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楹 彭立群】理论诉求与现实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落根”,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之现实问题;严肃的理论反思、理论诉求则是现实观照、现实筹划之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为此,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华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发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3年年会于12810日在华侨大学举行。与会80多名学者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展开讨论,达成诸多共识。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蕴涵着深刻的批判精神:批判不仅指向现实、理论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指向自身,这是该思想应有的理论品质。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唯物史观的彻底运用和重要理论贡献。(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即深化了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从性质、任务、宗旨、纲领、指导思想、组织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把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战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出党的建设方向与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其次,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保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它以实际内容而不是抽象定义回答现实问题,它把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一种现实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反映出时代发展的先进性、主体性、规律性和全面性要求。(4)从分析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如手,强调这种先进文化是由中国社会存在决定的、具有超越性并指向人类发展前景的、凸显出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以及不断面临抉择的文化。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从注重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为注重技术社会形态,从主要关注生产关系的“公私”标准转变为更关注生产力的“好坏”标准,致力于公私促进和避免狭隘的二分法,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矛盾发展观转到系统发展观,到生态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随着国外新思潮、新观点的传入,中国学术界在日渐频繁的交流中开阔了眼界并提高了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动向,急需哲学理论给予阐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  (1)结合当代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新问题来深化研究和发展唯物史观,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现实问题之一是如何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高度解决改革开放的根本道路问题,另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2)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不能悖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人的自由和解放主要不在于观念形态的自觉,更在于变革生活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是时代的前沿,必然包括对阶级意识、全球化进程、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低潮、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现实的制度安排等等问题的研究。(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三种路向发表了看法。其一,马哲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意义就在于使马哲研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以论代史、主题宽泛和随意肢解。其二,前沿研究有的来源于现实问题,比如现代化、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有的来自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话,还有些前沿问题产生于纯文本的研读。三种路向都是有益的,但研究要着眼于现实和实践。其三,不要一味机械地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而要以理论的方式自觉为实践服务,否则就会出现实践哲学没有实践性等尴尬的局面。

其次,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观点主要如下: (1)“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都以超越物心、主客二元对立为特征。(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属于马克思一个人”,应当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围。(3)关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追问了“回到马克思”是否可能、应当在何种意义上“回到马克思”,以及如何处理“回到马克思”与“回到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4)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哲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其中心关注点必然是对象于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哲学只有作为价值哲学才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是哲学即广义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以价值论范式作为自己的表现形态。

 

三、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提出是对“回到马克思”与“回到现实生活”的积极回应,更是对马克思哲学内在品质的深度把握。

首先,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研究,其中非常关键的是他的生活哲学思想,应该注重从生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活”,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从广义上讲,即是人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即空间上的“生活主体-生命活动-生活对象”三位一体的结构,以及时间上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未来生活”的辩证否定的结构。时间、空间结构的总和就是生活世界;为了突出生活世界的原初性,它又可以被称为原初世界。

马克思自觉地把自己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把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视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人不是鲁滨逊意义上的抽象个人,而是现实地生活于社会关系(与物的关系和与人的关系)中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中的个人。个人由于这些关系才成其为个人,反过来由于自由自觉的个人的参与,关系才成其为关系。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就处于相互支撑、相反相成的互动关系中。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那就是关系本体论。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生活世界。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是在解释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活动在改变世界。解释世界的哲学容易把世界二重化,而个人自在自为地改变世界的活动才会保持住世界原本具有的统一性。因此,构建马克思的生活哲学,将能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壁垒化和碎片化现象,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生机与活力。

其次,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相关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以马克思生活哲学为基础,确立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包括生活的立场、历史的立场、现实的立场、未来立场、主体立场和阶级立场,其中生活立场是核心,主体立场是出发点,历史立场、现实立场和未来立场是其过程,阶级立场即无产阶级立场是其目的和结果;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最佳说明。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范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教科书”范式、“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和“回到马克思”范式是现存的主导研究范式。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谱系的内在脉络看,各种范式既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些青年学者还从原则、精神、方法和源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关于创新的原则,他们认为既要回到现实生活,又要回到马克思,要提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必须反对“回到学术层面”的口号;关于创新精神,他们提出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关于创新方法,他们认为既要有解释世界的创新方法,又要有改变世界的创新方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源泉,他们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道路。

(责任编辑:鉴传今) 

原文载《哲学研究》20042期,录入编辑乔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亿网中国设计制作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