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论道教孝道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题目采用的是《太平经》原文,足以反映“孝”这个极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在道教伦理中的地位。

    “孝”字在《说文》中明确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而且“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外文中没有这种会意之字,从传统来看,也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中国字意的对应字,孝道的中国特色是很突出的。中国古代讲孝道的历史很早,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中国古书中有关孝的论述不少,《书经》、《诗经》、《礼经》中都有,春秋战国时逐渐形成了一部《孝经》,到汉代,朝廷很早就设了《孝经》博士,中期以后进一步令《孝经》为小学课本,其影响越来越大。孝道的理论,也是日益丰富起来的,《吕氏春秋·孝行》中说: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

    这应该是反映当时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进一步在汉代就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和主张。

    道教完全接受了这种传统的“天经地义“的孝道思想。所以在早期道经-一《太平经》中,就有“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的这种说法,这话是在《孝行神所敬诀》(根据《敦煌目录》题名)中说的,全篇的前面有缺文,但保留下来的文字仍然不少,可以看出其主要思想。首先,篇名就把“孝”和“神”联系起来了,道教把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说”作为自己的神学理论基础,认为人事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和决定的,所以在诀文中处处出现“为天所善,天遣善神常随护”、“侵孝善人,天为治之”、“天为其调和风雨,使时节”、“天复令寿可传,子善相保”、“天定其录籍,使在不死之中”……“故言天所爱者,诸神敬之;天所憎者,诸神危之”等等。应该说这是道经对传统孝道理论的发展(儒家讲孝道似乎没有这么浓厚的神学气味),把“天经地义”的孝,具体与天神联系起来,行孝为神所敬,让孝道有一个更坚实的信念基础。其次,“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这也是非常突出的,它是上述“本务”、“纲纪”的另一种表述,通俗明确,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再次,道教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戒律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太平经》中就用了如法、诀、诫等名,其中是否有轻重之分?“诀”从字面上讲是要法,或者诀与诫有正面、反面之分?《孝行神所敬诀》是从正面讲的。最后,这个诀文中也还有一些如何行孝的具体内容,例如:

不但自孝于家,并及内外,为吏皆孝于君,益其忠诚,常在高职,孝于朝廷。

    这与儒家“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又例如还有“积功累行,前后相承,无有所失”之类的思想,都有很深刻的意义。

    仅一个残缺不全的《孝行神所敬诀》就有上述许多可以研讨的内容,可见道教的孝道理论是相当丰富的。面对“惟世俗之人,各不孝顺”的现实,《太平经》中还有不少劝诫之文,如《不孝不可久生诫》、《不可不祠诀》……等等,都是讲孝道的,其中某些劝诫,似乎也指现代的某些人,例如:

父母念之,常见其独泪孤相守,无有辅佐之者。老更捐弃,饮食大恶,希得肥美,衣履空穿,无有补者,是恶之极。岁月年长,空虚日久,面目丑恶,不象人色。如是为子,乃使父母老无所依,亲属不肯有之。此恶人之行灭乃上,亲属患之,名为蔽子。

死不见葬,无有衣木,便见埋矣。狐狸所食,骨弃旷野,何时当复见汝衣食时乎?(《不孝不可久生诫》)

    除开“骨弃旷野”这样的词句之外,不全是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景象吗?经文告诫说:

人亦独不当报父母哺育之恩耶?为子不孝,汝生子当孝耶?汝善得善,恶得恶,如镜之照人,为不知汝之情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孝在道教伦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诫中,有不同的表述,有不少时候和《太平经》一样,被提到首要地位,例如《云籤七笈》“说十戒”引《玉清经·本起品》云:

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更有以孝为“八德”之首的,陈寿清《重编百孝图说》叙言:

《玄灵经》日:“八宝不坏,天上金刚”。八宝者,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孝为人之初德,故居“八德”之首。

    陈耀庭先生告诉我,此八德在港台各道观常能见到。当然,“八宝”或“八德”在净明道忠孝全书中也有另外的解释,内容有些不同,但“忠孝”二字是有的,“忠”在前罢了,“孝”是不可缺的。据说(我还未上过茅山)茅山道院九霄宫大殿前的一副对联:

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见世尊。

    这确实是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

    中国传统的孝道可以最大的扩充其范围,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古人之言来作解释: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曾子日:“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礼记·祭义》)

道教许多戒律都强调“守善”,一方面守善以尊伦常为先,同时也包含广泛的内容,孝顺之人定是为善之人。也是孝的意义之扩大。

当然,道教的孝道和传统的孝道一样,内容中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有些是不合时宜了,自然要淘汰,有些要改造甚至要更新,这有待于深人研讨。不过正确地宣扬孝道,是对社会有利的。当今社会现实,与古代社会一样,存在着“各不孝顺”的问题,影响家庭和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安定。

                         

原载《道教与伦理建设道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录入编辑:方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