体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将对象一分为二,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部分,把有利于主体的东西看作好的、正面的典型,而把不利于主体的东西看作坏的、反面的典型。正面典型与主体形成肯定的价值、功能关系,反面典型与主体形成否定的价值、功能关系,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则不具有典型意义。这种三分式结构的具体含义,在人民内部为“先进”、“中间”、“落后”,在整个社会则为“革命”、“中立”、“反动”或称“敌、我、友”。如仅就结构关系而言,都是“左、中、右”,只是层次不同.拍年代毛泽东说过:“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50年代毛泽东针对某些人的责难回答:“除了沙淇,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我们从来就是把人群分为左、中、右,或叫.进步、中间、落后,不自今日始。”0所有这些划分都以主体为转移,以主体“我”的立场、观点、利益、要求作为划分标准。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革命的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
在正反两类典型中,毛泽东的注意力主要落在正面典型上,反面典型不过是为了衬托正面典型。对反面典型的否定即是对正面典型的肯定,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面典型相当于旗帜、方向、标兵、榜样、样板、楷模,通常由英雄人物、模范事迹、先进单位来充当、总之属于好人好事。反面典型则是坏人坏事,所以又叫“反面教员”。
毛泽东对典型引导法推崇备至.在他亲自制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有三条专讲这一内容。第十八条说:种试验田是个十分重要的领导方法,突破一点就可以推动宝面。第二十条说:组织干部和群众对先进经验的参观和集中地展览先进的产品的做法,是两项很好的领导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先进经验,鼓励互相竞赛。尤其深刻独到的是第十九条:抓两头带中间,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抓住两头就可以把中间带动起来了.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抓两头,抓先进和落后,就是抓住了两个对立面.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呢?因为任何一种情况都有两头,即有先进和后进,中间状态又总是占多数。要以少胜多,就得抓住两头,学习先进的,批判落后的。这样一学一批就亮出了一面旗子,突破了一个缺口,然后由一带十,由十带百,由点到面,由量变到质变,整个面貌就改观了。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中就是用的这套方法,他说:“我们先把热心的人搞进来,然后向第二部分人宜传,热心了又进来,再向第三部分人宜传.要分期分批.一切的人将来都要入社的飞玛整个中国革命也是这祥由点到面,一部分一部分地发展起来的.不过这个“由点到面”不是由个别到一般,而是由部分到全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这里的具体含义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经过典型的中介作用,领导和被领导、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就相对化,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逐步调动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实践主体。
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典型引导法大体包含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树典型.即插旗子,把一种需要加以提倡的精神,加以推崇的价值,加以实现的原则,加以推广的经验,具体‘化在一个或几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人物或事件上,使之成为万众瞩目的榜样、楷模、旗帜.凡是需要提倡一种精神,就必须找到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典型来体现这种精神,如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老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雷锋做革命螺丝钉的精神,大寨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庆自力更生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及其所包含的原则都是应当肯定、提倡、发扬的,与这种精神不合或相反的东西,则树为反面教员。中间状态一般不论,因为榜样本来就是树给他们看,树给他们学的。充当旗帜、标兵的典型通常要由领导者去发现或挑选,或者由群众通过评比来产生。发现典型的过程就是领导者头脑中的一般观念具体化的过程,评比先进的过程就是让群众区分好坏,明辨善恶的过程.典型一旦产生,就要精心培植.以保持其与领导者的意念相符合。如果不合,就要及时纠正;纠而不正,典型就要淘汰。
二是学典型.所谓学典型就是通过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宜传好人好事等舆论的导向功能,推动广大群众向典型人物和事件看齐。学习一个具体的典型比接受一种抽象的原则要容易得多,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使一般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比有榜样。由于傍样就在你身边,即使你不去有意学习,他也会不断地感染同化影响着你。学典型主要针对中间状态,同时鞭挞落后状态.正面典型是学习的目标,反面典型是批判的靶子,中间状态则是帮助教育的对象.学习先进和帮助后进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好人好事和批判坏人坏事则是相反相成的.正面典型好比旗帜,旗帜一树,万夫起集;反面典型好比禁令,禁令既下,足以为戒.因此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一清二楚,比起抽象的说教更鲜明更生动更有力量。
三是规范化.即由点到面,把典型所代表的原则普遍化.由于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体现、代表着一种普遍原则,所以人人都应该向之学习,加以仿效,而学习先进,仿效典型的过程,也就是此种精神或原则得以实践、推广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学习好的典型,批判坏的典型,广天的中间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发生变化,向着好的那一极运动,而坏人坏事或受到感染变得不那么坏,或被孤立起来无法使坏.这样,领导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特定的革命任务也就完成了。显然,这是一个由部分向整体,由点到面的运动过程.
典型引导法是毛泽东带领全党并通过全党领导广大群众,改造人并通过改造人而改造整个社会的墓本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可以造成大的群众运动,又可以保证运动的特定方向,直到今夭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在具体实施典型引导法时,必须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典型虽然是多样性的具体统一,但是一个典型只能体现一种特定的精神原则、价值方向.它不可能把整个社会的全部要求都集中起来,否则它就会失去典型意义而变为一般化的个别物.所以任何典型都具有单一性、单向性,即总是向着某个特定的单一的方向散发其影响,辐射其光辉.典型之所以特别醒目,就因为它有这光辉的一面.但这光辉的一面并不等于现实生活所要求的全部丰富内容.典型确实象一面旗子,对现实生活起着导向的作用.要提倡一种什么精神,就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典型既树,万众就有了航标或方向,就会纷纷仿效,向它学习,向它看齐,向它所标志的方向运动。这样的运动很有利于造成万众一心,万夫起集的局势,对于统一行动,形成整体凝聚力大有帮助.但同时也容易形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式,使现实生活失去它固有的丰富多样性。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的后果,.可以适当地增加典型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使典型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不致单调干瘪;另一方面使典型更加多祥性,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各有不同的典型。然而,典型的多样化有个极限,如果典型过多,典型泛化,处处是典型,就会失去典型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在典型化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始终存在着一与多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是有效地使用典型方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 刘宝三)
原文载《江汉论坛》1992年第10期,录入编辑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