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特色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不仅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正由于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于民族特色之中,因而在实践中更加显示出科学理论的巨大威力。

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华民族经世致用、致知力行的优秀思想传统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精神,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倡行即物穷理、实事求是、致力创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务求实效。主张要以天下为己任,务当世之务,探求治国安邦、利用厚生之策,反对空疏浮泛之论;创新求变,反对因循守旧、食古不化;勇于任事,躬行践履,反对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以有益于国事、有利于百姓为目的,为实学,做实事,求实效,反对空言妄行、误国误民。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科学发展观倡导和坚持求真务实,要求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可以说,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认识与实践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真理与价值一致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我们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特点和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确认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崇尚人类区别于物的价值,重视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儒家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材”,认为在人与物之间,人贵于物。荀子讲:“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正由于人是世界上最可贵的存在物,因而体仁行义、爱人如己,就成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国家的安危、君主的威侮、官吏的贵贱,均以民众的态度为依据和标志。“政之所兴,在得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这都是民本思想的精辟表达。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成为执政者治国安邦的一种根本价值取向。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和民本思想传统,形成了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崇尚人的价值,将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重视人的作用,将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古代人贵于物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当代形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

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整体性思维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发展的基本要求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观照世界,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动态的过程,“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本质、特质,就是生成化育万物,整个宇宙是一条动变不息、行健不已的生命湍流。人类作为天地间具有灵明之知和仁心善性的最高存在物,其使命、价值和意义,就是体察天地好生之德,并将这种好生之德显扬、贯穿、实现于自己的活动之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文言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只有参赞化育,仁民爱物,才能达于天人合一、大德敦化的境界。若破环了天地人物这一生命大系统的动态平衡,天无法清明则必定破碎,地无法宁静则必定倾裂,山谷无法充盈而必定枯竭,万物无法生殖而必定灭绝。

我们党一贯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努力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揭示社会有机体诸多领域和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致力于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适时改革经济制度,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必须改革、完善社会的政治制度,努力创造稳定有序、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为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创造条件;必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制,关注弱势群体,从制度上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生态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要求是对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整体性思维方式的改造和提升,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发展问题上创造性的运用。

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辩证法,在发展的目标和道路问题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化解矛盾、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既承认差异、矛盾与对立,又强调有差异的各种事物、相互对立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渗透、依存、互补、协调、转化、统一,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变化中实现稳定,在协调中实现和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不同事物相互结合,不同的因素和谐统一,使事物生成和发展;相同的东西简单叠加,只能导致死板和僵化,终将一事无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是宇宙、社会、人生之理想的“太和”景象。和而不同是事物生成的根据和存在的基础,也是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和平与安宁的路径。

以和为贵的和谐思维,也深深渗透在我们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实践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党坚持以敏锐深邃的战略眼光观察国际形势,以协和万邦的恢弘气度处理国际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实现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统一,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世界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善于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实事求是”这个我国古代就有的概念,经过毛泽东同志的重新阐释而具有了新的含义;“解放思想”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提法,经过邓小平同志的提升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概念;“与时俱进”的提法,同样也是经过江泽民同志的阐述而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民族化的理论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极具中华民族特色与神韵,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语言,有力地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解接受和自觉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当代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形态和最新成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因而具有理论的普遍真理性;同时,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点,具有中国气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独特理论贡献,是研究、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强烈的实践性、鲜明的民族性,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变为坚定而自觉的实际行动。

原载《解放军报》200701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