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精神
 

  不可否认,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提出的个别理论的历史背景已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迁。但同样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身“一以贯之”的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中,我们就不能停留于已有的理论、命题,只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解释者(易陷入解释学的困境中),而必须超越理论结论本身,达到对该理论之精神、之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把握,即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个性。这才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忘却的精神之本。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概括起来,即是:

第一,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现实性的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抽象理念的逻辑演绎,也不是抽象的“人本”延伸,而是扎根、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整体性地思考如何改变“生活”这一基本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该理论之时,不是回避而是直面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无产阶级的生活所构成的资本主义时代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基本矛盾或“问题”的生成与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才真正超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成为把握他自己那个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真正哲学”。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1](P120)在这里也给我们指示出一条方法论原则,要深刻了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不能仅仅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言辞,而必须严肃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生存世界的生活文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精神方可获得丰盈饱满的形态。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全面异化的生活事实———这一历史性的“问题”,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从而解放“人”,创造新生活的理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紧扣深深镶嵌在时代生活世界的“问题”的活理论。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须臾也不

能离开“生活世界”。

第二,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具有双重性。首先是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主要是指向德国陈腐的意识形态和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内的西方哲学传统,也包括对各种错误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潮而展开的理论,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超越与新的理论形态的建构;并以这种新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的大脑,给他们以正确的解放理念。但对德国理论的批判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第一步,是批判精神展开的内在环节,因此理论的批判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批判的全部。这时,马克思则指出批判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还必须推进到现实的批判,这就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践层面,即实践的批判。由此才体现出马克思所言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完整意义。

深刻的理论批判是实践批判的指针,是思想领域上的清理,是以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掌握群众的必要前提,是实践批判正确性的导向;实践的批判是理论批判的继续与深化,但并不是完成,因为批判是开放的,是一个过程,非一次就具有完成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性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不是泛化的生产活动,而是指通过社会主义的运动这样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构成的现实进行物质的否定。这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内在精神———实践品质。马克思有言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P57)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别于以往哲学的特质彰显出来了。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批判是不可剥离的,理论的批判开拓理论的视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域,使理论更具现实指向性,使理论更深刻而具有说服力与更具群众基础;实践的批判则是完成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生活的世界向活生生的人开放。若只有前者势必会落入“跪着造反”的单薄之境;只有后者时常引发盲动,陷入愿望与事实之悖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正是通过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从理论批判向实践批判的过渡,从而完成双重批判性的扬弃,即通过批判的武器落脚到武器的批判,实现对旧理论的扬弃,和对实践的扬弃。再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逻辑路径来看,正是基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创新,经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的批判,建构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最后落实到科学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双重批判的内在理论走向,并且通过双重批判,最后完成对自己理论的批判,从这一点则可窥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第三,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服务对象的规定,指示其理论的价值归宿,也是其理论精神的现实落实处。马克思有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P15-16)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抽象理论体系的完备而创设的,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遭遇,改变他们的历史命运,使无产阶级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自发提升为自觉,从而通过解放自己而解放人。这一理论品质决定了该理论的命运与无产阶级的命运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运动本身,必将成为空洞的理论,同时也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同样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运动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撑也就必将沦落为经验主义或先验的理性逻辑之中。虽然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具体内涵有别,但同属无产阶级自我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环节,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为之提供精神指导。从这一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创新成为各国无产阶级自我解放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不仅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指针,它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拒绝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拒斥只是一味地解释世界、说明世界、为现实辩护的理论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在实践上反对保守主义,于此,要求我们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理论结论,敢于并善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并借鉴科学发展的新方法,突破原有的认知定势,敏锐地抓住当今人类生存活动中面临的时代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把握新事物变化的规律,实现理论超越与现实超越,从而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若脱离时代新“问题”这一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就丧失了可能性与现实针对性。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创新的原则、创新的方法论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原文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